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天都峰》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全国第四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
多媒体展示:黄山的资料。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讲的就是发生在天都峰上的一个故事。
板书课题:爬天都峰
师:好,请大家齐读课题。先请同学们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开始读书。放开声音读书。读吧,自己读。
生自由读。
师:书读完了,接下来请同学们利用手里的卡片合作学习本课生字。各组小组长负起责任来。我们看看哪个小组最会利用生字卡片,学得最好。
小组学习生字。
师:有的同学已经进行了第二遍了,先停下来。我发现咱们八个组的小组长都非常负责任。我们来接读课文。
生读。
师:好,请坐,我发现同学们在读的时候有这样一个字非常容易志错,现在谁来当小
1
老师来带大家读。
出示:攀
师:一起读。
生读攀
师:同学们,大家在较短的内容就能把课文读顺了,在读课文当中,哪些事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生:小朋友和老爷爷的对话。
师:这是你的读书感受。
生:第六自然段爬天峰。
师:你们都是这种感受吗?
生:是。
师:那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来。
生:犹豫?
师:把话说完整。
2
生:犹豫是什么意思?
师:相信你在读书中能解决。
生:石级是什么意思?
师:谁能帮助他?
生:就是楼梯的样子一层一层的。
师:还有问题吗?
生:汲取什么意思?
师:这个问题有价值(师板书:汲取)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些问题。那首先我们来看看大家都比较熟的天都峰。
出示:我站在天都峰……
师:老师教给你们一些读书方法,一边读一边想,把你想像的天都峰用最简洁的线条画出来。看谁画得最快,最好。
生画。
师:哪位同学愿意把你所画的天都峰展示给大家看。
3
展示同学作品。
师:你们觉得这位同学画出了天都峰什么特点?
生:天都峰的高。
师:来,你说。
生:画出天都的石级,铁链。
师:谁来补充?
生:就是画出了险。
师:为什么险?你自己来说说,想通过这幅图想体现天都峰什么特点?生:体现天都峰的石级,铁链。
师:看来同学们只是看到了这段天都峰的石级,铁链,谁再来展示。
展示学生画的图片。
师:请大家看看这两幅图哪幅好,为什么?
生:第二幅图山很多,又画出了太阳,比较好。
4
生:第二幅图好,是因为他把第二自然段的云彩那句话画出来了。
师:说得非常好,这位同学注意到了天都峰非常高,在云彩上面呢,并把他的想象画出来了。天都峰这么高,这么险,那你们能把他读出来吗?自己来试,你的感受会更深。
生自由读。
师:谁愿意读?
生读。
师:读的这个地方多好了,这样读就把天都峰的高读了出来。谁能来读,读得比他更好。
生读。
师:哪位同学也能像刚才老师一样评价一下这位同学呀?
生:读得流利、响亮。
师:你来说说?
生:他读得很有感情。
师:哪里有感情?
5
生:他读得好的地方就是真叫人发颤的颤。
师:现在谁还想读,而且比前边两个同学读得都要好。好,你来读。
生读。
师:谁来评?
生:和前边一样,颤读得有感情。
师:有没有听出不一样的呢?
生:他读出了害怕的感觉。
师:读得好,评得妙,那我们该怎么读这一段呢?来,放开声音,读读这一段。
生读。
师:现在我邀请我们班同学读这一段,可以站着读,坐着读,如果能加上动作表情更好。
生读。
师:读得好。天都峰如此的高,如此的险,小姑娘站在天都峰的脚上她在想,我爬还是不爬,她犹豫了。
6
师板书:犹豫
师:正在这个时候又发生了什么事情?看看这三段话,告诉老师你最想用什么方法来学习呀!
生:分角色表演。
师:大家觉得这样可以吗?
生:可以。
师:那现在就请我们三人一组分头学习,马上开始吧!投影出示这一段。
师:现在哪个小组愿意展示一下你们读的情况。你来。生读。
师:同学们他们读得怎么样啊?
生:读得比较流利有感情。
师:你的标准比较宽松。
生:我觉得读得不太好。
7
师:老师也觉得这组同学没有读出最高水平来。那怎样才能读出最好的感情呢!
出示:用标点符号提示句子语气。
师:读到人物语言时,心里就要想一想,他心里是怎么想的。
小组读。
师:首先我们来看这里,哪位同学代表你们小组说说。
生:老爷爷说:小朋友你也爬天都峰。老爷爷在想,小姑娘会不会也能跟他一起爬。
师:他为什么会怀疑小朋友是来爬天都峰的呢?
生:因为前边课文讲了她犹豫。
师:是啊,前面讲了天都峰那么险,那我们究竟应该怎样读呢?
生读: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
师:谁能说说小朋友见到老爷爷会怎么想?
生:那么老的老爷爷都来爬我也应该爬。
师:那这句应该怎么读呢?
8
生:老爷爷,你也来爬天都峰。
师:那老爷爷来爬天都峰又是怎么想的?
生:咱们一起爬吧。
师:对,为什么?因为他想这个老爷爷年纪已经很大了,还来爬天都峰,所以他想努力一起和老爷爷爬天都峰。那我们应该怎样读呢。
生读。
师:谁能再坚定些。
生读。
师:同学们理解了这三句话的语气,现在三个人再开始朗读。
生读。
师:现在哪个组的同学愿意展示给大家。来,你们三人来。
三人小组读。
师:小爷爷和作者已经从对方身上受到了鼓舞,他们向天都峰爬去。请大家一起读。
生读。
9
师:同学们这一老一小已经从对方身上受到了鼓舞,他们信心百倍,那你们把他们的勇气都读出来了吗?准备一下,我们再来读一下。
生读。
师:这一老一小经过努力终于爬上了天都峰,我们向他们祝贺,这节课开头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现在大家明白了吗,汲取是什么意思?
生:汲取力量。
生:汲取爬天都峰的力量。
生:汲取了鼓舞。
师:受到了鼓舞,汲取战胜困难的力量。这一老一小靠自己的力量爬上了天都峰,同时,我们也通过读课文理解了我们不明白的内容。同学们请课下利用我们查到的资料出一期壁报,下节我们继续学习。 结束。
《爬天都峰》第二课时教学实录与评析
二、教学实录与评析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
生:爬天都峰。
10
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同学们提出了很多问题。其中一个是:天都峰有多高,它是什么样子的呢通过第一节课的学习,这个问题已经解答了。让我们来回忆一下,请翻开书,一起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
(生齐读第2自然段。)
师:读得好。(多媒体出示天都峰画面)天都峰真高啊!峰顶在云彩上面哩!天都峰真陡啊!登山的石级和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
[通过引读课文、观察课件画面和教师语言描述相结合,使天都峰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生动地再现。这样的开讲紧扣课题,承前启后,显得较为干净利落。]
师:但是,小妹妹、老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同学们,上节课你们还提出了他们为什么能爬上天都峰呢,是什么力量使他们爬上天都峰的呢这些问题提得很好,这也是这堂课我们共同学习要解答的主要问题。让我们先来看看小妹妹为什么能爬上天都峰。请你们自由读课文的第8至10自然段,听一听小妹妹是怎么说的。
(生自由读,师巡视检查。)
[简洁的过渡性谈话自然而巧妙地引出学生质疑中提出的关键问题,顺势揭示本课时的学习重点,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又从问题自然引入具体语言文字,切入简捷,起点恰当,内容具体。]
师:小妹妹说了什么
(指名读小妹妹的话)
11
师:好,请坐。小妹妹说她为什么能爬上天都峰的呢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
(生自由读小妹妹的话)
师:她说她为什么能爬上天都峰请你说。
生:是因为她爬上的时候,她……
师:她怎么样啊
[再提示学生联系写天都峰“陡”的语句去深入体会小妹妹的感受,切实、具体、全面,使学生的体会自然、贴切。]
师:来到天都峰脚下,小妹妹犹豫了。那当她看到老爷爷时,心里又怎么想呢请你来说。
生:她看到老爷爷的时候,她应该想,我这么小的年纪,来爬天都峰,会害怕。老爷爷这么大的年纪,还要来爬天都峰,他都不害怕,我应该鼓起勇气来爬上天都峰。
师:你是说老爷爷的勇气鼓舞了小妹妹。她还会怎么想呢
生:小妹妹看见老爷爷,是这样想的,她想老爷爷那么大年纪了,还来爬天都峰啊!
师:她感到怎么样啊
生:她感到心里就不怎么害怕了。老爷爷那么大年纪,还来爬,自己那么活跃,怎么
12
没有胆量爬呢
师:说得真好!对,老爷爷不怕,小妹妹也不怕!你们是从哪儿看出这是一位年纪很大的老爷爷呢你读。
生:我从“比我爷爷还大哩”这里看出来这个老爷爷比她爷爷还大。
师:还从哪儿看出老爷爷年纪很大
生:我从“白发苍苍”看出来老爷爷的年纪很大。
[组织交流讨论时,教师既能及时肯定学生正确的答案,又不断要求找出“是从哪儿看出”的,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落实到了语言文字上。]
师:同学们真会读书。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通过读表现出老爷爷年纪很大。
(生齐读相关句子)
[通过读表现理解,增强体会,不失为较低年级学生阅读理解的好办法。]
师:你们从哪儿看出这位年纪这么大的老爷爷,也要爬天都峰呢
生:我是从“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和“老爷爷也点点头:‘对,咱们一起爬吧!’”看出老爷爷也要爬天都峰。
师:你真会读书。这是她发现的,你又从哪儿看出老爷爷也要爬天都峰请你读。
13
生:我还从“小妹妹,你也来爬天都峰”这里看出老爷爷也要爬天都峰。
师:同学们会学习。你们又从哪儿看出小妹妹这时下定决心,自己也要爬天都峰了呢
生:我是从“我不再犹豫”这里看出小妹妹要爬天都峰。
师:请你把这个句子读完整,好吗
(生读句子,师相机板书:不再犹豫)
师:请你们通过读让老师感受到小妹妹不再犹豫了。
(生齐读相关句子)
师:小妹妹下定了决心,应该读得再坚决一点儿,再读一次。
(生再读相关句子)
[这段教学始终引导学生抓住对话体会思想变化,突现出语言内涵,达到深入理解,训练了学生深究语言的能力。]
师:小妹妹看到老爷爷要爬天都峰,不再犹豫,下定了决心爬天都峰。她怎样爬天都峰的呢在书中去找答案。你来说。
生:她是奋力向峰顶爬去。
14
(板书:奋力)
师:“奋力”是什么意思你说。
生:“奋力”的意思是拿定主意。
师:拿定主意是不再犹豫的意思。联系上下文想想“奋力”是什么意思。你说。
生:奋力就是充分鼓起劲来。
师:对,使出了全身的力气。想一想,怎样读才能表现出体出了全身的力气呢自己试一试。
(生试读)
师:请同学们读。
(生齐读)
师:我怎样奋力向峰顶爬去的呢往下读。
(生齐读相关句子)
师:“攀着铁链上”。“攀着”是什么意思
生:“攀着”就是紧紧抓住东西使劲爬上去。
15
师:那“攀着铁链上”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用力抓住铁链往上爬。
师:理解得好!那“攀着铁链上”怎么读。一起读一读。
(生齐读“攀着铁链上”)
师:是使劲儿抓住铁链往上爬。再用点儿力,读。
(生再读)
师:读得好。再读一次。
(生再读)
师:她为什么要紧紧抓住铁链往上爬请你说。
生:因为天都峰很陡,如果不紧紧抓住铁链上,就会掉下来。师:说得好!她联系了天都峰的陡来考虑。你是怎么想的
生:我想要是小妹妹不抓紧铁链,她会摔下来的。
师:那“攀着铁链上”该怎么读,一起读。
16
(生齐读)
师:多险啊!再读“攀着铁链上”。
(生再读)
师:读得好!再读一次。
(生再读)
师:真有力气!那“手脚并用向上爬”又是什么意思呢你说。
生:“手脚并用向上爬”的意思是手和脚一起用力向上爬。
师:说得对!小妹妹为什么要手和脚一起用力向上爬
生:因为她不手和脚一起用,她就会摔下来。这样比较安全。
师:这是你的理解。还有吗
生:因为如果她用两只脚走的话,有时候脚会走累了,她用手一起爬的话就比较省 力。
师:有感受。你还怎么想联系天都峰又高又陡来想想。
生:因为天都峰那儿铁链是直下来的,不“手脚并用向上爬”,只用脚爬,是爬不成的。
17
师:噢,有道理。那我们来读“手脚并用向上爬”。
(生齐读)
师:读得好。小妹妹就是这样奋力向峰顶爬去的。(板书:奋力攀登)请同学们自由练读这个自然段。
(生自由练读第6自然段)
师:同学们读得多好啊!我们再一起读。
(生齐读第6自然段)
师:小妹妹就这样奋力向峰顶爬去。下面,老师接着念,同学们看到第7自然段,请注意听:“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都爬上了天都峰顶。”你发现老师念的和书上有什么不同
生:老师少念了个“终于”。
师:那句子中有了“终于”这个词,让你感觉到什么呢请你们自己试着读一读,体会一下。
(生试读体会)
[教师有意读掉“终于”,让学生去发现,进而体会句子中“终于”这个词的作用,感知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性与分寸感,把听力的训练与语感的训练有机地结合了起来。]
18
师:你体会到什么
生:我体会到了他们爬得很累,很不容易。
师:理解得好!还有吗
生:我体会到他们爬呀爬,最后终于爬上了峰顶,他们感到无比的喜悦!
师:这个词用得好!那你能把你的体会通过读表现出来吗
(生有感情朗读句子)
师:读得多好啊!同学们,拿起书,一起读。
(生齐读)
师:老师看到有的孩子读的时候笑眯眯的,就像自己也爬上了峰顶一样。请大家再读一读。好多小脸儿都笑起来了,多可爱啊!
(生齐读)
[对“小妹妹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教师启发学生紧紧抓住重点词语进行理解——从抽象的“奋力”,到具体的“攀着铁链上”“手脚并用向上爬”,再到“终于”包含的艰辛与喜悦,有词句意思的理解与指导,有读的训练,有情境、形象的想象,有情感体验的表达。教学环节紧紧相扣,内容理解步步深入,语言训练落实到位,情感体验贴切、细致,问题解答巧妙、自然。]
19
师:同学们提出的小妹妹为什么能爬上天都峰这个问题,现在你们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所以,小妹妹说——请女同学读。
(女生读小妹妹的话)
[通过前面对三个小问题逐步深入、具体的理解,对“小妹妹为什么能爬上天都峰”这个问题也就水到渠成,自然地迎刃而解了。这时再读小妹妹的话,既是呼应首尾、贯通始终,又是加深感受、强化理解。]
师:那老爷爷为什么也能爬上天都峰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老爷爷爬上峰顶后说的话。
(生自由读老爷爷的话)
师:老爷爷说他为什么能爬上天都峰呢
生:老爷爷是小妹妹的勇气鼓舞了他,他才爬上天都峰的。
师:理解得好!你能不能用老爷爷的话来说一说。
(生读相关句子)
师:一起读。
20
(生齐读相关句子)
师:课文中没有具体告诉我们老爷爷怎样受小妹妹勇气鼓舞下决心爬上天都峰的,但你们只要仔细读书就能体会出来。请同学们静静地再认真读第2至7自然段。(多媒体出示思考题:(l)老爷爷来到天都峰脚下,心里怎么想(2)他看见了小妹妹,心里又怎么想呢(3)后来,他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带着这些问题一边读,一边想。
(生默读,师巡视、指导。)
[这三个思考题参照了前面理解“小妹妹为什么能爬上天都峰”的三个小问题,为学生成功想象提示了思维的顺序,想象的方向。]
师:想好了自己说一说。
(生自由练说)
师:说完了以后,孩子们可以讨论一下。
(生分组讨论,师巡视倾听。)
师:很多小组讨论得非常热烈。你们对哪些问题感受深,就说哪些问题。哪个同学愿意先说
生:他看到小妹妹心里会想,天都峰这么高、这么陡,小妹妹这么小的年纪还来爬,可能爬不上去吧
21
师:老爷爷看到小妹妹这样想,是吗下来再静心读读老爷爷的话,再想想。——还有吗
生:老爷爷站在天都峰脚下,心里会想,我这么大的年纪,能爬上天都峰吗
师:你能联系天都峰的高和陡来想象,很好!——还有吗
生:老爷爷他看到小妹妹以后,心里会想,小妹妹年纪这么小,爬得上去吗再看看我年纪这么大,肯定能爬上去。这时,他不害怕了,心里充满了信心。他想,他一定会爬上去的。
师:老师发现不少同学觉得老爷爷一开始就敢爬天都峰,是不是这样
生:是。
师:让我们再来听一听老爷爷说的话,一起读画红线的部分。
(生齐读)
[教师发觉部分学生对课文理解有误,没有敷衍过去,而是立即暂停了讨论,引导学生重新学习有关语句。这反映出教师心中不忘全体学生。]
师:老爷爷一开始就下决心爬天都峰了吗
生:没有。
22
师:他在什么情况下下决心爬天都峰的
生:他是看小妹妹也要爬天都峰,才下决心爬天都峰的。
师:那刚才两个同学提到的他看到小妹妹时想,我年纪这么大了,肯定能爬上去。是不是一开始就想的我肯定爬得上去你说。
生:是的。
师:那你再读一读老爷爷的话。大家一起帮他,好吗
(生齐读)
师:老爷爷先下决心了吗
生:老爷爷一开始还没有下决心。
师:对了。什么时候下决心的
生:是老爷爷看到小妹妹也要爬天都峰的情况下才下决心的。
师:所以,你刚才的说法——
生:不对。
师:刚才那个同学也说老爷爷一开始就要爬,你说的,是吗你现在觉得你该怎么说
23
生:我觉得应该说老爷爷是看到小妹妹那么小也要爬天都峰,他才有勇气向上爬的。
师:现在你们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好,我们回到刚才的问题,继续讨论。请你说。
[经历了再次阅读、交流,直到那几个学生对课文也有了正确的理解,教师才回到先前的议题。这体现出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由传统的教学过程总是要学生配合教师、学生适应教师到现在的教学过程应是教师配合学生、教师适应学生。这是特别值得肯定的。]
生:后来,他是这样爬上天都峰的。我想老爷爷爬不上去的时候,小妹妹会说:老爷爷,你——你要有勇气爬上天都峰,爬上天都峰就可以看到黄山的云海了。然后,小妹妹没有信心的时候,老爷爷又会给小妹妹鼓励,又会说:小妹妹,无限风光在险峰,你只要爬上了天都峰,你就一定能看到美丽的风景。
师:他们始终在相互鼓舞。答得棒!请坐下。有没有同学把这几个问题连起来想了这么多能干的同学都思考了,请你来说。
生:老爷爷在峰顶下面,他看到天都峰,心想,我这么老的年纪,要来爬这么高、这么陡的山,可能爬不上去吧他对自己有些怀疑。他看到小妹妹,他会想,小妹妹这么小的年纪都来爬天都峰了,我一定也要爬。后来,他看见小妹妹爬不上去的时候,他说,小妹妹,一定要爬上去,爬到上面,我们就又可以休息,可以看黄山的云海了。老爷爷爬不上的时候,小妹妹会说,老爷爷,你加油啊!无限风光在险峰,你一定要爬上去呀!
24
师:无限风光在险峰。你会向同学学习,能干!同学们想得很好,积极开动了脑筋。那么,老爷爷为什么能爬上天都峰这个问题,你们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几个学生的发言语句流畅、生动,想象合理、丰富。教师敏锐的感受到了学生智慧的火花在闪耀、在碰撞,便不失时机地给予了热情的、充分的、恰当的鼓励:“答得棒”、“会向同学学习,能干”……激励学生积极、自主地学习。这种善于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不断地给予积极的、正确的评价,将他们引向成功,使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的作法,体现了教师注意尊重学生学习成果,激发了学习热情,起到了激励作用。]
师:那我们再来读一读老爷爷说的话。请男生读。
(男生齐读老爷爷说的话)
[鉴于课文没有直接、明显地写老爷爷怎样受小妹妹勇气鼓舞,下决心爬上天都峰的,对他为什么也能爬上天都峰的理解难以具体。这一环节教学,罗老师采用静心读书、想象、自由练说、分组讨论和全班交流讨论等方式,借助前面学习的方法和认识基础,启发学生联系天都峰的特点、老爷爷的年纪和话语来合理想象,既扩展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具体理解了老爷爷的话的内涵,顺利解答了问题,又较好展现了启发想象这一“放”的教学环节,落实了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培养,发展了语言。]
师:上节课,同学们还提出了一个问题,小妹妹和老爷爷互相道谢以后,爸爸为什么要说“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
25
这一老一小哪点儿有意思,有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他们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师:他们都会从别人身上——
生:汲取力量。
(板书;汲取力量)
[前面教师分别采用“深入读议”和“启发想象”的方法,由“扶”到“放”,“扶”“放”结合,层层深入地体会了小妹妹和老爷爷互相道谢的话。这里再来理解爸爸对一老一小说的话,从而认识课文的中心思想,也就水到渠成,顺理成章了。]
师:爸爸笑着说的话是对这一老一小的赞扬。让我们学着爸爸,也笑着来赞扬这一老一小吧!
(生齐读爸爸的话)
师:让我们记住爸爸的话吧!这节课上到这里。
《爬天都峰》教学设计之一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26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师生交流有关天都峰的所查找资料。
(天都峰是黄山“七十二峰”中最险峻的三大奇峰之一,海拔1840米,登山石阶大约有1.5公里长。天都峰最险处是鲫鱼背。它是一道长约十几米,宽不过1米的狭长光滑的石脊,石脊两旁是万丈深渊。)
二、初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特别是生字字音。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
3.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读音。
陡攀辫决勇
(2)字形难点。
颤:左右结构。第十三笔是“—”。
(3)理解词语。
27
犹豫:拿不定主意。
奋力:充分鼓起劲来。本课指努力向上攀登。
终于:表示经过种种变化或等待以后出现的情况。本来是指“我”、爸爸和老爷爷经过艰苦的努力,登上了峰顶。
居然:表示出乎意料。
本课指什么事出乎意料?(指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也能爬上又高又陡的天都峰,真出乎意料,令人敬 佩。)
汲取:吸取。
三、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读第一自然段,说说这一段交待·了什么?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天都峰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画出有关语句,出声读一读。
28
2.说说课文中是怎么写天都峰的“高”和“陡”的?
(1)高:“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
“我爬得上去吗?”这一句是不是怀疑自己能否登上天都峰?
(更进一步地表现了天都峰的高。)
(2)陡:“笔陡”“石阶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
教师用一根线绳作为“石阶边上铁链”,使学生体会什么叫似乎从天上挂下来的。
什么叫“发颤”?真的害怕吗?
(烘托了天都峰的陡。)
3.指导读出天都峰“高”和“陡”的特点。
学生练读,评读。
4.小结。
作者写天都峰的高和陡,目的在于突出爬天都峰的困难,暗示了登上这么高、这么陡的山峰,是需要勇气和力量的。
三、学习课文第三、四、五自然段。
29
1.自读这部分内容,画出老爷爷和“我”的对话。
2.出示句子:
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
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
3.思考:他们所说的话中都有一个“也”字,这个“也”是什么意思?他们是互相怀疑吗?表现了他们什么精神?
学生分组讨论。
集体汇报、小结。
(天都峰这么高、这么陡,小朋友这么小的年纪,老爷爷这么大的年纪怎么也来爬呢?表面上似乎双方都有怀疑,实际上是互相羡慕、敬佩,表现出这一老一小都有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
4.分角色有感情朗读对话。
四、学习课文第六、七自然段。
1.提问:“我”怎么爬天都峰?画出动作的词语。
(“攀着铁链上”、“手脚并用向上爬”。)
30
2.出示句子,填空,再说说用上括号里的词语好在哪里,我( )向峰顶爬去。
(用上“奋力’’突出了爬山过程的艰难,要充分鼓起劲来不怕困难、向上攀登。)
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 )都爬上了天都峰顶。
(“终于’’是经过“奋力”的结果。使我们感受到要攀登高峰,必须奋力向上、勇于攀登,才能达到目的。)
3.朗读课文。
五、学习课文第八、九自然段。
1.登上天都峰以后,“我”和老爷爷为什么要互相道谢?
(1)老爷爷为什么说是“你的勇气鼓舞我”?“居然”在这里说明什么?
(其实也可以说是意料之中,因为老爷爷有那种勇于攀登的精神,就一定能爬上天都峰的。)
(2)小妹妹为什么说“是看您也要爬天都峰,才有勇气向上爬的?”
(3)他们的对话中都有一个什么词?这“勇气”体现在哪里?
(体现在他们都敢爬天都峰。如果没有勇气,这一老一小怎么敢爬天都峰呢?)
31
2.你从他们的话中体会出什么?
(一个人只要有决心,有勇气,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
3.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对话。
六、学习课文第十自然段。
1.爸爸为什么说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
(因为这一老一小,虽然互不相识,但是都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互相鼓励,互相学习。)
2.想想他们是怎样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的。
3.你从爸爸的话中体会出什么?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才能取得进步。)
七、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目标《爬天都峰》教学设计之二
1、认识“陡、链”等6个生字。会写“爬、峰”等11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32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过程。
4、懂得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学生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
2、教学挂图。
3、收集有关黄山天都峰的VCD、图片、文字介绍等。
第一课时
以旧引新,扣题导入
1、记得二年级时我们学过一篇课文《黄山奇石》,了解了黄山的雄奇秀美,谁愿意挑一段自己最喜欢的课文来背给大家听?
2、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黄山三大奇峰之一的天都峰,谁愿意来介绍一下你收集的天都峰图片资料?板书:天都峰
3、这篇课文写谁爬上了这陡峭的天都峰了?他们又是怎样爬上去的呢?板书:爬
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33
1、带着问题听教师范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如:自由朗读、圈点生字,同桌互听互读等。要求把字音读正确,把课文读通顺。
3、自学生字,读准字音,想办法记住字形。
4、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
a. 小组内拿出生字、词语卡片,互相认读、正音。
b. 全班开火车赛读,比一比哪一组读得既响亮又准确。c. 小组交流各自学习生字、巧记字形的方法。
通读课文,感知大意
1、指名逐段通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疏理字词含义。
石级:石头台阶。
仰望:抬头望。
攀着:(抓着铁链)向上爬。
心颤:心在颤抖,说明心里很害怕。
34
鲫鱼背:结合看图理解,天都峰最险处。它是一道长十几米,宽不过1米的狭长光滑的石脊,石脊两旁是万丈深渊。
2、按“爬山前-爬山时-爬山后”的顺序把文章分为三部分,再用自己的话说说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疏通课文大意。
指导写字,掌握笔顺
1、教师范写“辫”字,提示书写时左中右三部分要写得紧凑,学生描一遍、临一遍。2、指导学生观察、书写其余生字。
布置作业
1、正确、较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抄写本课生字、词。
3、把课文第2段描写天都峰又高又陡的句子抄下来,读一读、背一背。
第二课时
紧扣课题,承前启后
1、作者写爬天都峰,为什么要用“爬”而不用“登”字?
35
讨论后使学生明白:因为天都峰高而陡,用“爬”更能准确反映出登山的费力、艰难。
2、(出示天都峰的多媒体画面)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把文中的话变成自己脑中的“画”。
学生练读后指名交流、教师评议,引导学生感受天都峰的险峻挺拔、高不可攀、令人生畏。
深入读议,体会“我”受鼓舞爬上峰顶
1、在爬山之前,望着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心里是怎么想的?默读课文,圈点勾画,想想从哪些词语、句子中看出“我”有害怕畏惧的心理。
指名交流,出示并指导读好问句“我爬得上去吗?”、感叹句“真叫人发颤!”以及语气词“啊”“哩”等,读中体会“我”缺乏自信、畏惧退缩的心理。
2、结果“我”爬上峰顶了吗?自由读课文的第8至10自然段,出示“我”说的话,指名朗读。
3、“我”看到了什么从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呢?自由读课文第3到7自然段,想想我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a. 出示第4段重点句,引导学生深入讨论交流,从中感受到“我”受老爷爷爬山鼓励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的内心活动。
b. 体会“我”的心理,指导朗读3、4自然段。
36
4、“我”是怎么爬的?自由读6、7自然段,画出描写爬山动作的词语。
a. 学生读书圈划。
b. 学生交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奋力”是拼尽全身力气的意思。
从“攀着铁链”、“手脚并用向上爬”可以看出爬山的艰难。
c. 引读第7段,从“终于”二字上体会爬得辛苦、上山后的喜悦。
d. 体会爬山的艰难、上山后的喜悦,指导朗读6、7两段。
启发想象,明白“老爷爷”也是受鼓励爬上峰顶的
1、老爷爷为什么也能爬上峰顶呢?带着这些问题一边读,一边想。
多媒体出示思考题:
a. 老爷爷来到天都峰脚下,心里怎么想
b. 他看见了小妹妹,心里又怎么想呢
c. 后来,他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
2、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明白他俩始终相互鼓励,老爷爷也是受到“我”的勇气鼓励爬上峰顶的。指导朗读。
37
总结课文,明白道理
1、读爸爸的话,讨论:“汲取”是什么意思,“我”和老爷爷是怎样互相“汲取”力量的?
2、你从“爸爸”所说的话中懂得了什么道理?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评点: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共同进步,不管多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课外延伸,交流课余生活
1、这几天,你是不是把自己课余生活记录下来了呢?请你把一周学做的事情记录下来,别忘了写上自己的收获、感受。
2、指名交流,师生评议。
《爬天都峰》教学设计之三
学习目标
1、认识“陡、链”等6个生字。会写“爬、峰”等11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
38
的过程。
4、懂得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学生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
2、教学挂图。
3、收集有关黄山天都峰的VCD、图片、文字介绍等。
第一课时
创设情景,揭题导入
1、初步了解天都峰及“鲫鱼背”
看天都峰的风光片或图片,由学生展示自己找到的天都峰的资料并作介绍。说说“鲫鱼背”名称的来历。
2、导语激情,揭示课题
天都峰是如此的高,如此的险,登山的小路像天梯似的挂在陡峭的山岩上,使许多游客望而生畏,能够登上山顶的人,真可称得上是“勇士”了!我们认真地阅读课文,勇攀高峰,一定觉得大有收获。让我们一起去“爬天都峰”吧。(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39
初读课文,认字学词
1、自由读课文,认读生字。要求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词,借助拼音或小组内同学之间互相帮助,把字音读准确。教师可有重点地对学生识字的难点进行指导。
2、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检查识字。
a.出现带有拼音的词语:笔陡、石级、发颤、仰起脸、奋力、攀着、鲫鱼、纪念、小辫子、笑呵呵、鼓舞、居然、汲取力量
b.读准多音字:假日、似乎、白发苍苍、照相、应该
c.去掉拼音读词语。
d.去掉词语读生字。
3、小组为单位,轮流认读生字
4、推选读得好的同学当小老师,领读生字词
读通课文,初步感悟
1、指名小组开火车朗读,每人读一个自然段,全班评价、教师指导,重点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2、分组朗读,要求:反复练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教师巡视,相机指导。达到要
40
求后全班齐读。
3、仔细观察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1、认读要求写的11个字,并分别组词。
2、与熟字比较,识记字形
峰——蜂:“蜜蜂”是昆虫,所以“蜂”是“虫字旁”;“峰”指的是山的尖顶,跟“山”有关,所以是“山字旁”。
辫——辩、辨:三个字的左右两边都是“辛”,关键要看中间。和言语说话有关的是“辩”;“辨”要用眼睛看,自然要加上“眉毛和眼睛”;“辫”和发丝有关,中间是条“丝”。
3、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第二课时
巩固生字
1、朗读课文,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2、听写词语,每个词语读两遍。
41
朗读感悟
1、读读想想。
课件展示天都峰又高又陡的景观,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边读边想象“在云彩上面”、“笔陡”、“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等词句所表达的意思。
朗读体会两个语气词(啊、哩)的作用。
2、读读说说。
让学生通过形体演示理解词语。教师引导学生朗读:“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读后让学生用动作表示出天都峰的高。
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天都峰的高和陡。
3、读读写写。
读了第二自然段,我好像看到了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要把这一段抄下来。
抄写优美的段落。
4、读读问问。
引导学生围绕天都峰的高和陡质疑,如:谁爬天都峰?他们是怎么爬天都峰的?他们爬上去了吗?他们为什么能爬上去?
42
这时教师可将学生提出的问题一一简要地记录在黑板上。接着教师可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5、读读议议。
教师针对学生围绕题目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答问解疑。
a.“我”和老爷爷的第一次对话。他们所说的话中都带有一个“也”字,经过讨论,让学生体会到:天都峰这么高,又这么陡,你年纪这么小(这么大)怎么也来爬呀,表面上是双方都有怀疑,其实是对双方表示敬慕,说明这一老一小都有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弄懂句意后,教师可再让学生讨论这两句对话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出来,并指名做朗读练习。
b.“我们”是怎样爬天都峰的?读句子找出重点词语加以体会。
课文中用“奋力”“一会儿……一会儿”“手脚并用”“爬呀爬”“终于”等词语,既突出了爬天都峰的艰难,又表现了他们不怕困难的勇气。
c.“我”和老爷爷的第二次对话。思考讨论:“我”和老爷爷为什么互相道谢?在讨论中应让学生注意到两个人的话中都有“勇气”一词。让学生认识到一个人只要有决心,有勇气,再大的困难也可以克服。
角色朗读
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教师范读这段对话。范读时可辅以动作、姿势,增强感染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练习过程中,可以同桌两人为一组,模仿老师的动作边表演边朗
43
读,加深理解,体会思想感情。
拓展活动
1、教师引导:“我们”沿着山路往回走,一路上遇到了许多游人。有的人望着险峻的天都峰退缩了,有的人在曲折的山路上犹豫不前,有的人看到曲折的道路不知该如何前进……想一想,把你在“爬天都峰”中的感受介绍给大家。
2、愉快的假日结束了,班级开展“假日活动汇报”活动。你可以向大家介绍一下天都峰的险峻,可以向大家讲讲自己的爬山过程,也可以向大家谈谈自己登上山顶后的感受……
交流课余生活
1、前几天我们安排的记录课余生活的活动进展如何?请你把一周学做的事情记录下来,别忘了写上自己的收获、感受。
2、学生展示交流,师生评议。
知识、能力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掌握多音字“都”、“假”在语句中的正确读音;理解“犹豫、奋力、终于、居然、汲取”等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会用“终于”写一段话。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44
人文教育目标:
让学生懂得只要有勇气、奋发努力,旧能不怕困难;知道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鼓舞自己,是一种可贵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我”与老爷爷的两次对话,与“……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教学策略:运讨论法和感情朗读理解课文。
教具准备:课件、小黑板。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爬天都峰》教学设计之五
第一课时
一、简介天都峰,导入新课。
天都峰是黄山“七十二峰”中最危险的三大奇峰之一。天都峰有“非鸟难落脚,猿猴愁攀登”之说,课文中的一位小妹妹和白发苍苍的老爷爷登上去了,他们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学了课文就知道了,今天我们学习爬天都峰这一课。
45
教师介绍有关天都峰资料,让学生从中感受天都峰的高与险,为后面理解课文作好铺垫。
二、检查预习情况。
1、用小黑板出示生字新词,让学生认读。
2、认读多音字“假、都”。
3、提名分节读课文。
三、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读后想一想课文的叙述顺序,画出文中表示这个顺序的词句;教师投影出示:
来到天都峰(1)
↓
在、、、、、、脚下(2-5)
↓
爬上、、、、、、(6—7)
46
↓
爬上、、、、、、之后(8—10)
2、小组讨论,一部分一部分的学习课文,把不懂的问题记下来,全班讨论,老师再补充解答。
(不懂的词语或问题,可以在书上做上记号)
四、学习课文一、二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让学生说说知道了什么。
2、再读第二自然段,注意文中“?”、“!”。
3、提名读,齐读。
4、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天都峰的高和陡。)
5、小结:望着高耸入云的天都峰,看着登山的石级是那么笔陡,小妹妹惊叹之后,已经感觉到登山的艰难,需要有勇气才能登上去。
(天都峰的高与险,要让孩子们在充分的读中体会:互相欣赏读,教师范读,指名读等等。读中感悟。)
五、布置作业
47
1、自己学习生字。
2、感情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提名朗读课文。
2、听写生字。
二、学习新课。
1、“我”和爷爷是怎样从对方身上汲取力量的?大家讨论。
2、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
3、引导学生体会两次对话的意思。
(1)第一次对话是在什么情况下?结果怎样?(学生联系前后文,知到是在面对高而陡的天都峰,缺乏自信和勇气时,“也”分别表示了一老一小的惊讶、怀疑和敬佩,有了勇气,这个力量鼓舞着自己奋力攀登,爬上了天都峰。)
(2)他们相互汲取的力量是什么?(读第二次对话,知道这个力量就是“勇气”。)
48
4、读六、七自然段,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
4、说说读了这两段课文,自己有什么想法?(让学生从具体生动的叙述中感悟汉语言的形象逼真,作者用词的确切。)
5、齐读末段中爸爸的语言,自己再读读,看还有什么问题?
(要让孩子们充分理解爸爸的话,需要他们反回来继续读课文,在读中理解“互相汲取力量”的真正含义,并变成自己的语言与同学们交流。)
三、完成练习第二、三题。
四、布置作业
用“终于”写一段话。
板书设计:
6、爬天都峰
来到天都峰(1)
↓
在、、、、、、脚下(2-5)
49
↓
爬上、、、、、、(6—7)
↓
爬上、、、、、、之后(8—10)5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iwanbo.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808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