了解“咬文嚼字”的原意和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养成“无论阅读或写作,都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进而养成严谨的学习态度和人生态度。
通过具体生动的例子,从语言表达的语气、意味、意境,语义的联想等方面入手,教给学生“咬文嚼字”的方法,提高学生品味和表达的能力。
通过生动的“炼字”实例,让学生体会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 教学过程建议:
1.文章运用许多生动的例子来阐释“咬文嚼字”这种创作态度,教师也可补充更多的鲜活的例子,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更直观、深切的理解“咬文嚼字”的妙处。
2.教学中可以通过大量“炼字”的生动例子,再结合学生的写作实际,从语言表达的语气、意境等方面入手,教会学生“炼字”、“炼情”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课文中涉及很多文学典故,可要求学生课前通过网络等手段查阅相关资料,为理解文章打下基础。
4.文中的例子可由学生自己讨论分析,教师在关键的地方抓住要点作点拨,如:“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1
“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等语句的理解。
5.本文可从多角度设计情境导入,如:简短的关于“咬文嚼字”的幽默故事导入;由现在流行的网络语言入手导入;由名人“炼字”故事导入;由学生熟悉的诗句中的炼字故事来导入……
* 示例:
一、导入
由学生熟悉的诗句中的“炼字”故事来导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①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其中“绿”字改过十几次,先后曾改为“到”、“过”、“入”、“满”等字,都不满意,最后定为“绿”字。“绿”字为何精警?因为它把看不见的春风转换为鲜明的视觉形象,写出了春风的效果,春风的精神,描绘了春过江南后的效果——绿满江南。
②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 《玉楼春》
一“闹”字表现出两个sheng字:(1)“声”,“闹”字使我们联想到杏花盛开的枝头,蜂飞蝶舞的生动景象。(2)“生”,“闹”字不仅形容出红杏的众多和纷繁,而且把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全都点染出来了。鉴于此,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二、学生自主阅读文本,展开讨论,教师点拨解疑:
2
1.速读全文,整体感知
①“咬文嚼字”的含义和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②作者提出了什么观点?
2.学生再读课文,展开讨论
①作者举了哪些例子来阐释自己的观点?
②每个例子分别说明了什么道理?(引导学生抓文中的关键语句)
③教师就疑难问题作点拨、总结。如:
本文是指在哪方面的“咬文嚼字”。作者对“咬文嚼字”怎样理解?作者认为“咬文嚼字”在阅读和写作中起到什么作用?如何理解“有时”、“通常”和“但是”等词语的运用?(分析重点段的过程,也是澄清主旨,品味语言的过程)
3.学生讨论,谈体会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运用,教师可引导学生展开讨论,研讨学习了朱光潜的《咬文嚼字》后你得到了什么或应吸收借鉴哪些。比如:
从材料方面,可以领会借鉴材料的重要,更领悟到积累材料的方法。
从观点方面,注意领会观点和材料的完美统一。也可以研讨这些观点在实际生活中的
3
运用,如:
①写文章要“炼字”,表达含糊,往往是思想还没有透彻,感情还没有凝练。
②“炼字”要符合具体的语境、语气、情味、意境等。
③“炼字”的方法,可以诵读,可以比较,可以替换,可以增删等,这些都是锤炼语言的方法。
④朱光潜谦虚谨慎的治学态度,不迷信古人,敢于质疑的精神。
三、拓展训练,炼字炼情
通过炼字训练让学生明白: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语言跟思想情感走,更换了文字就同时更换了思想情感。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1.鲁迅《秋夜》开篇的句子:“在我家的后园,可以看到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思考:有人说鲁迅文章太罗嗦了,直接写成“在我家的后园,墙外有两株枣树”岂不更好?你认为呢?
2.试从意境及字词与整首诗歌的调和上分析下面这首诗空缺处应填的字。
早梅
4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树深雪里,昨夜 枝开。
风递幽香去,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映春台。
讨论:空白处到底是用“一”好还是用“数”好?可先让学生发言,然后教师总结归纳。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诗后题目。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思考: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铺”,有什么表达效果?
(提示:因为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的,的确像“铺”在江面上,体现出诗人用词的准确、形象;同时,用“铺”字还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和江面的平静,给人安闲、舒适的感觉。)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5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思考:“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折柳”是全诗抒情的“关键”之说,为什么?
(提示:“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4.选择恰当的词填入下面句子中,并说说理由。
轻风 细柳,淡月 梅花。
A.摇、映 B.舞、隐 C.扶、失
选择C。解说:一个“扶”字,形象又逼真,把无形的风人格化了;一个“失”字,顿时画出月光下梅花若隐若现的朦胧美来。
* 教学过程建议
1.教学中尽量做到寓教于乐,多用故事和幽默笑话让学生对“咬文嚼字”有深刻的印象。
2.教学中着重让学生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自主分析和讨论课文内容。
3.运用拓展训练和生活中妙趣横生的点滴,让学生对“咬文嚼字”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6
能在以后的生活中养成严谨的治学态度。
4.通过生动的“炼字”实例,让学生体会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 示例:
一、导入新课(让学生初步感受“炼字”的妙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
二、解题(通过幽默笑话激发学生思考热情,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1.教师可在网上查找到关于“咬文嚼字”的幽默笑话。
2.教师展示“咬文嚼字”在《汉语大词典》中的三个义项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②形容掉书袋或卖弄学问;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
三、梳理思路,提炼观点(分组讨论可以提高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请学生速读全文,找出文中关键语句,提炼本文观点。(学生分成两大组思考讨论问题,然后由每组派一名代表发言)
四、分析评价作者观点(通过设置三个逐层深入的问题,使学生在一一解决这三个问题的同时逐渐领悟到“文字与思想感情的联系”,从而解答了“为什么要咬文嚼字”。)
分析评价作者列举的事例。教师提问:
7
1.作者是不是很“随便”地举出这几个例子?
2.这几个修改的例子中,有没有越改越好,有没有越改越不好的,有没有怎么改怎么好的?
3.为什么有的修改会增色,有的修改会失色,而有的修改又怎么改怎么有理呢?那么,评判增色、失色和修改得有理的标准是什么呢?大家能不能从作者的分析中归纳出来呢?
五、拓展训练(拓展训练环节可以使学生运用本文所学观点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和文学审美情趣。)
1.巧添字(老师示范引导)。
相传大文学家苏东坡同诗人黄庭坚一起谈诗,苏小妹就调皮地说:“我想请你们填两个字行不行?”“填两个字有什么不行?”东坡才高气盛,根本没把它当作一回事。“对呀,在你老兄面前,哪有什么难事!”黄庭坚也这么说。“好吧,现在有这么两句:‘轻风细柳,淡月梅花’,请你们各加一字作腰。”东坡略加思索后,说:“加‘摇’、‘映’两字,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这太一般化了,恐怕十岁的童子也写的出。”小妹一句话将它否定了。东坡搔了搔头皮又说:“那就改成‘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吧!”“嗯,这比刚才两个字用得含蓄些,可是也有点俗。”小妹也不赞赏。黄庭坚看见东坡两次加的字都未被小妹看中,也就不敢把自己想好的填字吐露出来,只好说:“看来贴切的字眼只有请小妹填写了。快讲出来让我们欣赏欣赏吧!”小妹笑了笑说:“我想请一个‘扶’,一个‘失’,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你们看怎么样?”“妙啊!”东坡和黄庭坚两人都禁不住拍起手来称好。他们都知道,“扶”字既形象又新鲜,把无形的风和无知的柳都人格化了;而“失”字尽管很俗,但俗字巧用,恰到好处,成功地捕捉了月下朦胧幽美的境界。
8
2.下列诗词中粗体字各有其妙处,请加以鉴赏分析。
(1)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诗僧齐已《早梅》)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郑谷将“数”改为“一”)
(2)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蝴蝶飞来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王驾《晴景》)
蝴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王安石改“飞来”为“纷纷”)
(3)云破月来花弄影。(张先)
(4)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5)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6)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7)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
(8)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
(9)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
(10)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9
(11)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12)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临洞庭上张丞相》)
(13)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14)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李白《独坐敬亭山》)
(15)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
(16)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
3.进行一次炼字课,鼓励学生“修改”名句。(教师可以课前准备一些名言佳句,避免像以往一样分析古诗的修辞手法、意境,提高趣味性。)
如: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这诗句中的“斜”字,你认为可以用其他字替换吗?如可以用哪些?
学生自由发言
参考:①如果不考虑押韵,“斜”字可用“倾”字代替。“倾”更能形容燕子在风中翻飞的动作。
②既然是微风,燕子的动作不应该很大。可用“轻”字来替代“斜”字。
朱光潜(1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
10
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的《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他的美学理论在中国当代美学流派中自成一派,影响甚大。主要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等。
本文选自朱光潜先生的《谈美·谈文学》一书。
朱光潜先生认为一篇文章的精要在表述思想。那么,如何表述就尤其重要了。他膺伏于桐城派所倡导的“言之有物”与“言之有序”,因此,睿智的思维须借之于明晰的思路与娴熟的技巧了。他说:“就写作技巧来说,好文章的条件都是一样的,第一是要有话说,第二要把话说得好。思想条理必须清楚,情致必须真切,境界必须新鲜,文字必须表现得恰到好处,谨严而生动,简朴不至枯涩,高华不至浮杂。”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写作动机,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是必然会引起学生注意的话题,所以这时候介绍作者会更合适。文中加点的字是需引起学生注意的,是与本文主旨呼应的地方。)
(1)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唐·卢延让)
(2)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唐·贾岛)
(3)语不惊人死不休。(唐·杜甫)
(4)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却很多,
11
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法·福楼拜)
(1)唐朝任蕃夜宿台州巾子峰禅寺,在寺墙上题诗:“绝顶新秋生夜凉,鹤翻松露滴衣裳。前峰月映一江水,僧在翠微开竹房。”他走出几十里路后,觉得“半江水”要比“一江水”更贴切,更符合现实,忙返回寺院修改。谁知到了寺院,他发现早有人把“一”字改为“半”字了。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啊!
(2)北宋范仲淹曾写过“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来为东汉隐士严子陵的祠堂作记。友人李泰伯看后,夸云山、江水等句立意宏伟,气势不凡。但“德”字略显局促,换“风”字会更合适。范仲淹反复吟咏,果真韵味无穷,大喜而改之。
(3)有一天,苏轼出游到某地,当地有一位青年拿着自己的诗来求教。其中有一句“明月当空叫,黄犬卧花心”。苏轼一看,心想,明显有错误嘛:明月怎么会叫呢,黄狗再小,也不能卧在花心上啊。这与事实不符,所以改成了“明月当空照,黄犬卧花阴”。后来,苏轼得知当地有一种小鸟叫明月、有一种小虫叫黄犬,才知自己改错了,于是登门致歉。
(4)古人写诗作词非常注重炼字。“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诗赋以一字见工拙”等,都道出了古人对炼字的重视。古人写诗作词,讲究锤炼字面,凡在节骨眼处炼得好字,使全句游龙飞动、令人刮目相看的,便是所谓“诗眼”、“词眼”。
下面我们仅举几个宋代的例子来看一下古人“炼字”的功夫。
“春风又绿江南岸”(北宋·王安石《泊船瓜洲》)。传说,王安石在写这句诗句时,在原稿上曾经换过许多字,先用“到”,又改作“过”,后改作“入”,再改作“满”,都不合
12
意,修改了好多次,最后才选定了这个“绿”字。这个“绿”字用得很好,一个“绿”字把春风给江南披上了绿装这一变化,生动而又形象地写出来了,给人以动的感觉。这句诗是写景,触景生情,为下句的抒情做了很好的铺垫。
“云破月来花弄影”(宋·张先《天仙子》)。这句词词少意丰,一语三折。“云、月、花、影”四字写了三物四景,中间又用“破、来、弄”三字写出三种连续的动态:云“破”而有月“来”,月“来”而有花“影”,花“影”引出“弄”字,有“弄”字而有花枝随风摇动、抚弄花影的幽雅姿态。仅仅七个字,从天上写到地下,云横皓月、风弄花影,构成了一幅幽美朦胧的画面,把云、月、花都拟人化了,赋予了它们丰富的情感和生命,同时使宁静的画面有了飞动之势。
“凤老莺雏,雨肥梅子”(宋·周邦彦·《满庭芳》)。我们的古人惯于活用词语,形容词、名词都可以作动词,且一作就作得鲜活生动,呼之欲出。想那黄口雏鸟从昂首待哺的娇憨,慢慢丰了一身羽毛,再到展翅离巢,不是一天一日的时光,更待其中亲鸟的辛劳,形态种种,时日漫漫,到后来只得了一个“老”字,当真浓酽醉人。我们的思想就在“老”字中徜徉,不留神便过足了几个月的时光。又一个雨“肥”梅子,又经了几场雨呢?那该是从“小雨纤纤风细细”,到“拂堤杨柳醉春烟”,到“一枝红杏出墙来”,再到“花褪残红青杏小”,最后还是在雨里丰肥。写出了动态,写出了形态,想那梅子从轻轻小小的羞涩,到黄黄肥肥的圆润,那黄中晕红的丰润,怎不叫人垂涎!
相传,苏东坡,一次与他的妹妹苏小妹及诗友黄山谷一起论诗,互相题试。小妹说出“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后,要哥哥从中各加一字,说出诗眼。苏东坡当即道:前者加“摇”,后句加“映”,即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苏小妹却评之为“下品”。苏东坡认真地思索后,得意地说:“有了,‘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微笑道:“好是好了,但仍不属上品。”一旁的黄山谷忍不住了,问道:“依小妹的高见呢?”苏小妹便
13
念了起来:“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苏东坡、黄山谷吟诵着,玩味着,不禁拊掌称妙。
这样一改究竟妙在何处?我们不妨也来玩味一番。“轻风”徐来,“细柳”动态不显,怎能配得上“摇”、“舞”这类较露的动词呢?惟有“扶”字才恰到好处,与“轻” 、“细”相宜,显得和谐,并且又把风人格化了,形象地描绘出了轻风徐来,柳枝拂然的柔态,给人以一种柔美之感。下句中添“映”、“隐”也欠贴切。试想,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满大地,梅花自然没有白天那么显眼。在月光照映下,也就黯然失色了。这样,好一个“失”字,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增强了这一首诗的感染力,真是一字生辉。
诗人为了一个字而反复推敲,千锤百炼,这种一丝不苟的写作精神,对我们的启示应该是不言而明了吧。炼字,在今天看来,我们不妨把它看作写作后的修改。我们同学写作文时不注意修改,总是喜欢“一气呵成”,然后万事大吉。这不是一种好的作文习惯。俗话说:“文章不厌百回改。”我们真的应该向古人学学这方面的功夫。当然,我们大可不必“拈断数茎须”,但是文章写成后必要的修改还是很有必要的。
贾岛初次参加科举考试,住在京里。一天他在驴背上想到两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又想用“推”字,炼字定不 下来,便在驴背上吟咏,伸出手来做推敲的姿势,看到他这样的人都很惊讶。当时韩愈作代理京城地方的长官,正带着车马出巡,贾岛不知不觉地走到韩愈仪仗的第三节,还在不停地做着手势。这样,一下被左右的侍从推到韩愈面前。贾岛如实地回答说出所得的诗句,不知用了“推”还是用“敲”字无法确定,所以思想离开了眼前的事物,不知道要回避。韩愈停下马思考了好一会儿,对贾岛说:“用‘敲’字好。”于是两人并排骑着驴回家,一同议论作诗的方法,互相舍不得离开,呆了好几天,韩愈因此与贾岛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5)炼字救人性命
14
从前,某县尉查案卷,看到他的一个朋友的案卷。上面有一句“某盗大门而入,大门而出”,这是强盗所为,按律当斩,县尉想帮朋友减轻罪行,就在这句话的某一个字上改动了一下,定案时,此人由死罪改为流放三年,究竟是哪个字改动,竟有这么大的变化呢?原来是“大”字改为“犬”字。“大门而入,大门而出”的强盗行为变成了“犬门而入,犬门而出”的小偷小摸。一字之差竟“生死有别”呀
新华网上海12月27日电(记者孙丽萍)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咬文嚼字》编辑部,27日公布了2007年中国出现频率最高、覆盖面最广的十大语文差错。
十大差错分别是:
经常用错的称谓词是“家父”。“家父”只能用来称呼自己的父亲,属于谦辞。称呼别人的父亲,习惯上用敬辞“令尊”。一些电视访谈节目中曾出现此类错误。
“无间道”是常用错的佛教词语。随着电影《无间道》的问世,原本冷僻的“无间道”频频见诸报纸标题,用来表示失败、痛苦或者灾难。不过,佛教当中“无间道”只是信徒的第二个阶段,并无磨难的含义。“无间地狱”或者“阿鼻地狱”,才对应着“永受痛苦、无有间断”的处境。
“戴上紧箍咒”,这是报纸上常见的搭配错误。紧箍咒只能念,不能戴。
将代表中国的“九州”,错写成了“九洲”。“州”是行政区划名称,而“洲”的意思是水中陆地。
近来新闻中常常用“娈童”一词表示“性侵犯、猥亵”等意思,例如“杰克逊娈童案
15
落下帷幕”。但“娈”字是形容词,表示美好的样子,不能当动词用。
最容易混淆的词语是“权力”和“权利”。这在电视字幕中出现最多。
常用错的成语是“唇舌战”。正确的使用是“唇舌剑”,形容激烈争辩。
将“炭烧咖啡”写成“碳烧咖啡”,“炭烤牛排”误写作“碳烤牛排”,全国各地许多餐厅、咖啡馆的招牌、菜单上普遍出错。
计量单位中的常见错字是“吋”,例如“52吋液晶彩电”。但该字已经在1977年被列入淘汰字,应该改用“英寸”表示。
每逢中秋节,唐代诗人张九龄的诗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被海内外广泛引用,但一半以上的情况会被错写为“海上升明月”。一个“生”字气象万千,出神入化,而写作“升”字就平淡无味。这堪称是中国人引用古诗名句的最常见错误。
1.报“优”
这段时间,我发觉儿子隔三岔五在饭桌上向我和爱人汇报:今天某科作业得了优。而以往儿子总是眉飞色舞地报告出色的考试分数,当然,没考好的,你不逼问,他是绝对不会主动讲的。昨天吃晚饭时,我问儿子:“军军,你最近怎么总把作业得优挂嘴边上,各科测验考试的成绩咋不说说呀?”儿子立刻显出一副很生气的样子,咽下口中的饭菜后,乜斜着他妈妈说:“省得我妈老说我‘报喜不报忧’。”
2.有三位作家聚在一起吃饭。甲说:“吃在中国。”乙说:“在中国吃。”丙则长叹曰:“在吃中国。”你能体会这三个人所说话的含义吗?
16
3.“囧”和“槑”(配图)
这个形似哭丧小脸的“囧”,读音同“炯”,在古汉字中的意思是光明,可是在网络上,它的含义就完全不同。同它的“长相”读音相匹配,“囧”的网络新含义表示郁闷、无奈、伤心。
“呆+呆”组成的这个“槑”字,由于由两个“呆”字组成,“槑”被网民们形象地用作很呆、很傻、很天真的意思。而在古汉语,“槑”的音、意及用法都同“梅”,和“呆”可谓风马牛不相及。
4.某地有个集镇叫“坎头”。一次,笔者欲乘车前往该镇。正想上车,蓦地瞥见车窗上标着“砍头”两字,心中顿生不祥之感,这岂不是要把我们押赴刑场?
1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iwanbo.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808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