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移动遵义县公司 王 斌)
随着二十一世纪的到来和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不断深入,我国具有独特优势的传统中药材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因此,我们必须抓住这难得的机遇,利用黔北山区丰富的资源优势,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中药材,繁荣农村经济,加速我市经济腾飞。
一、发展中药材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我国有丰富的中药资源,历来属于国家外贸出口创汇的重要商品,近年来,基于以中药材为原料的植物提取物(原料中间体)及制剂在国际市场上供不应求;中药是我国的一大经济优势,中药材多层次、多领域的综合开发早已为整个世界所瞩目,并被列为联合国卫生组织和国际医药研究开发的重大课题,世界卫生组织(WHO)已在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27个以中医中药为核心代表的传统医学合作中心,其中15个在亚洲,7个在中国;全世界已有130多个国家向我国进口中药(包括中间体原料及制剂),尤其一些高科技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德国、英国和法国等更是不惜重金,加快对中药的研究。据有关专家预测,今后5—10年,全世界对中药的需求量将增加10%—20%,销售额将达到2000—3000亿美元以上,这充分表明利用我国丰富的中药材资源来研制开发集治疗、保健、养身于一体的天然药物和保健食品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面对本世纪全球医药行业和保健食品业广泛需求天然药物的大好形式,需要我们从战略的高度上制定国内发展中药材栽培生产的计划与措施(单靠野生的中草药资源早已无法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要,必须有计划地大面积基地化地发展“集约式”的GAP药材栽培生产),尽快地生产出符合国际市场的标准、安全、有效的中药,以满足国内外防病治病和出口创汇(拓展国际市场)的需要。
国家计委启动的“现代中药产业化”工程中明确提出:“加强道地中药材优良品种的规范化、规模化种植”。贵州省把中药现代化,发展中药科技产业看着全省新的经济增长点,并确定为支柱产业。遵义、市今年3月出台了“关于大力培育主导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的意见”,将药业列为三大主导产业之一,要求通过5年的努力,力争全市药业销售收入达到18亿元以上,税收上亿元;其中:制药
1
工业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通过GMP制药企业达到4个以上;建立符合GAP标准、优质无公害、具有遵义特色和一定规模的中药材生产示范基地,争取2—3个品种获得国家中药材(GAP)基地认证的批文等。这些产业导向,都为我市发展中药产业现代化提供了上的支持,促使我们抓住这难得的机遇,加快我市中药现代化发展的进程。
二、中药材是防病治病的特殊商品,是中医临床治疗不可缺少的物质; 发展中药材,更是优化农业种植结构的有效措施。中药材现已广泛应用于保健食品、饮料、医药、化妆品等行业;当今全球“回归大自然”的呼声以及人们对化学药品毒副作用的深入认识;国际医药市场中天然药物的用途和要求不断扩大,中药的优势越来越被世界所重视。如:德国药典、俄罗斯(前苏联)药典早收录了十几种植物药的标准;德国已有几十种植物制剂进入医院处方药名单;美国药典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约瑟夫.瓦伦可博士宣布,美国卫生部正组织有关植物药专家编写植物药标准,拟在最新版《美国药典》(USD24)中收载二十余种植物制剂的质量标准。这表明美国官方已开始重视中药。所以发展中药产业、建设中药材(GAP)基地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前景十分广阔。
三、遵义市发展中药材的资源优势。 1、自然生态环境优势:
我省是中药材资源的大省,总蕴藏量达6500万吨,是全国中药四大产区之一。我市地处我国西南高原的北部,纬度比较低,海拔高、多山地、丘陵、地势起伏大。为中亚热带温暖湿润气候,自然条件优越,适于多种中药材生长,全市共有植物类中药材2084种,药材生产开展历史较长,社会经济条件较好,是贵州道地大宗特色中药材主产区,尤以遵义的杜仲、赤水的石斛、黄柏、风岗的天冬、湄潭的白芍、习水的油厚朴、桐梓的云木香、正安、道真、务川的天麻等最为著名。同时也进行过其它品种的栽培技术研究。
中药材与大田作物不同,必须有适合其生长的海拔高度、土壤、气候等自然生态环境条件。我市所属各县市、多是山地、丘陵河谷区,适宜各种药物植物生长繁衍。
2、中药材种植资源丰富:
2
据《贵州省中药资源普查名录》记载,我市所辖县市,都盛产中药材,有的曾是享誉全国,行销各地的道地名优药材,有着丰富的中药材种质资源。据统计,我省现有药用植物3924种,在全国重点普查的335种中药材品种中,我省有326种,居全国第4位。
3、科技资源优势:
我省有专门从事中药材研究的科研院所及医药大专院校,科技人员众多。紧靠我市的重庆市更有全国知名的“重庆中药研究院”,及其下属的“重庆药物种植研究所”,以及我省的“中药研究所”,“贵州省药用植物园”等都先后与我市的部分企事业科研单位取得广泛的联系。我市现有遵义医学院(及其附院)、遵义师院、遵义医院、遵义中医学校、遵义中医研究所、遵义市医院、中医院、3417医院及多个民营研究机构;遵义医学院和中医学校开设了(中)药学专业,中医学校还开设中药栽培和中药制药专业。我市的林科所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也多年从事杜仲、银杳、黄柏等药用植物的栽培技术研究及其它相关的研究。同时名医院及院所之间积极结合中药栽培和中药制剂生产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科学研究,对我市现有药品的新剂型、新工艺、新用途进行多方研究,为我市药业发展做贡献。
四、发展中药材的措施与建议。
1、领导重视,扶持,保证必需的科研经费。
2、结合扶贫,组织有关人员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各乡镇野生药材资源分布情况,首先选择有栽培经验,或当地曾经有人种过,或适应性较强,容易栽培的品种。
3、利用科技资源,服务乡镇发展中药材:
市科技和中医药主管部门,可联合牵头,由药材产区的县,根据各乡镇中药材生产中出现的问题,申报科研项目,采取招标的形式,由各科研单位参加投标。
4、开拓市场,配套服务:
各县市可组织举办或参加药材展销会、经贸洽谈或与省内药业企业联系等。配套服务,抓好技术服务,发展中药材的县,可先与市级科研单位及医药大专院校,建立科技协作,请他们将栽培的药材品种(GAP)规范化的种植技术、采收季节、加工方法、运输储藏等有关技术资料,汇编成册,组织培训,分发给药材种植户;或请专家及技术人员到药材基地传播技术。
3
信息服务:县市一级应有专人收集药材供销行情等相关信息,并及时告知药农。
5、实施中药材产业化:
各县市可组建中药材商业企业,集中经营,统一管理,组织营销队伍,到药材收购季节,走乡串户,收购药材,同时又能走南闯北,销售药材。
6、克服单一经营,重视综合利用:
各县市应根据各乡镇自然气候及土壤条件,结合市场,选择不同的药材品种栽培,同时重视所种药材的综合利用价值。
7、加强中药材科研:
①加强有效成分含量研究:包括药材各部位、不同栽培地区、不同栽培技术措施、不同栽培年限、不同采收日间、不同加工干燥方法方法等,其有效成分含量的对比研究。
②栽培技术化组合研究:首先应对道地和大宗,药材进行栽培技术优化组合研究,着重探索栽培因子的相互关系及影响产量和质量的主要因素,并对农药、肥料和水质污染、重金属含量等进行比较研究。
③选育良种的研究:
选用抗逆性强,优质高产的优良品种,是中药材生产中的重要课题。 ④野生药材家种训化栽培研究:
目前不少野生药材,因年年采挖,有的甚至采取“杀鸡取卵”破坏性的采挖,现已面临濒危,故必须种质资源的保护并加强野生药材家种训化栽培研究,使其能永续利用。
8、建立中药材GAP生产示范基地:
大宗药材和道地药材,应建立药材生产示范基地,以促进地区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经济优势。同时建立药材GAP生产示范基地,有利于中药材进行优化栽培技术研究。对采收、加工、干燥等各环节在继承中医药传统方法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科学加以提高。以生产示范基地为点,带动全面,为实施中药材生产管理规范化GAP创造有利的条件,实现生产优质高产高效的绿色药材,行销国内处的目标。并努力实现我市药业企业使用地产中药材原料比例达到50%以上。
跨入新的世纪,我们要审时度势,抢抓机遇,开拓进取,加快发展,在“十五”期间,把遵义黔北山区的中药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把遵义中药现代化产业培
4
育发展为新的支柱产业,以促进全市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
5
中药材生产的现状与发展
陈兴福 刘玲
(重庆市药物种植研究所 南川408435)
1、国家放开中药材生产以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中药材生产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探索,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当前中药材生产具有以下特点:
1.1中药材种植热\"降温\"药材是一种特殊的农产品,货紧价扬,烂贱时不有其他用途,前几年盲目引起种造成药材供大于求,价廉货贱,给农民带来了较大损失,现在药农引种药材都要分析一下市场行情,谨慎地引种。
1.2中药材生产组织形式多样化 当前中药材生产组织形式不同于计划经济时期,出现了公司+农户、+农户等形式。中药材生产组织内部的关系比较紧密,以经济利益为纽带,责、权、利明确,订立生产合同。公司、企业或部门把药材生产的农户组织起来,进行药材生产、销售,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如上海的西红花生产基地是公司+农户的形式,浙江的草珊瑚生产基地是企业+农户的形式,四川的川麦冬生产基地是与科研单位+农户的形式。
1.3中药材生产投入多元化 中药材生产改变了过去由中药材公司提供资金,农民投劳的局面,出现了双方共同投资、多方投资、技术入股、贷款或利用扶贫资金等方式组织中药材生产。正在建设中的贝母生产基地,由医药公司出资,重庆市药物种值研究所出技术,产品效益共同拥有。
1.4国家更加重视中药材生产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根据中医药事业发展需要,结合中药材生产的现状,针对当前中药材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将从中药材生产管理形式、优质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建设、提高中药材生产技术水平等方面,进一步加强中药材生产工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召开了全国中药材生产调研会,对全国药材生产情况调研、药材野生变家种等作了安排,并陆续在全国召开了药材生产座谈会,了解各地的药材生产情况,对进一步加强中药材生产工作做出了布置。
2、中药材生产的发展方向 2.1道地药材生产是当前药材生产主流 药材讲求道地性。道地药材是人们在长期医疗实践中证明质量优、临床疗效高、地域性强的一类常用中药材,集地理、质量、经济、文化概念于一身,是我国几千年悠久文明史及中医中药发展史形成的特殊概念[2]。由于前些年,不具备药材生长条件的地区盲
6
目引种,劣质药材进入市场,刺激了道地药材的生产,建立道地药材生产基地,是保持中药材生产的稳定发展、保证药材质量的关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已经开始对全国60种道地药材的生产情况进行调研,并将大力支持道地药材产区建立优质药材生产基地。目前,一些药材产区生产基地建设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如重庆市药物种植研究所应用科技优势,与川麦冬产区--四川省三合县花园镇联合,进行了麦冬良种选育、高产施肥、虫害防治、产品加工与贮藏技术等研究,将成果应用于麦冬生产中,较大幅度地提高了生产效益,亩产值由原来的2000元提高到4000元以上,已建成高产、优质、高效麦冬生产基地,东北人参、云南三七、西北甘草、江浙元胡等药材生产基地也具有一定规模。 2.2中药材原料基地的建设 中药材原料基地的建设是中药材生产的一个发展方向,大宗药材的产品大部分是中成药的生产原料,药材的质量直接影响其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益,建立药材生产原料基地是中成药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需要,也是中药材生产的一个出路。目前,全国有许多企业建立或正在建立自己的生产原料基地,如江苏草珊瑚生产基地,哈尔滨中药二厂在河北建立黄芩生产基地,江苏南京金陵药厂在四川建立石斛生产基地,重庆太极集团在重庆南川建立金荞麦生产基地等。 2.3建立中药材商品资源基地 我国中药出口量与中药大国的地位不相称,1992年我国外销中药仅占国际市场中药销售额的8%,而我国中药出口的一半以上是中药材[3]。其出口量小的主要原因是药材质量不过关,药材商品不规范、包装差、药材农药残留质量与重金属含量超标等。因此建立优质药材出口基地,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基础。一些地区已建立起优质药材生产基地,如低残毒人参基地、山东甘草出口货源基地、云南省正在建设中的三七出口基地等。 2.4野生药材家种潜力大 我国至今发现植物药材5812多种,药用植物园和植物园引种的有4000多种[4],家种药材仅200多种,大面积生产的也只有100多种[5]。常用中药材中有很多品种是依靠采挖野生资源,无度采挖有限的资源,已使部分药材资源枯竭,有的品种已濒临灭绝,开展常用野生药材家种,是保护药材资源和解决市场供求矛盾的效方法,同时也可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3、中药材生产的管理 3.1中药材生产的科技投入 中药材生产多是资源密集型的生产方式,药材品种混杂,品种退化,传统施肥方式,病虫害严重,大部分优质药材生产效益低,制约了药材生产的发展。只有通过科学研究,提高中药材的生产技术水平,才能提高药材生产效益,稳定中药材生产。我国药用植物栽培研究的现
7
状十分令人担忧,科研单位没有足够的科研经费,从事药材栽培研究的科研人员逐渐少,药材栽培研究很能申请经费[6]。应对中药材生产施行科技投入,给予扶持和倾斜,这将一方面改善了药材栽培研究单位的条件;另一方面也支持了药材生产技术研究。 3.2建立药材生产基地是中药材生产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①建立中药材生产基地必须注意其科学性。必须具有优良的品种、适宜的生态环境条件、科学的种植技术等。②药材品种,必须是正品药材,系\"药典\"所规定的品种及其特定的药用部位。③应对确定建立基地的地区的生态环境条件进行科学考察。必须选择最适生态环境条件的药材产区,包括气候、地质、水文、土壤等。 选择药材产区建立生产基地,还应考虑规范种植技术。不同的药材种植、管理各有其特点,收获加工技术各不相同,选择基地应在具有成熟栽培技术、加工技术的地区。药材产区的农业种植结构、农业科技水平也是建立药材产区应考虑的因素。 3.3建立中药材高产优质高效生产模式①品种良种化:从传统的大田品种中选育出质量好、产量高、抗逆性强的良种药材,在常规选择良种的基础上,再进行深层次的良种培育研究,建立中药材的良种基因库。②管理科学化:根据药材的生长发育特性,开展间套作、配方施肥、病虫害生物防治等研究,提高中药材生产技术水平,减少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益。③收获加工规范化:制定药材最佳收获期、加工方法,采用分级包装,提高药材的品级,增加产品附加值。
中药材栽培研究面临的形势与任务
1、中药材栽培研究面临的形势
1.1环境污染,自然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使\"人类回归自然\"的呼声日见升高,人们越来越寄希望于天然药物和传统医药来保障健康。中医药逐渐被西方国家认识和接受。
1.2中医药在疑难病与慢性病等病症方面的治疗优势越来越明显,同时化学药物的毒副作用逐渐被人们认识,出现了中医中药热,给中药材栽培带来了发展机遇。 1.3新药研究开发的投入高、风险性高,研究周期长。根据我国国情,从中药复方中开发新药是我国新药研究开发的方向。随着中药复方的开发与应用,中药材的需求量增加和对质量要求的提高,给中药材栽培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4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从天然药用植物中开发保健食品、化妆品、饮料已成为许多国家的热点之一。当前我国人民的生活从温饱向小康发展,
8
人们从古人\"药食同源\"中研究开发出各式各样的药膳,中药材的应用与开发将越来越广泛。
1.5制药工业的发展给中药材生产带来发展机遇。随着中药企业集团化的形成,建立稳定、优质的原料基地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基础,给中药材栽培研究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发展机遇。 2、中药材栽培研究的任务
2.1加强中药材资源保护与良种培育研究 我国现已查明有12772种中草药[5],目前使用的药用植物达8000余种,但多数是野生。野生药材的生长环境被破坏和过度采挖,药材资源在野生条件下难以恢复,常用中药材中30余种处于濒危,有50余种野生药材列为国家重点保护品种。开展野生药材的人工栽培研究,是保护药材资源的有效措施。 应用常规选育方法与细胞融合、组织培养、诱变、基因工程等技术相结合,是保护药材资源有效措施。
2.2加强中药材基础理论研究 进一步开展道地药材生长过程与品质形成机理研究,包括药材生物生态、遗传、生长生理等生物特性和地质、气候等环境因素对优质高产作用机理,为药材优质高产提供理论依据。
2.3应用现代生物和农业新技术,解决栽培难题 开展生物激素促进扦插生根、防止落花落果、调节药材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等研究,提高药材生产技术水平,如回归法引入中药材田间试验、生物固氮技术应用到豆科药材栽培、生长调节剂中药材的生长等,都能克服中药材生产中一些难题。
2.4绿色药材栽培研究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必备条件在生产上滥用化学农药、施用化肥的比例与配合不合理以及工业废物排放造成环境污染等,引起药材质量问题,是增加中药的出口和中医药材质量好,无污染,农药残留量和重金属含量都在安全范围,才能达到中药的\"安全、有效、可控、稳定\"。
2.5中药材规范化栽培技术研究,为中药材生产科学、高效的发展道路创造条件 中药材栽培属大农业范畴,但其生产技术远远落后于农业生产。要达到品种良种化、管理科学化、收获加工规范化的生产方式,还有许多研究工作,如合理间套作、配方施肥、病虫害的生物防治等[6]。
昆虫在医药保健品中的开发现状与前景
9
孔凡真 (甘肃省兰州技术交易所 兰州730000)
1 正在开发中的昆虫医药、滋味保健品 目前正在研究和一切中的昆虫医药、滋补保健品种类繁多,许多新产品不久将推向市场。 药品方面:
①斑蝥素制品,这类产品是利用斑蝥虫体的有毒提取物斑蝥素生产,可用于肝癌等的治疗;
②蟑螂油及提取物AF2,系从蟑螂虫体中提取,可用于肝癌等的治疗;
③蜣螂提取物W-256以及凝集素、免疫蛋白、免疫肽、酚氧化酶、抗菌肽等,可用于广谱性抗菌、抗病毒、抗肿瘤细胞的药品开发,国际上已深入到分子、基因水平研究,并能人工合成。这些物质可以从天蚕、柞蚕、家蚕、麻蝇、家蝇、天蛾等许多种昆虫体内诱导产生的免疫血、淋巴中提纯;
④蝉花活性物质,如半乳甘聚糖,可用于抗肿瘤制剂的生产;ASP-I免疫性物质在人体器官移值时,对抑制拒绝反应有良好的效果;
⑤蜂毒类,即应用静电蜂毒自动采集器从蜜蜂、胡蜂虫体中采集,可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治疗药的生产。 滋补保健品方面有:
①蝇蛆蛋白滋补保健品,国内进行了系列产品的研制;
②蛾公酒(仙蛾酒、公蛾酒),系从蜣螂虫体中提取,可用于抗肿瘤制剂的生产; ③蚁精片、蚁精粉等,是利用拟黑多刺提取物生产,用于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 ④昆虫几丁质系列产品,例如人造皮肤、人造骨骼、缓释药管、抗胃溃疡制剂、药用敷料、辅料等,是利用家蚕壳提取物生产的;
⑤乙形肝炎基因工程疫苗,该品系通过将乙形肝炎病毒抗原基因插入蓖麻蚕、家蚕、粉纹夜蛾等昆虫蛹中,使之表达每克蛹重可产生病毒抗原1.6μg,解决了活体生产乙形肝炎疫苗的难关,
⑥萤光素,利用萤火虫体提取的生物发光物质,作为导弹形生物药剂的标记物,国际上已将萤火虫体内控制萤光素表达的基因插入大肠杆菌并得到表达,我国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⑦昆虫免疫性物质,如抗菌蛋白我国以家蛋、柞蛋未交配雄蛾开发出补肾壮阳酒制
10
品;
⑧黄粉虫、地鳖虫等昆虫蛋白保健品正在开发中。
药用动物驯化饲养的对策
陆善旦
(广西南宁药材站 530011)
在常用的中药材里,动物药材就有数十种。目前,除鹿茸、鸡内金、乌骨鸡(原料药)、蜂蜜、僵蚕、鳖甲等几种可以进行规模人工饲养外,相当部分的动物药材仍处于野生的状态,依靠捕捉加工入药。连年无节制的滥捕滥杀,再加上生态环境的破坏,药用动物生存条件的恶化和地域的缩少,已使得一些物种处于资源枯竭,甚至濒临绝种的边缘,药用一年比一年紧缺。如生活在长江以南各省区的穿山甲,60年代尚有较丰富的资源,可基本保证药用需求,90年代以后,野生资源濒临枯竭,即使每年从邻国有一定量流入我国各边贸点,药用仍十分紧张。广西是主产蛤蚧的省区,70年代前,年产量在20万对以上,而如今年不足3万对。随着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动物药材用量不断增加,而资源锐减,产量年年递减,供求矛盾更为突出。另外,从现在人工饲养的动物药材来看,都有很好的收益。所以,开展药用动物的驯化饲养前景十分看好。
1 野生动物药材驯化饲养势在必行 要驯化饲养一种野生动物药材获得成功,需要较长的时间,也需要资金、人力和物力,但只要采用先进的科学方法,坚持不懈地努力,认真研究和探索,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一定能获得成功。如我国的梅花鹿、马鹿经过人工驯化饲养成功,已经摆脱了长期圈养状况,实现群体放养,降低了成本,满足了我国对鹿茸药用的需求。80年代以来,人工养鳖业的兴起,不但为人们在生活上增添了一道美味佳肴,同时也大大缓解了多年鳖甲供求紧缺的状况。90年代新兴起的养蝎业,在山东、河南、山西等省,已出现了一些专业场、户和养殖大户。黑熊经过人工饲养驯化后,采用胆汁引流制成胆粉,使药用紧缺状况有所缓解。
2 动物驯化饲养尚需解决的问题 目前,我国药用动物的驯化饲养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仍然跟不上中医药事业发展药用的需求。能人工进行大规模饲养的品种不多,一些在研品种进展缓慢,如麝香早在60年代首先在四川开展驯化饲养,
11
所取得的成果也不甚理想,表现为繁殖不快,麝香产量低等;广西蛤蚧从50年代已开始试养,至今年内其繁殖规律尚完全摸清。而更多野生动物药材物种驯化饲养尚未开始,都需今后科研工作去攻关突破。笔者在调查中所了解到的情况,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原因,一是有关部门对这项工作重视不够;二是科研技术力量不足;三是缺乏资金,使许多野生药用动物无法开展研究,正在研究的课题中由于资金缺乏也无法再进行下去,蛤蚧繁殖和疾病防治的研究正属此种情况。 3 加速我国药用动物驯化饲养的举措
3.1建立相应行政管理机构 为了保证野生动物药材驯化饲养科研生产顺利开展,国家和各省区珍稀动、植物资源保护部门和药材生产主管部门,应成立专门濒临枯竭和绝种野生动物药材领导小组或办公室,协调各单位、各课题研究工作的开展,筹集科研经费,组织课题的技术攻关等。
3.2 集中力量攻关 首先要充实科研生产的技术力量,根据当前及将来的实际情况,扩大课题的研究;第二,对难度大、技术要求高的课题,组织力量集中攻关,这样可以加快研究进程,早出成果。
3.3多渠道筹集科研资金 一是从国家和省区下达的研究课题中获得一定数量的资金,但是这方面资金往往是有限的;二是研究单位自筹部分资金;三是利用珍稀动植物自然保护部分资金;四是利用国家专项扶持资金,如中药材生产扶持资金;五是科研单位与生产企业合作,科研单位出技术,生产企业出资金,共同开展某物种的研究,取得成果和投产后的经济效益共同分享。
3.4 野生资源保护与驯化饲养相结合,在自然保护区内进行驯化饲养 首先在对保护区内现存野生动物药材严禁捕杀的前提下,对某些物种采取人工驯化的措施,使其与人们接触,逐步改变其野生,最终达到人工可以饲养的目的。如人们对猕猴的驯化取得了很大进展。广西龙虎山自然保护区从70年代起,科研单位和自然保护区的工作人员,通过定点、定时投放饲养,对猕猴进行驯化饲养,目前不但可以与饲养人员共同相处,且与游人相接近,清除了它们对人们的恐惧,其种群也由一群发展到数群,数量由20只发展到近200只,增加了近10倍。
3.5 科研与生产紧密结合 野生动物药材的饲养研究工作所获得的成果是应用在生产上,发展生产才能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科研单位在开展某一课题研究的时候,应与生产企业(场、园)紧密结合在一起,边研究边开展小规模的驯化饲养,在此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研究解决,使研究技术成果更加完善,为推广应
12
用到大规模饲养打下坚实基础。
总之,野生动物驯化饲养前景是好的,但也存在不少困难。只要能采取有效的措施,采用先进科学方法,努力探索,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研究工作是会取得可喜成果的,生产也将取得较快发展,满足日益增长的药用需求,同时也将为科研单位和生产企业带来丰厚的回报。
为贯彻落实省、市重点工作任务,进一步推进北药研究开发工作,宝清县委、县把北药开发作为种植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中心工作摆上日程,取得了很大成效。
一、宝清县自然资源状况:
宝清县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三江平原腹地,毗邻俄罗斯,地理条件优越,自然环境得天独厚。宝清县中药材总蕴藏量为6,886.5公斤,优质上层中药材85种,品种有刺五加1,8000万公斤,满山红60万公斤,五味子600万公斤,黄柏75万公斤,伧术100万公斤,赤芍50万公斤,升麻70万公斤。其它品种平贝、红花、马鹿茸、鹿角、寄生、田鸡、桔梗、白鲜皮、玉竹、龙胆草、野玫瑰果、山龙、车前子等储量也相当大。
宝清自1959年开始采集收购中药材,至1999年共开发100多个品种,采集量523万公斤,近年采集量达到40万公斤以上,品种涉及人参、五味子、刺五加、满山红、寄生、白鲜皮、升麻、赤芍、黄柏等,产品除本县加工利用外,其余全部销往毫州、安国、茂名等国内各大中药材市场,以品质优良享誉医药界。 二、北药开发进展情况
为深入实施北药开发战略,合理开发利用药材资源,实施\"强县富民\"战略,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宝清县着重做了以下工作。
1、加强领导,成立了宝清县北药开发领导小组,组长由朱玉文担任,成员单位包括科委、绿办、经委、农办、财政局、林业局、医药局、卫生局、环保局、农行。办公室设在科委,孙鹏同志任办公室主任。县委、县把北药开发列为今年十项重点推进工作之一,明确目标、时限,严格奖罚。
2、建立了GAP中药材示范基地。宝清县利用全省推进北药开发的有利契机,编制了宝清县龙胆草育苗基地建设项目建议书,并得到省科委批准,使宝清县成为黑
13
龙江省九大地道中药材示范基地之一。该项目总投资134万元,基地计划占地面积1.5公顷,计划育苗1万平方米。由于受资金及技术,实际完成龙胆草育苗基地2,200平方米,共建6座育苗大棚,总育苗面积2000平方米,投资19.3万元。 其它品种也形成了一定规模,夹信子向山村的平贝基地是有名的平贝专业村,种植平贝800亩,除此之外,甘草、防风、黄芪等也有一定量的种植。甘草118亩分布在青原、朝阳等地,防风育苗面积20平方米分布在小城子等地,黄芪22.5亩分布在朝阳等地。
3、强化了技术培训工作。为提高广大种植户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质量,增强他们对中药材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意识,宝清县还专门请来了黑龙江省中医大学的孔令武教授对广大药农进行了技术培训,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4、进行有机绿色药材基地申请认证工作。宝清县在兼顾国内市场的同时,还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专门邀请欧盟国际检查员来宝清县对有机中药材基地进行检查认证,认证品种有刺五加、满山红、山龙、野玫瑰果等,并最终获得全国第一家欧盟ECOCERT有机中药药材证书。
5、开发药材资源,进行产业化生产。宝清县刺五加资源丰富,充分发挥这一资源优势,宝清县的宝山林场、龙头林场正式建成刺五加茶厂,目前已有45,000公斤的茶叶取得订单,市场前景十分看好。除刺五加茶外,宝清县还与国内的数家药材市场签订了140吨的有机中药材收购合同,品种数量分别为五味子40吨,寄生30吨,升麻10吨,赤芍10吨,白鲜皮10吨,玉竹2吨,山龙18吨,其它品种20吨。依靠订单采集,合理保护药源,将是宝清县中药材开发的重要手段。 三、实施了可持续性发展战略
宝清县中药资源虽然丰富,但必须十分珍惜,要根据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做到人工种植、计划采集和药源保护相结合,保证了宝清县的北药开发长期合理地进行。
1、计划采集
集中利用中药材,做到全面规划,统一安排,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的进行,防止砍光挖尽,防止造成资源损失。 2、保护药源
14
宝清县采取封山育药、区域保护、合理采挖、随采随种、人工种植等强有力的措施,形成新的药源基地,保证资源永续利用。 四、北药开发下一步工作打算 1、扩大基地规模和品种
要按照预定目标和北药开发部署,继续扩大以龙胆草和平贝为主的GAP药材基地扩大规模,适当发展种植防风、黄芪等具有市场潜力的药材品种,将宝清县的药材生产引入产业化、规范化发展的道路。2002年龙胆草示范基地达到200亩,防风示范基地达到200亩,其它药材种植面积达到2000亩。 2、挂靠大企业,实施药材订单战略
即对内加强中美合资乌苏里江制药有限公司宝清分公司的建设,更新设备,扩大生产品种,提高生产能力,规范企业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使其发展成为有机中药材的龙头企业。对外要走出去,寻找经营伙伴,依靠大型制药企业,积极发展药材订单生产,将宝清县的药材采集经营的分散局面变?quot;药农+公司+基地\"这种稳定的订单生产格局,2002年全县完成订单药材2000亩。 3、制订细则,依法管理
黑龙江省九届常委会于1998年4月正式通过了修改的《黑龙江省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管理条例》,于1998年6月1日起施行,宝清县将制订适合本县的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管理条例实施细则,把野生药材资源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 4、加强中药材开发队伍建设
宝清县将要加强中药材开发服务体系建设,形成县乡(场)、村三级服务网络,建立一支技术性强、作风踏实的服务队伍,开展科研和科技攻关活动,积极推广先进的中药材采集、种植、保护、管理、加工等新技术,以促进宝清县北药开发事业快速发展。
此外,宝清县还将继续开展科技培训工作,通过野生中药材保护基地等有效措施,促进北药开发进一步发展。
1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iwanbo.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808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