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打开书本目录的部分仔细看好每一章节的大标题,并用准备好的笔记本专门用一页纸记录下来。记录的时候不仅要将大标题写下来,还要将其中的每一个小标题也列出来。这样做的目的在于给自己搭建一个解剖学的基本框架,使自己在之后的学习中不至于茫然。
之后便是每一个章节的学习,个人经验而言,按着书上章节的顺序来学习就可以,这样会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有助于与自己的记忆。
每一章的重要的知识点都要自己用手亲手(这点很重要!)写过,尽量每一章的知识点概括在一张纸里面(A4大小)(大的章节例如循环系统,神经系统可以多一些),这样既能高度概括,还能方便记忆,而且自己亲手写下来记忆的效果会比光看硬背的效果好的很多。
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看课本,还要结合教员的PPT、实物图谱一起看。而且教员每一个PPT都会在最后留有一些问题和一开始有上一次问题的解答,这个一定要好好看!考试的很多重点都会涉及到。 还要学会对比或者结合学习,例如动静脉循环、神经与肌肉、器官的血管等。 标本考试可以说原题差不对就在实物图谱那本书上面了,要记得边学习边对照着看,这样下来基本一大半都能记住。剩下的那些就要看你看的够不够细了。 而英译汉汉译英那一块,太过细致的除非是教员专门提到过的就不要记了,自己拿张纸整本书从头到尾将那些关键的大部位的英文和一些重点小地方(如内囊之类的)都抄一下基本都能包含到。大翻译的话找到关键的词汇,然后根据自己的印象写一些。我英文也不好,所以就只能给这么些意见了。 下面是我自己的一些笔记:
运动系统
人体的标准解剖学姿势:身体直立,双眼平视正前方,上肢下垂于躯干两侧,手掌向前,下肢并拢,足尖向前。
1.骨(bone)的结构
正常人共有206块骨:中轴骨(颅骨、躯干骨),四肢骨 骨的结构:
骨质:骨密质、骨松质
骨膜:纤维结缔组织构成,内层(含有成骨细胞、破骨细胞),外层(致密,胶原纤维传入骨质附着)
骨髓:填充于骨髓腔和送质间隙,红骨髓(造血),黄骨髓(脂肪组织,无造血功能,可转化红骨髓)
2.脊柱的组成弯曲
脊柱组成:
椎骨24块(颈椎cervical vertebrae7、胸椎12、腰椎5)、骶骨1、尾骨1
椎骨vertebrea:1体1弓7突起——锥体vertebral body,椎弓vertebral arch(锥体和椎弓形成椎孔,连成椎管),棘突spinous process,横突2,关节突4(上下关节突). 第一颈椎——寰椎atlas:无锥体、棘突、关节突 第二颈椎——枢椎axis:有齿突与寰椎相关节 第七颈椎——隆椎:棘突特别长
胸椎thoracic vertebrae:有肋凹和横突肋凹,棘突向后下,呈覆瓦状排列
.
腰椎lumber vertebrae:锥体大,棘突板状水平向 脊柱弯曲:
颈(后凸),胸(前凸),腰(后凸),骶(前凸)。
弯曲作用:维持重心稳定,减轻震荡及维持人体直立姿势和保护脑
3.脑颅和面颅骨名称,颅中后窝的孔裂名称
脑颅骨(8块)
成对:颞骨2,顶骨2
不成对:额骨,蝶骨,筛骨,枕骨 面颅骨(15块)
成对:上颌骨,颧骨,颚骨,鼻骨,泪骨,下鼻甲 不成对:下颌骨,犁骨,舌骨 颅中窝
颈动脉沟前外侧有眶上裂,后端的孔称破裂孔
在蝶鞍两侧,由前内向后外依次为:圆孔,卵圆孔和棘孔 颅后窝:枕骨大孔、颈静脉孔、内耳门 骨性标志:乳突、下颌角、颧弓
上肢骨:肩胛骨、锁骨、肱骨humerus、尺骨ulna、桡骨radius、手骨
骨性标志:锁骨、肩胛下角、肩胛冈、肩峰、尺骨鹰嘴、尺骨茎突、桡骨茎突、外科颈、尺神经沟、桡神经沟
下肢骨:髋骨(髂骨、耻骨、坐骨)、股骨femur、髌骨、胫骨、腓骨、足骨 骨性标志:坐骨结节、耻骨结节、髂嵴、内外踝 胸骨:胸骨角
关节(articulation)的构成
关节的基本结构
关节面
关节囊:纤维膜,滑膜层 关节腔
关节的辅助结构
韧带ligments
关节内软骨:关节盘,关节唇 滑膜襞,滑膜囊
椎骨的连结
椎体间的连结
椎间盘 intervertebral discs
相邻两个椎体间借纤维软骨盘牢固地连结。盘的部分是柔软而富有弹性的胶状物质,称髓核,是胚胎时脊索的遗迹;盘的周围部分,是多层纤维软骨呈同心圆排列组成的纤维环,富于坚韧性,髓核向周围膨出。如果纤维环破裂,髓核脱出,突入椎管或椎间孔,产生脊髓压迫症状。 关节:关节突关节,寰枢关节,寰枕关节
2
椎弓间的连结
韧带(三长三短):
三长:前纵韧带an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后纵韧带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棘上韧带supraspinal ligaments;
三短:黄韧带yellow ligament、棘间韧带 interspinal ligaments、横突间韧带intertransverse ligament
五大关节(下颔关节、肩关节、肘关节、髋关节、膝关节)组成、形态特点和运动(及其运动关节的主要肌和神经支配)(大题重点、配合实物图理解)
(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mandibular joint:
组成:由下颌头与颞骨的下颌窝和关节结节构成。
形态特点:关节囊松弛,其外侧有外侧韧带(颞下颌韧带)增强。囊内有关节盘,分关节腔为上下两个腔。
运动:属联合关节,双侧同时运动,可使下颌骨上提,下降,前移,后退及侧方运动。 主要肌:咬肌,颞肌,翼内肌,翼外肌
神经:三叉神经分支→下颌神经→咀嚼肌神经 肩关节shoulder joint
组成:由肱骨头和肩胛骨的关节盂构成,关节盂的周围镶有关节唇,使关节窝略为加深。
形态特点:肩关节囊极为松弛,关节腔宽大,囊附着于关节盂的周围和解剖颈。关节囊内有肱二头肌长头腱通过,肩关节上方有连结喙突和肩峰的喙肩韧带。此韧带与喙突和肩峰共同构成喙肩弓,防止肱骨头向上脱位。
运动:肩关节是全身最灵活的关节,可屈,伸,收,展,旋内,旋外及环转运动。 主要肌:胸大肌
神经:腋神经(臂丛后束) 肘关节elbow joint:
组成:一个复合关节,由肱尺、肱桡、桡尺三个关节包在一个关节囊内形成。 形态特点:肘关节关节囊的纤维层在前后方薄弱,而两侧增厚形成侧副韧带。
运动:肱骨滑车与尺骨滑车切迹构成肱尺关节,只能作屈伸运动;肱骨小头和桡骨头关节凹构成肱桡关节,运动受另两关节的制约;尺骨的桡切迹与桡骨头环状关节面构成桡尺近侧关节,只能做旋转运动。
主要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肱肌,肱桡肌 神经支配:肌皮神经(臂丛外侧束) 髋关节hip joint:
组成:由髋臼和股骨头构成,为典型的杵臼关节。 宪 1政3 All rights reserved 形态特点:头大窝深关节囊厚而坚韧,股骨颈除后面的外侧部之外都被包入囊中关节囊表面有韧带增强,囊内有股骨头韧带
运动:屈,伸,内收,外展,旋内,旋外和环转运动,但幅度较肩关节小。 主要肌:髂腰肌、阔筋膜张肌、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梨状肌 神经支配:臀上神经(骶丛),臀下神经(骶丛) 膝关节knee joint:
组成:由股骨下端,胫骨上端和髌骨组成。
形态特点:膝关节的关节囊薄而松弛,附于各关节面的周缘,周围有韧带加固。囊的前壁有股四头肌腱,髌骨和髌韧带(起于髌骨下缘,止于胫骨粗隆)。囊的外侧有索状的腓侧副韧带,内侧有胫侧副韧带。关节腔内还有由滑膜衬覆的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和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在股骨内、外侧髁与胫骨内、外侧髁的关节面之间,垫有两块由纤维软骨构成的内侧半月板medial meniscus和外侧半月板lateral meniscus
3
运动:膝关节主要作屈、伸运动,膝在半屈位时,小腿尚可作少许的旋转运动 主要肌:股四头肌,缝匠肌,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
神经支配:股神经(腰丛),坐骨神经(骶丛). 17块肌:斜方肌、背阔肌、竖脊肌、胸大肌、肋间内外肌、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胸锁乳突肌、三角肌、胶二头肌、肱三头肌、股四头肌、臀大肌、小腿三头肌(位置与作用)。膈肌的位置与作用、形态结构以及裂孔名称—通过结构。重要的肌群(配布)与作用---肩部、髋部、臂前、后群、大腿前内、侧群、小腿后、外侧群以及神经支配等。
骨盆特有韧带:骶结节韧带、坐骨大孔
肌学 17块肌
斜方肌trapezius:
位于项部和背上部的浅层,作用是使肩胛骨向脊柱靠拢;上部肌束可上提肩胛骨,下部肌束使肩胛骨下降
背阔肌latissimus dorsi:
位于背下半部及胸的后外侧,作用使肱骨内收,旋内和后伸
竖脊肌(骶棘肌)erector spinae:
纵列于躯干的背面,脊柱两侧的沟内,使脊柱后伸和仰头
胸大肌pectoralis major:
覆盖胸廓前壁的大部,呈扇形,宽而厚,作用是使肱骨内收
肋间外肌:
位于各肋间隙的浅层,肌束斜向前下,收缩时,能提肋以助吸气。
肋间内肌:
位于肋间外肌的深面,肌束方向与肋间外肌相反,收缩时,可降肋以助呼气。
腹外斜肌obliquus externus abdominis
为宽阔扁肌,位于腹前外侧部的浅层,
腹内斜肌obliquus internus abdominis
在腹外斜肌深面。
腹横肌transversus abdominis
在腹内斜肌深面
腹直肌rectus abdominis 宪 1政3 All rights reserved
位于腹前壁正中线的两旁
三角肌deltoid
位于肩部,从前、外、后3个方向包绕肩关节。全 肌收缩时可使上臂外展;前部肌束收缩可协助臂前屈及旋内;后部肌束收缩可协助臂后伸及旋外。
胸锁乳突肌sternocleidomastoid:
斜列于颈部两侧,大部分被颈阔肌覆盖,作用是:一侧肌收缩使头向同侧倾斜,脸转向对侧,两侧同时收缩,头后仰
股四头肌quadriceps femoris
是全身中体积最大的肌,有4个头,即股直肌、股内侧肌、股外侧肌和股中间肌。作用:伸膝关节,其中股直肌有屈髋关节的作用
臀大肌gluteus maximus
位于臀部浅层、大而肥厚,形成特有的臀部膨隆,覆盖臀中肌下半部及其他小肌。作用是:使髋关
4
节后伸和外旋。下肢固定时,能伸直躯干,防止躯干前倾,以维持身体的平衡
肱二头肌biceps brachii
肌腹为梭形,有长、短两头,两头在臂中部合为一个肌腹,此肌作用主要为屈肘关节;当前臂处于旋前位时,肱二头肌能使前臂旋后
肱三头肌triceps brachii
位于臂后部,其主要作用是伸肘关节
小腿三头肌triceps surae
它的两个头位于浅表,称腓肠肌 gastrocnemius,另一头是位置较深的比目鱼肌。3个头会合,在小腿的上部形成膨隆的小腿肚,向下续为人体最粗大的跟腱,止于跟骨。作用是:屈踝关节(跖屈)和屈膝关节。在站立时,能固定踝关节和膝关节,以防止身体向前倾斜。
膈肌diaphragm
位置:位于胸、腹腔之间,成为胸腔的底和腹腔的顶。 形态结构:膈的外周是肌性部,而部分是腱膜。
作用:收缩时,膈穹窿下降,胸腔容积扩大,以助吸气;松弛时,隔穹窿上升恢复原位,胸腔容积减小,以助呼气。膈与腹肌同时收缩,则能增加腹压。 膈有3个裂孔:(大题重点)
主动脉裂孔,紧位于脊柱前方,通过主动脉和胸导管 食管裂孔,主动脉裂孔左前方,通过食管和迷走神经 腔静脉孔,食管裂孔右前方中心腱,通过下腔静脉
十二指肠以上为上消化道,空肠以下为下消化道
口腔组成
咽的组成
鼻咽nasopharynx
介于颅底和软腭之间。经鼻后孔与鼻腔相通。
经咽鼓管咽口(pharyngeal opening of auditory tube)通向中耳的鼓室
口咽oropharynx
介于软腭至会厌软骨上缘平面之间,向前经咽峡与口腔相通
喉咽laryngopharynx
位于会厌上缘至环状软骨下缘平面之间 向下与食管相续,向前经喉口与喉腔相通
食管三个狭窄(重点!)
第1狭窄:食管起始处,距中切牙15cm
第2狭窄:食管与左主支气管后方与其相交处,据中切牙25cm 第3狭窄:食管穿膈的食管裂孔处,据中切牙40cm
食管分三部
食管起始至胸骨颈静脉切迹为颈部 颈静脉切迹至食管裂孔为胸部
5
牙式(一道选择题、考位置、要把书上的那个位置图记牢)
20个——乳中切牙I,乳侧切牙II,乳尖牙III,第一乳磨牙IV,第二乳磨牙V 恒牙permanent teeth:
32个——中切牙1,侧切牙2,尖牙3,第一前磨牙4,第二前磨牙5,第一磨牙6,第二磨牙7,第三磨牙8
胃的形态与分部
入口——贲门cardia,出口——幽门pylorus,上缘——胃小弯,下缘——胃大弯, 两壁——前、后壁 分4部
贲门部cardiac part,胃底fundus of stomach,胃体body of stomach,幽门部pyloric part
胃的位置
大部位于——左季肋区,小部分位于——腹上区。贲门位T11左侧,幽门位L1右侧 十二指肠分部
上部,降部,水平部,升部
空肠回肠比较:空肠:全长2/5,位于腹腔左上部,环状襞及绒毛低而高而密;回肠:全长3/5,位于
腹腔右下部,环状襞及绒毛低而疏
大肠分部: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和肛管
体表投影: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点处
直肠rectum弯曲和构造
两个生理弯曲:
直肠骶曲sacral flexure of rectum,直肠会阴曲perineal flexure of rectum 构造
直肠下段肠腔膨大为直肠壶腹ampulla of rectum。腔内常有由环行肌和粘膜形成的3个半月形皱襞,称为直肠横襞
肝liver的形态与位置
肝的形态。
肝呈不规则的楔形,活体呈红褐色,质软而脆。肝可分为上、下两面,前、后、左、右4缘。肝上面与膈相接,又称膈面diaphragmatic surface,肝下面朝向下后方,邻接许多脏器,又称脏面,中部有一“H”形的沟,由左、右纵沟和中间的一条横沟组成,横沟为肝门,有肝固有A、V,肝门V,肝左、右管,及淋巴管神经 “H”形沟可将肝分为4叶:
左纵沟的左侧为肝左叶,右纵沟的右侧为肝右叶,横沟的前方为方叶quadrate lobe,横沟的后方为尾状叶caudate lobe。 肝的位置
大部右季肋区和腹上区 小部左季肋区
输胆管道组成和胆汁排出途径(重点)
胆囊gallbladder
长梨形,40~60ml
胆囊底,胆囊体,胆囊颈,胆囊管。 肝外胆道
肝左管、肝右管、肝总管、胆囊、胆囊管、胆总管
6
胆汁排除途径
由肝脏分泌胆汁,肝左、右管→肝总管→胆囊管→胆囊储存→胆囊管→胆总管→十二指肠(开口于大乳头)
胰的位置:胃的后方,腹后壁,平腰椎1~2。分为胰头、胰体、胰尾 胰管和胆总管汇合成肝胰壶腹开口于十二指肠大乳头
呼吸系统
鼻旁窦名称、位置及开口部位
鼻旁窦
额窦,
开口于中鼻道
筛窦,
前筛窦,开口于中鼻道 中筛窦,开口于中鼻道 后筛窦,开口于上鼻道
蝶窦,
开口于蝶筛隐窝
上颌窦,
开口于中鼻道
喉larynx的构成、软骨及喉腔
喉的构成
由喉软骨借连结构成支架,附有后肌,内衬黏膜而成。
喉软骨: 包括甲状软骨,环状软骨,会厌软骨(不成对:);杓状软骨(成对):
不成对:甲状软骨,环状软骨,会厌软骨
甲状软骨thyroid cartilage:左右软骨板融合,前凸形成前角,上端凸向体表形成喉结laryngeal prominence
环状软骨:由后方的环状软骨板和前方的环状软骨弓构成,环状软骨弓平对C6。 会厌软骨:会厌软骨被黏膜覆盖构成会厌epiglottis
成对:杓状软骨
杓状软骨:由底向前伸出的突起,有声韧带附着,称声带突。 喉腔laryngeal cavity(这里常考标本,结合实物图看)
由喉软骨、韧带和纤维膜、喉肌和喉黏膜围成的官腔。
构成:前庭襞和声襞将其分为三腔:前庭襞以上为喉前庭,前庭襞和声襞之间为喉中间腔,声襞以下为声门下腔。(声门裂是喉腔最狭窄的部分)
左右支气管、左右肺的区别
支气管bronchi
左主支气管left principal bronchi:细而长,较倾斜 右主支气管reight:短而粗,较陡直 肺lung
右肺较粗短,左肺较狭长
右肺被水平裂和斜裂分为上、中、下三叶;左肺被斜裂分为上、下页
7
壁胸膜分部,胸膜腔概念、纵膈的概念与分部
胸膜pieura
壁胸膜parietal pleura
肋胸膜 膈胸膜 纵隔胸膜 胸膜顶
胸膜腔pleural cavity
脏胸膜与壁胸膜在肺根处互相移行,共同存在的潜在性密闭腔隙 纵隔mediastinum
是左右纵隔胸膜间的全部器官、结构与结缔组织的总称
泌尿系统
肾的形态、构造、位置和被膜
肾kidney
肾的形态
肾是成对的实质性器官,形似蚕豆,左右个一。正常人的肾表面光滑,质地柔软,呈红褐色。肾具有前、后两面,上、下两端、内、外侧两缘
肾的构造
肾实质由肾皮质renal cortex和肾髓质renal medulla两部分构成,肾髓质位于肾皮质的深部,色淡红,含有许多小管道。肾髓质是由15~20个肾锥体renal pyramids组成,皮质延伸至肾锥体之间的部分称肾柱renal columns,肾生成的尿液由此孔流入肾小盏minor renal calices内,2~3个肾小盏合成一个膜管状结构,即肾大盏major renal calices,他们彼此汇合成前后扁平的漏斗样囊状结构为肾盂renal pelvis
肾的位置:
肾位于脊柱的两侧,腹膜后间隙内。
左肾:T11下缘~L2下缘,第12肋斜过左肾后方中部。
右肾:T12上缘~L3上缘,第12肋过右肾后方上部(比左肾低半个椎体)
肾的被膜
肾的表面有3层被膜,自内向外分别为纤维囊fibrous capsule,脂肪囊(肾床)adipose ~,肾筋膜renal fascia
输尿管分部和狭窄(重点)
输尿管ureter
腹部、盆部、壁内部 输尿管狭窄
肾盂与输尿管移行处,输尿管与髂血管交叉处,输尿管的膀胱壁内段
8
膀胱urinary bladder形态分部、位置关系。
形态:
膀胱空虚时呈三棱锥体形
膀胱三角trigone of bladder(名解)在膀胱底的内面,两输尿管口与尿道内口之间的三角形区域,由于缺少粘膜下层,粘膜与肌层紧密相连,无论在膀胱充盈或空虚时,都保持平滑状,不形成皱襞。膀胱癌、肿瘤好发部位。 分部
分为尖、体、底和颈4部分。
生殖器组成
生殖系统genital system包括生殖腺、输送管道、附属腺、外生殖器
射精管合成,男尿道分部狭窄及弯曲
射精管ejaculatory duct
由输精管的末端与精囊的排泄管汇合成,长约2cm,向前下方穿过前列腺实质,开口于尿道前列腺部
男性尿道male urethra分部狭窄及弯曲(大题重点)
男性尿道依据其行程分为前列腺部prostatic part、膜部membranous part和海绵体部cavernous part 3部。临床上常将前列腺部和膜部合称为后尿道posterior urethra,将海绵体部称为前尿道anterior urethra。
男性尿道行径中管径粗细不等,有3处狭窄(尿道内口、膜部和尿道外口)、3处扩大(前列腺部、尿道球部和尿道舟状窝)和2个弯曲(耻骨下弯和耻骨前弯)。
输卵管uterine tube分部
输卵管由内侧向外侧分为4部:(背大标题)
输卵管子宫部:uterine part为位于子宫壁内的一段,管径最细,以输卵管子宫口通子宫腔; 输卵管峡:isthmus of uterine tube短而狭窄,壁较厚,输卵管结扎术常在此进行;
输卵管壶腹:ampulla of uterine较粗而长,壁薄而管腔较大,血供较丰富,约占输卵管全长的外侧2/3,为精卵会合、受精部位。若受精卵未能移入子宫,而在输卵管内发育,即为宫外孕;
输卵管漏斗:infundibulum of uterine tube为输卵管末端膨大的部分。漏斗末端的有输卵管腹腔口,开口于腹膜腔。卵巢排出的卵即由此进入输卵管。
子宫uterus形态、位置
子宫的形态
成人的子宫犹如前后稍扁、倒置的梨形,长约7~8cm,最宽直径约4cm,厚约2~3cm。子宫自上而下分为底、体、颈3部。 子宫的位置
子宫位于盆腔的,在膀胱与直肠之间,下接阴道,两侧有输卵管和卵巢。当膀胱空虚时,成年女性子宫呈轻度的前倾前屈位。
9
卵子的产生和排除途径:卵巢产生——腹膜腔——输卵管——子宫——阴道——受精部位——
输卵管——备胎发育——子宫
精子产生和排除途径:睾丸精曲小管产生,经直细精管——附睾储存与成熟——输精管——射
精管——尿道——体外
腹膜peritoneum与脏器关系三种类型
根据脏器被腹膜覆盖范围的大小不同,可分为3类,即腹膜内位器官、腹膜间位器官和腹膜外位器
官。
1.腹膜内位器官
是指器官全部突向腹膜腔,各面均被腹膜所覆盖的器官,如胃、十二指肠上部、空肠、回肠、盲肠、阑尾、横结肠、乙状结肠、脾、卵巢、输卵管等。 2.腹膜间位器官
是指大部分被腹膜覆盖,仅少部分未被腹膜覆盖的器官,如肝、胆囊、升结肠、降结肠、直肠上段、子宫、充盈的膀胱等。 3.腹膜外位器官
是指仅一面被腹膜覆盖,其余面均不覆盖腹膜的器官,如十二指肠降部和下部、直肠中下部、胰、肾、肾上腺、输尿管、空虚的膀胱等。
脉管系统
心脏位置、形态、各腔结构、传导系、血管、心包。
心的位置
位于胸腔的中纵隔内,约2/3在身体正中线的左侧,1/3在正中线的右侧,前平对胸骨体和第2~6肋软骨,后平对5~8胸椎,两侧紧贴胸膜腔和肺,上有出入心的大血管,下有膈 心的外形
一底(心底 cardiac base),一尖(心尖cardiac apex),两面(前面为胸肋面,下面为膈面),三缘(左、右、下缘),四沟(冠状沟coronary sulcus,房间沟interatrial groove,前室间沟anterior interventricular groove,后室间沟posterior interventricular groove,) 心腔结构(各心腔出入口要记住)
右心房right atrium:是心腔中最靠右侧的部分。3入口,1出口, 卵圆窝oval fossa
右心室right ventricle:位于右心房的左前下方,为心腔最靠前的部分。入口(右房室口,三尖瓣复合体tricuspid complex)、流入道、流出道、出口(肺动脉瓣pulmonary valve)
左心房left atrium:左心耳left auricle(左心耳覆盖于肺动脉干根部左侧及冠状沟前部,因其与二尖瓣邻近,故为心外科最常用的手术入路之一),4入口(左右上下肺静脉口)、1出口(左心房前下部有左房室口)
左心室left ventricle:位于右心室的左后下方。入口(二尖瓣复合体mitral complex),流入道(窦部),流出道(主动脉前庭aortic vestibule),出口(主动脉口aortic orifice,主动脉瓣aortic valve) 二、三尖瓣复合体(要知道组成,名解) 传导系
心传导系位于心壁内,由特殊分化的心肌细胞所组成,包括窦房结sinoatrial node、结间束、房室结atrioventricular node、房室束atrioventricular bundle、左右束支left/right bundle branch以及
10
Purkinje纤维网。其功能是产生并传导冲动,起搏或控制心的节律性活动,使心房肌和心室肌的收缩互相协调。 心包pericardium
是包裹心及出入心的大血管根部的锥形囊,包括外层的纤维心包和内层的浆膜心包两部分 心包横窦:升主动脉和肺主动脉的后方与覆盖左心房前壁和上腔静脉前部的脏层之间
人体各部动脉分支(大支)、腹主动脉脏支、腹腔干分支与分布
这里一定要自己亲手画过路径,可以参考书上172页的图 腹主动脉脏支
成对脏支有肾上腺中动脉、肾动脉、睾丸动脉(男性)或卵巢动脉(女性); 不成对脏支有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和肠系膜下动脉。
(1)腹腔干celiac trunk为一粗短动脉干,在主动脉裂孔稍下方起自腹主动脉前壁,迅即分为胃左动脉、肝总动脉和脾动脉。①胃左动脉left gastric artery:向左上方走行,至胃贲门附近转向右,沿胃小弯走行于小网膜两层之间,沿途分支至食管腹段、贲门和胃小弯附近的胃壁;②肝总动脉common hepatic artery:沿胰头上缘行向右前方,至十二指肠上部的上缘进入肝十二指肠韧带,分为肝固有动脉和胃十二指肠动脉,分支分布于肝、胆囊、胰头、十二指肠和胃;③脾动脉splenic artery:沿胰上缘蜿蜒左行至脾门,除分为数条脾支入脾外,还分支至胰体和胰尾、胃和大网膜。 (2)肠系膜上动脉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3)肠系膜下动脉inferior mesenteric artery
掌浅弓:尺A末端和绕动脉掌浅支吻合而成
掌深弓:绕动脉末端和尺A的掌深支吻合而成。
人体各部浅静脉,(上肢、下肢)和注入部位
这里也一定要自己画过路径,可以参考书上175、178页的图
上肢浅静脉: 下肢浅静脉
冠状窦(名解) 窦房结(名解) 卵圆窝(名解、标本) 静脉角(名解) 奇静脉(标本)
门静脉的组成,属支,门腔静脉吻合途径。
肝门静脉系
由肝门静脉及其属支所组成。
肝门静脉hepatic portal vein的属支主要有肠系膜上静脉superior mesenteric vein、肠系膜下静脉inferior mesenteric vein、脾静脉splenic vein、胃左静脉、胃右静脉、胆囊静脉和附脐静脉。 肝门静脉由肠系膜上静脉和脾静脉在胰头和胰体交界处汇合。
11
肝门静脉系与上、下腔静脉系之间存在着丰富的吻合:
(1)通过食管静脉丛形成肝门静脉与上腔静脉之间的吻合; (2)通过直肠静脉丛形成肝门静脉与下腔静脉之间的吻合; (3)通过脐周静脉网形成肝门静脉与上、下腔静脉之间的吻合。
循环系统一定会有一道大题,但是问的形式不一定下面给出几种题型供参考
1吃药治疗慢性肠炎(小肠),问药物在体内是如何到达炎症区域发挥作用的。
答:药物进入体内,在小肠部吸收入肠系膜静脉→肝门静脉→肝血窦→肝静脉→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升主动脉→主动脉弓→降主动脉→胸主A→腹主A→肠系膜上动脉→小肠炎症区
1. 药物从胫前静脉注射,到胃中起作用,经过的循环的路径
答:胫前静脉→腘静脉→股静脉→髂外静脉→髂总静脉→下腔V→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腹主动脉→腹腔干→胃左动脉→胃
2. 药物经小肠吸收后,作用于肺部的路径
药物进入体内,在小肠部吸收入肠系膜静脉→肝门静脉→肝血窦→肝静脉→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胸主动脉→支气管动脉→肺
3. 吃药治疗慢性肠炎(小肠),问药物在体内是如何到达炎症区域发挥作用的。
答:药物进入体内,在小肠部吸收入肠系膜静脉→肝门静脉→肝血窦→肝静脉→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升主动脉→主动脉弓→降主动脉→胸主A→腹主A→肠系膜上动脉→小肠炎症区
4. 药物从胫前静脉注射,到胃中起作用,经过的循环的路径
答:胫前静脉→腘静脉→股静脉→髂外静脉→髂总静脉→下腔V→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腹主动脉→腹腔干→胃左动脉→胃
5. 药物经小肠吸收后,作用于肺部的路径
药物进入体内,在小肠部吸收入肠系膜静脉→肝门静脉→肝血窦→肝静脉→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胸主动脉→支气管动脉→肺
6下肢血栓:1、大隐V血栓——股静脉——髂外静脉——髂总静脉——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
室——肺动脉——阻塞 2、阑尾静脉血栓——回盲静脉——肠系膜上静脉——肝门静脉——肝门内静脉分支——阻塞
人胸导管收集淋巴范围
胸导管thoracic duct(名解)
直接收纳:左颈干,左锁骨下干,左支气管纵隔干 经乳糜池(名解):肠干,左右腰干
感官系统
眼球壁各层组成特点、分部、作用
眼球壁由外向内可分为纤维膜、血管膜和视网膜3层。 (一)纤维膜(外膜):包括 1.角膜2.巩膜
(二)血管膜(中膜):包括1虹膜2睫状体3脉络膜 (三)视网膜 retina(内膜)
盲部:虹膜部,睫状体部
12
视部:脉络膜部
分部:由三层神经细胞组成:最外层是紧邻色素上皮的感光细胞----视锥和视杆细胞;中层为双极细胞,将来自感光细胞的神经冲动传导至最内层的神经节细胞。节细胞的轴突向神经盘处集中,穿过脉络膜和巩膜后构成视神经。 眼球内容物:晶状体、玻璃体、房水
眼屈光系统:角膜,晶状体、玻璃体、房水 眼副器:眼睑、结膜、泪器、眼球外肌
视神经盘(名解) 黄斑(名解) 凹(名解)
眼的房水aqueous humor循环
循环途径:房水(睫状体)→眼球后房→瞳孔→眼球前房→虹膜角膜角→巩膜静脉窦→眼静脉
眼外肌名称、作用及神经支配
眼球外肌extraocular muscles
配布在眼球周围,均为骨骼肌,共7条(记住肌肉名称)
上睑提肌levator palpebrae superior止于上睑,提上睑、开大眼裂,动眼神经 上直肌rectus superior使瞳孔转向上内方,动眼神经 下直肌rectus inferior使瞳孔转向下内方,动眼神经 内直肌rectus medials使瞳孔转向内侧,动眼神经 外直肌rectus lateralis使瞳孔转向外侧,展神经
上斜肌obliquus superior使瞳孔转向下外方,滑车神经 下斜肌obliquus inferior使瞳孔转向上外方,动眼神经
鼓室的六壁与听小骨的名称
鼓室的壁
上壁,鼓室盖壁,是分隔鼓室与颅中窝的薄骨板。 下壁,颈静脉壁,是分隔鼓室与颈静脉窝的薄层骨板。
前壁,颈动脉壁,即颈动脉管的后壁,其上方有咽鼓管的开口。 后壁,乳突壁,其上部有大而不规则的乳突窦开口。
外侧壁,鼓膜壁,大部分由鼓膜构成。鼓膜tympanic membrane,位于外耳道与鼓室之间,外侧面向前、向下、向外倾斜,其前下方有一三角形反光区,称光锥,中耳的一些病变会导致光锥改变或消失。
内侧壁,也称迷路壁,即内耳前庭部的外侧壁。 听小骨:
锤骨malleus、砧骨uncus和镫骨stapes。 骨迷路:耳蜗(标本),前庭,骨半规管(标本) 膜迷路:椭圆囊和球囊、蜗管膜、半规管
前庭蜗器感受器名称
椭圆囊斑和球囊斑:位觉感受器,能感受头部静止的位置及直线加速或减速运动的刺激。 壶腹嵴:位觉感受器,能感受旋转运动的刺激。
13
螺旋器(Corti器):听觉感受器
神经系统
9大神经主要作用(隔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肌皮神经、腋神经、股神经、闭孔神经、坐骨神经)
名称 起源丛 分布作用 膈神经颈丛 运动纤维→膈肌;感觉纤维→胸膜、心包、部分腹膜 (C3-5) 腋神经臂丛 肌支→三角肌、小圆肌;皮支→肩、臂外侧上部皮肤 (C5、6) 后束 肌皮神经臂丛 肌支→臂前群肌;皮支→前臂外侧皮肤 (C5~7) 外侧束 正中神经臂丛肌支→除肱桡肌、尺侧腕屈肌和指深屈肌尺侧半的前臂屈肌,除拇收肌的鱼际肌,第1、2(C6~T1) 内、外蚓状肌;皮支→桡侧三个半指和鱼际皮肤 侧束 尺神经臂丛 肌支→尺侧腕屈肌和指深屈肌尺侧半,小鱼际肌、拇收肌、骨间肌及第3、4蚓状肌;皮支(C8~T1) 内侧束 → 手背尺侧半和小指、环指及中指尺侧半背面,小鱼际、小指和环指尺侧半掌面的皮肤 桡神经臂丛 臂部:→肱三头肌、肱桡肌和桡侧腕长伸肌,臂、前臂后部皮肤。浅支→手背桡侧半和桡侧(C5~T1) 后束 两个半手指近节背面皮肤;深支→前臂伸肌 股神经腰丛 肌支→大腿前群肌;皮支→大腿和膝前面、髌下、小腿内侧面和足内侧缘皮肤 (L2~L4) 闭孔神经腰丛 闭孔外肌、大腿内侧群肌,大腿内侧面皮肤 (L2~L4) 坐骨神经骶丛 肌支→大腿后群肌;分支→胫神经、腓总神经林宪 政 All rights reserved (L4、5,S1~3)
14
12对脑神经名称,出入颅部位、分类All rights res erved
顺序及名称 Ⅰ嗅神经 Ⅱ视神经 Ⅲ动眼神经 神经根出入脑部位 嗅球 视交叉 中脑脚间窝 筛孔 视神经管 眶上裂 内脏感觉 躯体感觉 躯体运动 内脏运动(副交感) Ⅳ滑车神经 Ⅴ三叉神经 中脑下丘下方 脑桥基底部与小脑中脚交界处 眼神经:眶上裂 躯体感觉 上颌神经:圆孔 下颌神经:卵圆孔 躯体运动 躯体运动 躯体运动 内脏运动咀嚼肌、下颌舌骨肌、二腹肌前腹 咀嚼肌瘫痪,张口时下颌偏向患侧 Ⅵ展神经 Ⅶ面神经 延髓脑桥沟中部 延髓脑桥沟外侧部 内耳门→内耳道→面神经管→茎乳孔 面部表情肌、颈阔肌、茎突舌骨肌、额纹消失,眼不能闭合,口角歪二腹肌后腹 泪腺、下颌下腺、舌下腺及鼻腔和舌前2/3味蕾 (副交感) 腭腺体 内脏感觉 Ⅷ前庭蜗神经 Ⅸ舌咽神经 延髓橄榄后沟上部 颈静脉孔 躯体运动 内脏运动(副交感) 内脏感觉 咽、鼓室、软腭、舌后1/3的粘膜、咽与舌后1/3感觉障碍,咽反射舌后1/3味蕾、颈动脉窦、颈动脉小球 Ⅹ迷走神经 延髓橄榄后沟中部 颈静脉孔 内脏运动(副交感) 躯体运动 咽喉肌 心肌、胸腹腔脏器的平滑肌和腺体 心动过速,内脏运动障碍,腺体分泌障碍 发音嘶哑,发呛,吞咽障碍内脏感觉咽、喉粘膜,胸、腹腔脏器内脏感觉障碍 躯体感觉 Ⅺ副
延髓根 延髓橄榄后沟下部 15
颈静脉孔 躯体运动 硬脑膜,耳廓及外耳道皮肤 随迷走神经至咽、喉肌 耳廓、外耳道皮肤感觉障碍 消失,舌后1/3味觉障碍 茎突咽肌 腮腺 前庭神经 蜗神经 延髓脑桥沟外侧部 内耳门→内耳道 螺旋器 听力障碍 躯体感觉 味觉障碍 半规管壶腹嵴、球囊斑及椭圆囊斑 眩晕,眼球震颤等 向健侧,鼻唇沟变浅 分泌障碍 眶上裂 外直肌 眼内斜视 头面部皮肤、口腔、鼻腔粘膜、牙及牙龈、眼球及舌前2/3粘膜 面部感觉障碍,角膜反射消失 眶上裂 躯体运动 上斜肌 眼不能向外下斜视 鼻腔嗅粘膜 眼球视网膜 上、下、内直肌,下斜肌,上睑提肌 瞳孔括约肌、睫状肌 对光反射消失 嗅觉障碍 视觉障碍 眼外斜视,上睑下垂 出入颅部位 纤维成分 分布 损伤后主要表现 分泌障碍 神经 脊髓根 脊髓颈段 延髓前外侧沟 舌下神经管 躯体运动 胸锁乳突肌、斜方肌 舌内肌和舌外肌 脸不能转向健侧,不能上提患侧肩胛骨 舌肌瘫痪、萎缩,伸舌时,舌尖偏向患侧 Ⅻ舌下神经 感觉神经(Ⅰ、Ⅱ、Ⅷ)、运动神经(Ⅲ、Ⅳ、Ⅵ、Ⅺ、Ⅻ)、混合神经(Ⅴ、Ⅶ、Ⅸ、Ⅹ)
三叉神经、面神经的组成(或核团)、主要作用(及其分支与分布)
三叉神经trigeminal nerve (记住三大分支)
为混合性神经,含有躯体感觉和特殊内脏运动两种纤维。由脑桥与小脑中脚交界处入脑,止于三叉神经脑桥核和三叉神经脊束核;其周围 突组成三叉神经3条分支,称为眼神经、上颌神经和下颌神经。
1.眼神经ophthalmic nerve
1.泪腺神经:细小,分布于泪腺和上睑; 2.额神经:经眶上切迹分布于额顶部皮肤
3.鼻睫神经:发出许多分支分布于鼻腔粘膜、筛窦、泪囊、鼻背皮肤以及眼球、眼睑等
2.上颌神经maxillary nerve
1.眶下神经:为上颌神经的主支,经眶下沟、眶下管出眶下孔至面部,分布于下睑、鼻翼、上唇的皮肤和粘膜
2.上牙槽神经:3支分别穿入上颌体骨质,互相吻合成上牙槽丛,分支分布于上颌牙及牙龈 3.颧神经:分布于颧、颞部皮肤;
4.翼腭神经:连于翼腭神经节,分布于腭和鼻腔的粘膜及腭扁桃体。
3.下颌神经mandibular nerve
①耳颞神经:分布于耳前及颞部皮肤,并分支至腮腺; ②颊神经:沿颊肌外面前行,分布于颊部皮肤和粘膜; ③舌神经lingual nerve:分布于口腔底及舌前2/3粘膜; ④下牙槽神经:分布于颏部及下唇的皮肤和粘膜。下牙槽神经中的运动纤维支配下颌舌骨肌和二腹肌前腹;
⑤咀嚼肌神经:属运动性,分布于各咀嚼肌。
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低级中枢部体
交感神经低级中枢位于脊髓胸腰部灰质的中间带外侧核,副交感 神经的低级中枢则位于脑干和脊髓骶部的副交感核。 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
交感(神经)部sympathetic part (nerve)的低级中枢位于脊髓胸1(或颈8)~腰2(或腰3)节段的灰质侧角的中间带外侧核。 副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
副交感(神经)部parasympathetic part的低级中枢位于脑干的副交感神经核和脊髓骶部第2~4节段灰质的骶副交感核
43.脊髓内部结构(3角、3个纤维束或5个纤维束)(英文翻译)
3角
前角(运动),后角(感觉),侧角(内脏) 5个纤维束
上行纤维束:薄束,楔束,脊髓小脑后束,脊髓小脑前束,脊髓丘脑束。 下行纤维束:皮质脊髓侧束,红核脊髓束,前庭脊髓束,皮质脊髓前束。
16
脑可分为端脑、间脑、中脑、脑桥、延髓、小脑 44.脑干的构成,主要脑神经核名称(性质分类)
脑干brain stem构成
中脑midbrain:
大脑脚,脚间窝,上丘,下丘
脑桥pons:
基底沟,小脑中脚,小脑上脚,菱形窝上半(内侧隆起,蓝斑)
延髓medulla oblongata:
延髓脑桥沟,锥体,橄榄,锥体交叉,菱形窝下半,小脑下脚,薄束结节,楔束结节 主要脑神经核名称
躯体运动柱:
动眼神经核(III),滑车神经核(IV),展神经核(VI),舌下神经核(VII)
特殊内脏运动柱:
三叉神经运动核(V),面神经核(VII),疑核(IX,X,XI),副神经核(XI)
一般内脏运动柱general visceral motor column:
动眼神经副核,上泌涎核,下泌涎核,迷走神经背核
内脏感觉柱visceral sensory column:
孤束核(头部:VII,IX;尾部:IX,X)
一般躯体感觉柱:
三叉神经中脑核,三叉神经脑桥核,三叉神经脊束核
特殊躯体感觉柱
蜗神经核,前庭神经核
45.简述小脑分叶及各叶的主要机能
小脑分叶
小脑表面有许多大致平行的浅沟,将小脑分成许多叶片,若干分叶组成一个小叶,以较深的裂沟分为3叶
绒球小结叶(古小脑、前庭小脑):与维持人体平衡有关 小脑前叶(旧小脑、脊髓小脑):与肌张力的调节密切相关 小脑后叶(新小脑、大脑小脑):参与精细运动调节,运动的起始、计划、协调。
46.简述间脑分部;背丘脑腹后核、内侧膝状体、外侧膝状体的纤维联系和功能。
间脑diencephalom
背丘脑,后丘脑,上丘脑,底丘脑,下丘脑
背丘脑腹后核、内侧膝状体、外侧膝状体的纤维联系和功能 传入纤维来源 发出纤维投射 腹后内侧核 三叉丘系和孤束核 发出的味觉纤维 大脑皮质的感觉区 腹后外侧核 内侧丘系、脊髓丘系 内侧膝状体 下丘臂听觉纤维 大脑皮质听觉中枢 medial geniculate body 外侧膝状体 lateral geniculate body
视束 大脑皮质视觉中枢 17
47.大脑皮质的分叶和功能定位;何谓边缘系统、边缘叶?
端脑telencephalon(又称大脑cerebrum) 大脑皮质分叶
额叶frontal lobe在外侧沟上方和沟以前的部分; 颞叶temporal lobe外侧沟以下的部分;
枕叶occipital lobe位于半球后部,其前界在内侧面为顶枕沟,在上外侧面的界限是自顶枕沟至枕前切迹(在枕叶后端前方约4cm处)的连线;
顶叶parietal lobe为外侧沟上方、沟后方、枕叶以前的部分;
岛叶insula呈三角形的岛状,位于外侧沟深面,被额、顶、颞叶所掩盖。 大脑髓质
大脑半球的髓质由大量神经纤维组成,实现皮质各部之间以及皮质与皮质下结构间的联系,可分为联络纤维、连合纤维和投射纤维3类。
(1)联络纤维:是联系同侧大脑半球内各部分皮质的纤维,联系相邻脑回的纤维较短,称弓状纤维。联系叶与叶间的纤维较长,主要包括: ①钩束,②上纵束,③下纵束,④扣带
(2)连合纤维:是连接左、右大脑半球皮质的纤维,包括胼胝体、前连合和穹窿连合。
(3)投射纤维:是联系大脑皮质和皮质下结构(包括基底核、间脑、脑干、小脑和脊髓)的上、下行纤维,这些纤维大部分经过尾状核、背侧丘脑与豆状核之间,形成宽厚的白质板层即内囊 内囊internal capsule (重点)
由宽厚的白质纤维板构成,位于尾状核、背侧丘脑与豆状核之间。在水平切面上,内囊呈向外开放的“V”形,可分为3部:
①内囊前肢:位于豆状核和尾状核之间,内含额桥束和丘脑前辐射;
②内囊后肢:位于豆状核和背侧丘脑之间,有皮质脊髓束、皮质红核束、丘脑辐射、顶枕颞桥束、视辐射和听辐射通过;
③内囊膝:位于前、后肢会合处,有皮质核束通过。
内囊损伤可导致对侧偏身感觉丧失(丘脑辐射受损)、对侧偏瘫(皮质脊髓束损伤)和偏盲(视辐射受损),即所谓“三偏综合征”。
基底核 大脑髓质内的灰质团块 包括(尾状核、豆状核、屏状核、杏人核) 交感和副交感有何区别
1.低级中枢的部位不同
2.植物性神经节的位置不同
3.节前神经元与节后神经元的比例不同 4.分布范围不同
5.对同一器官所起的作用不同
脑的血管来源何处?何谓大脑动脉环?何谓硬膜外腔、蛛网膜下腔、脑膜静脉窦?简述脑脊液产生与循环。
来源
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a. 椎—基底动脉Vertebrobasica. 大脑动脉环
(一)组成:前交通A.和两侧大脑前A.、颈内A.、后交通A.和大脑后A. (二)意义:沟通颈内A.系和椎-基底动脉系沟通两侧脑A.系
18
硬膜外隙epidural space
硬脊膜与椎管内面的骨膜之间空隙,内有疏松结缔组织、脂肪、脊神经根、淋巴管和静脉丛,略呈负压。
蛛网膜下隙 subarachnoid space
蛛网膜与软膜之间有较宽的空隙,两膜间也有许多结缔组织小梁相连。蛛网膜下隙内充满脑脊液。 脑脊液产生与循环
侧脑室脉络丛(产生)→室间孔→第三脑室脉络丛→中脑水管→第四脑室脉络丛→正中孔、外侧孔→蛛网膜下隙→蛛网膜粒→上矢状窦→颈内静脉
上行传导路浅感觉、本体觉、视觉(有几级神经元,名称,交叉部位,2级纤维束名称)功能与损伤后表现。 上行传导纤维
内侧丘系:传递来自对侧躯干及上下肢的精细触觉和本体感觉 脊髓丘系:传导对侧躯干及上下肢的痛温觉和粗触觉 外侧丘系:传导听觉信息 三叉丘系:头面部的痛温觉和触觉 下行传导纤维:
皮质脊髓束:与运动控制相关。皮质脊髓侧束 主要支配四肢肌(远端),皮质脊髓前束 主要支配四肢肌(近端)及躯干
系统解剖教材 P282 本体感觉及和痛、温觉和粗触觉的传导通路的传导过程图,简洁易懂 神经系统容易考的名解: 1、 神经核 2、 神经节 3、 灰质 4、 白质 5、 皮质 6、
脑容易考的名解 1、 基底核 2、 纹状体 3、 内囊 4、 胼胝体 5、 交感干
1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iwanbo.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808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