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玩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传神的图式——顾恺之对绘画史的创造

传神的图式——顾恺之对绘画史的创造

来源:爱玩科技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史论研究 传神的图式 顾恺之对绘画史的创造 ■李砾 魏晋时期,王羲之的书法艺术、陶渊明的诗歌艺术都成功地再现了魏晋风度,在绘画方面则要首推顾恺之。 魏晋上承汉代绘画,具有教化作用的以政治伦理为鉴戒的人物画已经非常成熟。同时佛画的传人和创作,包括在色彩 和明暗的表现运用以及对一种庄重、深邃的精神性意境的追求上,都给中国画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其时玄学盛行,精神和言 论都非常自由,参与文化、推崇艺术和人物品藻在整个上流社会蔚然成风,对绘画的品评水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画圣 顾恺之就产生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之下。 人所处的不同的环境,既反映了人的社会地位,也反映了人 中主张典型人物要与典型环境相结合的观点。 的思想情感,因此,环境与人物在艺术创作中的关系非常密 第四,提出体验生活的“迁想妙得”论。 切。通常所说的背景道具,只是环境的一小部分,或者说是 描画对象要以形写神,但是通过什么途径才能观察到对 狭义的环境。而所谓典型环境主要指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象的神呢?顾恺之的回答是迁想妙得。迁想妙得的含义,是 绘画也如此。顾恺之对于人物与环境的关系非常重视,他说: 提倡画家与描绘对象之间的主观和客观联系。画家作画之前, “凡生人亡有手揖眼视而前亡所对者。以形写神而空其实对, 首先要观察和研究描绘的对象,深人体会、揣摩对象的思想 荃生之用乖,传神之趋失矣。空其实对则大失,对而不正则 情感,这是“迁想”;画家逐渐了解和掌握了对象的精神特征, 小失,不可不察也。”这是说,凡是人做揖、注目,在他的面 经过分析、提炼之后,获得了艺术构思,这就是“妙得”。迁 前必须有人物,他的这些动作神情,是由他面前的人物引起 想妙得的过程,也就是形象思维活动的过程。这种体验生活 的。如果不是这样,就违背了以形写神的道理,不可能达到 的方法,适应于对人物的观察,也适应于对自然、风景及走 传神的效果。从顾恺之评论魏晋名流画家的作品,可看出他 兽的观察。顾恺之以“迁想妙得”的难易,划分绘画题材表 对于这一理论的理解,特别是在描绘人物之间矛盾冲突时对 现的难易:“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耳, 传神的运用。当他看到蔺相如因和氏璧与秦昭王斗争的画时, 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人物的思想情感复杂微妙, 评说:“然蔺生恨急烈,不似英贤之概。”对荆轲刺秦王(赢政) 最难于观察体会,这是当然之理,但可贵的是顾恺之把山水 一画,又说:“秦王之对荆卿,及复大闲。”蔺相如是聪明能 也列入“迁想妙得”的范围,真乃卓见。它充分表明,中国 干的外交家,他同秦昭王的冲突,当然会义愤填膺,但画得 古代山水画论从诞生、萌芽起,就和自然主义艺术观相对立, 急烈过火,便失去了英贤之概,对人物精神的描绘要适若其 不仅要再现大自然的美,而且要寄寓作者的情感。 分。秦始皇平日摆出一副唯我独尊的庄严相,可是当他处于 在体验生活的范围中,顾恺之排除了界画中的台榭等建 生死攸关的境地时,仍然把他画成安闲的样子,就不合情理 筑物。他的理由是,界画描绘的对象要符合建筑规则,难于 了。所以,顾恺之在最后说:“凡此类。虽美而不尽善也。” 画成,可是只要能画出来,不需要迁想妙得,效果就能很好。 以上所述是就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社会环境而论。 顾恺之当时还没有认识到,亭台楼阁等建筑物是作为人物生 从人与自然环境来说,顾恺之深深理解景物的描绘应该起到 活的环境而入画的,并非建筑蓝图。既然是艺术的表现对象, 衬托人物身份、地位和思想情感的作用,即写景为了写人。 当然也有体验生活的必要。顾恺之的这一不当之论,被以后 他为同代的谢鲲画像,将谢鲲画在岩石里,人问其所以,他 的界画家所否定。 回答:“谢云‘一丘一壑,自谓过之’。此子宜置丘壑中。…‘一 顾恺之的画论,除上述四个方面之外,还有一些前人所 丘一壑,自谓过之”,是晋明帝司马绍问谢鲲与庚亮相比如 未涉猎的问题,比如构图的“置阵布势”,须要“密于精思”、 何时,谢答语中的自许,代表着他的山林志趣的思想。顾恺 “临见妙裁”。他把构图作为理性活动看待,强调精思、妙裁。 之敏感地抓住了这一点,来以景托人。在评述表现嵇康的《轻 再如用笔根据描绘的对象而变化,无论画什么都要考虑到对 车诗》一画时,顾恺之认为:“然容悴不似中散(中散大夫嵇 象的性质:“若轻物宜利其笔,重以陈其迹,各以全其想。” 康)……又林木雍容调畅,亦有天趣。”人物面容憔悴不像嵇 回顾并分析顾恺之画论的创见之处,其意义在于能够对 康的风度,而自然景色倒是与稽康的思想情感相适应。顾恺 当下的艺术实践有所增益。直到今天,顾恺之的这些绘画理 删 l口 之在《画云台山记》中记叙天师张道陵用跳绝涧取桃子来考 论对于艺术创作依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 验弟子的诚心,由于主题的需要,景物要“画险绝之势”,以 (吴玉亮:天津美术学院成人教育学院讲师) 配合人物的思想情感。这些例子都说明了顾恺之在艺术创作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史论研究 顾恺之笔下的人物画,一方面虽然有以鉴戒为目的的作 “神属冥芒”、“超豁高雄”、“居然为神灵之器”等等。顾恺 壶 《 用,但已是十分注重人物个性和内在精神世界的刻画,具有 之在《画云台山记》中对山水环境的处理,也同样力求一种 Z 置 工 了魏晋所推崇的飘逸淡雅的风姿,另一方面则深受玄学佛学 道教的特殊的精神氛围。有关神的观念存在于东晋以来的人 壶 的滋养,崇尚平淡天然之美,已完全有别于汉代绘画的质朴 物品藻之中,使顾恺之将其运用在绘画理论和实践方面。有 古拙、气势雄强,由形象的外表进人到内在世界。 0 Z 关传神观念的确立,意味着心灵、精神已明确地成为绘画艺 顾恺之的精神世界甚为博杂。他深受儒学、玄学、佛 术的表现对象。 学及道学等多种思想的影响。在《筝赋》里明显可见“文质 与传神相关联的写照,都来自佛教,“照”是一种神妙 彬彬,然后君子”的儒学思想,所画《女史箴图》、《列女传图》 的感知能力,是“穷幽之鉴”的智慧的表现。它也和玄学常 又有明显的鉴戒教化目的,文章《冰赋》、《水赞》里还有明 讲的“神明”联系在一起,所以“写照”不是一般所说画像 显的道家精神,如“托形超象”、“妙齐得一”就是如此。《世 的意思,而是要写出人的神妙的精神、智慧、心灵的活动。 说新语》中描述,他对于玄学清谈的著名人物如嵇康、阮籍、 山涛等都备加推崇,甚为倾倒。因画瓦棺寺壁画。他又成为 东晋著名的佛画家。 因此在绘画理论上,顾恺之能够摆脱前人绘画重鉴戒功 用的观点,首次提出了传神论,并实施于自己的绘画创作中。 神,是中国先秦以来的哲学中常常关注的问题,但到魏晋才 被充分运用在文学艺术之中,明确地与绘画联系在一起.成 为中国绘画理论的基础。汉末《人物志》中提出了“征神”说: “夫色见于貌,所谓征神。征神见貌,则情发于目。”又说:“物 生有形,形有神精,能知精神,则穷理尽性。”这里的神,不 仅仅是从伦理道德上讲,它指的更是个人的智慧、才能、性 格等,使得形神与艺术、审美问题相联系起来。曹魏正始之 后,阮籍、稽康去掉了神的政治色彩,完全同个人精神自由、 解脱联系起来,明确了神的审美意义。嵇康认为养神比养形 更加重要。陆机和葛洪都认为神高于形,陆机说“应事以精 不以形,造物以神不以器”,葛洪说“形须神而立”。到了东晋, 玄学清谈之风大盛,神已转变为纯审美性的人物品藻的重要 问题。另一方面,神在某些情形下具有了佛学所追求的解脱 的意味。关于神,《世说新语》里有神气、神明、形神、神色、 神姿、精神、神候、神怀、神意、风神、神情等众多词义。 其中神明、神锋指人的智慧、思想;神怀、神情、神意、神气、 神色指人的内在情感状态及其在外貌上的表现;神姿、神风 指人的风度。魏晋重视和赞赏人的智慧、才能、精神,这里 的神的概念,在人物品藻中已完全成为艺术审美的范畴。对 神的肯定与否定,决定着对美与丑的评论。 在上述这样的历史氛围里,顾凯之的传神或写神论的出 现就非常地自然而然了。顾恺之的神指的是人物的精神和内 在生命。顾恺之I画论里的传神,通体贯彻了东晋的审美精神。 《世说新语》里说:“顾长康画裴叔则,颊上益三毛。人问其 故,顾日:‘裴楷俊朗有识具,正此是其识具’。看画者寻之, 定觉益三毛如有神明,殊胜未安时。”因为被画者以见识的 中肯、深切、通达见赏于时人,所以顾恺之用“益三毛”的 办法来强调他的神明。顾恺之对魏晋绘画作品的品评,也是 非常重视作品中微妙地表现出来的精神境界,如他所强调的 正因为如此,“写照”可与“传神”并举,“写照”的本质即 是“传神”。顾恺之的“传神论”,主张绘画是以人物心灵活 动的表现为其主要对象,强调它的直觉的、微妙而难于言说 的特征,这就是传神论在绘画美学史上的重要贡献。 表现“传神写照”,顾恺之特别强调画眼睛的作用。《世 说新语》里说:“顾长康画人,或数年不点目睛。人问其故, 顾日:‘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表现眼睛是“传神写照”的关键所在。对眼睛在“传神写照” 中的作用的强调,不只是绘画技巧问题,最实质的还是表现 玄学的审美观对高于“形骸”的精神与心灵的强调。顾恺之 的《洛神赋图》,以传神写照感动着世人。 不但强调眼睛的描画,顾恺之还提出了“悟对通神”的 理论。他说:“人有长短,今既定远近以瞩其对,则不可改易 阔促,错置高下也。凡生人亡有手揖眼视而前亡所对者,以 形写神而空其实对,荃生之用乖,传神之趋失矣。空其实对 则大失,对而不正则小失,不可不察也。一像之明昧,不若 悟对之通神也。”这里顾恺之讲了画眼睛时要关注视线的表 现和传神之间的关系。 从绘画技巧上说,要求画出眼睛的视线所向,就是要把 眼睛所表现的神气画活。视线如果是茫然呆滞无所对,那就 无法传达出魏晋时期所重视的人的神明了。这里的“明昧”, 是人的聪明或暗昧,“悟对”指的是眼睛对着的对象,同时 又表现出心中有所悟的样子。如嵇康诗中的“目送归鸿”, 陶渊明诗中的“悠然见南山”,都是一种悟对。要充分表现 人的聪明智慧(神明),不仅需要外貌的描绘,更重要的要画 出给人以“悟对之感的眼睛”。只有做到“悟对”,才能达到 “通神”。 顾恺之的绘画理论和实践所呈现给我们的,是前所未有 的后人也很少能够达到的“传神”。他的作品,可以称为传 神的图式。对内在心灵、精神境界高度重视,力求给以细腻 人微的表现,正是以顾恺之为代表的魏晋绘画发展的最高成 就。这也是顾恺之对中国绘画史最大的贡献。(本文为天津 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基金项目 项目编号:53wn82) (李砾:天津师范大学艺术学院讲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iwanbo.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808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