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玩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肥厚型和扩张型心肌病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

肥厚型和扩张型心肌病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

来源:爱玩科技网
9 Kristensen IB,Christensen JH,Lyng MB,et a1.Expression of osteoblast 14 Heilnad GR,Zwerina K,Baum W,et a1.Neutralisation of Dkk一1 protec ̄ and osteoclast regulator Y genes in the bone marrow microenvironment in from systemic bone loss during inflammation and reduces sclemstin ex— multiple myeloma:only up-ergulation of Wnt inhibitors SFRP3 and pression[J].Ann Rheum Dis,2010;69(12):21520. DKK1 is associated wiht lytic bone disease[J].Leuk Lymphoma,2014; 15 Glantschnig H,Scott K,Hampton R,et a1.A rate—limiitng role for Dick— 55(4):91l-9. kopf-1 in boneformationandthe remediation ofbonelsesinmouseand 10 Alobrs J,Keller J,Baranowsky A,et a1.Canonical Wnt signaling inhibits primate models of postmenopausal osteoperesis by 811 experimental them- seteoclastogenesis independent of osteoprotegeirn[J].J Cell Biol,2013; peufic antibody[J].J Pharmacol Exp Ther,2011;338(2):568-78. 200(4):537-49. 16 Manara M.Sinigaglia L Bone and 1NF in rheumatoid arthritis:clinical 1l Uu YY,Long L,Wang SY,et a1.Cierulating Dickkopf-1 and osteopmte- implications[J].Rind Open,2015;1(Suppl 1):e000065. egrining rhrumatoid arthriits[J].ChinMed J(Ens1),2010;123(11): 17 Boyle WJ,Simonet WS,Laeey DL Osteoclast diferentiation and activa- 1407. tion[J].Nature,2003;423(6937):337-42. 12 Daoussis D.Andonopoulos A I1le emerging role of Dickkop ̄1 in bone 18 Wang Y,Li YP,Paulson C,et a1.Wnt and hte Wnt signaling pathway in biology:is it hte main switch controlling obne and joint remodeling[J]? bone development nad disease[J].Front Biosci(Landmark Ed),2014; Semin Arthritis Rheum,201l;41(2):170-7. 19(3):379-407. 13 Ke HZ,Richards WG,Li X,et a1.Sclerestin and Dickkopf-1 as them— (2017一lO一19修回] peutic targets in bone diseases[J].Endocr Rev,2012;33(5):747—83. (编辑李相军) 肥厚型和扩张型心肌病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 李 帅 洪 葵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江西 南昌 330006) [关键词)心肌病;遗传学;发病机制;基因筛查 [中圈分类号】R5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202(2018)08-0217-04;doi:10.3969/j.issn.1005-9202.2018.08.O9O 肥厚型心肌病(HCM)和扩张型心肌病(DCM)是 发病有关,但其致病机制不同。同时需警惕,遗传噪音 原发性心肌病中最常见的两种临床表型,是导致年轻 产生的假阴性或假阳性突变 。本文就HCM和DCM 患者进行性心力衰竭和心源性猝死(SCD)的重要原 相关致病基因及其发病机制进行综述。 因。一半以上家族性HCM和20%~35%家族性DCM 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已发现29个基因,至少 1 HCM和DCM相关致病基因及其发病机制 1 500个突变位点与HCM发病密切相关,其中大部分 1.1编码肌节蛋白基因突变 突变来源于B一肌球蛋白重链(MYH7)、心肌肌球蛋白 1.1.1编码心肌收缩蛋白基因突变大部分HCM与 结合蛋白c(MYBP)c3、肌球蛋白轻链(MYL)2、 肌节蛋白基因突变相关。一项日本家族性HCM研究 MYL3、心肌肌钙蛋白(TNN)12、TNNI3、 一心肌肌动蛋 发现 】,粗肌丝蛋白相关基因突变以MYH7突变最为 白(ACTC1)、(It-原肌球蛋白(TPM1)和TNNC1基因等 常见(17%),且大多数为错义突变,其次为MYBPC3 9种常见的肌小节致病基因 J,编码z盘蛋白或钙调 突变(14%),而MYH6、MYL2、MYL3相对较少见。此 蛋白的基因突变则相对少见。与HCM不同,DCM突 外,编码细肌丝蛋白的相关基因突变也被证明与HCM 变区域及种类具有多样性和严重性。除肌小节基因突 发病相关,如TNNT2(11%)、ACTC1、TPM1、TNND和 变外,编码细胞骨架、核膜、离子通道及钙调蛋白等相 TNNCI基因等。另外,在该研究中约1.8%家族性 关的基因突变亦被发现与DCM发病密切相关 J。最 HCM患者发生MYBPC3、TNNT2双基因突变。而一散 近一项研究还揭示了散发性DCM的新型易感基因,如 发性HCM的先证者则发生MYL2、rI’I’N及ALPK3多 热休克蛋白B族成员(HSPB)7、d激酶(ALPK)3基因 基因突变 。双(多)突变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和心 等 。目前已发现MYH7、MYBPC3、TPM1、TNNT2、 肌肥厚比单突变者要早,且纯合子者比杂合子者的临 ACTC1、肌联蛋白(1TN)、锚蛋白重复域(ANKRD)1、 床表现更为严重,被认为与基因突变的剂量-效应相 肌钯蛋白(MYPN)等l8个基因的突变与HCM及DCM 关 ],即两种或两种以上异常基因过度表达叠加产生 的效应。但另有研究表明基因突变之间存在相互作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81370288) 用,双突变或多突变在HCM中的致病机制并非为单 通信作者:洪葵(1964-),女,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遗传 纯的剂量叠加,而是第二个突变与第一个突变相互作 性心律失常研究。 用从而加重表型 ]。因此多突变引起表型加重的机 第一作者:李 帅(1989.),女,硕士在读,主要从事遗传性心律失常 制尚需进一步探究。 研究。 肌节蛋白基因突变引起HCM的发病机制尚不明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8年4月第38卷 确。目前认为肌节功能受损是HCM的基本遗传学机 制。心肌收缩蛋白基因突变后可增加心肌张力及对 ca 敏感性等从而影响心肌重构¨引。肌节功能受损 后使心脏收缩亢进,舒张功能障碍,诱发代偿性左室肥 厚、排列紊乱和间质纤维化,是HCM最常见的病理生 理学改变。与HCM致病机制相反,DCM相关收缩蛋 白基因突变降低了肌丝对Can的敏感性,故DCM相 关收缩蛋白基因突变导致心脏收缩功能障碍¨¨。例 如,在携带TNNT2突变模型小鼠中发现,HCM相关 为罕见的主要影响男性的家族性DCM。目前认为 DMD异常导致DCM发病机制可能是DMD突变可导 致其蛋白结构功能异常,细胞骨架解体,细胞膜变得不 稳定,甚至出现膜的缺失,从而影响心肌细胞的收缩功 能。另外,Dystrophin缺乏还导致与其相关的蛋白表达 量减少,更增加了细胞的不稳定性。此外,结蛋白 (DES编码)是另一种重要的细胞骨架蛋白,参与维持 肌纤维结构与功能的完整。DES突变不仅可导致单纯 性DCM,更可导致伴有骨骼肌疾病和心脏传导阻滞的 delGlul60突变增加了心肌对Ca 的敏感性,而DCM 相关delLys210突变则降低了对ca 敏感性¨引。 1.1.2编码Z盘蛋白基因突变 既往遗传学调查发 现,编码心肌z盘蛋白的基因突变与HCM和DCM发 病均有关。z盘通过titin/Tcap/MLP系统实现心肌的 收缩和舒张。当HCM相关TCAP突变时会增加Tcap 与titin、肌LIM蛋白(MLP)和carsarcin一1结合; ANKRD1突变时,可导致心肌锚定重复蛋白(CARP) 与titin和肌钯蛋白结合增加。由此推断HCM中编码 z盘的基因发生突变可增加z盘组件相互结合而导致 肌节变硬,故HCM被认为是一种“肌节僵硬”疾病。 相比于HCM,DCM发生肌节z盘基因突变的频率较 高,且基因突变降低了组件间结合,因而DCM被认为 是一种“肌节疏松”疾病。,ITrN突变多见于DCM¨ , 且多为截断突变,其突变后可导致titin结构及功能异 常,影响肌小节收缩动力的产生及传导进而导致 DCM。 研究者还发现了Cypher/ZASP(LDB3编码)新的 结合蛋白一葡萄糖磷酸变位酶(PGM)1¨引,其参与糖代 谢,PGM1在z盘能量代谢方面起重要作用。DCM相 关突变会降低与PGM1结合,因此代谢应激反应降低 可能参与DCM的发病。Bcl2相关永生基因蛋白3 (BAG3编码)位于Z盘,是一种具有抗细胞凋亡作用 的分子伴侣蛋白¨ 。BAG3基因突变可在代谢异常的 情况下通过干扰z盘的组装和诱导细胞凋亡而导致 DCM发生。 1.2编码细胞骨架蛋白基因突变细胞骨架蛋白是 连接肌浆膜与细胞膜的结构蛋白,对心肌细胞的收缩 起重要作用。目前在DCM中已发现了抗肌萎缩蛋白 (DMD)、结蛋白(DES)、LIM域结合蛋白(LDB)3、8.肌 聚糖(SGCD)、PDZ和LIM域蛋白(PDLIM)3、VCL、 CRYAB、整合素连接激酶(ILK)和层黏连蛋白 链 (LAMA4)9种细胞骨架蛋白相关的基因突变¨ 。 DMD基因主要编码在连接肌纤维的细胞骨架和细胞 外基质中起重要作用的肌肉萎缩蛋白(Dystrophin)。 以Dystrophin为基础的胞膜细胞骨架构成一个重要的 蛋白复合体一肌糖蛋白复合物(DGC) 1 ,DGC不同位 点基因突变均可导致DCM,且常合并肢带型肌营养不 良。DMD突变主要见于x连锁隐性DCM,是一种较 DCM¨ ,而SGCD突变则多导致单纯性DCM。 1.3编码核膜蛋白基因突变 目前已发现致核膜蛋 白异常的有核纤层蛋白A/C(LMNA)、Emerin(EMD)、 Nesprin(SYNE1及SYNE2)、促胸腺生成素(TMPO)和 核纤层相关蛋白(LAP)2or基因突变等与DCM相关, 其中以LMNA突变最为常见。核膜异常导致DCM的 分子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对LMNA突变基因敲人小 鼠研究显示,其突变激活了MAPK通路,这表明信号 转导障碍可能与DCM发病有关¨ 。 1.4编码离子通道蛋白基因突变 1.4.1钾离子通道基因突变所致DCM伴心律失常 心肌钾离子通道参与的复极化在保持心肌细胞电稳态 中发挥重要作用。最近研究显示心肌钾离子通道介导 了心肌病的发生发展,在DCM中发现存在心肌钾离子 通道ABCC9基因突变 J。ABCC9突变改变钾离子通 道的调节亚基SUR2A,阻碍通道的开放,并降低了 ATP的水解活性,使钾通道对ADP不敏感,从而影响 代谢信号的传递。此外,本团队首次揭示了KCNQ1 基因突变与DCM并室速(VT)相关 ¨。在DCM并 VT患者中发现KCNQ1基因罕见突变R397Q,该突变 致慢激活延迟整流钾电流(IKs)的尾电流密度降低, 动作电位时程延长,QT间期延长。其“功能减退”的 机制可能与突变致KCNQ1通道蛋白膜定位表达下降 以及转运缺陷有关。 1.4.2钠离子通道基因突变所致DCM伴心律失常 研究发现,编码钠通道调节亚基基因(SCNSA)突变可 导致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长QT综合征等多种心律失 常。Mcnair等 提出SCN5A基因突变与DCM有关。 目前认为SCN5A突变所致DCM发病机制可能是 SCNSA基因突变直接或间接影响细胞骨架蛋白与钠 通道的结合位点,使其相互作用减弱或丧失;SCN5A 基因突变改变细胞内钠浓度而引起细胞内钙稳态 失衡。 1.5改变ca 稳态的基因突变肌浆网钙调ATP酶 (SERCA)和兰碱尼受体(RyR2)表达改变等所致的心 肌细胞钙循环受损是心脏舒缩功能障碍的重要发病机 制。受磷蛋白(PLN)是心肌SERCA2重要的调节蛋 白。目前已发现PLN突变与DCM相关 引。PLN突 变抑制SERCA的活性,减少Ca 回摄和肌质网内ca 巾等肥厚型和扩张型心肌病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第8期 Hum Genet,2016;61(1):41-50. ·2019· 含量,从而导致心肌收缩力降低或功能障碍。 1.6其他致病基因突变HCM和DCM中还存在其 他致病基因,如CAV3、JPH-2突变后可改变心肌兴奋一 收缩耦联相关蛋白量的表达而导致HCM;MYPN突变 后可致z一盘蛋白异常引起HCM和(或)DCM,但致病 机制尚未完全了解。在DCM中还有FHOD3、线粒体 (TAZ/G4.5基因)、FKTN、DSP及JUP等基因突变。 2遗传修饰作用 HCM还存在遗传突变以外影响表型的机制,如表 4 Esslinger U,Gamier S,Korniat A,et a1.Exome—wide ssaociation study re· veals novel susceptibility genes to sporadic dilated cardiomyopathy[J J. PLoS One,2017;12(3):e172995. 5 Manrai AK,Funke BH,Rehm HL,et a1.Genetic Misdiagnoses and the Potentila ofr Health Dispariites[J].N Engl J Med,2016;375(7): 655-65. 6 Otsuka H,Arimura T,Abe T,et a1.Prevalence and distribution of 8al ̄om— eric gene mutations in Japanese patients with familil hypertaeuhie rcardio- myopathy[J].Cier J,2012;76(2):453-61. 7 Li L,Bainbridge MN,Tan Y,et a1.A potentil olaigogenic etiology of hy— 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a classic single·gene disorder(J].Cier Res, 2017;120(7):1084-90. 8 Fourey D,Care M,Siminovitch KA,et a1.Prevalence and clinical implica- tion of double mutations in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revisiting the 观遗传学,其中DNA甲基化、非编码RNA等对HCM 表型存在修饰作用。此外,种族、年龄、性别、运动、高 血压、肥胖和环境等也参与表型修饰。 3基因突变与诊疗及预后关系 gene—dose efectCJ].Circ Cardiovasc Genet,2017;10(2):e001685. 9 Dorn GW,Mcnally EM.Two strikes and you re out:gene·gene mutation interactions in HCM[J].Circ Res,2014;115(2):208·10. 10 Davis J,Davis LC,Correll RN,et a1.A tension-based model distingui— 与基因型阴性或单基因突变者相比,HCM基因型 阳性或多基因突变者的预后更差 ],其恶性心律失 常、SCD、左心室肥厚及进行性心力衰竭发生率增加。 既往认为 ,在已知的HCM相关基因突变中,MYH7 突变可导致中、重度心肌肥厚及SCD;而MYBPC3突 shes hypertrophic versus dilated cardiomyopathy[J].Cel,2016;165 (5):1147-59. 11 Morimoto S,Lu QW,Harada K,et a1.Ca(2+)-desensitizing effect of a deletion mutation Delta K210 in cardiac troponin T that causes fmialil adilated cardiomyopathy[J].Proc Natl Acad Sci U S A,2002;99(2); 913.8. 变外显率低,临床症状晚发且预后良好;TNNT2突变 的心肌肥厚程度虽轻但SCD高发;TNNI3突变家系内 异质性显著;MYL2、MYI_3突变与左室流出道梗阻及 骨骼肌病有关。但随后大样研究并不支持上述结论, 故相关致病基因与预后的明确关系仍存争议 。 0.5%一5.0%的心力衰竭患者发现有LMNA突变,该 突变较其他原因所致心肌病的病情更重,常伴有重度 房室传导阻滞、恶性心律失常及SCD。 4展望 12 Tadano N,Morimoto S,Yoshimura A,et a1.SCH00013,a novel Ca(2+) sensitizer with positive inotmpic and no chronotropic action in heart fail— are(J].J Pharmaeol Sci,2005;97(1):53.-60. 13 Luk K,Bakhsh A,Ginnetati N,et a1.Recovery in patients with dilated cardiomyopathy wiht loss—of-function mutations in the titin gene[JJ.JA- MA Cardiol,2017;2(6):700-2. 14 Arimura T,Inagaki N,Hayashi T,et a1.Impaired binding of ZASP/Cy— pher with phosphoglucomutse la is ssaociated with dilated cardiomyopa- thy[J].Cardiovasc Res,2009;83(1):80-8. 15 Norton N,Li D,Rieder MJ,et a1.Genome—wide studies of copy nu ̄er variation and exomesequencing identify rare varintas in BAG3 a8 a .心肌病尚无特定病因治疗,治疗上仍以减轻患者 症状和防治并发症为主。已经发现致病基因的先证 cause of dilated cardiomyopathy[J].Am J Hum Genet,2011;88(3): 273.82. 16 Hershberger RE,Siegfried Jn.Update 201 1:clinical and genetic issues 者,为筛查家族其他成员提供了明确的候选基因,可推 荐家属进行相关基因筛查,并对潜在患者进一步随访 和干预。另外,据相关资料显示家族性HCM的肌节 蛋白基因检测阳性率约为60%,散发性HCM更低,故 结果为阴性者尚不能完全排除该病l如]。研究者需进 步探索已知DCM和HCM致病基因的未知区域及 其他基因突变,为心肌病的基因诊疗提供更加全面而 系统的数据库依据。 一in familial dilated cardiomyopathy[J].J Am Coll Cardiol,2011;57 (16):1641-9. 17 Lapidos KA,Kakkar R,Mcnally EM.The dystrophin glycoprotein corn- plex:signaling strength and integrity for the sarcolemma[J].Circ Res, 2004;94(8):1023-31. 18梁华生,张黔桓,陈泗林.扩张型心肌病致病基因的研究进展[J]. 国际心血管病杂志,2016;43(1):224. 19 Muchir A,Pavlidis P,Decoste V,etr .Activation of MAPK pathways links LMNA mutations to cardiomyopathy in Emery-Dreifuss mu ̄ulr adystrophy[J].J Clin Invest,2007;117(5):1282-93. 20 Bienengraeber M,Olon TM,Selsivanov VA,et a1.ABCC9 mutations i- dentified in human dilated cardiomyopathy disrupt catlytiac KATP chan— 5参考文献 1 Seidman JG,Seidman C.The genetic basis for cardiomyopathy:from mu— nel gating(J].Nat Genet,2004;36(4):382-7. 21 Xiong Q,Cao Q,Zhou Q,et a1.Arrhythmogenic cardiomyopathy in a pa- tient wih a rarte loss.of-function KCNQ1 mutaiton[J].J Am Heart As- soc,2015;43(1):e1526. 22 Menair WP,Ku E,Taylor MR,et a/.SCN5A mutation associated wih dit· tation identiifcation to mechanistic paradigms[J].Cell,2001;104(4): 557-67. 2 K ̄ker J,Viswanathan SK,Knoll R,et a1.Recent advances in the molecu- lar genetics of familial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 in south asin de—a osendants[J].Front Physiol,2016;7:499. 3 Kimura A.Molecular genetics and pathogenesis of eardiomyopathy[J].J lated cardiomyopathy,conduction disodrer,nd aarrhythmia[J].Circula— tion,2004;110(15):2163-7.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8年4月第38卷 23 Schmi ̄JP,Kamisago M,Asahi M,et a1.Dilated cardiomyopathy and ci ̄ions demonstrated by hish—throughput sequencing in patients wih theart failure caused by a mutation in phospholamban[J].Science, 2003;299(5611):1410 ̄. 24 Lopes LR,Syms P,Guttmann OP,et .Novel genotype-phcnotype asso一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J].Heart,2015;101(4):294 ̄01. [2018-02-15修回] (编辑袁左呜/滕欣航) 跨期决策的年老化及其认知神经机制 王筱璐张立春徐碧波尹述飞 (湖北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湖北 武汉430062) [关键词]跨期决策;年老化;认知神经机制;异常老化 [中圈分类号】B8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202(2018)08-2020-03;doi:lO.3969/ ̄issn.1005-9202.2018.08.091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决策的年老 化问题引起了心理学、行为经济学及神经科学等多领 域研究者的关注。跨期决策是继风险决策后行为决策 领域研究的新热点…。研究显示,老年人在跨期决策 中的行为表现及脑活动也不同于年轻人 。本文对 跨期决策的年老化及其认知神经机制进行综述。 1跨期决策年老化 跨期决策把时间维度引入决策过程,指在不同时 期的收益和成本的权衡决策 ]。目前多采用延迟折 2跨期决策年老化的认知机制 扣范式来研究跨期决策,常常要求被试者在周期短.获 益少和周期长-获益多之间做出决策。目前的研究结 果表明,人们往往更为偏好即刻的收益 】,即相对于 近期的选项结果,远期的选项结果被打了折扣,这种现 象被称为时间折扣或者延迟折扣。 随着年龄增长,人们的跨期决策行为可能存在年 龄差异。与年轻人相比,老年人的延迟折扣水平更低。 Liu等 研究发现,延迟折扣水平在人的一生中呈下 降趋势,老年人的折扣率最低。Lackenhoff等 研究 发现,在得框架下老年人更倾向于选择延迟选项,其延 迟折扣率低于年轻人;在失框架下没有出现年龄差异。 但也有研究发现与年轻人相比,老年人的延迟折扣水 平更高 J。有研究通过建立模型运算,把跨期决策和 繁衍观点联系在一起,提示伴随老年人的生殖能力下 降,得到延迟奖励的可能性也逐渐降低,因此延迟奖励 即使价值更大,对老年人的吸引力依然不足。因而,在 跨期决策中,老年人的延迟折扣率高于年轻人l3]。还 有研究发现人们的时间延迟折扣水平不存在年龄差 异 。 研究发现跨期决策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认知能 力、情感、动机、个性、任务难度、时间知觉等 ],其中 认知能力是影响决策的核心要素。 在年老化过程中,老年人自身认知功能不断衰退, 表现为注意、加工速度、情节记忆及工作记忆等认知能 力的下降 J,而认知功能的下降会影响决策效率。首 先,老年人的工作记忆下降,会影响其策略的选择和应 用。老年人更愿意采用信息搜索量少、更易整合的简 单决策策略¨引。其次,老年人信息加工的通路通常是 简单的。在相对复杂的情况下,老年人基于猜测、简化 策略或规避负性信息¨ 等原则更愿意选择获益更多 的选项。最后,不同年龄的个体在决策中的注意偏向 不同:年轻人在决策中更偏向于思维过程;而老年人在 决策中更易受信息类型的影响¨ 。这样,老年人只看 到了更高的奖励忽视了延迟可能带来的风险与代价, 所以延迟折扣水平低于年轻人。但持认知增长观的研 究者则针对正常老化提出了互补能力假说,认为老年 人的决策能力受到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的交互影 响——当流体智力逐年下降时,晶体智力可以从另一 条通路进行弥补,从而形成理性的决策【】 ,选择收益 更高的选项。 3跨期决策年老化的脑神经机制 3.1跨期决策的神经机制研究 随着脑影像技术等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No.31600904); 湖北大学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资助(No.170016) 通信作者:尹述飞(1987一),女,讲师,主要从事认知老化研究。 第一作者:王筱璐(1993一),女,在读硕士,主要从事成人发展心理学 研究。 神经科学技术的兴起,研究者开始借助功能性磁共振 成像(fMRI)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等 技术来进一步深入探索跨期决策的内在机制,也取得 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1 。研究者提出了B.8系统理 论模型¨ 来解释跨期决策的神经机制,认为延迟折扣 是两种神经系统竞争的结果:其中情绪系统B钟于即 时奖励,理性系统8权衡即时和延迟奖励。McClure 等¨ 使用成像技术得到的研究结果支持了该理论假 设,与B系统相关的脑区有腹侧纹状体(VStr)、内侧 前额叶(MPFC)、后扣带回(PCC)和内侧眶额皮层 (MOFC);与8系统相关的脑区是后顶叶(PPC)和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iwanbo.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808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