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3月ECONOMICGEOGRAPHYMar.,2006
文章编号:1000-8462(2006)02-0237-04
城镇群的共生发展研究
———以浙中金华城镇群为例
马永俊1,胡希军2
(1.浙江师范大学旅游与资源管理学院,中国浙江金华 321004;2.中南林学院环境艺术设计学院,中国湖南长沙 410004)
摘 要:共生不仅是一种生物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城镇群体间的竞争和共生作用也越来越激烈。文章运用共生理论分析了金华城镇群之间共生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认为要加强金华城镇群的一体化建设,建立对称性互惠共生机制,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和整体竞争力,是实现金华城镇群健康、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共生;共生界面;共生发展;城镇群;金华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劳动力、技术、信息等经济基本要素间的互动性、紧密性越来
越高;另一方面是区际间的经济相互依赖程度趋强,合作越来
1.1 共生的概念越紧密,往往动一方而牵全身。“共生”一词源于希腊语,首先由德国真菌学家德贝里在城市的发展研究中,城镇群之间的竞争和共生也是一个(AntondeBary)于1879年提出,原是生物学的概念,是指不同十分常见的现象。本文认为城镇群的共生是指一组以地域空间生物种属按某种物质联系而生活在一起,是生物在长期进化为基础,劳动地域分工清楚,城镇职能互补,等级规模合理,经济、过程中,逐渐与其他生物走向联合,共同适应复杂多变的环产业结构关联,资源共享,交通网络和基础设施统一规划,城镇化境,互相依赖,各能获得一定利益的一种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进程互控,共同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城镇群体的相互作用关互关系[1]。辞海(19)的定义是“:共生是生物间普遍存在的系。城镇群共生产生的基础是:①地域上的邻近性;②城镇要素
[4]
一种种间关系,泛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有机体生活在一起的相的差异性和功能上的互补性;③互惠互利关系。互关系,一般指一个生物在另一个生物体内或体外共同生活判断城市间是否共生以及共生的程度时,一般从以下几互为有利的关系。”一般而言,共生有三大要素,即共生单元、个方面考虑:两地的产业关联度怎样,纵向是否形成产业链;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两地产业的互补性如何,横向是否形成主导产业、关联产业、1.2 共生的基本特征基础产业的配置;两地产业的聚合度如何,是否形成规模效
共生的基本特征包括以下三点:①共生关系在功能上是益,集聚效益;两地的产业和市场关系;两地的产业和交通运一种互补关系,在性质上是一种互利互惠关系,共生的双方或输、金融、信息、技术关系等等。各方通过共生作用来完成个体所不能完成的功能或者能比
3 金华城镇群共生现状和特征分析
个体完成的更好,在大范围内更具竞争力;②共生的个体之间
必须是异质性的,它们在内部结构和外在功能上都有较大的3.1 金华城镇群的发展概况差异,相似或类同的个体间不可能构成共生;③共生是一种共金华城镇群位于浙江中部,城镇群由2个40万人口的中生伙伴之间既斗争又合作的动态平衡状态,共生的维持是双等城市,3个20万人口的小城市,9个5万人口的中心镇和63方斗争和合作的结果。共生关系多种多样,从行为方式上说,个建制镇组成,城镇总人口195万,城镇密度1.00个/百km2,有寄生关系、偏利共生关系和互惠共生关系,从组织程度上说2003年GDP总值798.98亿元。
[2,3]
有点共生、间歇共生、连续共生和一体化共生等模式。3.2 金华城镇群共生现状和特征分析
从浙江省城市体系空间格局看,金华地处浙江省中部,具
2 城镇群的共生
有优越的地理位置条件。在地形格局上,金华市域城镇群具
当前,有关共生的理论和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学科有形成聚合向心发展的整体组群的地形形态。同时,在全省当中,其含义也被延伸并各有侧重。在经济全球化和生产分区域经济格局中金华市域形成了具有明显特色和竞争力的区工日益细化的今天,经济、社会间的共生作用也是越来越密域经济群体,从而为城市群的形成创造了条件。从构成共生切。一方面各经济要素间的联系制约程度趋强,资源、资金、关系的基本条件,即互补性、异质性和协调性来看,金华城镇
1 共生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收稿日期:2005-11-20;修回日期:2006-02-13
238经 济 地 理 26卷
群总体共生性明显,共生作用较强。为主导,旅游业发达;永康是全国著名的五金城,其经济增长
3.2.1 城镇群分工明晰、异质性明显和产业提升速度已居于金华城镇群之先;兰溪是浙江较早发
金华城镇群的地域分工明晰,基本无主导产业同构,各城展的化工基地和制药中心,冶金业也有一定基础;武义是中国镇基本形成了不同的块状经济格局,异质性明显。义乌是商莹石之乡,非金属矿产丰富,产业以矿产品开发、农产品开发、贸中心,以小商品生产为中心;东阳是中国建筑之乡,产业结小五金和模具生产、制衣为主导;浦江是中国书画之乡和水晶构以建筑业为特色,工业以建材、服装、机械和磁性材料为主之乡,主导产业是文化用品生产以及以水晶为中心的工艺品导;金华是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工业以制药、汽摩配件、工量生产;磐安是中国香菇城和中国药材之乡,重点发展现代农具、乳制品和以导电玻璃、电子环保产品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业、绿色农业、效益农业、品牌农业及农副产品加工业。
表1 金华城镇群人口、规模等级结构
Tab.1 ThescalestructureofJinhuacity-cluster等级一级二级三级四级
城镇名称
金华市区、义乌市兰溪市、东阳市、永康市武义县城、浦江县城、磐安县城、孝顺、魏山、汤溪、苏溪、佛堂、大陈、廿三里游埠、马涧等
城镇个数
2
3963
规模/万人
20—5010—203—100.5—3
定性中等城市
小城市中心镇一般镇
资料来源:新金华五十年。
3.2.2 城镇间联系密切,互补性强
金华城镇群之间存在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如东阳和义乌的工贸型共生。义乌市场发育,有中国最大的小商品市场,年成交额在300亿以上,许多商品生产不可能全部由自己完成,而邻近的东阳则具有很强的生产能力和产业基础,形成了市场与生产基地的共生。义乌市场目前50%以上的工艺品和绝大部分的秋冬服装在东阳生产,东阳的大部分产品则都通过义乌这个窗口流向全国和世界各地。金华和兰溪则是产业配套型共生,两个城市都有较强的化工和制药业基础。目前由几个大的制药集团在两地分设工厂,产品种类和档次分开,有效地避免了内部竞争,提高了产业对外的竞争力。其他如在水泥生产方面,依赖两地交接带丰富的石灰岩资源,也达成了有效的配套生产。永康和武义是资源和产业混合配套共生。永康五金制造业发达,对矿产品、劳动力、土地资源的需求量都较大,武义正以这方面的优势与其产生互补。另外在永康产业提升过程中扩散出来的小五金生产纷纷在武义落户,武义基础较好的模具制造业,则对永康产业实施了配套。金华城镇群拥有3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5个省级风景名胜区,两个国家4A级旅游区和1个省级旅游区。虽然单个景区
模较小且逗留时间短,但总体上从地貌上的喀斯特地貌、丹霞地貌、火山地貌组合,文化上的以黄大仙、胡公、黄帝道教三十六洞天和二十九洞天与古民居古村落相融,景观上峰、洞、水、林组合,功能上农业观光、休闲购物、自然风光游览以及影视等旅游参与项目互补,整体优势很明显。经金华旅游局对全市旅游业的统一规划,因地制宜,开发各景点特色,旅游线路统一安排,服务接待设施共建,在上海、南京等十多个城市统一开展的旅游宣传和推广,取得了明显的共生效益。
4 金华城镇群共生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1 中心城市规模偏小,中心地位不突出
金华中心城规模与杭州、宁波、温州三大中心城市规模有较大差距,市区非农业人口分别为三大城市的13.5%、26.4%、48.9%,与浙江省中西部中心城市的地位不相适应。与下属义乌、永康、东阳等城市的规模差距不断缩小。1980年代初期,金华城市人口已超过10万,下属各县城人口规模均在2—3万,差距达3—5倍,而目前金华城市人口42万,第二位义乌的城市人口及用地规模都已与金华相近,兰溪、东阳、永康城区人口与中心城的差距也快速缩小。2003年5个城市
规模较小、景色和功能单一、知名度不高、吸引力不够、游客规GDP之和占市域的86.5%,金华中心城只占18%。
表2 金华市区和各下属县级市主要经济指标比较(2003年)
Tab.2 ThecontrastofthemaineconomicdevelopmentindexofJinHuacity-clusterin2003指标
GDP总量/万元人均GDP/元
财政总收入/万元固定资产投资/万元进出口总额/万美元职工平均工资/元零售消费额/万元
全市
8016178884121252202388
023831052860966126961
金华市区
14331522211224
819571198028350232831
兰溪市
92414743631015266
857115911332923911990
义乌市
18842723010047825525
856783729387817115117
东阳市
1418171076084116386
9973748000528408204
永康市
1106201314745121268
3166016166218307467
资料来源:金华市统计年鉴(2004)整理而得。
从表2的各项经济指标分析可以得出,金华中心市区在人口和面积都占优的情况下,无论是总体经济实力、财政状况和居民收入方面和下属县级市相比都只能排到中游水平,因此中心城市无法完成聚散功能,相反是处于极化发展阶段,与各县级市构成了一定的竞争。
4.2 城镇间缺乏稳定的共生发展机制
虽然,金华城镇群之间存在有一定的共生关系,但是总体上,并没有形成稳定的共生发展机制,特别在地方的取向以及制度安排上,都各自为政,缺少沟通协作和统一的行为取向。中心城市与其他几个城市间的联系以行政管理为主,缺乏经济上的紧密联系,中心城服务功能、组织管理功能、要素集散功能均较弱,极大地制约了区域城镇群产业结构的
2期 马永俊,胡希军:城镇群的共生发展研究239
提升和区域城镇群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共生发展。华城市的国民生产总值相当于义乌的4倍,而到2001年,金华4.3 各城镇发展不均衡,差异过大的GDP仅相当于义乌的75%。从表3可以看出,金华城镇群
金华城镇群当前形成的共生行为模式主要是非对称性互各城镇的经济发展速度极不平衡,1978到2001年间,按1978年惠共生模式,结果是各个共生单元发展的非同步化,共生关系可比价格计算,义乌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近33倍,而金华只趋向不稳定,即造成了各城镇在共生过程中的社会经济发展速增长了14倍。1980年金华建成区面积已接近10km2,人口约10度不一,有的发展快,有的发展慢,收益不均衡,差距显著,影响万,义乌当时只有1.5km2,人口只有2万。到2001年,金华的了各城镇对于共生发展的原有认识,特别是对于获益较小的城建成区面积为44.75km2,人口约42万,而义乌亦达42km2,人口镇大大打击了他们共生发展的积极性。如在1980年代初,金将近40万,已基本与金华相当。
表3 金华市区和各下属县级市国内生产总值及发展速度比较(1978年=100)Tab.3 ThecontrastofthedevelopmentspeedofGDPbetweenJinhuaanditscountry年份
全市
金华市区
100.0140.7262.7394.4772.4415.1兰溪市
100.0127.7263.2360.0754.81311.3义乌市
100.0123.7301.0719.718.93276.1东阳市
100.0135.1232.3392.61302.22625.4永康市
100.0130.6245.44.71354.82854.71978100.01980130.61985251.31990425.119951102.4200120.01资料来源:金华市统计年鉴(2003)整理计算。
表4 金华城区和义乌城区历年建成区面积比较
Tab.4 Thecontrastofurbanbuilt-upareabetweenJinhuaandYiwucity统计年份金华/km2义乌/km2
19491.84
1986104.51911.88.619952316.219972521199931.9829.84200034.0432.46资料来源:①金华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金华市志;②金华统计局,新金华五十年,1949-1998;③金华统计局,金华统计年鉴2003年;④中国城市研究会,中国城市年鉴,1993-1998。
4.4 缺乏城镇群的整体规划,社会基础设施共享度低镇间的共生界面比较狭窄、单一。共生关系的产生基本上局
由于现行的行政区划、行政管理以及传统的城市规限于局部领域、某一产品或产业的临时性、偶然性、间歇性的
联系交流和共生机划编制办法等原因,金华城镇群各城镇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共生,整体上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行动准则、
城镇总体规划以及基础设施规划都是从自身利益出发,追求制,城镇群之间难以进行长期的、稳定的交流与合作,制约了
打破原有共生界面,重新建立和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注重自身城市的发展,没有从区域整共生效益形成和发展。因此、体上进行合理的考虑和布局,造成了上下级规划不协调,空间上无法衔接,基础设施布局不合理,重复建设等一系列的问
题[5]。而非对称性互惠共生为主的共生模式以及中心城市规模过小、中心功能弱等则影响了各城镇对进行城镇群整体发展统一规划的积极性。以交通道路基础设施建设为例,一个普遍的现象是各城镇建成区范围内的街道、公路建设标准很高,而连接各城镇的交通主干道建设标准相对落后,相互无法形成统一、快捷的交通网络,造成了资源的极度浪费和总体效率的发挥。
优化共生界面,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市域内各城镇的共生度,变间歇性、暂时性的点式共生为长效性的、持久的、稳定的共生关系是促进金华城镇群共生发展的主要措施之一。5.2 改进共生模式,实现城镇群的“共生共荣”从行为模式上看,目前金华城镇群间的共生主要以非对称互惠共生模式为主,造成各城镇经济社会发展速度不一,发展差距不断增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各城镇发展共生关系的积极性。因此,非对称互惠共生模式的大量存在,已成了影响金华城镇群共生效益的关键因素。对称性互惠共生是共生系统进化的基本方向和根本法则,也是最佳激励兼容状态或称最佳资源配置状态,而非对称性互惠共生不可能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即使达到了这一状态,也只是物质资源配置的最佳状态,不是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全要素最佳配置状态[7]。因此要根据各城镇的资源禀赋的具体状况,促进城镇间资源迅速有效的流动,加强各种形式的协作与交流,分工稳定、科学,社会经济和环境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有效运用,追求金华城镇群整体经济总体规模和市场高集中度,促进对称性和一体化互惠共生的发展,共生能量的增加,形成对称性互惠共生机制,实现“共生共荣”、互惠共生、双向促进。5.3 营造良好的共生环境,积极促进城镇群的共生
共生关系的形成和发展需要有良好的外部环境支撑,因此要确立正确的城镇群共生发展观,营造正向的环境诱导机制,形成良好的共生环境,促进金华城镇群的共生。要建立有
5 金华城镇群共生发展的主要思路
世界区域经济的发展日益朝一体化方向发展,区域集团的竞争逐渐代替分散单个地区之间的较量,在区域城镇群体的发展过程中,进行城镇群体的整合,通过城镇之间资源的共同开发利用、基础设施的共享、产业的配套、技术上的协作、城镇功能的互补,变“单打冠军”为“团体冠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决策[6]。在这一宏观背景下,金华城镇群如何营造整体环境,加强区域城镇空间一体化的建设,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互惠共生,提高整体竞争力,成了金华城镇群发展的关键所在。5.1 努力增加共生界面、提高共生度
共生界面是指共生单元之间的接触方式和机制的总和,是共生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从组织模式上看,金华各城
240经 济 地 理 26卷
等的建设,尽快形成产业优势互补、整体合力增强的金华浙中
都市圈,合理组织区内的小城镇,择优培育特色中心镇,优化城镇体系结构,促进金华浙中城镇群的快速发展;要引导城镇群内企业间的横向兼并和纵向整合;加快以交通为主的城镇群之间的空间网络建设等等,来促进金华城镇群的共生发展。
利于城镇群共生发展的正向共生环境,从根本上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对城镇群共生不利的客观环境,变反向环境为正向环境。主要是要通过行政区划的调整、行政管理的变革,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区域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区域城镇体系和基础设施布局规划等的编制和实施,提高城镇群内部的开放度,减少城镇群结成共生体的阻力,达到各城镇共同发展的目的。5.4 加强和完善市场机制,发挥市场的作用和功能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确立,市场将成为金华城镇群最主要的共生界面,要加强和完善市场体系的建设,通过市场运作,调整和优化城镇群之间的信息、物质、能量等资源的配置结构,完善共生的动力机制,提高共生效率,促进金华城镇群共生体系的进化,实现浙中金华城镇群的可持续发展。5.5 完善金华城镇群的整体规划,促进金华城镇群共生发展
要根据金华市域的整体优势和实际,通过制定和完善金华市域的城镇体系总体规划,制定相应的城镇体系发展战略,要通过强化中心城市集聚功能培育,增强综合经济实力,提高产业支撑和经济辐射功能;加快副中心城市义乌、东阳、永康
参考文献:
[1] AEDOUGLAS.Symbioticinteractions[M].OxfordUniversityPress,
1994.1-11.
[2] 吴飞驰.关于共生理念的思考[J].哲学动态,2000,(6):21-24.[3] 袁纯清.共生理论—兼论小型经济[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8.7-47.
[4] 陈月英,刘云刚.闽东南城市群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经济地
理,2001,(3):319-323.
[5] 张京祥,朱喜钢,等.城市竞争力、城市经营与城市规划[J].城市
规划,2002,(8):19-22.[6] 官卫华,姚士谋,等.关于城市群规划的思考[J].地理学与国土
研究,2002,(1):54-58.[7] 袁纯清.共生理论及其对小型经济的应用研究(上)[J].改革,
1998,(2):101-105.
CO-EXISTENCEANDDEVELOPMENTOFCITY-CLUSTER
———ACASESTUDYOFTHEJINHUACITY-CLUSTER
MAYong-jun1,HUXi-jun2
(1.CollegeofTourismandResourcesManagement,ZhejiangNormalUniversity,Jinhua321004,Zhejiang,China;
)2.CollegeofEnvironmentArtsandDesign,CentralSouthForestryUniversity,Changsha410004,Hunan,China
Abstract:Co-existenceisnotonlyabiologicalphenomenon,butalsoasocialphenomenon.Withthetideofeconomicglobalizationandre2
gionaleconomicintegration,thecompetitionofcityclustersisbecomemoreandmorevigorous.Usingtheco-existencetheory,theauthormadeaanalysisofthedevelopmentofthecityclustersofJinhuaandputforwardssomeadvisesaboutpromotiontheco-existenceofthecityclusterstorealizethecitycluster’ssustainabledevelopment.
Keywords:co-existence;co-existenceinterface;co-existencedevelopment;citycluster;Jinhua
),男,浙江东阳人,浙江师范大学旅游与资源管理学院讲师,中南林学院在读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作者简介:马永俊(1971—
区域生态规划、城市规划。
(上接232页)
THEENLIGHTMENTOFSMARTGROWTHTOWARDSTOWN
SPACEDEVELOPMENTINZHEJIANGPROVINCE
LIWang-ming1,PANRong2
(1.RegionandUrbanPlanningSchoolofCivilEngineeringandArchitectureDepartment,ZhejiangUniversity,Hangzhou310028,
)Zhejiang,China;2.HangzhouCityPlanning&DesignAcademy,Hangzhou310012,Zhejiang,ChinaAbstract:SmartgrowthisanewconceptofcitydevelopmentinAmerica.Usingthebasiccontentsandcharacteristicsofsmartgrowthasrefer2
ence,thispaperadvocatesthemodeofintensivetownspace,expatiatesthereasonsandsuggestionsonthepatternofintensivegrowthasregardtotheproblemsexistinginutilizingtownspaceofZhejiangprovince.Keywords:townspace;smartgrowth;intensive;Zhejiangprovince
),女,河北盐山人,浙江大学建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城市与区域规划、作者简介:李王鸣(1956—城市地理等研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iwanbo.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808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