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元专题:走遍千山万水 二、课程标准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识字能力。
3、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 4、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6、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三、教材分析:
本组课文以“走遍千山万水”为主题。它虽然是选取有关山水景物的文章来组织单元,但实际上暗含着围绕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来编排,比如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除此以外,还要了解排比句式并学习运用,体会优美语句表情达意的作用。这一组课文语言优美,易于朗读背诵,在诵读中体会山水景物之美。《古诗词三首》,《独坐敬亭山》、《望洞庭》、以及《忆江南》都是名家写大好河山的,画面感强,有拓展的空间。在教学时要重视诗词的朗读指导。采用多种形式训练学生诵读。避免单纯的朗读技巧指导,要紧密联系诗词的内容和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启发学生思考。《桂林山水》这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游记,教学时既要让学生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还要让学生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使情和景的自然结合贯穿教学的始终。《记金华的双龙洞》 这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情景。是按游览顺序记叙的。先写沿途所见的美景;继而写外洞洞口、外洞;再写孔隙;最后写内洞。 在游览过程中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锦绣河山的热爱《七月的天山》中的天山是我国西北边疆的一条大山脉,连绵几千里,横亘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之间,把广阔的分为南北两半。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并说出自己的感受。然后,对他们的发言作评价,对独到的见解加以肯定和鼓励,不够到位的则加以点拨,引导他们再次回文探究。 四、 学情分析
学生对祖国的风景名胜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在此方面接受的信息比较多,课外书会接触一些、听别人介绍也会了解一些,还有电视电影中也能看见一些,还有不少学生去旅游,亲眼见过一些。本组课文都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风景美不胜收,而且语言丰富多彩,一定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本单元教学中还要开展一些语文活动,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视野,从中感受大自然的美,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五课时安排:13课时
《古诗词三首》 3课时 《桂林山水》 2课时 《记金华的双龙洞》 3课时
《七月的天山》 1课时
语文园地一 4课时
古诗词三首
第一课时 《独坐敬亭山》
学习目标
1、我会写《独坐敬亭山》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说出词义。 2、我会读出《独坐敬亭山》所表达的美。
3、我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独坐敬亭山》诗句意思。 4、我会背诵《独坐敬亭山》,并默写《独坐敬亭山》。 学习重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学习难点
感悟诗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一课时 学习过程
学习环节
学习活动
活动1
李白的诗我们已经学过不少了,谁来背一
环节一 激趣导入
首?根据学生的背诵相机点拨。
《望庐山瀑布》——寄情山水的诗人。《静夜思》——乡愁满怀的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重情谊、珍友谊的李白
活动2:图文结合,认知词语
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诗是古诗百花园中一朵清新、雅致的小花。谁来读一读 题目?(生读) 1、学写“亭”字
这个“亭”字是我们今天要求写的字。看到过亭子吗?跟我们的这个字有没有联系呢?
【完成目标一】
2、介绍敬亭山 知道敬亭山在哪儿吗?
环节二 反复诵读,理解诗意、
我们通过预习已经知道了。敬亭山在安徽省宣州市郊。大诗人李白一生七次到过宣州,多次登临过敬亭山。在李白之后,白居易、杜牧、苏东坡等等这些大诗人也都先后去过,并且在那里留下了大量的诗文,所以敬亭山后来被称为“江南诗山”。好,谁再来读题目?注意敬亭山前面还有“独坐”两个字。 3、学读诗题
知道题目的意思吗?这又会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课件出示课文画面)这座山就是有“江南诗山”之称的敬亭山,山边的这个人肯定就是大诗人李白了。诗人如此观望着敬亭山。看着这幅
互读,指名读,齐读,并在练习本上书写“亭”字 【评价目标一】
学习评价 二次备课
(1)(生读,读得比较轻)教师可以说:“老
师听出来了,你似乎已经感受到了诗歌带给你的
那份静寂。”
(2)(一生读,读得比较慢)教师可以说:“你
把后面几个字拉地比较长,仿佛李白一个人在那
儿已经坐了很久很久!”
(3)齐读
4、学读诗句
(1)师范读古诗 多好啊!咱们眼前似乎浮现出了一座敬亭山!接
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首诗。(课件出示)
古诗我们一定要吟诵,这不同于一般的读,先听
老师吟一吟(师范读)
(2)生读古诗
同学们自己也轻声地吟诵两三遍,把它念到
自己的心里去。(学生试读古诗) 读得很流利! 如果你能理解、体会诗的意境,那样你会读得更
好。(再请一位学生读)
静幽幽的,让这首诗听起来别有一番风味!(继 续请一生读)听出来了,你已经对这首诗有了自
己真实的体会。
同桌互读 现在让我们把自己看作诗人,试着用这样的语通过教师范读、自由练读、同
桌互度、全班齐读等方式。 气一起吟一吟!(师生齐读)
【评价目标二】
【完成目标二】 画,请你再读一读课题
活动3反复诵读,解读诗意
1、这首诗一共20个字,古诗下面还有注解。借助注解,请同桌之间交流一下,听听你的同桌对
这首诗是怎么理解的?你说给他听,他说给你听。(生同桌交流) 2、老师提几个问题好不好?如果都能回答出来, 证明你真读懂了!第一个问题:“独坐”是什么意思?
3、第二个问题:四句诗里面哪几个词也能看出李白他只有一个人?拿起笔,认真地一句一句地读,圈出能证明他只有一个人的词。(生边读边画)
4、山里的鸟群越飞越高,越飞越远,连影子都看不到了,万里碧空没有一朵云彩,那该是怎样的景象?(安静的,寂寞的)
带着这种静寂的感觉,谁来读一读这两句?读得很寂静,我们大家一起来读一读!(生齐读) 5、第三个问题“相看”是互相看的意思,就是你看着我,我也看着你。那么李白明明只有一个
学生反复想象读,小组交流理解诗意。范读,齐读,配乐读,接龙读,男女读,读准字音,注意停顿。指名同桌读。看哪组同桌读的最流利,最整齐。 【评价目标三】
人了,他和谁在看呢? 6、第四个问题:“看”原本是人的动作,这里诗人想象成敬亭山也在看着诗人是运用了什么手法呢? 7、学生反复诵读《独坐敬亭山》 【完成目标三】 活动4背诵全诗 环节三 背诵、默写 1、背诵全诗。 2、默写古诗。 【完成目标四】 四、扩展 环节四 拓展延伸 1、你还喜欢我们以前没学过的李白的哪首诗?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2、交流。 (学生说) 五、布置作业 环节五 巩固练习 1、熟背、默写《独坐敬亭山》。 2、课外阅读李白其它的诗文。 个人背,男女背,同桌互背。指名背。 个人默写,同桌互改。 【评价目标四】 教学反思 附:板书设计
独坐敬亭山
鸟飞尽
云独闲 孤独寂寞 山相对
第二课时 《望洞庭》
学习目标
1、我会写《望洞庭》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说出词义。 2、我会读出《望洞庭》所表达的美。
3、我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望洞庭》诗句意思。 4、我会背诵《望洞庭》,并默写《望洞庭》。 学习重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学习难点
感悟诗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一课时 学习过程 学习环节 学习活动 活动1: 1、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山青水秀,美不胜收。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追随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足迹,到湖南岳阳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 环节一 激趣导入 板书:望洞庭 2、指名说了解的刘禹锡和洞庭湖。 (刘禹锡,唐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字梦得。洛阳人。刘禹锡工诗能文,兼擅书法。所著有《刘宾客集》。洞庭湖,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绵延八百里,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活动2: 1、教师范读,学生边看插图边听读,整体感知 美。 2、自己练读,达到正确、流利。 通过教师范读、自由练读、同桌互度、全班齐读等方式。 3、同桌互查读,力争人人过关。 【评价目标二】 【完成目标二】 活动3:图文结合,认知词语 1、互读,指名读,齐读,并在练习本上书写“庭、 互读,指名读,齐读,并在练潭、螺”字。 习本上书写“庭、潭、螺”字 2、结合注释,理解生字的意思。 【评价目标一】 【完成目标一】 活动4:精读感情(抓住字眼、想象意境) 1、“湖光秋月两相和”: 感受“和”──和谐、协调。 你读出时间了吗?(秋天的夜晚:“秋月”) 你读出当时作者眼前见到的景物了吗?(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天上明月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结合看插图。 “两相和”这“两”谁与谁?(湖光与秋月) 学习评价 二次备课 环节二 反复诵读,理解诗意、 湖光秋月如此“和谐”,水月澄洁,一片宁静的氛围,一派和谐之美! 2、“潭面无风镜未磨”: 感受“镜未磨”──风平浪静。(未:没有) 这里藏着一个精确的比喻,你读出来了吗?(把“潭面”比作“铜镜”) 为什么? (一是月光下不真切;二是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 这湖面浩阔,如月下铜镜铺在大地,涟漪轻起,粼粼细波,一派迷蒙之美! 3、“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感受“遥望”“银盘青螺”──自然之美精美绝伦。(诗人以奇特的想象,确切的比喻,描绘洞庭湖的山水。先写从远处看洞庭湖的山光水色) 闭上眼睛,边读边想象,感受洞庭山水美景。 诗中的“白银盘”指什么?“一青螺”呢?再看插图。说说感受。(把洞庭湖的水色比喻成“银白色的盘子”,将洞庭湖中的群山比喻成一只小小的“青螺”。银白色的盘子里摆放一只小小的青螺,显得小巧玲珑,十分精致,又和月光笼罩下的湖水、山色相称。) 4、同桌互相用自己的话解释整首古诗的意思(洞庭湖水色和秋天的月色融为一体,湖面上没有一点风吹过,就像一面还没有磨过的镜子。远远地看去,洞庭湖山水苍翠,就像银盘子里放着一只青青的田螺。) 【完成目标三】 活动4背诵全诗 环节三 背诵、默写 1、背诵全诗。 2、默写古诗。 【完成目标四】 四、扩展 环节四 拓展延伸 1、你还喜欢我们以前没学过的刘禹锡的哪首诗?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2、交流。 (学生说) 环节五 积累内化,迁移运用 五、布置作业 1、熟背、默写《望洞庭》。 2、课外阅读刘禹锡其它的诗文。 学生反复想象读,小组交流理解诗意。范读,齐读,配乐读, 这铜镜还没有打磨呢,有些模糊,有些迷蒙。接龙读,男女读,读准字音,注意停顿。指名同桌读。看哪组同桌读的最流利,最整齐。 【评价目标三】 个人背,男女背,同桌互背。指名背。 个人默写,同桌互改。 【评价目标四】 教学反思
附:板书设计
望洞庭
两相和 镜未磨
白银盘 一青螺
第三课时 《忆江南》
学习目标
1、我会写《忆江南》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说出词义。 2、我会读出《忆江南》所表达的美。初步认识词这种文学样式。 3、我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忆江南》诗句意思。 4、我会背诵《忆江南》。 学习重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学习难点
感悟诗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一课时 学习过程
学习环节
学习活动
活动1
1、导入:诵读有关赞江南的诗文佳句。 2、揭题: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篇与“春”有关的文章——《忆江南》。
环节一
激趣导入
(1)简介诗人“白居易”。
(2)了解“江南”:江南就是长江以南的部分地区,包括江苏南部、上海、浙江、江西、安徽等地区。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江南的迷人风光吧!
3、介绍“词”与“词牌名”。
活动2:图文结合,认知词语
1、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顺、流畅。
2、指正读音(注意“谙”这个生字,读准
字音,区别与“音”的发音) ,并把“谙”字
写在练习本上。
3、齐读。
互读,指名读,齐读,并在练
【完成目标一】
习本上书写“谙”字
活动3、品词赏句,想象悟情 【评价目标一】
“忆”是什么意思?(回忆、思念)
(一)忆景
1、诗人忆的是江南的什么呢?
(1)“日出江花红胜火”
说说自己的理解(你看到了什么)指导朗读
(红艳、激烈、热情)[娇艳欲滴、热情似火、
争奇斗艳的江花]
(2)“春来江水绿如蓝”
说说自己的理解(你看到了什么)指导朗读
(朴素、典雅、温婉、平静)[水平如镜、波光
鳞鳞、微波荡漾、水波涟涟的江水]
(3)“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春回大地的时候,百花盛开,每当太阳从东方升
学习评价 二次备课
环节二
反复诵读,理解诗意、
起,阳光普照大地,遍地开放的鲜花更加艳丽,
春光水碧,绿波粼粼,由于红日映照,所以红花
更红,像燃烧的火焰;由于江花红,所以江水更
显得碧绿,
(4)“风景旧曾谙”
1、理解“旧”“谙”与“曾”的含义(“旧”:
从前,指诗人年轻时游过杭州。“曾”:曾经。“谙”:
熟悉。我对江南的美丽风景曾经是多么的熟悉,通过教师范读、自由练读、同
桌互度、全班齐读等方式。
多么的了解。)
【评价目标二】
2、想象说话:曾经,你在这迷人的江畔做过什么?
3、于是,诗人忍不住赞美:江南——好。 引读: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江南好——日出江花红胜火; 江南好——春来江水绿如蓝; 江南好——能不忆江南。
【完成目标二】
(二)忆人
1、赏析反问句“能不忆江南? ” 2、诗人忆的仅仅是江南的景吗? 出示资料:诗人曾在江南做官十年,为人民作了很多好事,当地百姓和他的感情很深。后来,他生病了,不得不谢任苏州刺史一职,在他离任回洛阳时,苏州的人们不舍得他走,都哭着为他“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 忆的还是什么?(江南的人)
带着江南人民对诗人的爱戴,读——能不忆江南?
带着诗人对江南人民的思念之情,读——能不忆江南?
带着诗人对江南春色的无限眷恋之情,读——能不忆江南?
带着诗人那忘不掉、抹不了的江南情,读——能不忆江南?
3、你现在知道“能不忆江南”的原因吗? 师引:能不忆江南?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生用词来回答)【完成目标三】
个人背,男女背,同桌互背。
环节三
背诵
活动4背诵全词
【完成目标四】
指名背。
个人默写,同桌互改。 【评价目标四】
【评价目标三】
学生反复想象读,小组交流理解诗意。范读,齐读,配乐读,
送别。他的好友刘禹锡曾在《白太守行》中写道:接龙读,男女读,读准字音,
注意停顿。指名同桌读。看哪组同桌读的最流利,最整齐。
四、扩展 环节四 拓展延伸 1、你还喜欢我们以前没学过的白居易的哪首诗?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2、交流。 (学生说) 五、布置作业 环节五 巩固练习 1、熟背《忆江南》。 2、课外阅读白居易其它的诗文。 教学反思
附:板书设计
忆江南
词牌名 人
情 珍惜 景
2、桂林山水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我会读本课生字新词,会写“荡漾”、“波澜壮阔”、“水平如镜”、“无瑕”、“翡翠”等词语。
2、学习课文1—2自然段,说出漓江水的特点。并能仿写句子。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学习重点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的内容,了解漓江水的特点,赞美漓江水的美 。 学习难点
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仿写句子。 学习过程
学习环节
学习活动
学习评价
二次备课
活动1: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去一个游览胜地参观,好吗?桂林在我们祖国南部的广西壮族自治
环节一 区,因为这里山青、水秀、石奇、洞美,所以人
“桂林山水甲天下”。 创设情景,导们都说:
1、说说“甲”是什么意思? 入新课
2、再说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是什么意思? 下面,让我们一起去领略一下桂林山水的奇异的风光。
活动2: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使学生在图文声并茂中整体感知全文,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感受美,激发求知欲望。 1、学生边欣赏课文边想:桂林给你留下了
环节二
怎样的印象?请用一句话来概括。
整体感知、
2、理清文章脉络:
初读课文。
(1)、课文写桂林山水那么美,是分几部分来写的?概括每段的主要意思。 (2)、理清课文的结构,说说作者如何表达了自己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活动3:
桂林的山水真的很美,接下来我们一起来
环节三 深入学文,体会感情
学习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来描绘这旖旎的桂林 风光的。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观看荡舟漓江上的录像,并配以课文 录音。 (2)、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去观赏桂林山水?
请有画出句子。
(3)、引说:正是因为(桂林山水甲天下),
所以我们(去观赏桂林的山水),可以说我们是
慕名而来的。现在我们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先
来观赏漓江的水。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观察录像中的漓江的水,问;漓江水
与别处的水有什么不同?有哪些突出的特点?运用了什么手法突出漓江水与众不同的特点?
(有图画或录像展示波涛汹涌的大海和风光通过教师范读、自由练读、同旖旎的西湖,帮助学生理解“波澜壮阔”和“水桌互读、全班齐读等方式。
【评价目标二】 平如镜”,分析后指导朗读,重点读好“却从没
环节四 仿写训练,读写结合
看见地漓江这样的水”一句。) (2)、作者是怎样写出了漓江水之美的呢?它有着什么特点呢?自读课文,用笔画出描写漓江水特点的句子,圈出有关的关键词语,想想作者是运用了什么手法来描写的?
(出示第二句话,体会三个分句的特点: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裴翠。)
(特点之一“静”,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感觉上突出了“静”) (特点之二“清”,课文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视觉上突出了“清”) (特点之三“绿”,课文用“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裴翠”这一形象的比喻,突出漓江水是那么纯,那么可爱。释“无瑕裴翠”) (3)、句子比较,体会A、B两句哪一句好?B、C两句哪一句好?C句为什么好?说说好在哪里。(用同样方法引导学生朗读、体会描写漓江水“清、绿”两句) A、漓江的水很静。
B、漓江的水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C、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4)、指导朗读第二句话,注意“啊”的读音以及读出漓江水的“静、清、绿”的特点,用赞叹的语气,读出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5)、读读最后一句话,想想这句话写作者游览漓江水的什么?说明了漓江水怎么样?(分析后指导朗读) (6)、指导背诵第二自然段: 漓江的水真美呀!课文先拿大海、西湖的水与漓江的水进行比较,然后用一个排比句具体写出了漓江水的静、清、绿三个特点,最后还写了人的感受,你能按这样的顺序把这段文字背下来吗? 【完成目标二】 活动4:
1、比较下面句子,说说哪一句写得好?为什么?
A、漓江的水真静、真清、真绿啊!
B、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裴翠。
2、照样子,练习把句子写具体:
个人说,同桌互说,教师点评。
例:漓江的水很绿。 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评价目标二】 裴翠。
A、公园里的花多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节日时街上的人真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妈妈的手真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完成目标二】
环节五 读生字,写词语 活动5:: 1、学生读生字,词语。 2、写词语。【完成目标一】 活动6、布置作业 1、背诵第二自然段。 2、自学理解课文第三自然段。 互读,指名读,齐读,并在练习本上书写词语,同坐互改。 【评价目标一】 环节六 巩固练习 教学反思
附:板书设计
桂林山水
甲天下
大海(波澜壮阔) 静 漓江的水 清 西湖(水平如镜) 绿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积累课文优美的语段,初步体会排比句式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初步认识分号。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学习重点
感受桂林山水的美。 学习难点
学习作者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学习过程 学习环节 学习活动 活动1: 1、读文,看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哪些不同?把桂林山的特点画下来。 2、结合课文解释: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奇峰环节一 学习第三自然段 罗列、形态万千;屏障;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个人说,同桌互说,教师点评。3、练习朗读(可小组中互相读)读出桂林山的【评价目标一】 特点和喜爱之情。 4、小结:作者在观察桂林山时用了什么方法?描写时又用了什么方法?【完成目标一】 活动2: 朗读第四自然段。想象一下:\"这样的山围绕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一种景象?体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感觉,然后说一说。【完成目标一】 个人说,同桌互说,教师点评。【评价目标一】 通过教师范读、自由练读、同桌互读、全班齐读等方式。 个人背,同桌背,班内背课文。 【评价目标二】 学习评价 二次备课 环节二 学习第四自然段 活动3。 1、采用研读法,即该怎样读,为什么这样读,让学生真正做到由感而发。描写漓江水特点的句子,读时语气要缓,要轻。 ①“真静啊”一句,轻轻地拉长声音,给人以静环节三 指导朗读,背诵 的感觉。 ②“真清啊”一句,读轻声,但比上旬的声音稍高些,略带惊奇之感,好像让人看到了“江底的沙石”。 ③“真绿啊”一句,声音响亮些,饱满些,给人以充满生机的感觉。 指名读——师生评价 2、个人背,同桌背,班内背课文。 【完成目标二】 环节四 巩固练习 活动4、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练笔:写写感受或运用典型句式写几句话 教学反思
附:板书设计
2、桂 林 山 水 甲 天 下 水——静、清、绿 山——奇、秀、险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3、记金华的双龙洞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我会正确读写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阅读课文,说出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 学习重点
说出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学习难点
说出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学习过程
学习环节
学习活动
活动1: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以她那壮美的河山、神奇的风光吸引了人们的目光,留下了人们的赞叹。《记金华的双龙洞》就是作家叶圣陶游览之后写下的一篇游记。我们就沿着他的足迹去观赏这一神奇的溶洞。(板书:3.记金华的双龙洞) 活动2:
1、自己读课文,边标自然段,边画出生字新词,自学生字新词。 2、检查自读情况
(1)个人读,开火车读本课出现的生字。 (2)个人读,同桌互读,小组内互读,指名读词语。
(3)小组互相交流解决不了的生字、词语问题,并把词语在练习本上每个抄写一遍,同桌互相订正。
【完成目标一】 活动3: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认真看课文,进一步加强对生字、新词的记忆与理解。
2、学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
者的游览顺序。
(1)学生边默读课文边画出游览双龙洞的路线。
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帮助指导。 (2)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作者记叙了他
游金华双龙洞的经过)
作者从金华出发,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 学生总结游览顺序时,有不少学生会忽略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对此教师可设计提问:作者是由外洞直接进入内洞的吗?以引导学生注意从孔隙进入内洞的过程。(板书:·金华·罗甸洞口外洞孔隙内洞)
教师根据学生描述的游览顺序边板书边画一幅简单的示意图。【完成目标二】
通过教师范读、自由练
说、同桌互说、全班交流等方式。
【评价目标二】
学习评价 二次备课
环节一 揭示课题。
环节二 学习生字、词语。
1、个人读,开火车读本课
出现的生字。
2、个人读,同桌互读,小组内互读,指名读词语。 3、小组互相交流解决不了的生字、词语问题,并把词语在练习本上每个抄写一遍,同桌互相订正。教师点评。【评价目标一】
环节三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活动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祖国山川的热爱之情。 1、请6名学生分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环节四 朗读课文 者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2、自由练读课文。 3、有感情地齐读课文。进一步感受文中所描写的景物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完成目标三】 活动5、布置作业 环节五 巩固练习 1、抄写生字、生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指名读,自由练读,齐读课文。 说出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评价目标二】 教学反思
附:板书设计
3、记金华的双龙洞
金华城—→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3、记金华的双龙洞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我会说出金华双龙洞的外洞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2、我能说出双龙洞的雄、奇、险。
3、我会读出双龙洞的雄、奇、险。背诵课文第4自然段。 学习重点
1、金华双龙洞的外洞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2、说出双龙洞的雄、奇、险。 学习难点
理解课文中“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显得有精神”和“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两句话的含义。 学习过程 学习环节 学习活动 活动1: 1、上一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弄清了作者的游览顺序,了解了作者先写了路上的景色和洞口、外洞是怎样的等内容。 2、谁还记得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吗?外洞、洞口各有什么特点?(结合板书:引导学生说,先指名说,再各自练说) 3、沿途的景色如此迷人,洞中的景物更值得一看,让我们和作者一道去玩赏、领略,好吗? 4、过渡:从外洞到内洞要经过一段路,这就是孔隙,那么什么叫孔隙?【完成目标一】 活动2: 1、这孔隙有什么特点?请同学默读第四段,边读边想。 2、读后问: ①作者用什么方法通过孔隙?(小船)这样小的小船通过孔隙说明了孔隙有什么特点?(孔隙窄板书:窄) ②人卧在船上后那个样子是怎样的?用“--”划出有关的句子, 读一读,仔细体会一下。人要这样贴着船才能通过孔隙又说明了孔隙有什么特点?(孔隙矮板书: 矮) ③那么,坐小船经过孔隙时的感觉是怎样的?用“~~”划出有关的句子,出示“眼前昏暗了......挤压过来。”一句,自由朗读, 读后问:“挤压”是什么意思?(挤过来,压下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从这又说明了孔隙还有一个什么特点?(孔隙险板:险) 3、小结:从这一段的理解可以知道孔隙的特点是......(指着板书理解) 4、设计引读:孔隙很窄,只有......;孔隙很矮,只要你.......体会孔隙的特点。(按课文写孔隙特点的内容设计) 5、下面我们再来欣赏录相,亲自看看孔隙是怎样的和人怎样进出孔隙。 6、作者就是这样先写出孔隙的窄,再写孔隙的矮,最后写孔隙的险的特点的。试按这样的条理练习背诵这一段,先自由练背,再指名试背,学习评价 二次备课 环节一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说,先指名说,再各自练说。【评价目标一】 环节二 学第四段。 1、个人读课文, 2、先自由练背,再指名试背,互相背。【评价目标一三】 互相背。【完成目标一 三】 环节三 学习第五、六自然段 环节四 朗读课文 环节五 总结 活动3:1、过渡:经过孔隙就进入了内洞,内洞又有什么特点呢? 2、默读第五段,思考这一段有几句话?每句话讲了什么? 3、指导理解每句话讲了什么,并结合理解“变化多端”、“颜色各异”等词,理解“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一句,概括出内洞的特点。(板书:黑、奇、大) 4、内洞确实很黑、很奇、很大,观看录相,欣赏体会。 5、下面请同学再仔细朗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怎样描写内洞的? 6、读到这里,你知道双龙洞名的来历吗?哪个句子讲明了?指名读出有关句子,再相机点题。 四、作者游完了内洞,又排队出了洞,你能用上第五自然段的有关句子来说说怎样出洞的吗?出示幻灯,学生先说,再指名说。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完成目标一】 活动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祖国山川的热爱之情。 1、指名学生分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双龙洞的雄、奇、险。 2、自由练读课文。 【完成目标二】 这一节课,我们学习四、五、六段,跟着作者游览了孔隙和内洞,了解了孔隙和内洞的特点,那上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感受?(时间允许,再自由朗读四、五、六段,欣赏体会。) 活动5、布置作业 1、用“时而„„时而”写句子。 通过教师范读、自由练说、同桌互说、全班交流等方式。 【评价目标一】 指名读,自由练读。 【评价目标二】 环节六 巩固练习 2、把下面两个句子表达的意思分别写具体。 (1)那棵松树的枝叶十分繁茂。 (2)登上山顶,我感到舒服极了。 教学反思 附:板书设计
3、记金华的双龙洞
景象奇异
金华一罗店一路上一洞口一外洞一孔隙——内洞 宽 高大 窄小 黑大
3、记金华的双龙洞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我会读出双龙洞的雄、奇、险。我会给课文列提纲。 2、我会概括说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学习重点
给课文列提纲。 学习难点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学习过程 学习环节 环节一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环节二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环节三 列提纲 环节四 质疑 学习活动 活动1: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指名说说每一段讲了什么?读出双龙洞的雄、奇、险【完成目标一】 活动2: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从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反映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赞美双龙洞的美丽奇特,体现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完成目标二】 学习评价 引导学生读,指名读,自由读。【评价目标一】 先自由说,小组交流,再指名说【评价目标二】 二次备课 先自由完成,然后小组交 活动3:指导给课文列提纲。【完成目标一】 流,再汇报讨论【评价目标一】 活动4:质疑,完成课后练习,读读写写。 环节五 总结 同学们,通过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这一课,我们欣赏了双龙洞的美丽奇特,领会到了祖国山 河的可爱。课后大家要认真读读课文,好好欣赏欣赏。有机会,我们亲自到双龙洞去游一游。 活动5、布置作业 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你喜欢的自然段。 环节六 巩固练习 教学反思
附:板书设计
3、记金华的双龙洞
1.交待时间地点2.路上见闻3.外洞4.由外洞进入内洞5.内洞6.出洞
4、七月的天山
学习目标
1、我会读本课的生字新词。
2、我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我会说出北国天山的美景。 学习重点
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感受到美的熏陶。学习难点
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感受到美的熏陶。 学习过程 学习环节 学习活动 活动1: 同学们,每当我们想到那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长江黄河,想到那千姿百态、气势雄伟的三山五岳,一股民族自豪感便油然而生。在我国的西北边疆,还有一道奇特的风景,那就是地域广袤,环节一 揭示课题。 景物丰美的天山。天山不但雄奇壮观,而且天山的夏天更是与众不同。你在夏天见过雪吗?天山的夏天你就能见到雪,虽然有雪但是一点都不冷,就象秋天那样凉爽,而且有着春天一样的美丽。你们想不想去看看?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著名作家碧野一同走进 《七月的天山》。 1、个人读,开火车读本课出现的生字。 2、个人读,同桌互读,小组内互读,指名读词语。 3、小组互相交流解决不了的生字、词语问题,并把词语在练习本上每个抄写一遍,同桌互相订正。教师点评。【评价目标一】 通过教师范读、自由练说、 活动3:初读课文,感知整体【完成目标二】 同桌互说、全班交流等方式。 【评价目标二】 活动2: 1、自己读课文,边标自然段,边画出生字新词,自学生字新词。 2、检查自读情况 (1)个人读,开火车读本课出现的生字。 (2)个人读,同桌互读,小组内互读,指名读词语。 (3)小组互相交流解决不了的生字、词语问题,并把词语在练习本上每个抄写一遍,同桌互相订正。 【完成目标一】 活动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祖国山川的热爱之情。 1、请学生分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描环节四 朗读课文 写的景物,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2、自由练读课文。 3、有感情地齐读课文。进一步感受文中所描写的景物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完成目标二】 指名读,自由练读,齐读课文。 说出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评价目标二】 学习评价 二次备课 环节二 学习生字、词语。 环节三 初读课文,感知整体 环节五
汇报交流 ,升华情感
活动5、作者用移步换景的写法,抒情的笔调,写出了独具风韵的天山之夏!下面就让我们仔细地阅读课文,看文中都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1、天山的雪峰是什么样的?1、天山的雪峰是什么样的?
学生汇报雪峰和溪流的特点。
2、洁白高耸的雪峰,欢快跳跃的鱼儿,使得夏季的天山有如秋天般凉爽而又富有生机和活力。随着作者脚步的移动,我们又将见到另外一副天山美景图。
学生汇报森林特征。 3、茂密的森林,细碎的日影和马蹄溅起的水声相映成趣,作者用精致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先自由说,小组交流,再指名天山密林幽静的美景。天山的野花在作者笔下更汇报【评价目标三】 是美不胜收,别有风韵!学生汇报野花的特点: 例: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 延,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
在悠悠飘浮着的白云的蓝天,全是变幻莫测的图案,蓝白相间,像登不尽的天梯那样无限,像童话中的仙子那般梦幻,像神话中的宫殿那样若隐若现。
4、天山深处山色柔嫩,山形柔美。溪流两岸满地鲜花,犹如进入了春天的大花园。请大家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你能给最后一段换种说法吗?
作者想要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完成目标三】
1、作者运用丰富的想象,确切的比喻和恰如其分的形容描绘出了天山之夏的独特风光。整篇文章的字里行间流淌着大自然的美,洋溢着作者的赞美之情。作者清晰的写作顺序和抓住事物特点
写作的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2、小练笔:练习写景状物作文,要求写一段特定环境下的景色,如校园的早晨、公园的景物、节日的夜晚等,能抓住景物的特征,安排明确的线索,采用合理的顺序和即景抒情。
环节六、课堂总结,拓展延
伸
教学反思
附:板书设计
4、七月的天山 美丽奇特
雪峰 溪流 原始森 野花
语文园地一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我会和小组内的同学合作交流春游计划。 学习重点
弄明白春游计划要说清楚哪几个要点。 学习难点
说清春游方案。 学习过程 学习环节 环节一 导入新课。 学习活动 活动1: 谈话引入:春天已经悄悄地来了,你从什么地方感受到了春的气息?春天你们想出去找找春天吗?今天我们就要商量商量,怎样才能快乐、安全、有意义地找到春天。 活动2: 1、自读课题,弄明白说话的主题是什么。(春游计划) 2、围绕这个中心,要说清楚哪几个要点呢? (1)时间、地点 (2)准备工作 (3)开展的活动 3、除了书上提到的这几个方面,你觉得还有必要说清楚什么。(自由补充) 【完成目标】 活动3:领略郑州风光美,设计春游方案。 1、学生汇报:郑州有哪些景点? 2、课件出示郑州风光和学生春游图片,教师讲解。 3、同桌交流:自己想到哪儿春游?为什么?怎么玩?注意些什么? 4、学生按要点回答后,集体决定春游地点。 5、分小组设计春游方案。 6、选派代表介绍本组春游方案(可一人介绍,其他人再补充,也可多人介绍)。 7、全班讨论,形成本班这次春游活动的设计方案。 【完成目标】 活动4:写一份春游计划。 写的景物,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学习评价 二次备课 环节二 读课题,明要要求。 通过分小组讨论、自由练说、同桌互说、全班交流等方式。教师点评。【评价目标】 环节三 分小组讨论 通过分小组讨论、自由练说、同桌互说、全班交流等方式。 【评价目标】 环节四 作业 教学反思 附:板书设计 春游计划(时间、地点、准备工作、开展的活动)
语文园地一 第二、三课时
学习目标
我能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
学习重点
能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 学习难点
在细心观察的基础上,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习作,顺序清晰,生动具体 。 学习过程 学习环节 学习活动 学习评价 二次备课 活动1: 谈话引入:春天来了,校园也呈现出不同于环节一 以往的生机,同学们在课前仔细面容了校园。你导入新课。 觉得我们的校园美吗,最美的是什么。(自由发言)想把这些美用笔记录下来吗? 活动2: 1、自读题目,弄清写作的内容和要求。 环节二 2、梳理:内容: 读课题,明(1)校园的一处景物 (2)别处的景物 要要求。 (3)发生在校园的一件事 要求:顺序清楚,内容具体,语句通顺。【完成目标】 活动3: 1、典型性:写一处景物,选择最环节三 美的、自己观察得最仔细的。 指导选材 2、新颖:善于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 通过分小组讨论、自由练说、同桌互说、全班交流等方式。教师点评。【评价目标】 通过分小组讨论、自由练说、同桌互说、全班交流等方式。 【评价目标】 环节四 2、怎样写具体:观察要细致;采用多种表指导写法: 现手法;语言优美。 活动:5:1、分小组交流自己的构思,在交流中环节五 得到启发。 提出自己在思考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完相互交流: 2、成目标】 活动4:1、要有一定的顺序 环节六 活动6:教师指导,及时发现优点和问题。 拟定草稿 环节七 作业 活动7:完成本次习作,修改,第三课时誊写在作文本上。 教学反思 附:板书设计 一处景物,选择最美的、自己观察得最仔细的。一定的顺序写具体。
语文园地一 第四课时
学习目标
1、我会诵读描写自然风光的古诗名句,会说出大概的意思。 2、我会背诵描写自然风光的古诗名句。
学习重点
学生反复诵读,直至背诵。 学习难点
学生通过诵读描写自然风光的古诗名句懂得大概的意思。 学习过程 学习环节 学习活动 学习评价 二次备课 环节一 活动1: 复习导入 检查读词语盘点里的词语,有选择地听写。活动2: 1.分角色读对话。 2.说说小林和小东发现了什么? 3.读句子,回到课文中去找这些句子,再读一读,说说这样的句式有什么好处? 4.全班交流。 5.摘抄。 6.想一想:我们在哪些课文中也读到过这样的句子。 活动3: 1.自由朗读诗句。 2.说说自己读懂了意思的诗句,提出难以理解的诗句。 3.教师点评释译。 4.比一比,看谁背得多,看谁背得快。 【完成目标】 活动4:1.自读。看图,读文,说说从中了解的知识。 2.小组交流:说说自己了解的五岳和五湖。 3.拓展知识:搜集或下载资料,遨游祖国的山山水水。 4.集体交流:图片附文交流,或者就图片口头介绍,或者借助投影仪口头介绍。 活动5:默写“日积月累”的诗句 环节二 我的发现 通过分个人背,同桌背,小组背、全班指名背等方式。 【评价目标】 环节三 日积月累 环节四 宽带网 环节五 作业 教学反思 附:板书设计
排比(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 祖国的山山水水(五岳和五湖)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iwanbo.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808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