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教学大纲
(2003版)
天津财经学院金融系
《金融学》教学大纲
(学生选教师教学用)
一、目录
前言
第一章 货币
第二章 货币的制度 第三章 货币的流通 第四章 货币供求与均衡 第五章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第六章 信用与信用工具 第七章 利息与利率 第八章 金融机构 第九章 商业银行 第十章 银行 第十一章 货币 第十二章 金融市场
第十三章 金融风险与金融监管
第十四章 金融发展、金融创新与金融可持续发展
二、前言
金融学是经济类专业的一门基础理论课,也是国家教委制定的主干课之一。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加入世贸,教学内容需要更新。该课程旨在适应新形式的要求,全面、系统地阐述《金融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业务特长技术,便于同学了解和掌握有关货币、信用、银行的基本原理及运行机制,并在此基础上,使同学们真正掌握我国金融专业运行规律,以及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探讨我国金融的实践。本课程内容共分十七章。前七章介绍和探讨有关货币的内容;第八、九章介绍和探讨有关信用和利息内容;第十到十三章探讨金融体系问题;第十四到十七章详细介绍和探讨了金融市场、金融风险及监管、金融创新与金融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 货币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掌握货币的基本知识,包括货币的形式,职能及作用。为进一步学习金融学其它知识打下基础。 内容结构:
全章内容共分为四节,具体如下:
第一节 货币的产生与货币形式的演变
一、 货币的产生
马克思的货币起源理论 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
二、 货币形式的演变
实物货币 金属货币 代用货币 信用货币 电子货币 第二节 货币的定义(货币“质”的规定性)
一、 西方经济学的货币定义 货币是交换媒介,所有能充当交换媒介的物品都看作货币
二、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货币定义
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货币充当一般等价物的两个基本特征
第三节 货币层次(货币“量”的规定性)
一、 货币层次的划分依据 金融资产的流动性 二、 货币层次划分的方法
国际上划分货币层次的一般做法 我国货币层次划分的做法
第四节 货币的职能与作用
一、 货币的职能
价值尺度 流通手段 贮藏手段 支付手段 世界货币
二、 货币在现代社会经济中的作用
货币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我国货币作用的表现 本章重点:
马克思货币起源说;货币形式的演变;我国货币层次划分及控制的重点层次 。 本章重要概念:
价值形式 实物货币 代用货币 信用货币 存款货币 准货币 金融资产流动性 价值尺度 价格标准 流通手段 贮藏手段 支付手段 世界货币
本章复习思考题:
1、 马克思是如何分析货币起源的?
2、 为什么货币的形式会发生变化?货币形式经历了怎样的演进过
程?
3、 信用货币有哪些特征?它与代用货币有和异同?
4、 划分货币层次的依据是什么?我国的货币层次是如何划分的? 5、 货币有哪些职能?如何理解货币的各项职能? 6、 什么是价值尺度?它与价格标准的关系是什么? 7、 货币在现代经济中有哪些作用?
第二章 货币制度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货币制度的概念、构成要素、货币制度演进过程中的各种类型及其特点、国际货币制度与地区货币制度一体化等问题。 内容结构:
全章内容分为三节,具体如下:
第一节 货币制度的形成及构成要素 一、货币制度及其形成过程
货币制度的定义 货币制度的形成 二、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
币材的确定 货币单位的规定 本位币的铸造发行与偿付能力的规定 辅币的铸造与偿付能力的规定 准备制度 第二节 货币制度的演进及类型
一、 银本位制 二、 金银复本位制
平行本位制 双本位制 跛行本位制 格雷欣法则 三、 金本位制
金币本位制 金块本位制 金汇兑本位制 四、 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
信用货币制度的定义 信用货币制度特点 五、人民币制度
人民币制度的建立 现行人民币制度的内容 第三节 国际货币制度与地区货币一体化
一、 国际货币制度
国际货币制度的定义 布雷顿森林体系 牙买加协议 二、 区域性货币一体化
区域性货币一体化的含义 欧洲货币一体化 本章重点:
本位币的优越性、复本位制的不稳定性及信用货币制度特点;人民币制度的主要内容;国际货币制度的演进。 本章重要概念:
货币制度 本位币 无限法偿 辅币 有限法偿 单本位制 复本位制 格雷欣法则 信用货币制度 国际货币制度 布雷顿森林体系
本章复习思考题:
1、简述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
2、为什么说金银复本位制是一种不稳定的货币制度? 3、简述信用货币制度的主要内容。
4、金币本位制有哪些特点?它在历史上对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什么作用?为什么?
5、为什么说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是残缺不全的金本位制?
第三章 货币流通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和掌握货币流通形式、渠道、数量、货币流通正常与否的衡量等问题,为进一步学习各国对货币流通管理打下基础。 内容结构:
全章内容分为四节,具体如下:
第一节 货币流通及货币流通量 一、 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
货币流通 货币流通与商品流通的关系 二、 流通中的货币数量
货币存量的概念 货币流量的概念 货币流通速度的概念 区分货币存量和货币流量的意义。
第二节 货币流通形式及渠道 一、 现金流通
现金流通的概念 现金流通的渠道 二、 非现金流通
非现金流通的概念 非现金流通的渠道 三、 两种形式货币流通的关系
两种形式货币流通的异同
第三节 货币流通正常化的标志 一、 货币流通规律
货币需要量 货币流通量 金属货币流通规律 纸币流通规律 二、 衡量货币流通正常与否的标志
衡量货币流通正常与否的一般标志 三、 影响货币流通的正常与否的因素
经济因素对货币流通正常与否的影响 货币因素对货币流通正常与否的影响 制度因素对货币流通正常与否的影响 政治因素对货币流通正常与否的影响
第四节 货币流通的管理 一、 管理货币流通的意义
管理货币流通的概念 管理货币流通的意义 二、 我国货币流通管理的重要内容
货币发行的管理 有利于货币流通正常稳定的制度规定
第五节 开放条件下的货币流通 一、开放条件下货币流通的特征
货币流通范围不断扩展 货币流通的内容发生深刻变化 二、最适度货币区理论
最适度货币区的概念 本章重点:
货币流通形式、货币流通规律、影响货币正常流通的因素 本章重要概念:
货币流通 货币存量 货币流量 货币流通速度 货币需要量 货币流通规律 现金流通 现金投放 现金回笼 非现金货币流通 最适度货币区理论 本章复习思考题:
1、简述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的关系 2、试述货币流通的两种形式与渠道 3、试述货币流通两种形式的关系
4、影响货币流通正常与否的因素有哪些? 5、 试述货币币值与货币数量的关系?
6、 经济开放条件下货币流通的特征有哪些?
第四章 货币供求与均衡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和掌握货币供求和货币均衡的决定因素、货币供求理论以及当代经济中的货币均衡,为分析经济体系中的现实货币供求打下理论基础。 内容结构:
全章内容分为三节,具体如下: 第一节 货币供给
一、货币供给的含义 二、货币供给的基本原理
货币供给的含义 货币供给的决定因素 货币供给的运行机制 货币供给中的多重经济主体
三、银行是货币供给的主体
货币出自银行 出自银行的货币都是信用货币 流通中货币
主要由银行贷款渠道注入 对“贷款引出存款”的理解
四、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外生性问题
货币供给的内生性 货币供给的外生性
第二节 货币需求
一、货币需求的概念
货币需求的含义 微观货币需求与宏观货币需求 名义货币需求与真实货币需求 货币需求和资金需求
二、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 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
三、货币需求理论
费雪的现金交易说 剑桥的现金余额说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现代西方经济学的货币需求理论 第三节 货币均衡
一、货币均衡与非均衡
货币均衡的含义 货币失衡的含义及原因 我国现阶段货币均衡的含义
二、货币供求均衡与社会总供求平衡
社会总供求含义 货币供求与社会总供求的关系 货币供求
均衡的现实论证
三、货币失衡的调整
供应型调节 需求型调节 混合型调节 逆向型调节
本章重点:
货币供给的决定因素及基础货币关系;费雪的现金交易方程式与剑桥方程式的区别;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与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的内容及区别;当代经济中的货币均衡。 本章重要概念:
货币供给 货币需求 名义货币需求 真实货币需求 原始存款 派生存款 货币乘数 存款创造 基础货币 交易性货币需求 预防性货币需求 投机性货币需求 流动性陷阱 货币均衡 货币非均衡 社会总需求 社会总供给 本章复习思考题:
1、 影响货币乘数的因素有哪些? 2、 试述存款货币的创造过程 3、 试述货币供给的一般模型
4、 如何理解银行是货币供给的主体? 5、 简述决定货币需求的因素
6、 费雪的现金交易说与剑桥的现金余额说的区别何在? 7、 简述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主要内容 8、 简述如何调整货币失衡
9、 货币供求与社会总供求的关系如何? 本章参考书目:《货币银行学》曹龙骐 2001年版
第五章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掌握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理论,能熟练掌握两者的测量标准,使同学真正理解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成因、类型、治理对策,为进一步学习货币打下基础。 内容结构:
全章分为五节,具体如下:
第一节 通货膨胀的内在含义与测度标准
一、 通货膨胀的内在含义
通货膨胀的概念 理解通货膨胀要注意的问题
二、 通货膨胀的测度标准
消费物价指数、批发物价指数 国民生产总值平减指数 第二节 通货膨胀的成因与类型
一、 通货膨胀的成因
需求拉上型 成本推进型 结构型 供求混合型 预期理论
我国理论界对通货膨胀的成因 (财政赤字型、信用膨胀型、国际传播型、型、摩擦型和混合型的含义与内容) 二、 通货膨胀的类型
分为开放型和抑制型 爬行式 跑步式 恶性通货膨胀 第三节 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
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有益论、有害论(重点)和中性论) 通货膨胀与资源分配
通货膨胀与收入和财富分配 通货膨胀与收入再分配 通货膨胀与财富的再分配 通货膨胀与失业
通货膨胀与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 第四节 通货膨胀的治理对策
一、 紧缩的货币 含义、内容
二、 紧缩的财政 含义、内容
三、 收入紧缩 收入紧缩的内容
四、 供给
供给的主要内容 五、 指数连动
指数连动含义与内容 六、 单一规则
单一规则的主要内容 第五节 通货紧缩
一、 通货紧缩的定义及判断标准
通货紧缩的定义 通货紧缩定义的不同看法(单要素、两要素个三要素定义) 通货紧缩的判断
二、 通货紧缩的成因 我国通货紧缩的成因分析
三、 通货紧缩的效应 四、 通货紧缩的治理对策
积极的财政与货币 改进汇率机制 加强金融监管 调整信贷结构 本章重点: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类型、成因及测量、效应与治理; 本章重要概念:
通货膨胀 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 菲利浦斯曲线
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 混合性通货膨胀 结构型通货膨胀 通货紧缩 紧缩性货币 紧缩性财政 积极的财政 稳健的货币 紧缩性货币财政 本章复习思考题: 1、 何谓通货膨胀,它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2、 试述通货膨胀的类型。 3、 如何度量通货膨胀。 4、 试述通货膨胀的效应。 5、 试述通货膨胀的治理对策。 6、 何谓通货紧缩,其判断标准有哪些? 7、 简述通货紧缩的效应
10、试析通货紧缩的一般成因。
11 试析我国通货紧缩的原因及其治理。
第六章 信用与信用工具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信用的基本理论、信用的内容、信用的种类以及各信用形式的特点,为更好的运用各信用工具打下基础。 内容结构:
全章分为七节,具体如下:
第一节 信用概述
一、 信用及其产生和发展
信用的概念 信用的产生 信用的发展 二、 信用的要素及分类
信用的要素 信用的分类 三、 信用的作用
第二节 商业信用
一、 商业信用及其形式
商业信用的概念 商业信用的形式 二、 商业信用的特点及局限性
商业信用的特点 商业信用的局限性
第三节 银行信用
一、银行信用的含义和特点
银行信用的概念 银行信用的特点 二、直接金融与间接金融
直接金融与间接金融的概念 直接金融与间接金融的优缺点比较
第四节 国家信用
一、 国家信用的含义及分类
国家信用的概念 国家信用的形式 二、 国家信用的作用
第五节 消费信用
一、 消费信用的含义及种类
消费信用的概念 消费信用的种类 二、 消费信用的特点
每笔授信额度小 信用状况偿债能力的调查工作量大 消费信用风险
的特殊性
三、 消费信用的作用
刺激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 引导消费加快生产结构的调整
第六节 国际信用
一、 国际间的信用
间信用的概念 间信用的特点 二、 国际金融机构信用 三、 国际间的银行信用
出口信用的概念 出口信用的特点 出口信用的贷款方式 国际间银行贷款的概念 国际间银行贷款的种类 四、 国际间的企业信用
国际间企业信用的概念 国际租赁信用的概念 国际租赁信用的形式 五、 国际资金市场融资
国际资金市场融资的概念 国际资金市场融资的形式
第七节 信用工具
一、 信用工具及其特点
信用工具的概念 信用工具的特征 二、 信用工具的种类
信用工具的分类 短期信用工具 中长期信用工具
本章重点:
信用的形式与内容、信用工具及特点以及信用要素。 本章重要概念:
信用 信用工具 商业信用 银行信用 消费信用 国际信用 国家信用 商业汇票 商业本票 银行汇票 本章复习思考题:
1、 信用的要素有哪些,何谓信用的基础要素,如何理解其在信用活动中
的基础作用?
2、 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各自有哪些特点,为什么说银行信用突破了商业
信用的局限性?
3、 国家信用对经济生活的作用如何? 4、 消费信用在经济生活中具有哪些作用? 5、 国际信用活动中包含那些主要的信用活动?
6、信用工具有那些特征
第七章 利息与利率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使同学掌握利息的性质与形式,利息的计算方法和利息率的决定因素,为同学将来的实际操作打下基础。 内容结构:
全章内容分为五节,具体如下: 第一节 利息的及其性质
一、 利息
二、 利息的性质
第二节 利息的计算
一、利率及利率的表示方法 利息率的概念 利息率的表示方法
二、利息计算方法
单利的含义及其计算方法 复利的含义及其计算方法 现值与终值的含义 贴现公式
第三节 利率的种类及结构体系 一、 利率的种类
固定利率浮动利率 名义利率实际利率 市场利率官定利率 二、 利率体系
银行再贴现率、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 市场利率
第四节 利率的变化及利率水平的确定
一、决定与影响利率变化
平均利润率 银行成本 银行 借贷资金的供求 国际利率水平 物价水平
二、西方学者的利率决定理论
古典学派的储蓄投资利率理论 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 新古典学派的可贷资金理论
第五节 利率的功能
一、利率的一般经济功能 利率一般经济功能的内容
二、利率在不同经济活动主体中的功能 利率如何发挥对微观主体的调节作用
三、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
改革开放以前的利率管理体 经济转换时期利率改革的指导思想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 本章重点:
现值与终值问题及其计算、利率的种类 利息的功能与杠杆作
用。决定和影响利率变动的因素
本章重要概念:
利息 利率 单利法 复利法 实际利率 名义利率 利率体系 现值 终值 浮动利率 本章复习思考题:
1、利息的计算方法有哪几种? 2、试述利率体系的主要内容
3、试述利率与有价证券价格的关系 4、如何计算现值与终值?
5、试述决定和影响利息变化的因素 6、 利率的一般经济杠杆功能有哪些?
7、 试述我国利率管理改革的主要内容
第八章 金融机构 教学目的:
本章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外金融体系的框架以及各金融机构的联系及区别,为学习各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业务打下基础。 内容结构:
本章内容分为四节,具体如下: 第一节 金融机构体系及其框架
一、 金融机构及金融机构体系
金融机构的概念 金融机构体系的概念 衡量一国金融机构科学与否的标准
二、 金融机构体系的框架
一般金融机构的基本框架 我国金融机构的演变 第二节 银行
一、 银行
银行的概念 银行的性质与职能 二、 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的概念 商业银行的职能
三、 专业银行
专业银行的概念与特征 一般性专业银行的特点与种类 性专业银行的特点与种类 第三节 非银行金融机构
一、 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特点 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特点
二、 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主要类型
保险公司 信托投资公司 证券公司 财务公司 信用合作社 退休和养老基金 投资基金 邮政储蓄机构 第四节 外资合资金融机构
指本国境内由外国投资者开设的银行、保险公司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
第五节 国际金融机构 一、 国际金融机构概念 二、 主要的国际金融机构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集团、国际清算银行、区域性金融机构(亚洲开发银行、非洲开发银行、泛美开发银行、加勒比开发银行和欧洲复兴开发银行) 本章重点:
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主要类型;各类金融机构的职能、我
国金融机构的构成环节、国际金融机构的类型与各自业务特点。
本章主要概念:
金融机构 银行 银行 商业银行 性银行 非银行金融机构 专业银行 投资银行 国际金融机构 世界银行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本章复习思考题 :
1、简述金融机构体系的一般构成?
2、应该如何理解银行在金融机构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3、性银行由哪些特点?为什么要建立性银行? 4、1979年以来我国金融机构体系进行了哪些改革? 5、商业银行有哪些职能?如何准确理解这些职能? 6、简述银行的性质与职能
7、什么是投资基金,其组织形式如何 8、投资银行的主要业务有哪些?
第九章 商业银行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商业银行的产生、商业银行制度的类型以及商业银行经营原则和管理。为进一步探讨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打下基础。
全章内容分为三节,具体如下:
第一节 商业银行的产生发展及组织形式 一、 商业银行的产生与发展 1、商业银行的产生。 2、商业银行形成的途径。 3、商业银行发展的模式。 二、 现代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 1、 银行业务全能化。 2、 银行业务经营证券化。 3、 银行资本日趋集中。 4、 金融工具不断创新。
5、 银行业务经营日趋科技化。 三、 商业银行的组织形式 1、 单一银行制度。 2、 分支行制度。
3、 银行持股公司制度。 第二节 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 一、 安全性原则
1、 安全性原则的概念。 2、 贯彻安全性原则的原因。 二、 流动性原则
1、 流动性原则的概念。 2、 贯彻流动性原则的原因。 3、 提高资金流动性水平的方法。 三、 盈利性原则
1、 盈利性原则的概念。
2、 判断贯彻盈利性原则状况的标准。
第三节 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 一、 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 1、 负债业务的含义。
2、 存款业务的分类及几种主要的存款业务。
3、 非存款借入资金的概念及几种主要的借入资金业务。 二、 商业银行的资本金
1、 资本金的概念及其充足水平。 2、 资本金的结构。 三、 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 1、 资产业务的含义。
2、 资产业务的种类及其主要内容。 四、 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
1、 中间业务与表外业务的含义及二者的区别。 2、 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的主要内容。 本章重点:
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以及各业务之间的内在联系。 本章重要概念:
单一银行制度 总分支行制度 商业银行的负业务 资产业务 中间业务 表外业务 同业拆借 本章复习思考题:
1、 商业银行有哪些经营原则,为何要贯彻这些原则?这些原
则是否有矛盾?应如何解决? 2、 现代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如何?
3、 商业银行包括那几大类业务,各类业务的主要内容有哪
些?
4、 现代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如何?
第十章 银行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央行的性质、职能和作用、以及央行的资产负债业务的基本种类和作法。为进一步学习金融宏观打下基础。
全章内容分为四节,具体如下: 第一节 银行制度的形成与类型 一、 银行的产生
产生的经济背景和客观要求 二、 银行制度的初创和发展
初创时的特点 发展的两个阶段 布鲁塞尔会议
三、 银行制度的类型
单一式 复合式 类似银行制度 银行制度
第二节:银行制度的结构和相对性 一、 银行制度的结构
资本结构 权力结构 组织结构 分支机构的设置 二、银行的相对性
相对性的含义及内容 第三节 银行的主要业务
一、 银行业务活动的一般原则
非盈利性 不与普通银行争利 保证资产最大的流动性 二、 银行业务活动的法律规范
银行法律的主要业务 三、 银行的主要业务
资产业务 负债业务 中间业务 四、 银行的资产负债表
资产负债表各科目的含义 第四节:我国的银行
一、 我国银行的历史进程
了解我国银行的发展历程 二、 我国银行的性质、职能和作用
掌握我国银行的性质、职能和作用的特殊性 本章重点:
银行职能、银行业务以及各国银行制度的比较。 本章重要概念:
单一式银行制度 复合式银行制度 银行制度 类似银行制度 本章复习思考题:
1、银行制度有哪些类型? 2、银行的资本是怎样构成的?
3、银行分支机构设置有那三种情况,我国目前银行分支机构是如何设置的?
4、简述银行业务活动的一般原则 5、银行有哪些主要业务?
6、如何理解银行的相对性?
第十一章 货币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货币的主要内容、货币机制以及货币工具的具体运用。 本章内容分为四节,具体如下: 第一节 货币概述 一、 货币的定义 二、 货币的内容
货币目标 货币工具 货币传导 货币效应 三、 货币功能
实现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均衡 保持经济稳定 第二节 货币目标 一、 货币目标体系
终极目标 操作目标 中间目标 二、 货币目标的内涵
稳定币值 发展经济 充分就业 平衡国际平衡 金融稳定 三、 货币目标的统一性和矛盾性
菲律普斯曲线 各目标之间的关系 四、 货币的操作目标和中间目标
货币中介目标选择的标准 货币中介目标的选择 第三节 货币工具 一、 一般货币工具
法定存款准备金 再贴现 公开市场业务 二、 选择性货币工具
证券市场信用控制 消费者信用控制 优惠利率 三、 其他货币工具
道义劝告 窗口指导 第四节:货币传导机制 一、 货币传导机制
货币传导机制的含义
二、 货币时滞
货币时滞 内在时滞 外在时滞
本章重点:
货币的主要内容、货币目标、工具及其传导机制 本章重要概念:
货币 货币目标 法定存款准备金 再贴现 公开市场业务 货币传导机制 货币时滞
本章复习思考题:
1、货币包括哪些内容?
2、试述货币内涵及各目标之间的关系 3、一般性货币工具与选择性货币工具的基本区别是什么? 4、什么是货币的中间目标和操作目标?选择的标准是什么? 5、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银行应用哪些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如何调节?
第十二章 金融市场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金融市场的构成要素、分类以及金融市场的功能,为进一步学习金融创新打下基础。 全章内容分为五节,具体如下: 第一节 金融市场概述 一、 金融市场及其特征
金融市场的涵义、特征 二、 金融市场的构成要素
主体 客体 媒体 组织方式 价格 三、 金融市场的类型
货币市场 资本市场 外汇市场 黄金市场 四、 金融市场的功能
转储蓄为投资 财富分配功能 配置功能 反映功能 第二节 货币市场 一、 货币市场概述
货币市场涵义 二、 同业拆借市场
同业拆借市场 货币头寸 三、 商业票据市场
商业本票 商业本票发行价格的确定 商业汇票 商业汇票的贴现
四、 银行承兑汇票市场
银行承兑汇票市场的涵义 五、 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市场
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市场的涵义 特征 六、 短期债券市场
短期债券市场 特征 七、 货币市场共同基金市场
共同基金 特征 发展趋势 八、 回购市场
回购协议 回购市场的风险和收益 第三节 资本市场 一、 资本市场概述
资本市场的涵义 二、 股票市场
股票 股票的发行市场 股票的流通市场 三、 债券市场
债券 股票和债券的区别 第四节 其它金融市场
一、外汇市场 二、黄金市场 三、国际金融市场 本章重点:
金融市场的类型、各类型的特点以及金融市场的功能。 本章重要概念:
金融市场 货币市场 资本市场 回购协议 股票 债券 大额可转让存单 外汇市场 黄金市场 国际金融市场 本章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金融市场,其特征是什么? 2、简述金融市场要素构成。 3、金融市场有哪些功能? 4、股票和债券有何不同?
5、影响股价的因素有哪些? 6、金融市场如何分类?
第十三章 金融风险与金融监管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金融风险的形成及其成因;了解和掌握对金融风险的识别与防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讲述为防范金融风险而进行的金融监管的必要性,使学生了解金融监管的一般理论、监管的目标、监管的内容。
内容结构:
全章内容分为两节,具体如下:
第一节 金融风险 一、金融风险概述
金融风险的概念 金融风险存在的客观必然性 金融风险的特征 金融风险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二、金融风险的类型
系统性金融风险 非系统性金融风险
第二节 金融监管
一、金融监管及其必要性
金融监管 金融监管的必要性 二、金融监管的目标与原则
金融监管的一般目标 金融监管的原则 三、金融监管的基本内容
市场准入监管 市场运作过程监管 市场退出监管
四、金融监管
金融监管 集中监管 分业监管
本章重点:
金融风险的特征、类型与金融监管的基本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
本章重要概念:
金融风险 系统性金融风险 非系统性金融风险 金融监管 集中监管 分业监管 本章复习思考题:
1、为什么会产生金融风险? 2、金融风险有哪些特征?
3、金融风险对经济生活有哪些负面影响? 4、导致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因素有哪些? 5、什么是金融监管?其必要性何在?
6、银行金融监管的目标、原则和主要内容是什么? 7、我国现行金融监管的基本框架是什么? 参考书目:曹龙骐,《货币银行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1
第十四章 金融发展、金融创新与金融可持续发展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密切关系、金融压制理论与金融深化理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讲述金融深化带来的金融创新,是学生了解和掌握金融创新及其背景、金融创新的种类、金融创新的效应、金融创新与金融管制、金融创新与金融可持续发展。
内容结构:
全章内容分为三节,具体如下:
第一节 金融发展、金融压制与金融深化 一、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
金融发展 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 二、金融压制理论 三、金融深化理论
第二节 金融创新 一、金融创新概述
金融创新 关于金融创新原因和影响的理论 二、金融创新内容
传统金融业务创新 金融机构创新 金融工具创新 三、金融创新的效应
金融创新与金融自由化 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 四、金融创新与金融管制
金融管制诱发金融创新 金融创新要求完善金融管制
第三节 金融可持续发展 一、金融资源与金融发展
金融资源 金融资源的战略意义 金融资源与金融发展 二、金融可持续发展
本章重点:
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金融创新的原因。 本章重要概念:
金融发展 金融创新 金融压制 金融深化 金融资源 金融可持续发展
本章复习思考题:
1、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如何? 2、简述关于金融创新的诱因 3、金融创新包括哪些内容?
4、简述金融创新与金融管制的关系。 5、金融资源有哪些战略意义?
6、试述金融资源与金融发展的关系。 参考书目:曹龙骐,《货币银行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1
四、教材重点章节
第1章 第5章 第6章 第7章 第9章 第11章 第12章
五、参考书目
1、曹龙骐 《货币银行学》 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年版 2、黄达 《货币银行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99年版 3、夏德仁 《货币银行学》 中国金融出版社97年版 4、戴国强 《商业银行经营学》 高教出版社99年版 5、王广谦 《银行学》 高教出版社99年版
六、课时分配表
说明:本课程为学期课,按17教学周、三课时/周计算,共五十一
课时,其中讲授42课时占80%,实践环节9课时,占20%。 章节名称 总课时 授课时 辅导练习 导论、货币 货币制度 货币流通 货币供求与均衡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信用与信用工具 利息与利率 金融机构 商业银行 银行 货币 金融市场 金融风险与金融监管 金融发展、金融创新与金融可持续发展 合计
3 2 2 6 4 6 7 3 4 2 3 5 2 2 51 3 2 2 6 3 5 5 2 3 2 2 4 2 1 42 1 1 2 1 1 1 1 1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iwanbo.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808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