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玩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知识不是学问,聪明不是智慧

知识不是学问,聪明不是智慧

来源:爱玩科技网
滴水藏海 风铃』Brightness J两 识不是学问,聪明不是智慧 。佚名 愚人求知识,离人悟学问 行,只是未知。” 《传习录》上记载,一朋友问王阳明:“读 真正学问到家的人,知道了一个善的道理, 书不记得如何?” 是马上就会身体力行的。如老子所说, “上士闻 王阳明回答说: “只要晓得。如何要记得? 道,勤而行之。” 要晓得已是落第二义了,只要明得自家本体。若 一个人如果真的体悟到了什么是好的、善 徒要记得,便不晓得;若徒要晓得,便明不得自 的,那他一定会去做。如果他没有付诸行动,原 家的本体。” 因只有一个:他并未真正认识到善。 王阳明认为,一般人读书只是记得书中的 话,这是在学知识。因为记得只是你记住了书中 有诚才有智慧,无诫只是小聪明 的话,但这“知识”对你有没有影响、触动?这 王阳明认为惟天下之至诚,然后能立天下之 个就难说了。 大本。在他看来, “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字。 晓得则是你从自心中发现了书中的那些道 做事情,必须先有诚意,然后才能在事物上格 理,在自己心中印证了书中的道理。这就是读书 致,否则就会无从下手。所以。在做任何事情的 以发明本心。这样得来的才是真正的学问。 时候,都要讲究一个“诚”字。而这个“诚”是 可以说,在王阳明眼中,知识只是死的,没 发自内心的真诚、坦白。 有态度的东西。而学问,则是在我们心中得到印 我们经常谈到智慧和聪明的区别,在王阳明 证,得到体悟的知识。这里最大的差别就是有没 看来,真正有大智慧的人都是以诚为本的,诚就 有在自己内心,印证过,体悟过。 是不自欺,不欺人,不欺世。 所以,有些人明白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读 而那些“聪明人”,与诚相反,以巧诈为 过很多书,但做起事情来却不靠谱。因为这些道 本,所谓的聪明都成了获取利益的手段。 理在他心中只是知识。 所以,王阳明在家训中告诫后辈说:毋说 不管是读书还是修行,我们都应该搞清楚我 谎,毋贪利。人如果做不到诚这个字,那么他的 们是在学知识,还是在体悟道理,做学问。 智慧很容易就堕落为一般的小聪明。 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为学就是 《韩非子》中说,巧诈不如拙诚。在这一点 学知识,当然是越学越多;而为道,就是体悟学 上,王阳明、曾国藩与古人不谋而合。 问,自然越来越少。王阳明告诉我们,学问的最 曾国藩以“钝拙”自居,以“拙诚”破“机 后就只有体悟良知。 巧”,这使他练就了深谙世事却又不为世俗所扰 的超然本领。 知面不行,只是未知 “心诚则志专而气足,千磨百折而不改其常 生活中经常碰到这种人,他们有很多知识, 度,终有顺理成章之一日”。“拙诚”不仅是修 知道很多道理,但却从未按照那些道德箴言,那 身之要、相处之道,更是立业之本、成事之基。 些知识去做事。 虽然“拙诚”,有时候看起来会眼前亏,但 王阳明认为,他们其实是不知。比如一个儿 是终究是为未来打下了基础,最终会有更大的收 子自以为知道什么是孝道,但是显示中经常虐待 获。这是一切目不见睫的“聪明人”所不屑的。 自己的父母。这个儿子其实并不知道“孝道”。 而确是任何成大事者所必备的素质。 所以王阳明说, “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 摘自公众号“史夫子说”2017-12—1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iwanbo.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808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