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情况调研报告
土地是农业发展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也是农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改革开放以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但随着农村改革发展的快速推进,农业生产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与问题,青壮年农民多数从事二三产业,农村劳动力出现断层现象,农业生产效率不高,市场风险大,将来谁来种田的问题尤为突出。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农业生产方式进行变革,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鼓励土地合理流转,适度规模经营,由家家种田向能人种田转变,这是实现农业规模化、机械化,农民职业化、多元化,是目前推进城乡一体化统筹发展必然的选择。XX年6月,**统计站农业统计人员对我镇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情况进行了调研,现报告如下: 一、基本概况
我镇地处高港区东部,下辖13个行政村、2个社区,302个村民小组,43418人,劳动力24766人,耕地面积45700亩。截止目前,全镇已流转土地25244亩,土地年租金每亩800—900元。其中粮食种植流转土地约6000亩,蔬菜大棚种植流转约5000亩,规模养殖流转土地约3000亩,苗木花卉流转土地约XX亩,大葱、药材、草莓、葡萄等规模种植流转土地约9000亩。全镇土地流转面积占二轮承包耕地面
积比为65.5%,与区下达85%的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的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全镇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呈现如下特点:
1、土地流转方式多样化
从全镇土地流转情况来看,主要是转包、租赁等流转方式。
一是转包。少数外出务工家庭采取了这种方式。即原承包户将承包地全部或部分转包给转入户,转包条件和利益关系双方达成口头协议,也不经过发包方,只是一年一定一结算。
二是租赁。全镇大部分采取这种土地流转方式,目前共流转19000亩。如单王村将农民700亩土地承包经营权出租给春晨绿化有限公司建立花卉苗木种植基地,农户每年可从中获得800—900元/亩的土地租金收入。采用这种流转方式,土地转出方收入比较稳定。 2、经营主体多元化
我镇在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能根据实际情况,发展多种规模经营主体模式:
一是专业合作社经营模式。全镇共有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社30多个 ,其中种植业专业合作社20多个。如薛垛村润鑫果蔬专业合作社,流转1500多亩土地用于果蔬规模种植,
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二是公司化经营模式。农业企业围绕建立苗种和原料基地,采取公司化运营模式。如春晨绿化公司流转土地700亩建立花卉苗木基地。
三是专业大户经营模式。全镇种植面积在50亩以上的经营大户30多户,流转面积达7000多亩。 3、发展效果明显化
近年来,随着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村土地流转规模不断扩大,土地集中连片流转呈上升趋势。农村土地合理流转,促进了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提高土地产出率,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许多村在抓好机插秧推广、农村大环境整治、秸秆禁烧等工作方面效果明显,感受颇深。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大部分业主把土地主要用于发展瓜果、蔬菜、提水养蟹、花卉苗木、中药材等产业,对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起到了示范作用。如农业园区种植大户王明远,在汪群村租赁土地120亩发展大棚蔬菜种植,除去租地费用人工工资等成本,每亩获纯利2500元左右,带动周边农户10多户,发展蔬菜1000多亩。宗林村从XX起,由干部能人带头发展提水养蟹XX亩,亩纯利润高的可达3100元左右。目前,在大户示范、基地带动下,全镇已发展蔬菜大棚种植5000亩,规模养殖3000亩,苗木
花卉XX亩,大葱、药材、草莓、葡萄等规模种植9000亩,农业产业化已初显规模。 二、存在问题
1、思想认识不到位,思想观念亟待转变。一是少数农户对土地还存在依恋情结,宁可粗放经营,种懒汉田,也不愿轻易流转;二是部分干部思想不,存在怕担风险、怕麻烦的思想,口头上讲找不到能人承包经营,实际上是不愿意引导农民进行土地流转,对流转土地进行规模经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到位;三是部分干部对规模经营的理解上还存在思想误区和局限性,以为搞小农场规模经营就是大规模稻麦常规品种种植,实际上规模经营包括规模种植和规模养殖。
2、农业机械配套不到位,粮食烘干机械配套问题急需解决。如发展规模种植水稻、小麦,组织耕田、收割机械的问题不大,业主主要担心收获期间的粮食的晾晒堆放、烘干问题,这是制约发展稻麦规模种植的瓶颈。
3、资金补助的扶持力度不够,业主发展规模经营积极性不高。目前除小农场流转土地每亩补助农户100元租金外,市、区还没有出台相关扶持土地规模经营的文件,难以调动生产大户进行规模经营的积极性,阻碍了土地流转的步伐。在调研过程中发现,80%的村落实规模种植都是被动完成行政任务,部分村没有招引到能人开展规模种植,只能赶
鸭子上架,临时召集没有农业生产经验的村干部开办小农场。土地流转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存在隐患。
4、发展稻麦规模种植成本大,业主发展规模经营还处于犹豫徘徊心态。发展稻麦常规种植投资量大、受自然灾害影响的风险大,与其他蔬菜种植、水产养殖相比投资回报率较低。据农技部门核算,常规稻麦种植每亩纯利润在300元左右,投资回报率仅为15%左右。
5、转移劳动力就业不稳定,影响了农村土地流转进程。目前,土地对农民兼有生产和社会保障双重功能,当农民非农就业能力低时,种地仍然是农民谋生的首选之计。即使进行流转,期限也比较短,导致有的转入方采取短期经营行为,耕作、施肥、投入等不合理,难以形成适度规模化经营和产业化经营。 三、对策建议
农业土地流转规模经营是一次土地变革,是今后农业生产发展的新方向,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思想引导,强化服务,加大扶持,化解难题,适度发展,实现双赢。 1、强化行政推动,统一思想认识
认真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市、区关于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专题会议精神,把实施土地规模经营作为推进农业规模化、农民职业化的重要抓手,围绕“瓜果蔬菜、花卉苗木、提水养蟹、中药材、稻麦、银杏”六大产业的发展,
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加强对土地流转的正确引导,破除村干部“怕麻烦”的思想;加强土地流转的宣传,引导群众转变“自给自足”的生产理念,树立“规模经营、共同发展”的思想;加强对我镇在土地规模经营工作中典型人物和事迹的宣传,创造良好的环境,统一全镇广大干群的思想认识。如宗林村村干部宗德楼。 2、规范土地流转,加强指导服务
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应建立“搭建平台,业主选准项目,部门搞好服务,农民共同发展”的土地流转经营服务体系。坚持以产业为依托,以业主为主体,搭建土地流转交易平台,农经站要做好土地流转咨询、供求登记、信息发布、土地评估、合同签订、市场信息咨询等工作,农技站要做好技术指导服务,从而为业主的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提供全程服务。
3、出台相关,加大扶持力度
建议区、镇制定出台相应的奖励扶持,根据规模经营面积在资金上给予相应的扶持,特别是对购置粮食烘干设备更要加大资金补助力度,要根据今年我镇规模种植的面积确定烘干设备的购进和安装到位,确保业主的粮食收获后10天内能全部晾晒烘干可以储存或销售。一方面可以通过引进有实力的农业企业、种植大户、社会民间资本来我镇投资经营;另一方面要培育本地懂技术、有管理经营能力的
种植能手承包经营,按其经营规模的大小给予一定的奖励扶持,鼓励他们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鼓励农民以土地入股,提高规模经营的组织化程度。 4、规范租金收缴,保护农民利益
目前我镇土地年租金为每年800-900元/亩,各村在土地年租金结算方式上,要尊重农户的意愿,采取现金或实物结算,这一点要在土地流转合同中标注清楚。建议最好采取现金结算方式较好,避免因实物的质量、等级问题与农户产生矛盾,同时要建立随着国家粮食价格上涨、土地年租金同步上涨的机制,切实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5、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劳动力转移
随着银杏路的即将开通,我镇要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高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从事二三产业,拥有稳定的工资收入,从而实现农村土地合理流转,推进全镇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经营。劳服所要加强对农村劳动力进行转移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增强农村劳动力就业层次,加速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实现农业规模化、现代化,农民职业化、市民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