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玩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食用菌生产与技术发展30年

食用菌生产与技术发展30年

来源:爱玩科技网


食用菌生产与技术发展30年

恢复建站三十年来,北京市食用菌生产经历了自由种植阶段、引导发展阶段和全面推进提高阶段。其食用菌技术的试验示范与推广,也伴随着产业的发展与时俱进发展,促进了食用菌产业成为富裕农民的后起之秀农业产业。

一、 自由种植阶段(1983-1987年)

据资料记载,1980年全市食用菌总产量只有0.5万公斤,种类主要是平菇。建站前后,北京也仍然处于零星生产,有少量平菇在夏播蔬菜架下进行种植,全市的食用菌产品在商口部门管理,生产基本处于自由、半自由种植状态,没有专门的组织和机构进行综合生产管理,种植面积波动、产量时高时低。1985-1987年基本处于停滞阶段,无论产量、品种还是质量都处于待开发状态。该时期的生产特点是:①生产与技术无人主抓,总产量低,只相当于上海市的3%,福建省的0.9%;②科研与育种单位少,品种单一,总产量中98%为平菇,其他高档菌种甚少;③生产规模小,比较分散,技术水平较低,不能形成稳定的产品供应。

1987年食用菌生产归口到北京市农业局主管,至此,食用菌生产无人抓的局面开始有所改变,为走上食用菌稳定发展的道路奠定了基础。

二、逐步发展阶段(1988-1997年)

以归口管理为基础,以1988年国家财政部、农业部下达名、特、优、稀、新项目为标志,开始了食用菌技术开发,促进食用菌逐步发展起来。项目在京郊通州、顺义、延庆、怀柔建立食用菌生产基地5万㎡,当年总产达106万公斤,产值276万元。19年,基地县

由4个扩大到5个,食用菌生产面积发展到7.9万㎡,总产192.8万公斤,产值501万元。1990年,基地食用菌总面积达到8.5万㎡,总产突破了200万公斤,占到全市食用菌总产量的三分之二,产值521万元,纯利312.8万元。1991年增加了高档菇的投料比重,占到总投料量的20%;总产基本持平,为210.2万公斤。项目实施的1988至1991年度,基地县累计栽培食用菌30.44万㎡,总产709.8万公斤,产值1845.6万元,纯收入1107.4万元。

在开发项目的引领下,建立的生产基地带动郊区食用菌产业逐步发展,表现为:①面积由少到多,产量实现翻番:1991年,全市食用菌总产量达到300万公斤,产值600万元,其中顺义、通州、延庆、大兴、昌平5个基地县总产量200万公斤以上,是1987年的2倍,占全市食用菌总产量的三分之二。1996 年全市食用菌总产量达到820万公斤,是1991年全市总产的2.7倍,年创产值4 000万元以上。1997年全市总产量又增加至920万公斤, 创产值4500万元, 创利税2600万元。②菇种由单一的平菇向香菇、金针菇、木耳等多样化发展。京郊鲜香菇生产从无到有,打破了平菇一统天下的局面。1990年,香菇投料40万公斤,金针菇1万公斤,木耳6万公斤,基本形成了顺义香菇,通州木耳、平菇,延庆、大兴、昌平香菇、木耳、平菇综合生产的格局。1996年,平菇产量665万公斤,占全市食用菌总产量的81%;其他品种食用菌总产量155万公斤, 已占全市食用菌总产量的19 %。③生产技术有所提高,生产设备有所改善。1987年以前,种植模式多以床架式栽培为主,菇房造价高,空间利用率少,且产量较低,易污染,不便管理。改为袋、块栽培后,装料量由原来的一个菇棚装料3000-5000公斤增加到5000公斤以上,同时减少了污染,增加了保水性,生物学转化率由原来的80%-90%提高到100%-130%。期间还推广了一套适合京郊“袋栽墙式立体不脱袋两头出菇”高产栽培技术。菇棚也由地面房间、全地下、半地下等类型向改良型日光温室发展。④原料本地化,配方科学化。1987年以前京郊食用菌生产的代用料主要以从外省购进的棉籽皮为主,后来除利用棉籽皮外, 北京当地原料已得到部分开发利用。香菇生产主要取材于本市的锯木和部分玉米轴。1996年利用当地资源投料量273.93万公斤,占全市当年总投料量的32.98%。利用棉籽皮种植食用菌的, 占总投料量的67.02%。

⑤由分散引种、分散种植向集中管理,规模化生产发展。菌种生产由80年代的农户分散引种、制种发展为由市、县级统一供一级种,规模化专业生产单位制售二级种,生产者自制三级种或购半成品料。⑤工厂化食用菌(双孢菇、金针菇等品种)生产开始起步发展。京郊的食用菌生产开始显现向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方向发展,形成了一些规模化点、专业性村、区域化生产带,在京郊食用菌生产中起到了主导和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全面提升发展阶段(1998年以来)

新世纪开始,在种植结构进一步调整情况下,北京市的食用菌生产呈现出一派日新月异的全面提升发展景象。京郊林地食用菌生产开始发展并初具规模;工厂化食用菌周年生产技术水平进一步提升。食用菌生产已开始向产业化方向迈进。2005年,北京市科委实施了“食用菌生产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开发”重大项目,全市食用菌生产面积达到900万平方米,年产鲜菇约3.6万吨,产品主要有香菇、木耳、平菇、双孢菇、金针菇和白灵菇等20多个品种。其中房山区的食用菌生产规模最大,共有15家工厂企业和500多个农户,生产面积约500万平方米,年产鲜菇约1810万公斤,占全市的56%,年出口鲜菇约150万公斤;通州区共有3家企业和360多个农户,生产面积约100万平方米(林地面积较大),年产鲜菇约620万公斤,占全市的19%,年出口鲜菇170万公斤;顺义区生产面积约180万平方米,年产鲜菇约483.5万公斤,占全市的15%。林地食用菌生产主要分布在通州、顺义、房山、密云和大兴等区县,年总产量约110万公斤。近几年来,在人们对功能型健康食品需求增长的驱动下,食用菌科技与产业又取得了迅速发展, 2011年全市食用菌生产面积约3.3万亩(其中林地食用菌约占30%左右),年产鲜菇16.2万吨,产品有平菇、香菇、木耳、双孢菇、金针菇、杏鲍菇、鸡腿菇和白灵菇等20多个品种。该阶段,食用菌产业之所以发展迅速,一是各级领导重视,其次是市民健康食品需求,三是连续多年积极开展食用菌高产技术推广与高产创建工作,示范推广多项新品种及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1、“平菇发酵料短时高温处理技术”,通过前期对培养料的发酵处理,灭菌(虫)时间从14个小时缩短到2个小时,节约了能源,提高了效率,而且可以采用开放式接种,菌棒污染率低,成品率可达98%。

2、“平菇套环定位、整齐出菇技术”具有发菌快,出菇整齐的优点,从接种至出菇可由以前的40~50天,缩短至20~25天。

3、“香菇地栽技术”,与常规的斜置式栽培相比,具有抗高温、菇质好、免注水等优点。2011年,高产点平菇平均亩产1.90万公斤,比非高产点增产3%,顺义区张镇后王会村于仁东最高单产达2.65万公斤,产值15万元;高产点香菇平均亩产0.91万公斤,比非高产点增产2%,怀柔区庙城镇王史山村中菌菌业公司生产基地最高亩产1.05万公斤,产值10万元。

4、推广香菇新品种—“武香一号”、L18及168等耐高温品种。在林地及设施内生产,利用遮阳网降温及防虫网防虫等栽培新技术,降低夏季棚室内温度,创造适合食用菌出菇的最佳温湿度条件,克服过去北京因夏季高温不能出菇的问题,实现5-11月份有新鲜香菇供应,解决北京夏季鲜菇供应淡季的问题,带动农民亩增收2-4万元,推广面积1万余亩。

5、推广高温平菇、秀珍菇、猪肚菇等耐高温食用菌新品种。示范2000余亩,推广小型移动式制冷设备,在出菇前进行10-12小时低温刺激,创造有利于秀珍菇催蕾所需的温差,刺激秀珍菇整齐出菇,实现4-9月份有鲜菇供应,实现农民亩增收2-3万元,让北京市民菜篮子增加了食用菌花色品种。引进推广耐高温平菇品种西德,及配套的两网一灯一版一缓冲物理防虫技术,在夏季30℃仍能正常出菇,且能保证食品安全,解决了北京夏季食用菌供应短缺问题。

6、推广高档食用菌新品种及配套技术。针对北部山区林地多,温度比平原偏低的特点,推广高档食用菌灰树花林地栽培技术,即解决当地果树枝条的废物利用问题,还为北京菜篮子增加新的,高档食用菌品种,结合京郊游活动,市民即可观光游览又可采摘新鲜美味的食用菌,同时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亩增收0.8-1万元以上。

7、推广菌菜立体仿生高效栽培技术。提高食用菌的生活功能。为了适应京郊观光休闲农业迅速发展的形势,充分挖掘食用菌潜在的观光特性,从2009年开始,在栽培蔬菜作物的温室和大棚中进行了食用菌仿生栽培技术研究,从品种选择、茬口安排、栽培方式、栽培方法和栽培管理等方面开展了试验,目前已成功栽培了平菇、香菇、猪肚菇等近10种食用菌,取得了显著成效。

食用菌仿生栽培是按照食用菌蔬菜对生态的不同要求,模拟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以及作物异株之间相互协调进行食用菌与蔬菜的合理间作、轮作和套种,营造和谐的生长环境,使食用菌和蔬菜都能健康生长。与传统的食用菌和蔬菜栽培方式相比,仿生栽培的食用菌出菇期提早2~5天,单个菌棒产量提高10%以上;蔬菜成熟期提早10天以上,单株产量提高20%以上,营养品质得到明显改善。同时,食用菌仿生栽培使游客在同一个棚室内既可采摘食用菌又能收获蔬菜,丰富了观光采摘品种;食用菌与蔬菜搭配生长,在色彩、形态和高矮等方面相映成趣,形成错落有致、层次嵌合的立体景观,提高了观光采摘特性。食用菌和西红柿的采摘价格高出传统种植模式的3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非常明显。

8、发展与示范工厂化食用菌高产技术。19年建成的密云县生茂食用菌有限公司,是北京第一家工厂化生产双孢菇食用菌企业,日产2吨。2010年引进荷兰双孢菇生产设备,对该双孢菇生长的环境条件进行改造,通过建设发酵隧道,提高了培养料发酵速度和发酵质量;改造后的菇房及环境控制系统,使出菇环境更适合双孢菇生长;引进机械上料设备,使上料速度增加、劳动强度降低、上料质量提高,在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

上,实现双孢菇每平米产量30公斤,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每年循环生产6次,每平米生产面积年可生产双孢菇1000余公斤,每平米产值超过万元。2000年以后北京开始大面积发展工厂化食用菌生产,通州区先后建成北京金信食用菌有限公司,以生产高档食用菌白灵菇为主,白灵菇最高售价每公斤120元;北京冠华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生产金针菇,日产5吨;北京富勤食用菌科技有限公司,生产金针菇,日产25吨。房山区建成了格瑞特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白灵菇、金针菇,日产2.5吨;北京市英良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生产蟹味菇,日产2.5吨;北京正兴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杏鲍菇,日产40吨。全市先后建成20余家工厂化生产企业。工厂化生产的发展使北京市食用菌周年化供应得以高水平实现。

获奖成果:草莓栽培技术

1985年以前,我市草莓生产几乎是个空白,面积只有500亩左右,亩产不足500 公斤,品质差,供应期短,一般从5月中旬到6月中旬约一个月。与市场需求很不适应。随着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旅游及国际贸易的发展,草莓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为此,从1985年起,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国家农财两部、市农、财两局,均把我市草莓技术开发,列入名、特、优产品开发项目,由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主持,组织平谷、怀柔、顺义、海淀、大兴等县、区有关单位共同实施。经1985-1988四年工作,全市草莓面积发展到2000亩,比1985年前增加1500亩,平均亩产800公斤左右。比1985年前亩产、产值均提高50%左右。每年增加经济效益120万元左右。其中建立冬季草莓生产基地20亩,亩纯效益达万元左右。

开发的主要技术:(1)优种苗快速繁殖:主要措施是稀栽繁殖、地膜覆盖、摘除花蕾、科学水肥管理。并筛选出早、中、晚配套优良品种,主要有宝交、春香、布兰登宝、因都卡、红衣、丽红、索非亚等。(2)地膜覆盖高产配套技术:要点是:①增施有机肥料,施足底化肥,打好丰产基础;②选用早、中熟大果型品种,合理增加密度,每亩1-1.2万株;

③选用壮秧,适时定植(8月下-9月初)④重施显蕾肥,晚浇春季第一水⑤适时盖膜(11月下)防止花芽退化;⑥春季适时打眼放苗。(3)小拱棚早熟栽培技术:小拱棚栽培是在地膜覆盖的基础上再加一层小拱棚覆盖。与地膜栽培比较,产量提高17%以上,上市期提前半个月,增收500元以上,技术关健是注意棚内温度调节: 前期15-20℃,后期20-25℃,晚间不低于5℃,最高不超过30℃。(4)冬季草莓栽培技术:①冬栽草莓以拱棚和日光温室两种保护设施为宜。②12月下-1月,在天气最冷时期,可采用地热线补温或夜间增盖纸膜。③选用适宜品种:主要有春香、宝交、丽红。④壮苗移栽、保苗成活。措施是当地育苗,打顶稀植繁育,或通过假植圃培育壮苗。通过上述技术,使采收期从1月下旬至7月中旬,长达六个月,比过去延长五个月;折光含糖量由过去的6-7% ,提高到8-9%,最大果重由22-25克增加到30-40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iwanbo.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808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