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玩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职教育需要更新观念

中职教育需要更新观念

来源:爱玩科技网
中职教育需要更新观念

[摘 要]中职教育应深化改革,树立市场化办学、产业化办学等等新的观念,更好地适应和服务社会。

[关键词]中职教育;改革;更新观念

中职教育要适应社会发展,就需要改革,而中职教育的改革首先是教育观念的变革。根据当今社会发展变化的具体情况,我们目前应该树立或更新以下一些新的观念。

一、市场化办学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职教育首先要面向市场,不面对市场就无法办学或者办不好学。为什么有一些条件一流的国家级重点、省部级重点中专学校在招生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甚至逊色于一般的职高或社会力量举办的中职学校?其根本原因就是不适应市场化办学。树立中职教育的市场观念,就是要求中职教育应重视中职人才培养的供需平衡的关系,专业的设置、招生的多少、要与社会需求相适应,教育教学的质量,要与社会所要求的人才规格相适应,要用市场机制来管理和运作学校。

二、产业化办学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将中职教育当作产业来运作,实行产业化办学。中职学校的实践教学组织与实施、中职学校与企业的紧密联系,决定了它与产业有着割舍不断的亲缘关系。立足产业化办学,就是要下大功夫研究中职教育的需求与供给、投资与消费、投入与产出,成本与效益等。在产业化办学模式下,学校成为产业主体,学校的一切教育资源,包括学校的占地、校舍、教育教学设施以及全体教师、教育工作者的知识经验及教育行为,都成为产业资源,学校的产业经营,就是对这些教育资源即产业资源的有偿利用。校长要善于“经营”学校,使学校用自己的“特色经营”去吸引学生及家长。

三、学生就业需要决定教育过程

中职学生就业需要体现了社会对中职人才的需要,中职学校的一切教育活动都应以学生的就业需要为立足点。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学校招生规模由国家下达的招生计划来决定,教育教学的组织与实施完全以国家颁发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为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则提出以毕业生就业的“出口”决定招生这个“进口”,而实际上,中职毕业生要适应社会需要,中职学校就不光以“出口”决定“进口”,而且必

须以“出口”决定整个教育过程,以学生的就业需要和社会需要来决定中职学校的教育策略、教学策略和管理策略,决定中职学校的整个教育过程和教育活动。

四、突出中职特色

中职学校是以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为其教育目的的,它以一定的基础和专业的理论教育区别于职工短训班,以较多的技术应用与操作教育区别于高等学校,这就决定了中职学校的理论教学必须适度,把握适用、够用的原则,不可偏高偏难。在教育改革中,要适当降低理论教学深度,花大力气强化训练学生动手操作的本领,学校应从师资、设备、场地等诸多方面为加强实践教学创造良好条件,培养出能动手、会操作的高水平的技术人才。

市场经济的确立,给中职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人才走向市场的大环境下,一方面,学校凭创办的拳头优势专业以及专业素质优良的毕业生,占领着市场的一席之地;另一方面,企业的发展、变动与重组,岗位与职业的调整,人员的流动与变化,使得毕业生所学专业不能对口或不能完全对口,这要求学生有很强的社会适应性以及知识技能重构和调整的能力。所以,中职学校应重基础,对诸多专业都必须应用的专业基础课,应重点开设;专业面不宜太窄,专业课的教学要紧跟社会的发展变化,及时地将最新的知识、观念、产品、材料、工艺、方法„„纳入教学内容,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五、教育对象的新情况决定新的教育策略

近年来,高校扩招,中职招生改革,中职学生不再是前些年那样要经过入学考试精选而逐步实行注册入学,因而有的同志就惊呼:学生的思想和文化基础是一届不如一届,这样的学生没法管、没法教了,这学是办不下去了。其实,这不但是非常正常的现象,而且恰恰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十年前,在100名学生中,最终只有5%左右的人能上大学,不足10%的人能上中专,考中专比现在考大学还难,因为当时国家的“教育力”还不够,许多人想上大学读中专但不能如愿以偿。而现在高校一而再扩招,大学是很容易考上的,中职学校包括中专学校更是只要愿意读就能读,已基本上没有了入学。这说明,现在的中职学生在以前是进不了中职学校(特别是中专)的,能让更多的人接受中等职业教育,这说明国家的“教育力”提高了。这样的现实面前,中职学校必须改变教育观念和方式,采用新的教育策略。

六、学生是主体

在教育活动中,学生是主体,这本是一个十分浅显的道理,世界上可能有没有教师的学生,但绝不可能有没有学生的教师,是因为有学生学才需要教师教而不是相反。中职学校的一切教育活动都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成长需要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

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要求将学校主导培养与学生自我塑造很好地结合起来。学校的主导培养,是代表国家对学生加以教育、引导和培养,学校所贯彻实施的教育方针、教学计划、教育活动,都既体现国家的人才标准,又体现着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学生的自我塑造指学生按国家的人才规格来设计、规范、培养、激励自己,学生是学习活动主体,是学习成功的内因。素质教育要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就要充分发挥学生自我塑造的积极性,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内动力,促使其热爱学习,自觉而主动地塑造自己。

七、学生全员发展

素质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力求使全体学生共同提高(不是同步提高)包括专业技能素质在内的综合素质,将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作为教育的出发点。

当然,学生的素质更体现在有特长,学生有特长才会受到社会欢迎,而培养学生的特长也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而不仅仅是培养少数学生。这里的“特长”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更多地是指学生的“一技之长”,是学生毕业后赖以创业和参与社会竞争的本领,要求学生学精、学透一种职业技能,在这一个方面比同类人突出,比如他特别会修理电视机,特别会设计制作效果图,特别会运用数据库、编制网页、维护网络等等,那么这样的学生就肯定会受到社会欢迎。如果一所中职学校的每一位学生都有特长,那么就可以说这所学校十分有特色。

八、教育迟效与面向未来

教育是长效的事业也是迟效的的事业,是“百年树人”,吃不得“热果子”,不能搞“大跃进”。现在许多中职学校的许多专业都由四年制改成了三年制,要培养高素质的中等技术人才,已经显得太短,但有的学校还办了两年半制甚至两年制,这就很难保证教育质量。要反对在中职教育中的急功近利思想和迎合部分家长望子早就业的思想,真正按教育、教学规律办事。

教育的迟效性决定了教育“产品”发挥其作用,必然要在数年之后,所以中职学校要立足当前,面向未来,要求教育者具有现代意识和超前意识,教育内容要体现若干年后专业人才的规格水准和素质要求,体现显著的时代特征和超前性。目前,一些中职学校不顾主客观条件,不研究几年后人才需求的状况,盲

目竞争与攀比,片面地扩大招生,上规模,求“政绩”,是一个教育的“短视症”,是十分不明智和不负责任的做法。

九、知识与方法并重

教学就是要教给学生知识,这是毋庸质疑的,中职教育也不例外。但是,长期以来,教授知识占据着教学的一统地位,重知识、轻方法,重讲解、轻引导。教师热衷于“讲”,讲得越深透、越精采,越是好教师;学生习惯于“听”,被动地听,而不习惯主动思索、主动钻研。这仍是当前教学改革的痼疾。现代社会知识陈旧周期不断缩短,社会对人才知识技能结构的要求和知识更新的要求日益提高,不断提高的人才素质要求与不变的(甚至是趋短的)在校学习时间形成尖锐矛盾,解决这一矛盾必然依赖于终身学习,而要富有成效地实施终身学习,学生就必须具有再获知识的功能,掌握学习方法,会学习。所以,学习方法已不仅是学习的手段,掌握方法本身也是学习的目的之一,方法已上升到与知识并重的学习战略地位。中职学校要使毕业生适应社会需要,就必须在教育管理、教育评价、教学考核等诸多方面体现知识与方法并重的观念。

十、教育手段现代化

中职教育手段的现代化主要表现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现代教育技术越益受到人们重视,它将极大地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引起教育的深刻。教育部陈至立说:“要深刻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应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充分认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中职学校具有自身的特色和优势,与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联系密切,具有较多的自主性和地域优势,要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大力应用现代教育设施和技术,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现代电化教学、远程教育、计算机辅助教学等现代教育技术,以此来促进中职教育的发展和提高教育质量。

以上只是列举性地叙述了从事中职教育的同志目前应树立、更新或强化的教育观念。我们应时时关注社会的发展变化,不断地用新的观念和新的教育方式,去适应,服务社会。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iwanbo.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808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