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玩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让艺术与科学携手

让艺术与科学携手

来源:爱玩科技网
让艺术与科学携手

——以视觉艺术为切入点讨论艺术与科学的关系

刘辰 10722105 文化经济系

所谓艺术,翻开词典,其定义为反映当地社会生活,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意识形态。“艺术”一词,在它刚诞生之季原指“技术”,然而如今在人们心目中,它却代表的是与“科学”或“技术”相反的人类创造成果。但如果翻检任何一部现代英语词典,就会发现“艺术”一词的首要意义依然是“科学或知识”的形式,而其第二义也是“达到某种目的之系列手段与程序”。因而,现在人们普遍认可的区别于上述释义、包含美的观念的“艺术”,始终不是“艺术”的第一义。

艺术史家潘诺夫斯基在上个世纪50年代曾暗示,17世纪的西方科学,其根源可以追溯到15世纪发轫的“视觉(Vision revolution)”。埃杰顿更进一步提出,由14世纪意大利画家乔托所开创的“艺术”:即运用解剖学、透视学及明暗法等科学手段,在二维平面上创造三维空间的真实错觉,为17世纪的“科学”提供了一套全新的观察、再现和研究现实的“视觉语言(Vision language)”。他假设,如果伽利略没有受过这套新的视觉语言的教育,就不可能有他的科学发现。为了证实其论点,埃杰顿把目光转向了中国。他以中国艺术家复制西方传教士带入中国的宗教绘画为例,说明中国为什么没有出现科学的原因。平面化的视觉艺术语言,阻碍了科学地观察与再现自然的技术的发展。

当然埃杰顿的观点难免偏激,受到了当时很多的批评。然而无论如何,埃杰顿假说强调了一个在过去与现在均受到忽视的重要问题:视觉艺术在人类各知识领域中究竟起着何等作用?目前正兴起的“视觉文化研究”热表明这一点已开始被重视。

我们对于“科学”一词的理解,似乎没有分歧,词典所下的定义较一致:科学乃是关于自然法则的知识,包含所有具有一般性意义的研究,只要是在客观的、可验证的事实基础上、运用相应的方法所从事的研究,都属于科学的范围。这种将“客观性与方”两者相提并论,是一种非常年轻的乐观主义理想。在两个世纪以前,科学的胚胎才开始在自然哲学母体中形成;在18世纪以前的西方,形而上学、神学和哲学统治整个知识世界。今天,一谈艺术与科学的关系,人们就以“想象力”为两者的连接点,承认科学家和艺术家的共同点是他们都必须运用想象力,而以表述方式为岔道,认为他们的本质差异在于科学家使用“概念”和 “公式”工作,而艺术家使用“形象”思维表达情感。科学家是理性的代表,而艺术家更接近于宗教狂热。如果我们请来17世纪的伽利略,问问他的意见,他会觉得我们的区分

很荒唐,他会同意时人的看法,肯定“神学是各门科学的女王。”

艺术与科学分家则是很晚近的事。亚里士多德说艺术是对自然的模仿,意即艺术乃是人类理解自然现象的科学。如果说现代科学起源于所谓的“文艺复兴”时代,那么许多伟大的科学先驱就是艺术家。莱奥纳尔多·达芬奇即是典型的例子,他几乎涉足了科学的各个领域。例如,他所开创的人体解剖学,可以说为 21世纪的生命科学奠定了基础。在烛光下,莱奥纳尔多在教堂太平间解剖过30余具尸体,绘制了一千多幅详实的解剖图,还曾打算与另一画家合作出版人类历史上第一部人体解剖百科全书。

有人以为莱奥纳尔多是为艺术的目的而研究解剖学,这显然误解了他的本意。他的宗旨是要让艺术为解剖学服务,不仅仅是从艺术的角度理解人体形式,而且更重要的是从科学的角度探究人类器官的功能,以及由年龄、性别的差异而引起的病理变化。为了探究人类的恐惧心理,他赴绞首台观察死囚犯的表情,试图考察人的情感与体质之间的微妙关系。由此,莱奥纳尔十分重视描绘病人与老人的脸部表情,现代医学——中医更是如此——不就依据不同的面色诊断疾病的吗?

科学是发现、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艺术。莱奥纳尔多等文艺复兴艺术家,虽然没有试图从自己的科学观察中推演出一般的理论法则,但对新的科学时代的形成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他们主要不是通过提出假说,而是通过他们的眼睛所收集的证据去挑战词语的权威,借助其生动而有效的视觉形式记录、表现观察所得的证据。没有这类证据,现代科学就难以诞生。开普勒在17世纪初所解决的重要的视觉问题,一个现代生理学上的第一个重大发现:即眼睛是如何在视网膜上形成图像的问题,就是奠基于艺术家阿尔伯蒂所阐发的透视学和莱奥纳尔所发明的“暗箱”,也就是现代相机的前身。

现代科学史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透视学是第一个阶段的标志;天文镜和显微镜的诞生是第二个阶段的标志;照相术的发明标志了第三个阶段,而电脑的诞生标志着第四个阶段。在这每一个阶段,艺术运动与科学上的如果不是相继产生就是并行发生:开普勒的行星运动定律与巴洛克艺术的椭圆结构;牛顿的物理光学实验与荷兰内景画的光线处理;量子论与修拉的点彩技法;相对论与塞尚的空间观念;电脑时代的视觉媒体更不必多提了,可以说是一个图像的时代,艺术与科学的交接交融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以艺术为母以科学为父的数码艺术应运而生。

上海大学多次组织举办“艺术与科学”国际数码艺术交流展及研讨会,不同于传统的展览会,油画、国画、雕塑等等传统艺术作品统统不见踪影。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高敞开阔的底层大厅里,成排成行的是一台台电脑,处处可见的是电视机、投影仪、大屏幕、数码摄像机。

多数作品都是以一套这样的设备向自己所占据的那面白墙或一小块空间作投射、展示或演出。观看、欣赏作品,往往要自己操作键盘或鼠标,搜索或点击作者存放在电脑中的文件与程序。“20年前,对于我们,艺术和科学是完全隔离的,而且设备完全被排除在艺术领域之外,连摄影是否属于艺术都曾引起不小争议。而现在,艺术家开始选择以高技术为工具,其挑剔程度与科学家不相上下;而一些科学家也开始对高科技制造的美学效果产生兴趣,创造了大量连艺术家也叹为观止的作品。”中国美院教授宋建明这样感慨。

观念与图像是科学与艺术的要素,缺一不可。为了创造,必须视觉化,不论在心里,还是在纸上,或通过测量。量化与视觉化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在伟大的科学家和艺术家的心目中,艺术与科学本是一个整体,无高下之分。艺术不仅是科学发现的图解,而且是科学发现过程中的有机部分。诚如爱因斯坦所说:书面与口头语言在他的思想机制中并不起什么作用,而起作用的是“能够‘自动’复制或融合的„„清晰的图像”。而充当其思想成分的心灵现象具有“视觉类型”的特征:视觉范畴是首要的,只有在第二个阶段,他才寻求“语言或其他类型的符号”加以表述。细嚼爱因斯坦这段话,不难见出仅仅以强调艺术家与科学家都运用想象力这一共同点来谈论艺术与科学的关系,是何等的肤浅,何等的无益于我们理解这种关系!即使在表述科学发现的阶段,爱因斯坦并没有否定 “其他类型的符号”,也即视觉艺术的作用。对于伟大的科学家来说,艺术不是图解,有时就是科学解释。英国皇家天文学家马丁爵士在最近的一次讲座中提到,研究地球和星球上的生命科学是21世纪的主要课题。他在讲座的过程中多次用埃歇尔的版画解释宇宙的形成和银河系的形成与扩展的状态。在他的心目中,埃歇尔的艺术就是科学的再现,就是科学的陈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iwanbo.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808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