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玩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跨文化交际中称呼语的礼貌规范与语用失误

跨文化交际中称呼语的礼貌规范与语用失误

来源:爱玩科技网
2004年第10期总第187期外语与外语教学ForeignIAMlgtlag{18andTheirTeaching2004,Nol0Serial№187跨文化交际中称呼语的礼貌规范与语用失误唐兴红刘绍忠(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桂林541004)摘要:称呼语是语言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对于日常交际有着重要影响;称呼语与民族文化有着密切联系,体现出不同民族文化的特色,遵循着不同的民族礼貌规范;不了解称呼语体系及其背后的民族文化,就会导致跨文化交际失误;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得体的称呼语使用能力,可以帮助他们减少语用失误。关键词:称呼语;跨文化交际;礼貌规范;语用失误Abstract:AddressformsserveCayprominentroleindailycommunication.Inclosetieswithcultures,theyrevealculturaltraitsandob.topolitenessrlorms.Ignoranceofthesystemofaddressformsandtheirrelatedcultureswillinevitablyleadtocommunicationbreak.downs,whereaspropertrainingintheabilityuseaddressformshelptoreducepragmaticfailures.Keywords:addressform,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politenessnorm,pragmaticfailure中图分类号:H0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038(2004)10一(3011—04一、称呼语及其研究本文讨论的是跨文化交际中称呼语的礼貌规范与语用失误问题。示,它是指交际双方在某些方面,如经历、年龄、性别、职业、兴趣、宗教信仰、种族等方面具有共同性。此外,称呼语的选择倾向也折射出说话者与受话者的思想感情,如亲呢、喜爱、威胁、警告、讽刺、戏谑等含义,这些都是称呼语的言外之力(iUocutionaryforce),可以用Austin(1962)的言语行为理论来解释。 称呼语(addressform)是指用来称呼别人和自己的词语。言语交际中,称呼语是用得最广泛、最频繁的词语。它常是传递给对方的第一个信息。称呼语对人际关系有着敏锐的反应。它不仅有提醒对方开始交际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能摆正自己与交际对象的关系,便于展开交谈。称呼语不仅是语法单位,而且是言语交际单位和语用单位。通过称呼语,交际双方可以相互提供指示信息,这是称呼语的语言指示功能。称呼语往往还传递与说话情景相联系的、有关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社会关系等方面的信息,这是它的语用信息功能。此外,通过使用称呼语,交际双方可以建立和保持联系,这是称呼语的社会指示功能。(赵英玲,1997)交际中人们往往选择不同的称呼语。如何选择称呼语是说话者社交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为称呼语的选择倾向首先反映出交际双方在交际中的角色、身份、社会地位和亲疏程度。可以用Brown&Gilman(1960)的称呼语使用假设得到说明。Brown&Gilman(1960)指出,有两种因素制约着人们称呼语的使用,一是“权势关系”(power),二是“同等关系”(solidarity)。“权势关系”通过地位来显示,只要交际一方在年龄、辈分、资格、财富、地位、力量等方面优于另一方,就对另一方具有“权势”;“同等关系”则通过社会距离来显归纳起来说,称呼语的研究主要有两类,一是称呼语的分类研究(如:Brown&Ford,1960;Brown&Gilman,1961;祝畹瑾,1992;陈夏芳,1997;杨德峰,1999等),二是称呼语的跨语言研究(如:陈夏芳,1997;包惠南,2001;项小明曹琳琳,2001;韦琴红,2001;魏本力,1999等)。研究表明,称呼语可以折射出语言与文化的生动关系,同时体现出称呼语背后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关于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学者们早已有认同。Sapir(1921)就指出,语言和文化相互依存,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人们的言语表现形式总是受到各种社会文化因素的制约,语言系统内部的诸要素无一不与社会文化因素发生错综复杂的联系。刑福义(1990)也认为,“语言是文化的符号,文化是语言的管轨。好比镜子或影集,不同民族的语言反映和记录了不同民族特点的文化风貌;就如管道或轨道,不同民族的特定文化,对不同民族的语言的发展,在某种程度、某个方面、某一层次上起着重要作用。”这些都说明,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通过语言得以体现。语言又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包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作者简介:唐兴红(1974一),硕士生,研究方向:汉语语用学;刘绍忠(1963一),博士,教授,研究方向: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语用学,跨文化交际收稿日期:2004~05—27(修改稿)1l万方数据 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称谓系统。包惠南(2001)认为,称谓包括称谓语和称呼语,两者既有不同,又难以划清界线。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各民族称谓词语的数量和指称的范围各有特色。中国文化传统“重名分,讲人伦”的封建伦理观念,与西方社会“人为本,名为用”的价值观念有所不同,使得中西方在称谓系统上存在明显的差别。汉语,尤其是古汉语中的称呼十分复杂,遇到不同身份的人,要用不同的称呼,在不同的场合也会用不同的称呼,甚至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和效果,也可以用不同的称呼。几千年来,中国传统社会的封建伦理要求人们在称呼他人时,要遵循“仁”与“礼”的法则,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称呼人应遵守“贵贱有等、长幼有序、男女有别”,由压抑的价值观出发,“自卑而尊大,贬己而尊人”,而西方人崇尚个人主义,提倡自我表现和自我肯定。这种注重个性,肯定个人的价值观念使英美人更倾向于在竞争中求生存,更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所以,英语称呼语中的谦语比汉语的谦语少得多。汉语称呼语一般需要说明彼此间的关系,亲属、同事、师生、上下级之间均要呼出辈分、职务、头衔等,诸如“二哥”、“二叔”、“三姨”、“李”、“刘”、“王主任”等。英语称呼因无须称兄道弟,除了Ervin-Tfipp(1973)所指出的几个职务关系外,往往以“先生”、“女士”、“小姐”为称,在当代英语现在实际行为中,前者注重个体的内在特质和性、地位等,多采用平等和直接的方式,如西方人喜欢被人不分长幼亲疏地直呼其名;后者则注重个体的外在性质如地位、人际关系、所属群体等,遵循群体身份所规范的准则,倾向于采用迂曲间接的方式进行交际,如汉语中十分讲究的称呼语形式,尤其是复杂的亲属称呼语,既可用于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人身上,也可以用于与已无血缘关系的人身上,这也是受到周礼“天下为家”的思想影响。二、中西方文化中称呼语的礼貌规范既然称呼语体现了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以及称呼语的民族特征,那么中西方称呼语的总体礼貌规范是怎样的?探讨这个问题对跨文化交际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而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进行称呼语礼貌规范的跨文化研究。Wolfson(1989)对外语教学及其运用效果的研究发现,在与外国人的交往中,本族语者比较能够容忍外国人(或非本族语者)的语音错误和语法错误,可是对他们违反说话规则的行为(这些都不是语言结构上的,而是文化差异引起的)却难以容忍,认为这些是不礼貌,甚至是粗鲁的举止。何自然(1997)指出,在言语交际中人们首先考虑的不一定是合作,而是话语的合适与否、得体与否,即礼貌问题。由此看来,在跨文化交际中,言行是否礼貌得体已成为影响人们交际是否成功的一个关键问题。Lako取1973)认为,在某些类型的会话如非正式的交谈中,肯定并加强双方的关系比真正思想的交谈显得更为重要,因此礼貌的因素在会话的有效性中占了上风。而对于礼貌的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的民族有不同的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有不同的礼貌规范,即在不同的语言和文化的国度中,人们有自己的礼貌方式。我国一向被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这个民族比其他民族更讲礼貌。礼貌是普遍现象,是各民族都讲究的,只是各民族有各自的礼貌表达方式罢了。Leech(1983:132)根据英美等西方的国家人们的言语习惯,提出了指导交际成功的礼貌原则。作为一个重要的语用原则,礼貌原则包括六个准则:得体准则(tactmaxim):减少言语表达中有损于他人的观点,做到尽量少让别人吃亏,尽量多让别人受益。慷慨准则(generositymaxim):减少言语表达中利己的观点,做到尽量少让自己受益,二是尽量多让自己吃亏。赞誉准贝fJ(approbationmaydm):减少言语表达中对他人的贬损,做到尽量少贬低别人,二是尽量多赞誉别人。谦逊准则(modestymaxim):减少言语表达中自己对自己的表扬,做到尽量少赞誉自己,尽量多贬低自己。一致准则(agreementmaxim):减少言语表达中自己与别人观点上的不同,做到尽量减少双方的分歧,尽量增加双方的一致。同情准则(sympathymaxim):减少言语表达中自己与别12·中,一般直呼其名,例如:地Smith,№Brown,Miss Mike,Cathy。Ervin-Tfipp所引证的职务称呼包括:(Cardinal):YourExceHency(U.S.President):MrPresident(Priest):Father(+LN)(Num):Sister(+LN)(Physician):Doctor(+LN)(Professor):Professor(+LN)Green,(引证LN为此人的姓,RN为此人的教名,小括号()为选择使用,即可用可不用。)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汉语文化主张人和社会统一的社会方面,注重群体观念和裙带关系,以集体主义为行为准则,坚持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因此才有称兄道弟之说;英语文化则主张人和社会统一的个人方面,注重自我和个性,以个人主义为行为准则,坚持社会对个人的利益,所以具体表现为直呼其名。在不同文化的称呼语里,也特别体现了对人的本质的界定上存在着分歧。西方人倾向于将人的本质同自然界相分离,将个人同社会相分离,将人的灵魂同人的肉体相分离。中国文化则倾向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合,把人看作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认为人的本质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才能体现。中国文化似乎不存在西方式的个体灵魂观念,具有较强的非宗教性(任裕海,2000)。中西方文化对人的本质的不同界定,形成不同的自我理念模式:西方文化为“型”,中国文化为“互赖型”。型与互赖型的自我理念模式体万方数据 人在感情上的对立,做到尽量减少对对方的反感,尽量增加对对方的同情。这些准则都是主要根据说英语的人士的会话文化特点提出的。结合他的导师leech的理论,顾151国(1990)根据汉语文化的源与流,提出了汉语文化中礼貌规范的四大特点:尊重(respect)、谦逊(modesty)、态度热情(attitudinalwarmth)、文雅(refinement)。并在此基础上,效法Leech提出了与汉语文化有关的五大礼貌准则:A.贬己尊人准则:指称自己或与自己相关的人或事物时要“贬”、要“谦”,指称听者或与昕者有关联的事物时要“抬”、要“尊”;B.称呼准则:指人们出于礼貌,在相互称呼时按“上下、贵贱、长幼”有别的传统来体现人际交往中的社会关系;C.文雅准则:出言高雅,文质彬彬,往往被认为是懂礼貌、“有教养”;D.求同原则:这与“脸”和“面子”有关,就是注意人的身份和社会地位要保持相称,说话双方要力求和谐一致;E.德、言、行准则:指在行为动机上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尽量增大他人的益处,在言辞上尽量夸大别人给自己的好处,尽量说小自己付出的代价。将此五条准则与Brown&Levinson(1978)以及Leech在中国,老师不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尊称。中国文化中有“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之说,如称某人为“老师”,就表示称呼人对被称呼人的尊敬,体现一种礼貌关系,而英语中对教授也可直呼其名的。三、跨文化交际中称呼语引起的语用失误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pragmaticfailure),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下出生的交际双方在交际过程中因未能恰当地把握话语中的文化含义,而造成对语言的理解和使用上的失误(彭增安,199r7a)。这里用“失误”而不用“错误”,是因为语言运用中的主要问题往往不是对错的问题,而主要是是否适切与得体的问题。这种失误不是指语法错误,而是指说话方式不妥,或不符合表达习惯,或不合时宜等,导致交际不能取得预期效果的失误。Thomas(1983)是最早研究语用失误的学者,她将语用失误分为两类,一类是语用语言方面的失误(pragmalinguisticfailure),另一类是社交语用方面的失误(sociopragmatic砌.ure)。前者主要是语言表达方式、表达结构等的误用,后者指不了解或忽视谈话双方的社会文化背景差异而出现的语言表达失误。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属于社交语用失误。这种语用失误是由于社会文化规则、社会距离、价值观不同引起的。语言语用失误一般只影响到交际是否达到目的,对感情伤害是轻微的,而社交语用失误不仅影响交际是否成功,而且造成的误解极其严重,以致感情的伤害程度很大,它更应引起重视。(刘绍忠钟国仕,2001)Wolfson(1989)也指出,引起跨文化交际误解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来自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人有不同的价值体系,这些价值体系表现在语言和其他社会行为中,这些差异常常导致误解;另一种更为重要的是,不同价值体系及表达这些价值观的不同方式通常没有被另一方很好地理解。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际时,通常按照自己的价值体系判断对方的行为,所以,不了解对方文化常常是跨文化交际误解的根源。彭增安(1997b)举过这样的一个例子:一位中国留学生初到美国,当他对房东老太太称呼“Grandma”时,被对方明确回绝,她宁愿留学生直呼其名,而不愿领受“奶奶”的尊称。与此相反,在操英语的本族人之间,老者有时会称呼年轻人为80n以表示亲切,而并没有侮辱他人的意思。可是在汉语里,称别人为“儿子”是不可容忍的。可见,汉语称呼语沿袭了“上下有礼、长幼有别”等传统礼制,人们希望在称呼时证实并显示自己的身份、地位与权势,而操英语的人在称呼上注重双方的亲近。所以我们在跨文化交际时要首先了解双方的文化特点、民族心理和习惯,对不同的或相同的语言形式及其使用所持的礼貌规范,要“入国问禁,入门问俗”,使双方交际成功,避免语用失误。当在非母语的国家进行交际时,作为外族人,我们要服从“入乡随俗”的社会制约,处处以13· (1983)关于礼貌的论述进行比较,就会发现英汉礼貌在语用和文化价值上的差异。其中汉语文化中贬己尊人准则是最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礼貌现象。如体现在称呼语上,有“贬己”的谦称:“鄙人”、“晚生”、“贱内”、“犬子”、“下官”等,有尊人的敬称:“贵公子”、“令堂”、“贤弟”等。称呼涉及礼貌也是汉语文化的特点。如前所述,在称呼语上中西方文化存在巨大差异。这里的关键是称呼的方式与礼貌的关系。某一称呼方式在汉语文化中被认为是热情得体的,但在英语文化里却唐突无礼,反之亦然。由于东西方文化形态、心理因素的不同,人们的尊卑概念及尊卑概念的表达方式也有很大差异。如对年长者的称呼,在中国“老”经常和经验、阅历丰富,足智多谋等联系起来,所以,称呼中年以上的人为“老”(如“老王”、“老张”等),是尊敬的表示,对方会感到高兴,“姜还是老的辣”嘛。若要被人称为“小”(如“小王”、“小张”等),恐怕就有“嘴上无毛,办事不牢”之嫌了。所以,汉语中对老人的称呼多种多样,有体现尊敬的,如:“姓+老”、“姓+(老)前辈”、“姓+公”、“姓+(老)先生”等,有体现真诚亲切的,如:“老+姓”、“老大爷”、“老人家”、“老爷爷”、“老奶奶”、“老伯”等。人们喜欢以老者自居,尊老是中国文化的传统。可是在英美等西方国家,社会竞争异常激烈,年轻人富有竞争力,而年纪大一些的人却常常遭嫌弃,不比年轻人值钱。因而英语文化中,“老”意味着不中用、来日不多,因此人们都忌讳“老”、怕“老”。所以,英语民族不分长幼、尊卑,直呼其名来表示亲切。再如汉语中对老师的称呼,万方数据 当地文化为准绳,行为和言语都要尽量得体,少出现或不出现语用方面的失误。这就是Verschueren(1987;1999)说的语言顺应。四、对外语教学的启示称呼语是言语交际中使用十分频繁的语词和行为。我们应注意在跨文化交际中得体地使用它,以避免引起交际中的不愉快或交际失败。称呼语也是外语教学必须传授的基本知识内容和必须培养的能力内容。然而,对于称呼语的地位和作用,称呼语的文化信息和交际功能,以往的教学是注意不够的。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为目的的外语教学,应该着眼交际总目标,着手于语言内容的基本项目,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讲解和演示,举一反三,通过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的称呼语系统,将语言的学习和文化学习紧密联系起来,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外语的兴趣,激发他们对异国文化的敏感意识,并且透过语言,挖掘出文化的内涵,又通过对文化的感悟,深化语言学习的兴趣。而由于承载着文化信息的言语行为能力需要在具体语境里培育,因此外语教学必须通过对比、举例、扮演角色、实际交流等渠道。就称呼语而言,要向学生传授称呼语的跨文化交际知识,培养其得体的称呼语能力,为跨文化交际打好lCJ.Pmceeffm萨oftheNinthRegionalMeetingoftheChicagoLinguistic[7]Leech,G.n础ofPragmat/cs[M].London:Longman,1983.Society,1973:292—305.【8]Sapir,E.厶“酽“ge:AnYork:HarcourtBraceofIntroductiontheStudyofSpeech[M].NewJovanovich.1921.[93Thom∞,J.Cross-culturalPI:B舯alicsFailure[J].却础埘/Angu/st/cs,1983(2):91—109.110jVersehueren,J.Pragmat/cs∞ⅡVMoryof(WorkingDocumentL/ngu/st/cAdaptaaon1)[M].Antwerp:InternationalAssociationof11lJVersehueren,J.‰细越,lgArnold,1999.NewburyHouse,1989.Pragmatics,1987.Pragmat/cs[M].Lorldoll:Edwardand[12]Wolfson,N.perspectives:SocidinguisticsTESOL[M].MA:[13]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14]陈夏芳.跨文化交际中称呼语的使用与语用失误[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1997(4).[15]顾日国.礼貌、语用与文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4).[16]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17]刘绍忠钟国仕.语用语言失误与社交语用失误[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1(4).[18]彭增安a.跨文化交际中语言的语用失误[J].汉语学习,1997(5).[19]彭增安b.语用、修辞、文化[M].南京:学林出版社,1997.[20;任裕海.称呼模式的跨文化研究[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0(3). 基础。参考文献:[1]Austin,J.How[21]韦琴红.从礼貌特征看中西方文化差异[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l(3).Dorh/ngswithWords[M].Cambridge,MA:Cam—[22]魏本力.汉英语言及文化特征对比研究浅析[J].内蒙古民族学院学报.1999(2).[23]项小明曹琳琳.中英称呼语的分类比较[J].肇庆学院学报,2001(3).bridgeUniversityPress,1962.『2]BrownR.w.&A.Gilman.ThePronounsofPowerandSolidarity.instr/e/n厶Ⅲ舒蝇萨[C].Cambridge,MA:M1T[3]BrownR.W.&M.Ford.AddressingAbnormalandSocialAmericanPress,1960.English[J].Jouma/of[24]刑福义.文化语言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25]杨德蜂.汉语与文化交际[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z61赵英玲.论称呼语的社交指示功能[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199r7(1).Psy&ology,1961.Universals[4]Brown,P.&S.Levinson.Pditeness:Someage[M].Cambridge:Cnmbridge[IVl].Stanford:Stanford[6]tak08,R.T.TheLogicin厶m酽蚂驴Us—UniversityPress,1987.and[5]Ervin-Tnpp.S.M.厶m91m班Acqu/s/t/onofCommun/删/veYourP’sChowe[27]周玉忠.英汉语言中的文化差异——对比研究之二[J].宁夏社会科学,1997(4).[28]祝畹瑾.社会语言学概论[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2.UniversityPress,1973.PolitenessMindingandq’s■卜—}—扣廿-{.卜_{}扑扑畸卜专卜斗卜呻卜寸卜q}q}1}—}—}H-卜—争—}—i.}—*—*—{}q}o÷__{÷_■}—夺—1.}—*一r{-卜书廿廿■÷_叫.卜廿q}_1}—}1}一{_卜■卜I.}一(上接第3页)[3]rlughey,J.B.etal,Teadu嘶EnglishESLCoraposition:竹如却如andTedmi4tuⅢ[M].Rowley:Newb,,ryHousePublishers,Ine,1983.参考文献:1988.[4]侯维瑞.英语语体[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8.[5]胡曙中.英汉修辞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3.[1]Biber,D.Variation㈣Speechand啪坛【M].Cambridge:CUP,[2]H8ll;day,M.A.K.andttasan,R.Cohes/oninEnglish[M].北京:外[6]马广惠.中美大学生英语作文语言特征的对比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5).[7]王希杰.修辞学通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76.·14·万方数据 跨文化交际中称呼语的礼貌规范与语用失误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唐兴红, 刘绍忠

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桂林,541004外语与外语教学

FOREIGN LANGUAGES AND THEIR TEACHING2004(10)24次

1.Brown R W;M Ford Addressing American English 19612.祝畹瑾 社会语言学概论 1992

3.周玉忠 英汉语言中的文化差异--对比研究之二 1997(04)4.赵英玲 论称呼语的社交指示功能 1997(01)5.杨德峰 汉语与文化交际 1999

6.Thomas J Cross-cultural Pragmatics Failure 1983(02)

7.Sapir E Languag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peech 19218.Leech G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 1983

9.Lakoff R T The Logic of Politeness or Minding Your p' s and q' s 197310.Ervin·Tripp S M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Communicative Choice 197311.Brown P;S. Levinson Politeness: 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 198712.刑福义 文化语言学 1990

13.项小明;曹琳琳 中英称呼语的分类比较[期刊论文]-肇庆学院学报 2001(03)14.魏本力 汉英语言及文化特征对比研究浅析 1999(02)15.韦琴红 从礼貌特征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2001(03)

16.任裕海 称呼模式的跨文化研究[期刊论文]-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3)

17.Brown R W;A. Gilman The Pronouns of Power and Solidarity. in Style in Language 196018.彭增安 语用、修辞、文化 1997

19.彭增安 跨文化交际中语言的语用失误 1997(05)

20.刘绍忠;钟国仕 语用语言失误与社交语用失误[期刊论文]-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04)21.何自然 语用学与英语学习 199722.顾日国 礼貌、语用与文化 1992(04)

23.陈夏芳 跨文化交际中称呼语的使用与语用失误 1997(04)24.包惠南 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 2001

25.Wolfson N Perspectives:Sociolinguistics and TESOL 1926.Verschueren J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1999

27.Verschueren J Pragmatics as a Theory of Linguistic Adaptation (Working Document 1) 198728.Austin J 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 1962

1. 孙亚.戴凌 语用失误研究在中国[期刊论文]-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3)

1.陆素华 跨文化交际与中职英语教学[期刊论文]-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 2011(1)

2.孙乃玲.郁万霞 甘肃永登县城镇地区称呼语演变的调查研究[期刊论文]-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2011(4)3.王琪 从\"Good morning, teacher\"学生对英语教师的称呼[期刊论文]-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1(1)

4.王敏 A Review of Studies on Interlanguage Pragmatics in China in the Last Decade[期刊论文]-海外英语(中旬刊) 2011(7)

5.王宣予 从\"ban\"的语用失误谈礼貌原则与中越跨文化交际[期刊论文]-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2010(1)6.阮秀娟 英日称呼语比较探讨[期刊论文]-传奇·传记文学选刊 2010(1)7.牛丽萍 从校园语言看称呼语的语用功能[期刊论文]-大众文艺 2010(9)8.刘永厚 汉语称呼语的研究路向综观[期刊论文]-语言文字应用 2010(3)

9.苏文倩 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与外语教学对策[期刊论文]-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12)10.刘长江 对托马斯\"跨文化语用失误\"的诠释与批评[期刊论文]-外语研究 2008(6)11.刘东燕 跨文化交际中称呼语的礼貌规范[期刊论文]-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8(34)

12.杨月秋 刍议英汉称呼语中的面子体系[期刊论文]-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6)13.王秋霞 跨文化交际与英语教学[期刊论文]-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1)14.金君卫.汪健 汉语请求行为中称呼语的语用分析[期刊论文]-池州师专学报 2007(4)15.徐晓霞 谈跨文化交际中寒暄语的语用失误[期刊论文]-济南职业学院学报 2007(1)16.吴永琴.陈霞 从女性称呼语管窥中法文化之异同[期刊论文]-法国研究 2007(2)

17.黄牡丹 汉礼貌称谓在归化翻译中的文化失真[期刊论文]-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7(1)18.王昭力 言语礼貌与交际距离[期刊论文]-甘肃农业 2006(11)

19.洪文翰.王薇 跨文化比较:\"型\"与\"互赖型\"--称呼的礼貌准则管窥[期刊论文]-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6(4)20.尹晓东 试论英汉称呼语[期刊论文]-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6(3)

21.陈俊芳 绰号修辞的语用功能[期刊论文]-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4)22.刘志平 汉英言语交际中的礼貌现象[期刊论文]-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3)23.李田新 英汉问候语对比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6

24.刘东燕 礼貌原则与英汉称呼语的比较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6

25.称呼语与语用距离[期刊论文]-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5(10)26.姚连兵 浅析英语和汉语中间接称呼的歧视现象[期刊论文]-甘肃农业 2005(7)27.张艳.陈杰 称呼语的跨文化研究[期刊论文]-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5(3)28.唐兴红 中国学生英语称呼行为的语用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5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wyywyjx200410004.aspx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iwanbo.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808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