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第3期 社科信息 Information of Social Sciences In Xinjiang No.3.20l0 社会人类学视角下的哈萨克族 阿依特斯艺术及其变迁 加娜尔・萨卜尔拜 (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 乌鲁木齐市830011) [内容提要]阿依特斯艺术是哈萨克族口头文学中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一种竞技式的对唱 表演艺术。从人类学尤其是艺术人类学的角度去看阿依特斯艺术时,这种竞技式的对唱表演艺术活动背 后到底隐藏着什么东西?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社会人类学;哈萨克族;阿依特斯艺术;阿吾勒;变迁 [中图分类号]C9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XJNK一0072(2010)03一o0 一05 一、传统阿吾勒与阿依特斯艺术 “阿依特斯”一词的含意较广,我们现在所说的阿依特斯主要是阿肯阿依特斯(阿肯对唱),它只是 阿依特斯的一个分支。“阿依特斯”是一种竞技式的对唱表演形式,双方以对歌的方式斗智、斗勇、斗 才,比试即兴编词、填词的能力、语言技能、音乐天赋、雄辩和表演能力等。根据内容的不同可分为“传 统对唱”和“阿肯对唱”两类①。随着传统哈萨克社会和文化的变迁,原先这种自发性的艺术,现在变 成由主导性的文体活动,也可以说,它的产生、发展和变迁与传统哈萨克族社会的结构特征及其 变迁密切相关。因此,我们在通过这种艺术形式的认识和分析,去发现其背后的东西时,必须考虑到 传统哈萨克社会的结构特征,这就是属于社会人类学的范畴。笔者把传统阿吾勒视为传统哈萨克社 会的缩影,通过传统阿吾勒的认识来了解传统哈萨克社会的结构特征与阿依特斯艺术的关系。 哈萨克族是典型的游牧民族,《努尔人》是人类学研究游牧社会的代表性著作之一。在《努尔人》 一书中,王建民教授分析了人类学家埃文斯一普里查德(E・E・Evans—Pilchard)的观点,他指出,宗族 或世系在发展过程,会出现分节(segmentation)过程。因系谱关系不同而形成两个或多个小型的世系 群,如分支部落。各分支世系群也可能组成一个世系整体结构,这种结构被称为分支世系制度(seg. 本文系2009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哈萨克族基层的社会组织——阿吾勒及其变迁研究” (09CMZO1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加娜尔・萨卜尔拜,女(哈萨克族),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 ①吾哈甫・怒拉合买提主编.丝路明珠:哈萨克阿依特斯[c].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 一25— 社科信息2010年第3期(总第209期) mentary lineage systems)( ̄。 就像努尔人社会那样②,传统哈萨克社会部落分成很多裂变支或分支世系群。在传统哈萨克社 会中,大部分老人都能背诵许多代祖先的名字,甚至有些人能背诵自己所处的整个部落的世系。有些 人能背诵整个哈萨克族每个玉兹、兀鲁斯的世系和哈萨克几十代的名字。因此,每个兀鲁斯、部落、氏 族的系谱通过口传方式保留下来。这种传统对每个哈萨克人提供了关于自己祖先的线索。每个哈萨 克人都会牢记自己七代祖先的名字。因系谱关系不同而形成很多大小型的世系群。具体地说,整个 哈萨克民族共同体分为地域性部落联盟——玉兹,并分为大玉兹、中玉兹和小玉兹;每个玉兹又分为 几个兀鲁斯;兀鲁斯分为阿洛斯或塔依帕即部落;阿洛斯分为氏族;氏族分为阿塔;阿塔再分为阿吾 勒,其中,阿吾勒是传统哈萨克社会基层的社会组织。传统阿吾勒就像努尔人的村落那样,是哈萨克 族最小的政治单位和牧业生产单位,一般由血缘相近的同一祖父的人们组成的③。 个案(卡哈尔曼,男,78岁,富蕴县人)在传统哈萨克社会中,本氏族内禁止通婚。一 般在同一民族内过了十代就可以通婚,最少过七代才能通婚。哈萨克族的这种婚姻制度叫 七代外婚制。当时,父亲亲自去给自己的儿子找对象,而且到比较远的地方寻找。因为同一 个氏族的人一般情况下都在相邻的地方游牧,因此也有一种说法:可以通婚的阿吾勒之间隔 七条河。我记得在童年的时候,我的一个姐姐嫁到今天的哈密地区的巴里坤县(2oo8年9 月20日的访谈记录)。 传统阿吾勒实行七代外婚制。阿吾勒内部和各阿吾勒之间的亲属关系在某种意义上是由七代外 婚制支配的。传统的哈萨克族阿吾勒基本上由同一祖父的近亲组成。按七代外婚制的规定,传统阿 吾勒内部基本上禁止通婚。因此,传统阿吾勒内部的亲属关系除了“克尔蔑”④之外,基本上都是有 血缘关系的。这种婚姻制度促进了阿吾勒的团结,并维护了整个哈萨克社会各阿吾勒之间的开放性 的交流。这有助于把每个阿吾勒及其成员变成较大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⑤。 这种婚姻制度促进了各部落、氏族、阿吾勒之间的团结或七代外婚制把这三者联系在一起,换句 话说,不同部落、氏族、阿吾勒之间建立了姻亲关系,使整个哈萨克社会变成一个统一体。也可以说, 哈萨克社会通过七代氏外婚姻制度达到了平衡⑥。同样,这种婚姻制度促进了各个世系群(如阿吾 勒、阿塔、氏族和各个大小部落等)之间的交流,而这种开放性交流有助于各种类型的传统阿依特斯的 发展。在这种情况下,阿肯阿依特斯也得到了健康发展的环境。 ①王霄冰.地木拉提・奥迈尔.文字、仪式与文化记忆[c].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244. ②人类学家埃文思一普里查德他在《努尔人》一本中,把努尔人部落中最大的分支称为一级裂变支(priII aIy sec- tion),把一级支的裂变支称为二级支(secondary section),把二级支的裂变支称为三级裂变支(teritary section)。部落的三 级裂变支由许多村落(vi1la )构成。村落是努尔人最小的政治单位。由家庭性的群体构成,包括村舍、家宅和棚屋。 家庭性群体包括家、家户和联合家庭。家庭性群体中的社会关系纽带主要是一种亲属性的秩序,合作生活是常见的 生活方式。参见埃文思一普里查德.努尔人[M].褚建芳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7—8. ③加娜尔・萨卜尔拜.哈萨克族阿吾勒及其变迁研究——富蕴县喀拉布勒根乡巴拉额尔齐斯牧业村的个案 [D],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oo9),2O一21. ④一个贫穷的阿吾勒中,由于阿吾勒的牲畜不够养活整个阿吾勒成员,所以本阿吾勒的有些贫穷户为了生存, 就搬到另一个富有阿吾勒中生活,该户就称“克尔蔑”,意为“外来者”。 ⑤加娜尔・萨卜尔拜.哈萨克族阿吾勒及其变迁研究——富蕴县喀拉布勒根乡巴拉额尔齐斯牧业村的个案 [D],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2O一21. ⑥加娜尔・萨卜尔拜.哈萨克族阿吾勒及其变迁研究——富蕴县喀拉布勒根乡巴拉额尔齐斯牧业村的个 案[D],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oo9),28—29. 一26— 社会人类学视角下的哈萨克族阿依特斯艺术及其变迁 个案(卡卡夏,男,73岁,青河县人)以前的阿依特斯和现在的阿依特斯是一样的,以 前的阿依特斯是一种自发性的,基本上都在婚礼中进行。因为在传统的阿吾勒内禁止通婚, 因此,当时的婚礼是在阿吾勒之间进行,阿依特斯也是在各个阿吾勒之间进行的。阿依特斯 分两种:一个是生活一仪式阿依特斯(指的是传统阿依特斯),另一个是阿肯阿依特斯。这两 个都是在婚礼当中进行,而且,男女双方都举行阿依特斯演唱比赛。首先在女方阿吾勒中, 在女孩出嫁的晚上,男-Jr ̄方阿吾勒人和其他阿吾勒人互相唱阿肯阿依特斯,会唱的人都 ,能参加,有时候一直持续到第二天早晨。女孩出门的那一天上午,阿吾勒的年轻小伙子和姑 娘分两队对唱阿吾扎尔和加尔一加尔等传统阿依特斯,同时举行赛马、叼羊、姑娘追、摔跤等 文体活动(2008年9月26日访谈记录)。 在传统哈萨克社会中,阿依特斯艺术基本上是在男女双方的氏族、部落和阿吾勒之间举行。其 中,传统阿吾勒是阿依特斯艺术进行的基本单位或空间。 传统阿吾勒是哈萨克族诸如婚葬嫁娶、红白喜事,以及阿肯对唱、赛马、摔跤等各种民族体育、文 化活动和出生礼等各种仪式活动的载体和舞台①。也就是说,传统阿吾勒是阿依特斯(其包括阿肯阿 依特斯和仪式阿依特斯)、赛马、叼羊、姑娘追、摔跤等文体活动以及各种人生礼仪和仪式活动的空间, 这些文体活动均以阿吾勒为单位进行的②。从阿依特斯艺术的基本特征来看,阿依特斯通常在不同 部落、不同地区的阿肯之间进行。对唱者总是代表着本氏族、本部落、本地区的荣誉③。在阿依特斯 艺术中可看出这样的一些本质性的特征,即一是阿依特斯必须在两个不同的世系群之间进行,如不 同阿吾勒、不同氏族部落;另一个特征是,它是一种竞技式的对唱表演艺术。在认识和研究阿依特斯 中的两个关键词,即“竞技式”和“对唱”,这表示一种对立关系。人类学家雷蒙德・弗思认为:任何人类 社会都有一种因个人的或部分的利益而发生的离心力,使它或纠纷④。传统哈萨克社会的最小 单位不是现在一样的家庭或个体,而是基层的社会组织——阿吾勒。因阿吾勒等部分的利益而发生 离 tk,力促进了阿肯阿依特斯的产生和发展。因此,传统阿吾勒是阿肯阿依特斯等草原流动游戏的发 源地 二、传统阿吾勒变迁与阿依特斯艺术的变迁 从阿依特斯艺术发展情况来看,阿依特斯随着时代、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而 发展。从古代先民们在日常生活中以歌代言的简单交谈到习俗仪式礼仪上的婚嫁歌、哭嫁歌,乃至丧 葬仪式上的挽歌对唱、哭丧对唱,宗教仪式的自得克对唱到会友对唱、谜语对唱、赞扬对唱(玛克陶约 令)、讽刺嘲笑对唱(贾曼达吾约令)、谱系对唱(阿塔约令),一直到后来传统对唱中的各种形式,发展 并形成了现代的阿肯对唱⑤,但是我们不能说上述的各种传统阿依特斯种类合并成阿肯阿依特斯,反 而是阿肯阿依特斯属于阿依特斯之中的一种特殊形式。上述的婚嫁对唱(3n尔一加尔)、挽歌对唱、哭 丧对唱、百得克对唱、谜语对唱、赞扬对唱、讽刺嘲笑对唱、谱系对唱等其他传统阿依特斯类型,应该 说,随着全球化,被现代化的风吹走了。比如说,19世纪的《比尔江和萨拉对唱》是较高层次的阿肯对 ①贾合甫・米尔扎汗.哈萨克族历史与民俗[M].夏里甫汗・阿布达里译.乌鲁木齐:人民出版社,1998,224 ②加娜尔・萨卜尔拜.哈萨克族阿吾勒及其变迁研究——富蕴县喀拉布勒根乡巴拉额尔齐斯牧业村的个案 [D],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O09),58. ③吾哈甫・怒拉合买提主编.丝路明珠:哈萨克阿依特斯[C、1.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67. ④⑤[英]雷蒙德・弗思.人文类型[M].费孝通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76. 吾哈甫・怒拉合买提主编.丝路明珠:哈萨克阿依特斯[C].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42. 一27— 社科信息2010年第3期(总第.209期) 唱,当时上述的各种传统阿依特斯类型也同时并存。 以前,阿依特斯、赛马、叼羊、姑娘追、摔跤以及各种人生礼仪和仪式等这些文体活动均以阿吾勒 为单位,并并婚礼、割礼等仪式活动当中举行,而现代的阿吾勒则没有以前那样自发性的文体活动, 现在这些活动都是在的组织和安排下进行。笔者在2008年富蕴县等地方进行田野调查的时候 发现,整个富蕴县一年最多一次,每次进行两三天时间,而且有交通、路况、住宿、饮食等各种原因,大 部分牧民无法参加,只是一部分有条件的人参加①。 . 随着传统哈萨克社会的变迁,阿依特斯艺术也发生了变迁,即作为一个自发性的娱乐活动变成为 主导性的民族性节日。以前阿依特斯的内容很丰富,在哪儿有婚礼、割礼和葬礼等红白喜事,哪 儿就有了阿肯阿依特斯,经济情况稍好的阿吾勒都能举行阿肯阿依特斯。在这里,最重要的因素是, 作为阿依特斯艺术的土壤(或这种艺术活动的空间),传统阿吾勒已经解体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 基层社会组织,变成为以地缘关系为基础的乡、村等基层行政单位。随着阿吾勒的变迁,哈萨克人的 部落认同感也发生了变化。现代阿吾勒的人再也不强调自己的部落认同;现在没有一个阿肯(阿依特 斯歌手)声称代表自己的部落或氏族参加阿肯对唱。虽然哈萨克族的婚礼、割礼等喜事仍然存在,但 在这些仪式活动中却没有人举行阿肯阿依特斯(阿肯对唱)。这并不说明是没有阿肯(阿依特斯歌 手),而是因为没有动力或缺乏组织阿肯阿依特斯的主人。现代的哈萨克族阿吾勒虽然由不同部落、 不同民族组成的行政单位,但在现代的哈萨克人中并没有强烈的氏族、部落认同感,由于这个原因,对 同一个村人而言,没有一个阿肯(阿依特斯歌手)代表自己的阿吾勒(家族)、氏族和部落来参加阿肯对 唱。现在的婚礼、割札等喜事活动均以个体家庭为主,而不是像以前那样以阿吾勒为主。因此,现在 的阿肯阿依特斯只能在各级的主导下,在不同区域(如乡镇、县、地区、州)之间进行。现在的阿肯 阿依特斯受到了组织者(如果没有的重视和组织,现代的阿肯阿依特斯很难举行)、时间、地点等 诸多方面的制约和。 三、作为庆祝仪式形式的现代哈萨克族阿依特斯艺术 2008年,笔者在参加阿勒泰地区富蕴县和青河县的阿肯弹唱会时发现,现代哈萨克族阿依特斯 艺术不是像以前一样的自发性娱乐活动,而是一种主导性大型庆祝仪式或民族性节日,而且这种 活动一年最多一次。近几年来,在哈萨克族集中聚居地区的倡导进行阿肯阿依特斯活动。目的 是满足广大牧民的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据了解,对中国哈萨克族而言,阿肯阿依特斯艺术(阿肯弹 唱会)是在各级的指导下,按级别或省、州、地区、县和镇来举行的。比如,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级的 阿肯弹唱会每三年一次,伊犁、阿勒泰、塔城等哈萨克族集中居住的地区每两年一次,各个县一年一次 举行。 与传统阿肯阿依特斯和现代阿肯阿依特斯相比较,这种活动的艺术欣赏者(参加或欣赏阿肯阿依 特斯的观众)和艺术创造者(阿依特斯歌手或阿肯)的目的是不一样的,但是,二者都是为了回答一个 问题,即“我是谁?”,“从哪儿来的?”。前者要回答的答案是“我是从某某阿吾勒来的,我代表某某氏族 或部落”;而后者回答的答案是“我是从某某乡、县或地区来的,我代表某某乡、县或地区”,如阿勒泰 或伊犁等;而对欣赏者而言,前者是为了加强部落认同,而现代的则是地域认同和文化认同;后者(现 代的阿依特斯欣赏者)只强调民族文化认同或传统文化认同和地域认同。因此,哈萨克族阿肯阿依特 斯艺术从传统到现代的变迁过程,实际上就是哈萨克族认同的演变过程。 很多观众参加阿肯阿依特斯的主要目的,就是想看到哈萨克族传统文化,如在现代的阿肯阿依 ①加娜尔・萨卜尔拜.哈萨克族阿吾勒及其变迁研究——富蕴县喀拉布勒根乡巴拉额尔齐斯牧业村的个案 [D】,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73. 一28~ 社会人类学视角下的哈萨克族阿依特斯艺术及其变迁 特斯中必须有哈萨克族毡房、以羊角纹为主的各种民间工艺品、民族特色的饮食、马具、餐具等物质文 化和赛马、叼羊、姑娘追、摔跤等哈萨克民族特色的各种文体活动。因此,现代的阿肯阿依特斯艺术实 际上已成为一种庆典仪式形式的文化记忆或大型公共节日。 总之,传统阿吾勒等这种传统哈萨克社会基层的社会组织是哈萨克阿依特斯艺术的土壤。换句 话说,传统哈萨克社会中的各个大小型世系群(如阿吾勒、阿塔、氏族和部落等)之间的对立关系推动 了阿依特斯艺术的产生和发展。阿依特斯艺术(尤其是阿肯阿依特)是哈萨克族人对自己的阿吾勒 (家族)、氏族、部落和地域认同或归属感的一种表达方式。 参考文献: 1.吾哈甫・努拉合买提主编.丝路明珠:哈萨克阿依特斯[c].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 11. 2.[英]埃文思一普里查德.努尔人[M].褚建芳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3.王建民.艺术人类学新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4.王霄冰.迪木拉提・奥迈尔.文字、仪式与文化记忆[c].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5.贾合甫・米尔扎汗著.夏里甫汗・阿布达里译.哈萨克族历史与民俗[M].乌鲁木齐:人民出 版社.1998. 6.[英]雷蒙德・弗思.人文类型[M].费孝通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7.[英JLaurenec Krader.Social Organization of the Mongol—Ttrrkic Pastoral Nomads,The Hague:Mout— on,1963. 8.加娜尔・萨卜尔拜.哈萨克族阿吾勒及其变迁研究——富蕴县喀拉布勒根乡巴拉额尔齐 斯牧业村的个案[D],师范大学硕士学位+g'R.(2009). 9.[苏]Aaa CoBe ̄r ̄IIU,IK.IIorte,]XI4ylcI3I[M].i3IMaTbI:1972. 10.朱炳祥.社会人类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11.[英]爱德华.埃文斯一谱里查德.论社会人类学[M].冷凤彩译,梁永佳审校.北京:世界图书 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9. (责任编辑:晓建) 一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