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云南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探析
李爽
【期刊名称】《云南农业》 【年(卷),期】2016(000)004 【总页数】3页(P11-13) 【作 者】李爽
【作者单位】云南省农业厅,云南昆明650224 【正文语种】中 文
从产业关联的角度,可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我省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主要模式分为产业整合型融合模式、产业链延伸型融合模式、产业交叉型融合模式及技术渗透型融合模式。
产业整合型融合模式是指种植业、养殖业、畜牧业等子产业依据产业链基本原理在经营主体内或主体之间建立起产业上下游之间的有机关联,采用循环产业链,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该模式产业融合的最终目标是建立起“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完整的农业生物产业链。如第一产业内不同类型之间的整合,即种植与养殖相结合,种植和养殖资源循环利用;也包括一、二、三产业间的纵向循环整合,如综合利用第一产业的副产品和废弃物,来作为第二、三产业的原材料、辅助材料及深加工品等。
在产业整合型模式中,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产业整合型中不同产业融合中的核心力量;农业龙头企业与合作社通过积极开展循环经济,提高了资源的综合利用率,构建起以经营主体为主,一、二、三产业相融合的生态农业模式。
典型案例:云南龙云大有实业有限公司是集农产品种植、养殖、精深加工、销售等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化国家龙头企业。公司通过种植业带动畜牧业、养殖业发展,形成农业内部经济循环,有效地解决了企业的劳动力问题,带动周边农户经济发展,实现了企业和农户的双赢。目前,该公司在祥云县建有蔬菜标准化种植核心示范基地666.67 hm2,有种植和产品加工工人1500多人,季节性工人3000多人,种植云南小香葱和以色列番茄,平均亩产分别达10 t、12 t。同时,建成年出栏优质肥猪5000头的标准化生猪养殖场1座,大力发展循环生态农业。形成了菜叶养猪、养羊,猪粪及农家肥还田种植蔬菜,初步探索了一条把种养业紧密结合起来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产业链延伸型融合模式是指以农业为中心,通过产业链上下游贯通,打破传统农业产业界限,由产业链的生产和加工环节向前、向后不断延伸,通过对产业链各环节实施管理,针对产品安全,实现全程可追溯。从产业链延伸的方式方法看,可分为单个经营主体构建全产业链和各经营主体连横合纵两种方式。单个经营主体构建全产业链延伸是指一、二、三产业链延伸整个过程由独个经营主体一统到底、一以贯之;各经营主体连横合纵的方式是指将多个分散的经营主体连横合纵连接成新的利益共同体,从而完成一、二、三产业链的融合。该模式最终通过产业链延伸产生效益链,即种植效益、养殖效益、加工效益、品牌效益与服务效益的1+1>2的放大效应。如将种子、农药、肥料供应与农业生产连接起来,或将农产品加工、销售与农产品生产连接起来,或组建农业产、供、销一条龙产业链。
在产业链延伸型模式中,农业龙头企业一方面在各利益主体的生产合作过程中起着重要的组织协调、技术指导和关键过程的掌控作用;另一方面,农业龙头企业与市场联系紧密,承担研究市场需求、产品研发、指导产业链生产加工、建立销售渠道、开展农产品营销活动等重要职能。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家庭农场等负责完成产业链前端,如种养、品种培育、高效育肥、科学采摘、屠宰等关键过程,是农产品生产的
重要主体,为产业链延伸提供了基础保障。
典型案例:云南海王水产有限公司是目前云南省规模最大的水产品产业化加工出口企业。完整的产业链结构能有效控制各个环节的风险,满足居民的食品消费安全需要,规避食品安全风险,是企业立足行业竞争的前提。公司的罗非鱼生产涵盖了从生产资料、生产、加工、销售及消费的全产业链(见图1、图2)。
截至2015年8月,建成鱼苗种场13.33 hm2,年产鱼苗2亿尾;建成全电脑控制饲料生产线,年产15万t淡水鱼及畜禽饲料;规划养殖面积1.2万hm2,发展养殖基地共有6区6000 hm2,建成全套加工工艺和设备配置均按照欧盟标准设计建设的鱼片加工厂、鱼油鱼粉厂、鱼胶原蛋白厂。建立了日处理800 m3污水处理厂及供电、热力、通讯、给排水、消防及环境保护等相关配套工程。 公司已形成鱼苗培育基地—饲料加工基地—养殖基地—原料收购平台—检验检测中心—产品加工—国际贸易的完整产业链体系。
产业交叉型融合模式是指以消费者对农村休闲旅游和关联体验需求为导向,以三产联动、交叉融合为理念,构建横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生产、生活、体验和生态功能的产业体系。该模式带动与农业多功能性相关的消费需求扩张,增加农业发展的增值环节和空间。如农业与文化、旅游业交叉融合发展,发挥经营主体的地位和作用,在产业交叉中,建立和发展农产品种植、加工、观光、休闲、旅游农业。 在产业交叉型模式中,农业龙头企业在建设观光工业园区、创新农业生产方式、发展综合商务旅游区等方面发挥主力军作用。同时,农业龙头企业开展市场调研,建立顾客信息系统和顾客意见反馈系统,以顾客需求为导向,开发适销对路的个性化体验项目,真正提升顾客的体验价值。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也在建设农业休闲园区,发展特色农业,帮助消费者实现休闲、观光、品尝、采摘等农业生产体验中发挥重要作用。
典型案例:腾冲县高黎贡山生态茶业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集茶叶栽培、加工、销售、
技术研发为一体的龙头企业,拥有9个子公司和7个合作社。高黎贡山茶文化交流中心集茶产品展示、茶文化交流、茶餐饮服务、休闲茶室、体验、茶叶加工工艺参观为一体,其中茶苑食府以绿色有机茶餐为特色,健康养生,能同时接待800多人用餐。中心日接待能力5000人次,2014年累计接待游客100万人次,成为腾冲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点,并成功申报“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高黎贡山生态茶业示范园是目前公司投入的重点和未来的发展方向。游客可在园区体验种茶、采茶、制茶、品茶、参观现代茶叶加工工艺、品尝茶餐、了解中国茶文化发展、感受茶的艺术和茶的魅力,享受乡土文化。项目按照国家AAAA级景区的标准建设,未来将成为一个集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体验交流、农产品深加工于一体的现代化休闲农业园区。
技术渗透型融合模式是指以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航天技术等为代表的高新科技向农业经营领域渗透、扩散,使农业与二、三产业间的边界模糊化,实现农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工业对农业的技术溢出带动作用,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路径。该模式使农业生产获得“类工业”的产业属性,通过“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科研机构+基地+农户”的方式推进。如在农业领域引进高新技术发展精准农业、太空农业、信息农业和分子农业等。
在技术渗透型模式中,对农业龙头企业来说,采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获得超过社会平均利润的超额利润,物质利益是科技需求的直接驱动力。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家庭农场受收入水平、文化素质、农业规模、经营单位效益等因素的制约,科技能力弱,现阶段渗透型融合模式中核心主体主要是拥有雄厚经济和科技实力的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和专业合作社在该模式的实践中主要承担技术应用者、合作者和服务者的角色。
典型案例:昆明晨农集团是现代新型农业企业集团,是中国较大的蔬菜生产厂家之一。利用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条件,晨农集团建立了太空育种基地,将云南具有产业
化前景的种子或材料送进太空,并选育新资源、新品种。从2012年起,已有15个物种籽种进行太空育种(晨农公司负责石头番茄、迷你黄瓜、娃娃菜、西兰花、西芹),育成并具有市场前景的新品种已达到50余种,使云南省在生物资源太空育种领域的探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集团筹建了“中国(云南)太空生物科技试验示范基地”,计划挑选26.67 hm2土地专门用于发展太空育种试验示范工作,其重点是开发药用植物、经济作物、热带植物等特色物种。基地将建设成云南省太空生物科技人才支持及信息咨询中心、促进生物产业发展的智慧中心、太空育种成果展示示范中心和特色观光旅游休闲中心,为全省太空生物科技发展提供最前沿的指向,成为航天科技农庄展示示范基地,把云南的生物技术推到一个更高端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