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年1月 第7卷/第1期Vol.7, No.1 Jan. 2020
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Electronic Journal Of General Stomatology
护理干预在急诊科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元 贞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0)【摘要】目的 研究探讨护理干预在急诊科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于我院急诊科接受治疗的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采用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比组,其中给予对比组患者常规护理治疗,在此基础上给予研究组患者的急诊治疗中应用护理干预辅助治疗。统计对比两组患者不良护理事件发生率和患者对护理治疗的满意度。结果 通过对两组患者进行护理治疗,研究组患者不良护理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比组患者且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对护理治疗的满意度明显优于对比组患者且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急诊科临床治疗中应用护理干预对患者进行护理治疗,能大幅度提高临床治愈率,降低患者并发症和不良护理事件的发生率,并有效的缓解了医患矛盾。因此,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护理干预;急诊科;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7882.2020.01..02
急诊科是医疗单位中重要部门之一,急诊科因接收患者驳杂、患者病情不一、患者病程不同、涉及疾病较多等因素导致其日常工作难度极高。而急诊科接收的患者往往病情危重,在救治中轻微的失误都易导致其出现并发症,甚至影响治疗效果[1-2]。随着我国急诊科接收病人率与日俱增,探讨良好的护理方法对急诊科存在风险进行管理十分重要,本文通过对护理干预应用在急诊科风险管理的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意在为提高急诊科患者治愈率提出可行性方案,具体如下。
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立刻对患者展开体征监测。
1.2.2 研究组
在对比组患者的护理基础上给予研究组患者护理干预的方案进行护理治疗,具体包括心理干预护理、生理干预护理以及环境干预护理。心理干预护理:急诊科接收治疗的患者多以突发症为主,患者常因疾病的影响出现不良心理情绪甚至心理疾病,因此护理人员需针对患者不同的心理情绪或心理疾病进行心理干预护理。当患者出现忧郁、悲观等消极情绪时,护理人员需给予患者鼓励,帮助患者改善消极情绪,当患者出现急躁、焦躁等激进情绪时,护理人员需立即联合患者家属对其开展心理干预护理,帮助患者纠正不良情绪。生理护理:护理人员在患者入院初依据患者日常饮食习惯为其制定饮食计划,叮嘱患者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环境护理:严格控制治疗室的温度和湿度,温度始终控制在25℃左右,湿度控制在80%。严格控制室内外噪音,保持治疗室内安静的环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于我院急诊科接受治疗的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采用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比组,其中研究组患者100例,对比组患者100例。研究组患者年龄34岁~62岁,平均年龄(43.6±5.8)岁,平均体重(56.3±4.5)kg,男性50例,女性50例。对比组患者年龄35岁~60岁,平均年龄(44.1±6.3)岁,平均体重(56.5±5.2)kg,男性50例,女性50例。两组患者年龄、体重、性别等一般资料对比均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
入选标准:(1)两组患者均符合急诊科治疗标准。(2)两组患者均知道此次实验研究的目的以及详细过程。(3)均由患者及其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有严重认知障碍者。(2)耐受性低于正常水平者。(3)不能配合治疗者。
1.2 方法1.2.1 对比组
给予对比组患者常规护理方案进行护理治疗,具体包括入院护理、健康知识宣传、体征监测。入院护理:护理人员积极帮助患者办理入院手续,帮助患者熟悉医院环境,并对患者临床症状进行统计,帮助医务人员迅速展开对临床治疗。健康知识宣传:护理人员有针对的对患者行疾病健康知识宣传,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度,通过结合成功治疗案例以及治疗方案的科学进行阐述,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以便其更好的配合治疗。体征监测:
1.3 观察指标通过对两组患者进行护理治疗,统计对比两组患者满意度,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开展,满分100分,以90分以上为满意、以分至60分为一般,以59分以下为不满意。统计对比两组患者护理纠纷、护理投诉以及护理缺陷等不良护理事件的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通过SPSS 12.0对数据进行分析统计,用x2和(%)检验及表示计数资料,用P<0.05为有统计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满意度对比通过对两组患者进行护理治疗,统计对比两组患者满意度。其中研究组患者满意度为满意、一般的比例明显高于对比组患者且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满意度为不满意的比例明显低于对比组患者且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具体见下表1。
2.2 两组患者不良护理事件发生率对比通过对两组患者进行护理治疗,研究组患者护理纠纷、护理投诉以及护理缺陷等不良护理事件的发生率均低于对比组患者且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
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90见下表2。
表1 两组患者满意度对比[n(%)]
组别研究组对比组x2P
n100100--满意72(72)58(58)4.3070.038
一般26(26)13(13)5.3830.020
不满意2(2)29(29)27.8290.001
Electronic Journal Of General Stomatology
2020 年1月 第7卷/第1期Vol.7, No.1 Jan. 2020
表2 两组患者不良护理事件发生率对比[n(%)]
组别研究组对比组x2P
n100100--护理纠纷1(1)7(7)4.6870.030
护理投诉0(0)4(4)4.0810.043
护理缺陷1(1)12(12)9.9540.002
对患者行心理护理、生理护理等多种干预护理方法,能大幅度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帮助患者提高患后生活质量。而将其应用在急诊科的日常工作中,其能提高急诊科工作效率,在对患者进行治疗时,能最大程度规避患者高风险因素发生率,使安全性得到保障,具有极高的临床应用价值[4]。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通过对两组患者不同护理方案的护理治疗,使用干预护理的研究组患者,其不良护理事件的发生率以及满意度均优于对比组患者且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急诊科中应用护理干预的方案进行临床护理工作,其能有效降低不良护理事件的发生率,提高临床护理质量,帮助其更好地进行风险管理,从而规避导致患者并发症或不良反应发生因素,进一步促进良好医患关系的建立。因此,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寿吉丽.护理干预在急诊科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
医药管理杂志,2018.268(9):156-157.
[2] 陈美梅,潘开菊,祝丽华.护理干预在急诊科护理风险管理
中的应用[J].基层医学论坛,2017,21(27):3788-37.
[3] 赵翠梅.护理干预在急诊科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当
代医学,2018.495(16):62-.
[4] 卫静茹,王凤柯.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科护理管理中的应
用[J].右江医学,2017,45(3):355-357.
本文编辑:吴 卫
3 讨 论
急诊科是医院部门中接收患者最多、疾病种类最广的科室,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急诊科日常工作难度极高,且对治疗精确度要求高。随着我国人口基数的不断提高,急诊科救治率与日俱增,成为多数急症病人入院接受治疗的必经之路。为进一步加强急诊科救治效率,采用优秀的护理方案在急诊科治疗患者中进行风险管理,成为临床提高急诊科患者治愈率的主要研究方向[3]。
护理干预是临床治疗中常见的辅助治疗手段,其通过
(上接74页)
腔美容技术,该技术可以取得良好固位效果,牙齿美观效果也得到群众认可。
据相关文献资料研究显示[4],对牙列缺损患者行常规修复,会对相邻基牙造成一定程度损伤,还可能导致修复体脱落、折断等不良反应,缺点明显;行种植牙修复治疗,通过影像学检查可以精确定位种植牙区域,确定植入位置、深度和角度,尽可能使种植牙咬合面和基牙相接触,提高牙齿咬合力以及承受能力。治疗后,种植牙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较高。本文研究表明:通过口腔种植牙修复治疗,会修整歪斜牙列,补齐缺失牙列,提高口腔舒适度,增加外表美观程度。
综上所述,对牙列缺损患者行口腔种植牙修复治疗效果良好,在临床治疗中具有较好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姜长伟.牙列缺损应用口腔种植牙修复与常规修复治疗
的比较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5):103-104.
[2] 经迎春.义齿修复与口腔种植牙修复牙列缺损的效果研
究[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8,5(28):58,60.
[3] 毛庆芝.口腔种植牙修复牙列缺损的临床疗效分析[J].全
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8,5(5):9-10.
[4] 庞四利.牙列缺损行口腔种植牙修复与常规修复
治疗的效果对比分析[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8,5(21):42-43.
本文编辑:吴 卫
(上接76页)
确切,且可将根尖区域和侧副根管有效封闭,值得推广。
[2] 李冬霞,李颖,王苏豫.热牙胶垂直加压与冷牙胶侧压
法充填根管的致密度研究[J].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2015,25(04):234-237.
[3] 胡晓峰.使用热牙胶充填法和普通充填法进行根管治疗
的效果对比[J].当代医药论丛,2015,13(08):196-197.
本文编辑:吴 卫
参考文献
[1] 张 艽,李 纲.热牙胶垂直加压与冷侧方加压法治疗
慢性牙髓炎、根尖周炎的疗效比较[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5,12(01):136-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