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玩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知觉、场所与园林意境——江南古典园林艺术中的知觉体验要素浅析

知觉、场所与园林意境——江南古典园林艺术中的知觉体验要素浅析

来源:爱玩科技网
浙江建筑,第28卷,第6期,2011年6月 Zhejiang Construction,Vo1.28,No.6,Jun.201 l 知觉、场所与园林意境 ——江南古典园林艺术中的知觉体验要素浅析 Perception,Place and Poetic I magery of Garden —Analysis on Elements of Perceptive Experience of Classical Gardens in South Yangtze River 贺元珑 HE Yuan—long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E海200092) 摘要:知觉现象学中强调通过知觉体验的方式获得场所精神、场所氛围,这与中国园林艺术中推崇的意境美和以人为本的 体验美学有着内在的对应关系。在此以知觉现象学作为理论基础,剖析存在于江南古典园林艺术中的知觉体验要素,及其在产生 园林意境过程中起到的作用。 关键词:现象学;江南古典园林;知觉体验;意境;场所精神 中圈分类号:TU098.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3707(2011)06—0008—05 在建筑领域流派纷呈,建筑世界逐渐向视觉感 官至上主义发展的当代社会,“现象学”与“建筑现 象学”等一系列推崇人作为知觉“本体”的存在以及 场所精神、场所氛围的理论学说受到极大关注。而 现象学理论中强调的感官知觉体验之重要性又与中 国江南古典园林艺术以人为本进行意境构建的创作 精神有相合之处,本文对江南古典园林艺术创作中 的知觉体验要素进行论述,借以发掘江南古典园林 艺术的精神内涵与特性。 原本抽象、无特征的同一而均质的‘场址’变成有真 实、具体的人类行为发生的‘场所”’。 建筑现象学研究的另一个领域采用的是梅 罗・庞蒂的知觉现象学思想,侧重于建筑设计理论和 实践,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斯蒂文・霍尔。在诺伯 格・舒尔兹的理论基础上,霍尔强调的是“场所”在建 筑设计中的决定作用。他认为,建筑与音乐、绘画、 雕塑、电影和文学不同,是与它所存在的特定场所中 的经验交织在一起的。通过与场所的融合、通过汇 集该特定场景的各种意义,建筑得以超越物质和功 能的需要。 1 当代建筑理论中的知觉体验 1.1 存在主义现象学与知觉现象学 在本文中,将从知觉现象学的角度论述江南古 建筑现象学研究从思想取向来分,大致可以分 为两个领域,一种采用的是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现 象学思想,侧重于纯学术理论研究领域,其代表人物 是著名的诺伯格・舒尔兹。他在其著作《存在、空间、 典园林艺术中的知觉体验要素。 1.2 知觉体验 知觉产生于感觉之上,是以身体为主体结合了 对事物的物理刺激反应与情感特性、个人记忆的产 物。而知觉体验则需要去除对场所的形而上的“成 建筑》中阐述道:“只有当人经历了场所和环境的意 义时,他才‘定居’了。而建筑存在的目的就是使得 收稿日期:2011—03—07 见”,依赖于身体的反应,通过身体对各部分感官反 作者简介:贺元珑(1989一),女,安徽合肥人,硕士在读。 第6期 贺元珑:知觉、场所与园林意境——江南古典园林艺术中的知觉体验要素浅析 9 应的适应、协调和综合来获得整体的真实的知觉 体验。 1.3 关于知觉体验的理论 被大量的引用和借鉴,成为这一领域的核心思想之 一。这一概念来源于古罗马,古罗马人认为每个 “存在”均具有其精神,这种精神赋予人和场所以生 命,场所精神伴随着人与场所的整个生命旅程。 现象学理论由德国哲学家胡塞尔在2()世纪初 期创立,提出了直接面对事物本身的认识方法,即直 (2)江南古典园林意境:江南古典园林艺术讲 究以意带形,化形于意,所有的细部手法或审美倾向 都可归结为“意境”二字。周维权先生在所著的《中 国古典园林史》中写道:“意境产生于艺术创作中, 接体验事物(现象)本身。胡塞尔强调只有主体的 参与,才构成了所谓的“生活世界”。他认为作为主 体的“我”通过直观经验,通过所有不同的感官方 式,感受、体验着“生活世界”的存在,强烈地排斥了 将主、客体严格对立的哲学态度,而提倡将主、客体 结合为整体来进行体验。 海德格尔沿袭了现象学还原的方法一一直接面 对事物本身,并且不带有任何先人之见,创造一个自 由的区域以感知和体验“物”的存在。在他看来, “这种先入之见阻碍着对当下存在者之存在的沉思 ……阻碍了人们去发现物之物因素、器具之器具因 素,当然也就阻碍了人们对作品因素的探究。”¨ 而建筑评论家舒尔茨在其关于场所精神的理论 中则认为,“当某一场所的精神被意识到并感知时 人们才可能在此定居下来。场所是真正的:本质,而 在建筑中的功能要求,组织方式等只是表层结构,是 一种‘知识’,抑或可以叫做‘成见’。‘成见’往往 先人为主的掩盖了场所精神,遮挡了人们的视线,场 所应该被还原且关注。”其主旨在于抛开纯理性的 哲学成分,以主观的身体意识去体验场所氛习,从而 得到真实的场所精神。 在以梅洛・庞蒂为代表的知觉现象学理论中,知 觉是首要层次,作为知觉载体的身体与世界是同质 的,人们通过让“知觉”进人身体的方式来感知世 界。在建筑学领域的知觉现象学代表人物有斯蒂文 ・霍尔,帕拉斯玛和卒姆托,他们往往放弃追求震撼 人心的透视感和强烈的视觉意象,而是通过色彩、光 影和时空片段等细部来创造氛围与意境。 2江南古典园林艺术与知觉现象学的内在 联系 2.1 江南古典园林艺术对“意境”感知与现象学中 强调的对场所精神的感知有相通之处 (1)场所精神:美国现象学派建筑师斯蒂文・霍 尔在参观完苏州园林后感叹道,苏州园林空间内存 在他一直强调的“第三种存在”,也就是建筑对场所 的锚固关系、场所感和场所精神。“场所精神”虽然 属于存在主义现象学的范畴,但在知觉现象学领域 即创作者把自己的感情、理念熔铸于客观生活、景物 之中,从而引发鉴赏者的类似的情感激动和理念联 想。”而“情感激动”和“理念联想”则是获得场所感 和场所精神的直接因素。 因为在江南古典园林艺术中,造园者追求的 “自然”、“写意”、“天人合一”等境界的方式即是对 园林整体赋予某种为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所推崇的精 神,并通过对使用者“情感”与“联想”的调动产生所 谓的场所精神,或称意境。 2.2 知觉现象学中体验世界的方式与江南古典园 林艺术对体验方式的要求相同 在感知方式上,胡塞尔将现象学称作“描述心 理学”,主张在认识世界的时候,只应该对直接体验 到的世界进行描述,不主张解释现象的因果关系,即 把一切经验、知识和先入之见放在一边。而体验江 南古典园林的方式必然是个体进入到园林空间的内 部,完成属于“当下”的“存在”,再经过视觉、听觉、触 觉等多方面的通感对园林整体意境进行认知,片面的 书面描述和平面图都不足以体现园林艺术的精髓。 3江南古典园林艺术中的知觉体验 在中国江南古典园林空间中产生的知觉体验可分 为两个层次:一层是直接从感官反应中得到的视觉、听 觉、触觉等感觉;另一层是在感官反应的基础上,通过 身体对各部分感觉的联通,以及在特定场所中的情感 特性与个人记忆影响下所产生的整体的知觉。下文将 从视觉体验、听觉体验、触觉体验、通感与记忆体验和 时空体验等几个方面阐述这两个层次的知觉体验。 3.1 视觉体验 (1)整体化体验:在西方建筑与环境的关系中, 建筑往往有着强烈的个体特征,富有秩序感和中心 化倾向。而中国园林中则往往将建筑作为整体环境 的组成元素,营造建筑与环境之间的虚实关系,隐没 实体来创造意境和场所氛围。 “……然后调转头来,看到苏州留园。看到也 浙 江建筑 2011年第28卷 没看到,因为我对留园的外表毫无印象。想来留园 的外部应有粉墙灰瓦,如果没被四邻遮挡的话。对 和幽暗的空间情景十分关键,因为它减弱了犀利的 视觉,使得深度感和距离感变得模糊,从而促成和引 导边缘性的无意识和潜意识的视觉和触觉幻 于园的内部记忆也没有一个单一的形象。甚至没有 建筑物的形象,记得起来的是重重叠叠的空间。 …・-.想。” 在园林空间中,“光”使人感到明亮、柔和、纯 净,而“影”则柔化光的边缘和尺度,同时增加元素 与空间、元素与元素的联系。 不确定留园是否绝对不可画。至少它不能被单 一的图像描述或定义……” 。张永和的这段话说 明:对于中国江南古典园林的视觉印象往往是一系 进入园林长廊下灰空间的光影调和了室内外的 空间关系,使人感到空间的延伸和不定性,见图1。 从天井空间泻下的光线则往往用以提亮幽深曲折的 列图像的时空组合,即整体性的印象。这与中国山 水画的“去中心化”特征有很大关联,在中国传统山水 画中,极少有位于中心的主要景物,而是将山水景观 一一长廊的灰暗色调,模糊的光束边缘和空气中忽明忽 灭的尘埃凝固于由井墙围合的空间内,以其复杂神 秘的视觉感受淡化了人体其他感官的知觉,从而获 得一种寂静的氛围,见图2。“竹影粉墙”是园林中 铺陈开来对整幅画面的氛围进行渲染。中国园 林则继承了这一“写意”的做法,将建筑、水体、园林小 品经过整合,形成富有变化和层次感的景象,陈列在 人的行进路线中,形成一幅连续性极强的视觉长卷。 比较经典的做法,其意趣在于创造光与影、黑与白、 动与静、实墙与活木之间既纯粹对比又和谐相融的 场景,而这种对比与相融是人们的生活记忆与情感 中常常出现的哲学关系,因此这一视觉体验往往能 够引起某种个人化的情感体验,见图3。 (2)光影体验:中国江南的古典园林空间善于 营造一种光与影之间虚实不定、界限模糊的朦胧意 境。无论是廊下的灰空问、建筑间的天井还是“粉 墙竹影”,都给人留下特有的光影感受。“有时阴暗 图1 拙政园某廊 图2拙政园某处天井 图3 “竹影粉墙” 3.2 听觉体验 觉往往同记忆和潜意识共同作用,引发比视觉效果 更为深远的联想。声音还具有强烈的穿透久远的时 声音能够建立人与环境的关系,让人意识到空 间的存在反过来感受到自身的存在,以及空间的尺 度和开敞性。拉斯姆森在他的《体验建筑》一书最 后一章“聆听建筑”中讨论了营造形式的声学特征, 间间隔、缩短时间和历史的功能。在人们的心智中, 它与视觉、体验、记忆和沉思冥想有着深刻而内在的 结合。如清人张潮在《幽梦影》中所述:“水之为声 有四:有瀑布声,有流泉声,有滩声,有沟侩声。风之 为声有三:有松涛声,有秋叶声,有波浪声。而雨之 提醒人们声音在空间中的反射和吸收直接影响到人 们对给定的空间和体积的心理反应,并认为我们应 当意识到声学在人们对空间的理解和感知上所起的 作用 。如西方教堂中较长的混响和回音加深了 为声有二:有梧蕉荷叶上声,有承檐溜竹倚中声。” 瀑布、松林、蕉叶、承檐都只是园林中声音的载体,而 听者从种种具体声响中体验到的是水之清冽、风之 飘逸和雨之空灵,听觉穿越了具体的“物”,完成了 人们对教堂高大神圣空间的感知。而在江南古典园 林中,建筑材料以木为主,建筑形态和细部形式丰富 多样,加之各种植物山水等元素对声音的吸收和折 个体内在与环境之“意”的联结。 扬州个园的冬景区则利用了听觉体验来营造其 主体氛围。个园冬景区内不仅通过白色的宣石层层 射使得园林中的声音柔和亲切、十分自然。 声音同时也有引发联想和制造悬念的作用,听 第6期 贺元珑:知觉、场所与园林意境——江南古典同林艺术中的知觉体验要素浅析 然强烈影响着人们对场所的整体感知和体验。 3.4通感与记忆体验 11 堆砌来营造视觉上的冬日景观,还在冬景区和夏景 区之间的院墙上开了24个音洞,当风吹过时,产生 近似哨音的响声,仿佛人们在冬Et里常听见的北风 刮过树梢和房屋间隙产生的尖锐声响。这就使单纯 的“拟物”手法营造的体验升华成体验者自身情感 当人们通过观察得到一幅视觉景象时,所得到 的体验不仅仅是色彩、纹理和形体关系,还包括另一 层次作为视觉延伸的体验,这就是在视觉体验的基 础上,经过记忆的提示将听觉、触觉等多方面的感觉 记忆参与进来共同形成的体验,从而完成了主客体 的统一和场所精神的塑造,见图4。 ; 图4扬州个园冬景园隔墙 3.3 触觉体验 触觉系统产生的感觉是由包括整个身体而不 仅仅是手的接触获得的感觉。作为一种知觉系 统,触觉将被分割的各种感觉统一了起来,从而使 人们在身体的内部与外部同时感知。其他感觉系 统都不如触觉系统那样能够直接与外部世界接 触,也不如触觉系统那样能够直接的感知玉 境,改 造环境。 “在园林中,触觉体验一方面是人对建筑材料 的重量、体积、质感、热导性等特性的直接触摸体验, 另一方面是对自然元素的体验,包括风、光、雨雪等 的体验。” 在园林中行进时,人们不断感受着路 面、围栏、门窗等元素与身体的交流,当推开一扇古 老的木门时,木材的质感和岁月的气息通过皮肤传 递入意识;踏上铺满卵石的路面时,身体感觉到与城 市相异的自然的肌理;倚靠在贴近水体的座椅栏杆 上时,则感觉到园林实体对感知主体的承托,主体与 环境的关系得以建立。 对自然元素的体验也是园林意趣的重要组成部 分。近水处空气湿润,而松林中温暖干燥,冷石假山 洞内六月炎炎能生幽寒,“暖阁偎红,雪煮炉铛涛沸” ([明]计成・园冶・园说)则于雪景中取暖意。正所谓 “冷暖自知”,人的触觉能够敏锐的感觉到周围空气的 冷暖干燥,且无法忽略。因此这一系列的触觉感受必 综合起来所形成的“通感”体验。 帕斯拉玛在《建筑七感》中写道:“眼睛试图与其 他感觉相互合作,所有的感觉,包括视觉,都是可以被 看作是触觉的眼神——作为肌肤的特殊功能。”他认 为眼睛自身也在接触和抚摸,凝视意味着无意识的抚 摸,具体来说当你凝视一个物体,它表面如“坚硬”、 “粗糙”等触觉类的感知也会在视觉中感受到,视觉不 可能单独行事,它总是与其它感觉相互合作。 如窗户上的冰裂纹能够令人忆起冰面光滑而冰 凉的手感,金属门环的色泽和锈斑使人忆起坚硬而 凹凸不平的触觉感受,这些感受同视觉一起进入人 的意识,使人在“观看”的时候不仅仅是孤独的旁观 者,而是以身体与环境有直接交流的方式“存在”于 环境中的知觉主体,见图5。 图5古村书房冰裂纹门罩 又如扬州个园秋景园中之黄石,色泽棕黄,棱角 分明如刀削斧砍,山体雄伟壮丽而空问开阔明敞。 又有丹桂红枫植于山道两旁,令人一睹之后,漫忆起 秋日里常见的黄叶枯枝等元素以及天高云淡,视野 开阔的环境意象。而园中山体向西,夕阳西下时便 染上一层金黄,更令人引发或晚景萧瑟或秋阳和暖 等种种不同的个人情感,即产生了斯蒂文・霍尔所强 调的场所之光影、色彩、细部与个人情感、经历相结 合产生的“纠结的体验”,见图6。 l2 浙 江建筑 2011年第28卷 3.5 时笙体验 对于客观的事物来说,时间和空间是稳定而遵 循自身规律的,但在人的知觉体验中,时问和空间却 可能被扩张、压缩或相互作用。对时空的感知是身 体综合了所有感官体验和记忆元素的结果,光影、声 音、空气的冷暖、景物的氛围都可以影响身体的知 觉,达到影响人时空体验的目的。 在江南古典园林中,往往借助植物形态、建筑材 质、空间变化等元素营造时空体验。江南古典园林 图6个园秋景 图7与谁同坐轩题额 再如园林中常见的题额,常以引发情感文化记 忆的方式赋予人知觉体验。人们走进“与谁同坐” 轩,则想起苏轼“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的诗 句,顿感风清气爽,绝世而,见图7。而拙政园 的留听阁令人想到其名出处,即李商隐的诗句“秋 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眼前景物的精神 顿时丰富起来。而同在拙政园中的听松风处(又名 松风水阁),当这四字映入人们脑海中时,即使彼时 无风,也使人隐约感到阵阵松涛,飘渺不定。这凭空 的松涛声来自人们的记忆,是由实感引发的虚感,相 较于真实的感受更纯粹也更灵活,带有强烈的个人 色彩。这是中国园林艺术中常用的手法,不给人直 接的感官体验,而是以一点为触发,引人自行遐想, 有如传统绘画中的“留白”手法。在遐想的过程中, 人的精神与环境相互交融、共同作用而产生知觉体 验,实现了主客体的共鸣,进而产生了场所精神。 多追求古意、古趣,栽种植物以愈能显现苍古斑驳之 态者愈为佳,而假山奇石经漫长岁月雕琢而成的形 态更令人感到时间的绵远流长,进而令精神有超脱 凡体、摆脱时空束缚、渐入禅境之意。 时间和空间的相互影响也是园林中常用的手 法。苏州留园的入口处有一段曲折、狭长、封闭的空 间。走道总长只有50 m,然而人在其中行进时,仅容 两肩走道宽度和封闭的墙面拉长了时间,使人觉得 经历了一个漫长的穿越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城市 的喧嚣和个人与园林外世界的联系被淡忘,人们感 到身体被带入一个“另外”的世界,当他们来到走道 尽头,面对豁然开朗的山水景色时,仿佛身心已离开 外部世界很久,全然融入这园内的山水自然中了。 4 结 语 中国江南古典园林艺术中对“体验”的丰富塑 造在一文中难以详尽,然而能够体会其精髓的当代 人少之又少。因为在大多数已被开发为旅游景区的 园林中,人群熙攘,声音嘈杂,场景混乱,造园艺术家 原先精心设置的知觉体验一 遭到破坏,园林艺术 的精华自然难以被体会。古典园林作为我国宝贵的 文化遗产,如何在保住其外在形体的基础上,保存其 精神内涵,这是研究者将来必须重视的方向,也是所 有人不得不深思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德]海德格尔.林中路[M].孙周兴,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 社.1997:14. [2] 张永和.坠入空间——寻找不可画建筑[J].建筑师,2003(5): 48—49. [3] 沈克宁.建筑现象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147. [4]刘瞍.体验建筑[D].上海: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200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iwanbo.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808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