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现代文阅读 (共16题;共250分)
1. (17分) 课外阅读。 信息传递的变化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天晚上,在边关的城墙上,几个手持刀弓箭的士兵正在巡逻。
突然一个士兵指着前方的山头惊叫一声:“烽火!”大家定睛一看,前方山上果然燃起一堆堆熊熊大火。“火速报警!”士兵们急促地赶到高高的烽火台上,点燃了一大堆柴草。片刻间,只见身后一座座烽火台上一堆又一堆的火光冲天而起,在向远处的将军报告敌兵入侵的情况。
很多很多年过去了,一条大道旁的驿站前,一匹奔跑得筋疲力尽的马浑身汗湿,一个差役气喘吁吁地从马背上滚落在地,手里举着一封文书递给另一位骑马待发的差役:“河南闹了旱灾、蝗灾,800里加急向京城报告!”那人接过文书,一扬鞭子,快马已消失在一片黄尘里。
到了19世纪,在英国有了专门传递信件的邮政部门。要把家里的事告诉远方的亲朋好友,你只要写封信,贴上“黑便士”——世界上最早出现的邮票,邮差就可以把信送到指定的地点。不过那时的交通很不方便,寄信花费的时间太长。等到1835年,美国人莫尔斯发明了点线交错搭配的电码,不论是公务还是私事,人们可以发电报,即使相隔遥远,消息也能很快就传到。但是,收发报机不是家家都能有的,而且掌握这门技术也很不容易。要发电报,你得去电信局。后来,贝尔发明了电话,随着时间的推移,电话从有线的发展到无线的。即使到了遥远的异国他乡,也能够利用手机和家里通话报平安,通讯变得十分方便。
计算机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现在,我们可以使用计算机上网学到很多知识,用计算机收集、整理、加工、利用各种信息,可以收发E-mail(电子邮件),一瞬间就可以把各种信息传递到世界各地。
从古到今,信息传递都很重要,传递方法也在不断改进,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类不断地发明创造,推进了信息传递的,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1) 将词语补充完整。
异________他________ ________疲 ________尽 气喘________ (2) 写出下列词的反义词。
第 1 页 共 21 页
急促— ________ 方便— ________ 伟大— ________
(3) 信息传递主要经历了六个阶段的演变,分别是通过________、驿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计算机来向人们传递信息的。
(4) 如果你要告诉远方的亲戚朋友一些事,你会采取哪种信息传递的方式?为什么选择这种方式呢? 2. (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____________
炎热的夏季总算过去了,几缕凉风吹过,便顿生了几丝惬意。“秋天来了!”我的心中全然是对秋的喜爱。我要高呼:“我爱秋天!”
秋天,极富绚丽色彩的季节;秋天,极富累累果实的季节。
每当秋天悄然而至,我都要去田野里、山坡上,欣赏秋赐予大地的新装。瞧这边的田野,脱去了绿裙子,换上了金黄的头篷,又是一种别样的美。天是那么( ),那么( );流水是那么( ),那么( )。还有路边的排排杨树,这会儿也洋洋洒洒地飘落下片片叶子,宛如只只飞旋的黄蝴蝶,翻转着、抖动着,伴着优美的舞姿停落在地面之上,流水之间……加之 “一”字排开,或是“人”字排开的南飞大雁,呵,这是怎样美丽的一幅画卷哪!天色渐渐晚了,再看着那边的山坡,一棵棵的红枫树,红的多好看啊!像少女羞红的脸庞,像醉汉涨红的面颊,跟天边的红霞连在一起,简直是一团团的火焰在燃烧。烧得我心中暖意融融,烧得我甚至忘记了将要到来的寒冬。
每当秋天悄然而至,总是要伴着飒飒的秋风,挟着柔长的秋雨。秋雨淅沥,连绵不断,像串串珍珠,在天地之间织起了一层层迷蒙的雨帘。每每这时,我总是抛开雨伞,就在这样的雨中行走。任雨水吻着我,拥着我,任雨水沾湿我的头发,任雨水尽情地散发它的种种温情,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了秋雨的凉爽……每每这时,一切的烦恼与忧愁,一切的猜忌与狐疑,都在雨水的轻抚下逃走了,留下的,是一个纯粹的我,一个美丽的我。
每当秋天悄然而至,我都会怀着一颗充满希冀的心走进花园。瞧,那株株菊花,一夜过后,便一团团、一簇簇地zhàn开了笑脸。有红的、白的、黄的,艳丽多姿,香气宜人,在凉凉的秋风之中,不畏寒霜,尽展着花之优美。我的心,也会随之而激动不已,从未有过的信心,从未有过的勇气,此时也都一chù即发,让我决心要像菊花那样傲然吐蕊。
每当秋天悄然而至,田间垄上,果园之间,到处都是忙碌收割的人们,到处都是笑语声声。看,地里的那亩亩庄稼,都结满了饱满的果实;瞧,果园里的株株果树,也同样是硕果累累。“春华秋实”,丰收的时候终于来到了农田里,那沉甸甸的稻谷笑弯了腰,麦子甩出了大穗子,一棵棵的大白菜像卫士一样站在田地里,还有那香气扑鼻
第 2 页 共 21 页
的苹果……真是数不胜数。农民们可是乐坏了,他们从早到晚地忙着收割,还一边唱着小曲:“大玉米哎大高粱,收割完了送回家……”农家人秋收的喜悦,在这个迷人的季节里传向了祖国大地……
我爱秋天——它给我们带来了美丽如画的秋色! 我爱秋天——它给我勇气,给我力量!
我爱秋天——它给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辛苦忙碌了一年的人们带来了丰收的喜悦! 我爱秋天!
(1) 根据要求,给下列选择正确的注音或汉字。( )
飒飒( ) zhàn( )开 硕( )果 一chù( )即发 A . sà、绽、shuò、触 B . sà、绽、shí、触 C . sà、绽、shuò、处
(2)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里的一组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高、蓝、急、清 B . 高、蓝、清、柔 C . 晴、净、清、柔
(3) 文中划线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有( ) A . 比喻、排比 B . 拟人、比喻 C . 比喻、夸张
(4) 为什么说秋天给“我勇气和力量”?( )(多选) A . 红枫树像一团团火焰在燃烧,使“我”心中暖意融融。
B . 菊花不畏寒霜,给了“我”信心和勇气,这些具有个性的植物,给“我”斗志,鼓起了“我”的勇气。
第 3 页 共 21 页
C . 农民们秋收的喜悦,在这个迷人的季节里传向了祖国大地。 (5) 概括短文的内容,你认为比较适合的题目是( ) A . 秋天 B . 我爱秋天 C . 秋天来了 3. (12分) 课内阅读。
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1) 爬山虎的脚像________,又像________。 (2) 爬山虎的脚长在哪?
(3) 读短文,说说爬山虎是如何爬的? 4. (12分) 读文章,完成练习。 父亲的“野”孩子(节选) 冰心
当我连蹦带跳地从屋外跑进来的时候,母亲总是笑骂着说:“看你的脸都晒‘熟’了!一个女孩子这么‘野’,大了怎么办?”跟在我后面的父亲就会笑着回答:“你的孩子,大了还会野吗?”这时,母亲脸上的笑,是无可奈何的笑,而父亲脸上的笑,却是得意的笑。
的确,我的“野”,是父亲一手“惯”出来的,一手训练出来的。因为我从小穿男装,连穿耳都没有穿过。记得我回福州的那一年,脱下男装后,我的伯母、叔母都说:“四妹(我在大家庭姐妹中排行第四)该扎耳朵眼,戴耳环了。”父亲还是不同意,借口说:“你们看她左耳唇后面,有一颗聪明痣。把这颗痣扎穿了,孩子就笨了。”我自己看不见我左耳唇后面的小黑痣,但是我至终没有扎上耳朵眼!
第 4 页 共 21 页
不但如此,连紧鞋父亲也不让穿,有时我穿的鞋稍微紧了一点,我就故意在父亲面前一瘸一瘸地走,父亲就埋怨母亲说:“你又给她小鞋穿了!"母亲也气了,就把剪刀和纸裁的鞋样推到父亲面前说:“你会做,就给她做,将来长出一对金刚脚,我也不管!”父亲真的拿起剪刀和纸就要铰个鞋样,母亲反而笑了,把剪刀夺了过去。
那时候,除了父亲上军营或军校的办公室以外,他一下班,我一放学,他就带我出去,骑马或是打。海军学校有两匹马,一匹白的老马,一匹黄的小马,是轮流下山上市去取文件或书信的。我们总在黄昏,把这两匹马牵来,骑着在海边山上玩。父亲总让我骑那匹老实的白马,自己骑那匹调皮的小黄马,跟在后面。
父亲还教我打,但我扛的是一杆鸟。弹只有绿豆那么大。 (1) “无可奈何”的意思是________。
(2) “我就故意在父亲面前一瘸一瘸地走”表现了“我”________的性格。 (3) 本文通过哪些事例写了“我”的“野”? (4) 你认为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5. (23分) 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有一天,我起得很早去钓(diào gōu)鱼,发现草地并不是金色的,而是绿色的。中午回家的时候,我看见草地是金色的。傍晚的时候,草地又变绿了。这是为什么呢?我来到草地上,仔细观察,发现蒲(pú pǔ)公英的花瓣是合拢(lǒng rǎo)的。原来,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可以张开、合上。花朵张开时,花瓣是金色的,草地也是金色的;花朵合拢时,金色的花瓣被包住了,草地就变成绿色的了。
(1) 选择括号中恰当的读音。
钓________(diào gōu)鱼 蒲________(pú pǔ)公英 合拢________(lǒng rǎo)
(2) 用横线画出这段话中的一个比喻句________。这句话把________比作________。在你看来,蒲公英的花
第 5 页 共 21 页
像________。
(3) 你发现草地变色的秘密了吗?观察下面的图片,完成练习。
时间:________ 花的形态:________ 草地的颜色:________ 时间:________ 花的形态:________ 草地的颜色:________ 从中,你看到“我”是一个善于________的孩子。
A.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 B.钓鱼 C.在观察中寻找乐趣
(4) 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发现草地的色彩是会变化的。作者先发现________,后发现________。 A.草地变颜色的原因 B.草地的颜色会变
(5) 选文是按照________顺序叙述的,表明这一顺序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观察图片,完成练习。
大自然中像蒲公英这样有趣的植物还有很多,图中是我们常见的一种植物,白天如图一所示它的花瓣是________,而夜间的时候如图二所示.它的花瓣是________。因此这种会“睡觉”的莲花,我们把它称为________。
6. (12分) (2019三上·余杭期末) 阅读短文并完成练习。 最贵的蛋是“笨蛋”
第 6 页 共 21 页
在三年级(1)班里,阿瓜的成绩是最差的。
每天放学后,阿瓜都会主动留下来帮值日生倒垃圾。更绝的是,早上到校后,每隔两节课,他总会把垃圾桶拿到洗手台前认真洗刷。原本教室里最脏的角落,因为阿瓜的负责变成了最醒目的地方。
有一次上课,老师出了一道脑筋急转弯的题目让大家轻松一下:世界上最贵的蛋是什么蛋?有人说是金蛋,有人说是原子“弹”,有人说是脸蛋。这里,阿瓜站起来说:“是笨蛋!因为别人叫我笨蛋!”
同学们笑了,老师却没有笑,他轻轻地摸了摸阿瓜的脑袋说:“是的,你最贵!”
阿瓜的妈妈每天都会骑摩托车到学校接他回家。一个雨夭的傍晩,在回家的路上,阿瓜看见一个同学在雨中行走,便求妈妈顺道送同学回家,可是车后座装了个铁篮子,不能再多带一个人,所以没办法带上阿瓜的同学。
回家后,妈妈忙着在厨房做菜,却隐隐约约听见门外传来一阵奇怪的声音,出门一看,原来是阿瓜正满头大汗地用工具在拆铁篮子……妈妈的眼里涌出了泪花。
多么善良,多么可贵的孩子啊! (1) 短文共有________个自然段。
(2) 找到文中加下划线的“贵”,再读一读短文,把它的意思写下来。 贵:________
(3) 读一读,填一填。
①“他轻轻地摸了摸阿瓜的脑袋”中的“他”指的是________,“轻轻地摸了摸”可以体会到________。 ②“妈妈忙着在厨房做菜,却隐隐约约听见门外传来一阵奇怪的声音”,“奇怪的声音”指的是________的声音,他这样做是为了________。
(4) “阿瓜看见一个同学在雨中行走,便求妈妈顺道送同学回家。”阿瓜会怎样求妈妈呢?请你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5)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应该带着________的语气朗读。 7. (15分)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夹竹桃(片段)
但是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我特别喜欢月光下的夹竹桃。你站在它下面,花朵是一团模糊;但是香气却毫
第 7 页 共 21 页
不含糊,浓浓烈烈地从花枝上袭了下来。它把影子投到墙上,叶影参差,花影迷离,可以引起我许多幻想。我幻想它是地图,它居然就是地图了。这一堆影子是亚洲,那一堆影子是非洲,中间空白的地方是大海。碰巧有几只小虫子爬过,着就是远渡重洋的海轮。我幻想它是水中的荇藻,我眼前就真的展现出一个小池塘。夜蛾飞过,映在墙上的影子就是游鱼。我幻想它是一幅墨竹,我就真看到一幅画。微风乍起!叶影吹动,这一幅画竞变成活画了。
这样的韧性,又能这样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
(1) 月光下的夹竹桃引起“我”许多幻想,“我”幻想它是________,是________,是________。 (2) 文中的“一团模糊”的意思是________; “毫不含糊”的意思是________。
(3) “但是香气却毫不含糊,浓浓烈烈地从花枝上袭了下来。”品一品这句中“袭”字运用的妙处。 (4) 这样的韧性,又能这样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这句话在全文中起的作用是什么? 8. (18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董存瑞机智救八路
董存瑞小时候,最爱听八路军干部王主任讲抗日英雄的故事。他暗暗下定决心,要像英雄那样,勇敢地和日本侵略者做斗争。
一个下午,日本鬼子又来村里“扫荡”了。董存瑞知道王主任还在村里,就急忙跑出去找,正好迎面碰到了王主任。原来他是组织民兵掩护群众转移才留在最后的。这时村子已被敌人包围,出不去了。
董存瑞拉着王主任就走进自家的院子。“不行,鬼子搜出来了,会连累你们一家的。”王主任说着就要走。董存瑞堵住院门,坚定地说:“就躲在这里,我掩护你。”说着,他又帮王主任藏进墙角下的一堆破席卷里。就在这时,传来了鬼子的砸门声和狂叫声,紧接着“啪”的一声,院门被砸开了。五六个鬼子兵端着明晃晃的刺刀闯了进来,他们后面还跟着一个鬼子军官。
鬼子军官四处张望了一下,走到董存瑞面前,比画着“八”字,问道:“小孩,这个的有?” 董存瑞假装不懂,故意问道:“什么?手?我没有。” “不是手,是八路的!”鬼子军官咆哮起来。 董存瑞摇摇头:“不知道。”
第 8 页 共 21 页
“说了,糖的大大的有;不说,死啦死啦的!”鬼子军官“嗖”地拔出寒气逼人的洋刀,架在董存瑞的脖子上。 董存瑞想起抗日英雄的故事,心里说:“杀头也不交八路!”他轻蔑地瞅了鬼子 一眼,干脆地回答:“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鬼子军官见吓不着他,一挥手,鬼子兵就开始搜查了。他们翻箱倒柜,闹得鸡飞狗跳,什么也没搜着。
鬼子军官还不死心。突然,他看到了墙角下的那堆破席卷,转过头来盯着董存瑞:“小孩,那里,八路的有?” 董存瑞心里“咯噔”一下:“可不能让鬼子发现王主任啊!”但他很快镇定下来,灵机一动,走上前去,抱起一捆积满灰尘的破席卷,使劲摔到鬼子面前,“这里面还能藏人?”一阵呛人的灰尘腾起来。鬼子连忙捂着鼻子,转身灰溜溜地走了。
就这样,董存瑞用自己的勇敢机智,掩护了八路军干部。那一年,他才12岁。 (1) 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轻蔑——________ 镇定——________ 坚定——________ (2) 说一说文章中哪儿让你好笑?哪儿让你担心?哪儿让你佩服? (3) 读了这个故事,你认为少年董存瑞是个怎样的人?
(4) 有人说:“我们生活在和平社会,学习董存瑞这样的小英雄没什么意思了。”你怎样看待这种说法?说出理由。
9. (15分) 课外阅读。 北京的冬天
按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在腊八那天,家家都熬腊八粥。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的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除此之外,这一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放进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大事就是买杂拌儿。这是用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与蜜饯搀合成的。孩子们喜吃这些零七八碎儿。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各种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 孩子们欢喜,大人们也忙乱。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腊月二十三日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天一擦黑,鞭炮响起来,便有了过年的味道。这一天,是要吃糖的,街上早有好多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瓜形,又甜又黏,小孩子们最喜欢。 过了二十三,大家更忙。必须大
第 9 页 共 21 页
扫除一次,还要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铺户多数正月初一到初五关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
(1) 这个片断主要写什么?
(2) 请在片断中找出一个谚语。这个谚语说明了? (3) 孩子们准备过年,有哪几件事是喜欢做的呢? 10. (8分) 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①“五分钟准备!” ②“一分钟准备!”
③“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 ④“点火!” ⑤“起飞!”
⑥烈焰升腾,大漠震颤。宛如巨龙的橘红色火焰划破秋日的戈壁长空,托举着“神舟”5号飞船的火箭在地动山摇般的轰鸣声中腾空而起,直指苍穹。
(1) 如果把课文分成“①准备发射、②发射、③发射成功”三部分,上述文字写的是第________部分。 (2) 用横线划出文中的比喻句,这句话是把________比作________。
(3) 上文①-⑤小节能否改成“五分钟后、点火、起火”这样简洁的文字,为什么? 11. (25分) 课外阅读我能行。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尖牙利齿,目露凶光,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____________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第 10 页 共 21 页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打算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_________,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待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细细打量,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_________。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年”朝老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快到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噼噼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老婆婆家的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____________,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____________,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_________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就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1) 将下列成语填入文中相应的横线上。
安然无恙 人喊马嘶 扶老携幼 大惊失色 气宇不凡 欣喜若狂 恍然大悟 狼狈逃窜 (2) 每年除夕村村寨寨的人们为什么逃往深山?
(3) 桃花村人们上山避难时遇到了谁?他有什么特别之处? (4) 乞讨老人是怎么把“年”兽撵走的? (5) 除夕有哪些习俗?
12. (18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鞋屋
最近,蓝狐狸一心想发财,他眼珠子骨碌一转,一下子就冒出一个鬼主意,他收集了许多穿旧的鞋子,经过简单地改造,修建了一座鞋屋。
第 11 页 共 21 页
蓝狐狸在草地上竖起了一块木牌,上面写着:出售鞋屋——欢迎光临!
想住新房子的小鸟离开了树丫,用红果子换下了凉鞋屋。急着和兄弟分家的灰鼠也离开了泥洞,用他的土豆换下了棉鞋屋……鞋屋的第三个居民是一只青蛙,他用莲蓬换了一个雨鞋屋。因为怕顾客们串门互相比房子,蓝狐狸挨家挨户地通知,附近有大坏蛋,大家千万可别出来。小鸟和灰鼠很听话,青蛙可耐不住,他满世界乱闯。
青蛙在鞋屋附近逛来逛去,他发现:“小鸟的凉鞋屋比雨鞋屋凉快,他还发现,灰鼠的棉鞋屋比雨鞋屋暖和。这雨鞋屋夏天闷、冬天冷,缺点真是太多了。青蛙肚皮气得鼓鼓的,他张开大嘴巴呱呱呱地叫了起来。
小鸟这才知道自己的屋子冬天太冷,灰鼠也才明白自己的屋子夏天难熬。他们都来找蓝狐狸,蓝狐狸挠挠耳朵说:“唉,看来,我的发财美梦做不成啦!退回吧,退回吧。”
青蛙说:“可是,我们都不愿意退啊。”蓝狐狸以为自己听错了,他睁大眼睛看着大家。
小鸟、灰鼠和青蛙说:“请你动动脑子,帮我们改造一下,我们需要房子。”蓝狐狸高兴极了:“改造,我一定想办法改造,我会让大家满意的!”
(1) 下面小动物住了什么房子?各有怎样的缺点?根据短文内容连线。 小鸟________ 棉鞋屋 夏天闷,冬天冷 灰鼠________ 雨鞋屋 夏天太热 青蛙________ 凉鞋屋 冬天太冷 (2) 蓝狐狸修建鞋屋是为了什么?他的目标实现了吗?
(3) 蓝狐狸为了不让顾客们比房子,想出的办法是什么?你觉得他这样做对吗? (4) 蓝狐狸会怎样改造房子?请你帮他想一想办法吧。 13. (16分) 课外阅读。
牛的眼睛总是湿润的,它终生都在流泪。牛的眼睛是诚实的,在生命界,它的眼睛是最没有恶意的。牛的眼睛也是美丽的,无论雌雄老少,都有着好看的双眼皮,长着善眨动的睫毛,以及天真黑亮的眸子。
牛在任何地方都会留下蹄印,这是它用全身的重量烙下的印章。它不在意自己身后留下了什么,绝不回头看自己蹄印的深浅,走过去就走过去了,它相信它的每一步都是实实在在走过去的。雨过天晴,牛的蹄窝里的积水,像一片小小的湖,会摄下天空和白云的倒影,有时还会摄下人的倒影。那些留在树林里和旷野上的蹄印,将会被落叶和野花掩护起来,成为蛐蛐们的乐池。而有些蹄印,比如牛因为探路踩在幽谷苔藓上的蹄印,就永远留在那里了,
第 12 页 共 21 页
成为大自然永不披露的秘密。
牛的食谱很简单:除了草,牛没有别的口粮。
牛是少数不制造秽物的动物之一。牛粪是干净的,不仅不臭,似乎还有着淡淡的草的清香。 ——选自李汉荣《牛的写意》
(1) 从文中找出恰当的词语来形容牛的眼睛。 ________的眼睛 ________的眼睛 ________的眼睛 ________的眼睛
(2) 作者是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这几个方面来写牛的。 (3) 作者赞扬了牛的哪些品质呢?( ) A . 正直善良 B . 诚实 C . 勤恳踏实 D . 忠诚无私 E . 团结 F . 索取少奉献多
(4) 读了这篇短文,再联系课文《牛和鹅》,谈一谈牛给你的印象。 14. (11分) 课外阅读。 我的母亲(节选)
母亲孤零零地居住在法国,没有丈夫,也没有朋友和亲戚。十多年来,她顽强地干,挣来钱买面包、黄油,付房租,交学费,买衣服和鞋帽等。除此之外,她每天都能拿出点令人吃惊的食物。比如:午饭时,她面带幸福、自豪的微笑,把一盘牛排摆在我面前,像这盘肉象征着看她战胜厄运的胜利。
她从来不吃这些肉,一再说自己是素食者,不能吃动物脂肪。然而有一天,我离开饭桌到厨房里找水喝时,发现母亲坐在凳子上吃东西,煎肉锅放在腿上,她正仔细地用小块面包擦那给我煎牛排用的油锅。发现我时,她急忙
第 13 页 共 21 页
将锅藏在餐巾底下,可是已经来不及了:因为我明白了她成为素食者的真正原因。
(1) “除此之外,她每天都能拿出点令人吃惊的食物。从“令人吃惊”你体会到了什么? (2) 母亲成为素食者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3) 文段刻画了一位________的母亲?(多项选择)
勤劳 坚强 勤俭节约 懒惰 慈爱 小气吝啬
15. (15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金色小鲤鱼想试一试,他对伙伴们说:“我先跳过去,你们一个一个跟着来。”说着,他飞快地向前游去,快游到龙门的时候,他真的蹦了起来。这回倒蹦得挺高,可是离龙门还差好远呢。金色小鲤鱼又试了几次,都失败了。后来,金色小鲤鱼又一次跳起来的时候,被一个浪头拍了一下,弹得很高,他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指挥着一条小鲤鱼冲过去,跳到半空中,又落下来,另一条小鲤鱼跳上去,把那条快要落下的小鲤鱼弹得很高,真的弹到龙门那边去了。这样一条顶一条地跳着,最后,金色小鲤鱼自己也被浪头弹过去了。
(选自《小鲤鱼跳龙门》)
(1) 照样子,在文中找出三个表示动作的字词写下来。 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这段话写的是什么内容?( )
A . 小鲤鱼找到了真正的龙门。 B . 小鲤鱼跳过了龙门。 (3) 文中的“一个办法”指的是什么?请把相关的句子画上横线。 (4) 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感受可以和同学分享?请写下来。 16. (22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阳光下的守望
我见过一个母亲,一个阳光下守望的母亲。母亲就站在七月炙热的阳光下翘首望着百米外的考场,神色(凝重 庄重)。母亲脸上早已流淌着豆大的汗珠,汗水将她的衣衫浸得水洗一样,她的略带些白的头发(杂乱 凌乱)地贴在前额上。母亲就这样半张着嘴,一动不动地盯着考场,站成一尊雕像。
第 14 页 共 21 页
树荫下说笑的家长停止了说笑,他们惊讶地望着阳光下的母亲。有人劝母亲挪到树荫下,母亲神情(漠然 肃然)的脸上挤出浅浅的微笑,说道:“站在这里能清清楚楚地看到考场,能清清楚楚地看到孩子。”
没人笑她痴,没人笑她傻,也没有人再劝她。
烈日下守望的母亲舔了舔干裂的嘴唇,目光扫了扫不远处的茶摊,就又目不转睛地盯着考场了。不知过了多久,也许半个小时,也许一个小时,母亲像摊软泥一样瘫在了地上。众人一声惊呼后都围了上去,看千呼万唤后仍是昏迷不醒,便将她抬到学校大门口的医务室里。
听了心跳,量了血压,挂了吊针,母亲仍然紧闭着双眼,经验丰富的医生微笑着告诉众人:“看我怎样弄醒她。” 医生附在母亲耳边,轻轻地说了句:“学生下考场了。”
母亲猛地从床上坐起来,拔掉针头,下了病床:“我得赶快问问儿子考得怎么样。” 我常常将这个真实的故事讲给学生听,学生说,这个故事抵得上一千句枯燥无味的说教。 (1) 选择文中括号恰当的词语。
神色________(凝重 庄重) 头发________(杂乱 凌乱) 神情________(漠然 肃然)
(2) 母亲在烈日下只舔了舔干裂的嘴唇,目光扫了扫不远处的茶摊,就又目不转睛地盯着考场了。这说明了什么?
(3) 文中各段在刻画母亲形象时,分别是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方面来描写的。 (4) 文中医生看见“母亲仍然紧闭着双眼”时,为什么还在“微笑”呢? (5) 你觉得母亲在阳光下守望的是什么?把你的想法写下来。(不少于30字)
第 15 页 共 21 页
参
一、 现代文阅读 (共16题;共250分)
1-1、
1-2、
1-3、
1-4、
2-1、
2-2、
2-3、
2-4、
2-5、
3-1、
3-2、3-3
第 16 页 共 21 页
、
4-1、
4-2、
4-3、
4-4、
5-1、
5-2、
5-3、
5-4、
5-5、
5-6、
第 17 页 共 21 页
6-1、
6-2、
6-3、
6-4、
6-5、
7-1、
7-2、
7-3、
7-4、
8-1、
8-2、
8-3、
8-4、
9-1、
9-2、
第 18 页 共 21 页
9-3、
10-1、
10-2、
10-3、
11-1、
11-2、
11-3
11-4、
11-5、
12-1、
12-2、
12-3、
12-4、
13-1、
第 19 页 共 21 页
、
13-2、
13-3、
13-4、
14-1、
14-2、
14-3、
15-1、
15-2、 15-3
、
15-4、
16-1、
16-2、
16-3、
第 20 页 共 21 页
16-4、16-5
、
第 21 页 共 21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iwanbo.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808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