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史
(一)《尔雅》的体例:
尔雅是按意义分类的。
释诂:是把许多同义词排在一起,最后用一个常用词作为解释。 释言:多数为常用词,被释者多为一个单词,至多也不过两三个。 释训:多收连绵字,描写事物的情貌,被释者,多为叠字。 其它各章则是事物名称的简单分类,并加上定义。
(二)说文:六书
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造字法)转注、假借(用字法) 最早见于《周礼·保氏》,许慎《说文解字·序》:
《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注,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挥,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授,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三)四本古书在汉语史中的地位:
(1) (2) (3) (4)
尔雅:是中国最古的字典;是中国文字史上第一部训诂学专著 方言:是中国第一部记录方言的书
说文解字:按字的偏旁编排的第一部字典 释名:中国语源学的第一部书
(四)四本古书的释词方法
(1)尔雅:
释诂:是把许多同义词排在一起,最后用一个常用词作为解释。 释言:多数为常用词,被释者多为一个单词,至多也不过两三个。 释训:多收连绵字,描写事物的情貌,被释者,多为叠字。 其它各章则是事物名称的简单分类,并加上定义。 (2)方言:
也是按照意义排列的,但是不像尔雅那样系统分类,也没有“释诂”等等的类名。 (3)说文解字:
按字的偏旁编排,全书分成540部,共收9353字。 (4)释名:
按意义编排的字典,在编排上很像尔雅,但内容的性质大不相同。作者刘熙企图探寻每一个字最初命名的原因,以为语音和语义有必然的联系。
(五)语音研究
(1)《切韵》:作者:陆法言,是现在能看见的最早的一部韵书。 (2)《七音略》:作者:郑樵,是现存最早在十二世纪的韵图之一。 (3)《中原音韵》:作者:周德清,是为北曲而作的,可说是完全根据十四世纪的北音,是现代汉语普通话的重要历史文献。
(六)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成于1716年,由陈廷敬等编篡,共收47021字。是按部首编排的,共分214部。
康熙时代还有两部官书: 《佩文韵府》:收集作诗用得到的复音词和仂语,按韵部排列。 《骈字类编》:收集双音词
(七)说文四大家:
(1) 段玉裁:作《说文解字注》,除了注释精确之外,有两个优点:第一,不盲目崇拜许
慎,能批判地接受说文,第二,有历史观点,常能指出语义发展的过程,不限于解释先秦的古义。
(2) 桂馥:作《说文解字义证》,取说文和各经书的字义互相印证,方法是很客观的,读
者感觉到他能充分占有材料。
(3) 王筠:作《说文释例》、《说文名读》,前者对初学说文的人很有益处。 (4) 朱骏声:作《说文通训定声》,不按部首排列,也不按今韵排列,而按古韵十八部排
列,这是他高明的地方,因为在语音上以类相从,往往能打破字形的隔阂而窥见语义的联系。每字下面先列本义,其次列转注,其次列假借;其不能归于转注假借者,称为别义。此外还有声训、古韵、转音(即通韵)等。这种体列是很好的。
(八)王氏父子:
(1) 王念孙(父):
作《广雅疏证》(是上古名物之学), 《读书杂志》(是校正古书的错误的著作,对于字形、字音、字义,都有精确的
考证)
(2) 王引之(子):
作《经义述闻》(是解释经义的书,其方法是:凡前人传注有不相同的地方,就采
用其中合于经义的一说;如果都不合经义,就参考别的经书和古人原有的训诂,另作解释)
《经传释词》(是一部解释虚词的书)
王氏父子最大的优点是不从说文出发,不拘泥字形,一切以语音为准。避免前人所犯的错误两个错误:一是抓住一个字的意符不放,无论如何牵强附会,总要求讲得通;二是只知道拿字形相同或相近去证明字义相近,而不知道在字音相同或相近的时候,即使在字形上没有联系,在字义上也可以相通。
(九)清代经学大师顾炎武:作《音学五书》(音论、诗本音、易音、唐韵正、古音表),
分古韵为十部。
(十)语法:语法作为一门学问,在唐代由印度传入中国,当初为释佛经而用。当时叫做
“声明”,“声明”讲名词变格、动词变位等。
(十一)马建忠:中国第一个语法学家。他的《马氏文通》是受了拉丁语法的影响。研
究对象基本上是上古时期(先秦、两汉)的语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