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玩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山地建筑设计探索

山地建筑设计探索

来源:爱玩科技网
建筑科技 山地建筑设计探索 曾晨迪 (温州设计集团有限公司,浙江 温州 325000) 摘要:山地建筑为我们生活活动提供一定的场所,它的建造既依托于环境的又受限于环境,建筑所处的山体地段决定着建筑的外部空间特征,并引导着建筑内部空间及其序列的排列。 关键词:山地建筑;建筑设计;探索 1 山地建筑形态 山地建筑的形态表现了山地建筑克服地形障碍、获取使用空间的不同策略模式。它的不同决定了山地建筑对山体地表的改动程度及其本身的结构模式,因此对山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建筑形体的设计具有重要意义。当山地地形高差悬殊, 建筑底界面高差为建筑的层高或数倍层高时就形成了掉层。掉层一般适应于坡度 30-60%的山地地形,基本形式有纵向掉层、横向掉层和局部掉层三种,其共同特点是建筑有2个或以上不同标高的出入口,且外部地面不平整。纵向掉层形成于建筑垂直于等高线布置时,其跨越等高线较多,底部通常以阶梯的形式顺坡掉落,适合东、西向的山坡,掉层部分的采光、通风状况均较好;横向掉层的建筑多沿等高线布置,其掉层部分只有一面可以开窗,采光、通风均受影响;建筑整体较完整、局部地形复杂且土石方量,同一建筑内部往往以不同标高的底面形成错层。错层适应了山地的倾斜,使建筑与地形的关系变得密切,其底面高差通常在一层之内,以适应坡度10-30%的山地地形。错层手法的运用既顺应了地形,又丰富了山地建筑的内部空间,其实现主要依靠楼梯的合理设置和组织。高差较大时则适合形成局部掉层,其掉层部分既可作为建筑内部空间,也可作为室外空间。 在山地建筑中,自然的山水格局、地貌特征、植被形态是构成山地建筑风貌特色的自然基础和景观基质,因此山地建筑设计与修建必须适应山地自然生态系统的地域性特点。 2 建筑空间设计 2.1 景观环境 首先,山地建筑的建筑风格、立面设计、外形选材应该融合到山体里面,不能太喧宾夺主,尽量发挥山地的优势,创造一些真正优美的居住建筑。由于山地建筑的道路系统是比较复杂的,环境、绿地与空间之间每一条道路和每一个环境空间之间会有节点,可以尽量利用这些节点,突出每个组团的分区和个别的主题性,不但只增加识别感,更增加了趣味性。且山地建筑作为构成山地景观的组成部分,它受到地形、植被、水体、气候、土壤等等相关的自然因素的制约,相互依存。其次,山地建筑以山体为依托,建筑随着山体的走势也会呈现出相应的变化,并且常常将山体作为建筑背景,层次的变化与轮廓线的变化很好的衬托了山地建筑。最后,山地环境为山地建筑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丰富的自然肌理及其深奥的建筑空间。 2.2 空间氛围 山地建筑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同时也要服从自然景观的总体特征,并成为自然景观空间的延续。首先是空间序列的营造,山地建筑充分的利用空间高差的变化,运用视觉特征来营造各种的空间氛围,并且室内和室外的空间穿插,通透和封闭空间的交替组织,是空间生动、活泼。其中,台阶是消化高差的必要手段。其次是空间界面的选择,自然的界通常是由水体、植被和山石等构成的;人工的界面一般有屋顶、平台、实墙、廊子、立柱等等,通过对山地建筑界面的选择,营造出丰富多彩的景观空间。 2.3 功能布局 建筑功能布局与山地地形的结合由于山地地形的特殊性,山地建筑设计时功能布局往往无法在水平方向上得到延伸,此时就必须考虑垂直方向的联系。再通过踏步、连廊、平台等过渡性空间联系起来形成动态空间布局。避免了对原始地形的大规模改造,还创造了不同层面的使用空间以满足功能分区的需要。但此时的功能布局需要考虑到采光通风,这是因为掉层建筑的掉层部分通常只有一面可以开窗。建筑造型设计与山地环境的关系山地建筑的本质是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其具有双重角色。一方面它作为山地环境的一部分,起到点缀或增加山地环境景观的作用;另一方便它又作为人们的一个观景场所,为人们提供了观赏山地景观的驻足点。因此在设计中要做到建筑轮廓及尺度与山地场地相契合,建筑立面及细部与山地景观相呼应,建筑空间与山地高差相互穿插交融。同时作为观景场所可以结合造型利用露台、屋顶等空间来使人们获得美好的视觉感受。 3 山地环境探索 山地常遇到各种各样的冲沟、陡坡、洼地、台地、高地等边缘地带,这些特殊的地形条件,给建设带来一些困难,布局时常需从功能出发,把公共服务中心及供居民使用的主要建筑首先布置在交通方便、最好的心脏地带,并将相互联系紧密的用地组合在相近的标高上。特别是供大多数居民使用的服务性建筑,不仅要考虑它的平面服务半径,还要考虑它的服务高差,多将其设置在高差中心,以减少居民上下坡的疲劳。而专业性较强、交通量较小的项目错落布置在零星边角用地。 3.1 交通组织 由于山地建筑用地形态复杂,一般占地面积较大,自成体系,小区内的交通以车为主,步行为辅,所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小区内道路的使用效率是构成小区优雅环境的前提条件。道路流线尽量结合地形,地势和等高线的变化,因势利导,做到流线简洁,减少道路坡度变化和施工土方量,还要结合市政管道的敷设进行设计。做到既适应用地地形因素,又保证空间在视觉上不断变化,简单明了。交通道路要以方便居民出入、迁居,满足消防、救护需要,减少对住户的干扰为原则进行布置,因此,在平面布局上,应尽量利用地形高差,结合建筑立面设计,合理进行功能布局,可利用地形高差设置车库、储藏室等,做到功能布局合理,空间有效利用。山地住宅的空间布局要满足住宅日照,通风,密度,朝向,间距等方面的要求,以利于获得充足的日照或防风条件,并能有效地防止噪声污染,使居住环境方便,安全,安静,既便于居系交往,又便于管理。住宅小区以居住为主体,公共服务设施尤其是体育锻炼、老人休闲、儿童游戏活动场地,既要适当靠近居住区域,方便居民使用,也要防止对住宅的干扰。 3.2 布局形式 山地环境中的建筑在平面布局形式方面,一般都结合地形,采用自由灵活的布局。其间没有明显的纵横轴线,边缘轮廓也不一定遵循几何形状构图,有的聚居成团,有的延伸成带,或者兼而有之。具体的布置方法应视城市的规模、地形情况、坡度、坡向、地质等多种情况来确定,其具体的利用方式有: 3.2.1 沿等高线布置 即建筑用地布置在同一或相邻的等高线上,多沿主要道路延伸,一般规模较小,适用于较大的山沟、沿河岸或谷地等边缘地带。其优点是城市顺道路发展、联系方便,并可以用原有冲沟排水;缺点是纵向线路长,不便于扩建。 3.2.2 顺坡布置 即用地由高到低或由低到高发展布置,一般在坡度较小的岗脊地或较均匀的单向坡地上采用。优点是当为向阳坡时,能利用地形高差紧凑布置,通风、采光好,建筑高低错落,轮廓线富于变化;缺点是竖向交通组织较困难。 3.2.3 综合式布置 即结合地形,综合采用上述两种布置方式成团式发展,各组团之间以绿化与农田作为防护带隔离、优点是可最大限度地不占用良田好土,建筑相对较集中;缺点是若团组过小则用地费较贵,组团相距过远则联系不便、道路管线较长。 上述各种布置方法的采用,主要是要充分发挥地形、地势的潜力,变地形高差的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 4 结语 山地建筑存在于山地环境中,山地丰富的现状以及肌理变化,赋予山地建筑独特的形态感染力和魅力。依山而建,层次有序,错落有致,这就成为山地建筑与众不同的特色。 参考文献: [1]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2]卢济烕,王海松.山地建筑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3]黄光宇.山地城市学原理[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华东科技》 2020·1 10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iwanbo.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808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