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有关本诗的文学常识及时代背景;理解重点诗句的含义;整体感知诗的意境。
2、反复朗读,细细品味诗句的含义,体会情景交融、客观景物人格化的艺术手法;品读背诵全诗,体会作者对朋友的同情和关切之情。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左迁龙标尉,是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说,他的待罪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事不够检点。在《芙蓉楼送辛渐》中,王昌龄也对他的好友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即沿用鲍照《白头吟》中“清如玉壶冰”的比喻,来表明自己的纯洁无辜。李白在听到王昌龄遭遇以后,写了这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李白在听到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的消息时,写的一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闻,听说。王昌龄(约698-757),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人。他是作者的朋友。左迁,贬谪。龙标,在今湖南黔阳,唐时甚僻。遥,遥远。此寄,这首诗篇。 2、李白(701-762.唐代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陇西成纪人(今甘肃天水),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著有《李太白集》。他的《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作品。 3、教师范读,领读全诗。 三、细读品味:
1、“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首句写景兼点时令。杨花飘落,子规啼叫,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融情入景。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悉。“过五溪”,可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写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已现,流露出作者对被贬友人的深切怀念。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人隔两地,
心意难达,明月在天,千里可共。后两句抒情。作者用拟人手法,要把自己的“愁心”寄给明月。让“愁心”与明月一起。伴随王昌龄赴远方。明月寄愁,包含了作者深切的同情和关切。 四、合作探究:
试举例说明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的运用。
明确:诗人用“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既写了景,又以“子规啼”暗点自己对王昌龄被贬的同情和悲痛。寄情于景,情景交融。 五、教师小结:
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变抽象为形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作者以形象的思维方式,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友人不幸遭遇额的深切同情和关切的思想感情,同时也抒发了对官场倾轧的憎恶。 六、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七、板书设计: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首句写景点时令——飘零之感;次句叙事表惊悉——迁谪之 远;后两句抒情表牵挂——情深意长。 ————对遭遇同情,对官场憎恶。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设计 运城市实验中学 张丽
一、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了解作者及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
2.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3.引导学生从意象入手,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人对朋友的同情和关切之情。
4.体会拟人修辞和情景交融的写法。 二、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能理解诗歌内容。 三、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从意象入手,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人对朋友的同情和关切之情, 掌握情景交融的写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了解大诗人李白吗?我们学过他的哪些诗?请大家一起回忆一下,学生齐背到《赠汪伦》时,提一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句诗体现出了李白与朋友之间多么深厚的感情啊!如此可见,李白是一个多么珍视友情的人啊-----今天咱们再次走向李白,去学习他的一首送别诗。 (二)听读感知
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时注意字音、节奏、语速和感情。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三)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出生于西域,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人。他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其诗风格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著有《李太白全集》。 2.背景简介
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上一位以写边塞题材为主的著名诗人。他特别擅长写七绝。
诗人李白与王昌龄是好友。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不惑(四十多岁)之年才得中进士,授汜水尉,后因事被贬至龙标尉,李白在扬州,听说此事,便题诗抒怀,慰藉(jiè)远方的朋友。
(四)解读诗意
题目: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左迁:古人尊右卑左,即贬官、降职。
龙标:唐代县名,在今湖南洪江西。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
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翻译:
听说王昌龄被贬到龙标,(我)在这遥远的地方写下这首诗寄给他。
诗文:“杨花落尽子规啼,”(注解:尽,完) 在杨花落完,子规鸟儿不住地地啼鸣之时, “闻道龙标过五溪。”(注解:闻,听说)
我听说你遭贬了,被贬到龙标去,一路上要经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让我把这忧愁之心寄托给天上的明月吧, “随君直到夜郎西!”
希望它能陪伴你一直到达那夜郎以西! (五)赏析诗文
1、诗人在第一句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作用? 首句“杨花落尽子规啼”,描写了“杨花”“子规”等景物,点明了时令是在暮春时节,且杨花落尽暗含伤感之意,揭示出了诗人此时的心情;又因“杨花”是漂泊不定的,因而又暗示了王昌龄的漂零之意。
“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代诗词中,因其叫声悲哀凄凉而借来渲染一种悲凉的气氛。
诗的开头一句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写景,不着一个“悲”字,却处处含“悲”。 2.
“闻道龙标过五溪”此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因首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 “闻道”,表示惊惜。
“过五溪”,可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 表达出作者对好友旅途艰辛、贬地荒远的深切同情。 3、该诗中哪一句点明了主旨?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一句点明了主旨。 ·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深切的关心与同情。 (六)美读感悟
这首诗很感人,得益于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请任选一角度,联系诗歌内容略作分析。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此句运用拟人手法,诗人把明月人格化,把本来不带任何情感的明月,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有同情心的知心人,让明月成为自己的替身,伴随着不幸的友人到偏远的地方。
这不仅表现了诗人和朋友的心灵都如明月般纯洁,还含有只
要明月不老,此情永恒的意思,表达出诗人对被贬友人的关心与同情。 (七)板书设计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写景:杨花落尽 子规啼鸣—哀怨凄凉 抒情:寄情明月 随君相伴—关心同情 情景交融 (八)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这首诗。
2、请查找资料,写出李白借月抒怀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