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玩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一种全生态水稻种养系统和方法[发明专利]

一种全生态水稻种养系统和方法[发明专利]

来源:爱玩科技网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CN 111699935 A(43)申请公布日 2020.09.25

(21)申请号 202010666919.X(22)申请日 2020.07.13

(71)申请人 上海毓赛健康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 200000 上海市青浦区练塘镇蒸淀蒸

富路20号-40号14幢103室(72)发明人 陆薇 

(74)专利代理机构 上海京沪专利代理事务所

(普通合伙) 31235

代理人 杨金淑(51)Int.Cl.

A01G 22/22(2018.01)A01G 13/00(2006.01)A01K 67/02(2006.01)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5页 附图2页

(54)发明名称

一种全生态水稻种养系统和方法(57)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全生态水稻种养系统,包括水稻田,所述水稻田周围环绕设置有大明渠,所述大明渠具有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水稻田内纵横交错设置有若干沟渠,该若干沟渠连通所述大明渠,在水稻田外侧设置用于鸭科动物栖息的鸭棚和用于蛙科动物栖息的蛙棚。还公开了一种全生态水稻种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水稻田的周围环绕构件大明渠,在水稻田内纵横交错设置若干与大明渠连通的沟渠;在水稻田中种植秧苗;在大明渠的上层种植水生植物;在大明渠的中层养殖虾和鱼;在大明渠的下层养殖泥鳅和黄鳝;并且投放蛙科动物和鸭科动物;依次收获鸭,虾和鱼,泥鳅和黄鳝,以及水稻。解决了稻田依靠使用化学农药和化学肥料的种植问题。

CN 111699935 ACN 111699935 A

权 利 要 求 书

1/1页

1.一种全生态水稻种养系统,包括水稻田,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稻田(1)周围环绕设置有大明渠(2),所述大明渠(2)具有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水稻田(1)内纵横交错设置有若干沟渠(3),该若干沟渠(3)连通所述大明渠(2),在水稻田(1)外侧设置用于鸭科动物栖息的鸭棚(4)和用于蛙科动物栖息的蛙棚(5)。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生态水稻种养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大明渠(2)外侧沟垅设有防护层(6),该防护层(6)上种植有驱虫性植物。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生态水稻种养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大明渠(2)的横截面为上宽下窄的梯形,该大明渠(2)的内壁为土层。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全生态水稻种养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层(6)的外侧设有隔离层(7),该隔离层(7)包括灌木植物层和设于灌木植物层外侧的乔木植物层。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生态水稻种养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稻田(1)的设置有人工湿地(8),所述人工湿地(8)的面积为水稻田(1)面积的10%,该人工湿地(8)上种植吸附性植物并且养殖鸭科动物和蛙科动物。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全生态水稻种养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附性植物包括美人蕉、再力花、金鱼草、菖蒲和香蒲中任一种或多种。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生态水稻种养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鸭棚(4)和蛙棚(5)沿水稻田(1)的对角线设置。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的全生态水稻种养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蛙棚(5)包括蝌蚪池(51)、幼蛙池(52)和成蛙池(53),该蝌蚪池(51)、幼蛙池(52)和成蛙池(53)均为土池;

所述蝌蚪池(51)面积为20~50m2,池深0,8~1m,水深50~60cm,池壁坡度为1:3;所述幼蛙池(52)面积为30~120m2,池深60cm,水深18~60cm,水陆面积比为1.5:1~2:1,池壁坡度为3:10;

所述成蛙池(53)面积为30m2,池深80~100cm,水深30~60cm,水陆面积比为1:1,池壁坡度为1:3;

蝌蚪池(51)、幼蛙池(52)和成蛙池(53)之间设置防逃窜立网(54)。9.一种全生态水稻种养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在水稻田(1)的周围环绕构件大明渠(2),在水稻田(1)内纵横交错设置若干与大明渠(2)连通的沟渠(3);

在水稻田(1)中种植秧苗;

在大明渠(2)的上层种植水生植物;在大明渠(2)的中层养殖虾和鱼;在大明渠(2)的下层养殖泥鳅和黄鳝;并且投放蛙科动物和鸭科动物;

依次收获鸭,虾和鱼,泥鳅和黄鳝,以及水稻。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全生态水稻种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蛙科动物为黑斑蛙,投放黑斑蛙数量为150~250只/666.7m2,投放时机为秧苗返青10~15天后;

投放鸭科动物方法具体为,选取健壮鸭雏1000只,在鸭棚(4)内饲养7-10天,选择晴天无风的中午代入稻田,前十天对鸭雏进行唤喂,养成没晚鸭雏自动归棚的习惯,饲喂十天后,草鸭将自动养成白天田间活动觅食,晚上归入鸭棚(4)的习惯。

2

CN 111699935 A

说 明 书

一种全生态水稻种养系统和方法

1/5页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水稻种养系统和方法,具体涉及一种全生态水稻种养系统和方法。

背景技术

[0002]随着我国人口增多,可用土地面积逐渐减少。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获取更高的收益成为发展重点。同时,近30年来,为追求粮食高产大量使用农药化肥,不仅造成严重的农业面源污染、河流污染,还导致土地污染退化严重,土壤质量恶化。稻田生态系统除农业污染外,生态系统也遭到人为破坏,例如大量捕捉蛙类,害虫急剧繁殖,导致稻田食物链断裂,导致生态平衡失调。

发明内容

[0003]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全生态水稻种养系统和一种全生态水稻种养方法。

[0004]一种全生态水稻种养系统,包括水稻田,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稻田周围环绕设置有大明渠,所述大明渠具有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水稻田内纵横交错设置有若干沟渠,该若干沟渠连通所述大明渠,在水稻田外侧设置用于鸭科动物栖息的鸭棚和用于蛙科动物栖息的蛙棚。

[0005]进一步的,所述大明渠外侧沟垅设有防护层,该防护层上种植有驱虫性植物。[0006]进一步的,所述大明渠的横截面为上宽下窄的梯形,该大明渠的内壁为土层。[0007]进一步的,所述防护层的外侧设有隔离层,该隔离层包括灌木植物层和设于灌木植物层外侧的乔木植物层。[0008]进一步的,所述水稻田的设置有人工湿地,所述人工湿地的面积为水稻田面积的10%,该人工湿地上种植吸附性植物并且养殖鸭科动物和蛙科动物。[0009]进一步的,所述吸附性植物包括美人蕉、再力花、金鱼草、菖蒲和香蒲中任一种或多种。

[0010]进一步的,所述鸭棚和蛙棚沿水稻田的对角线设置。[0011]进一步的,所述蛙棚包括蝌蚪池、幼蛙池和成蛙池,该蝌蚪池、幼蛙池和成蛙池均为土池;

[0012]所述蝌蚪池面积为20~50m2,池深0,8~1m,水深50~60cm,池壁坡度为1:3;[0013]所述幼蛙池面积为30~120m2,池深60cm,水深18~60cm,水陆面积比为1.5:1~2:1,池壁坡度为3:10;

[0014]所述成蛙池面积为30m2,池深80~100cm,水深30~60cm,水陆面积比为1:1,池壁坡度为1:3;

[0015]蝌蚪池、幼蛙池和成蛙池之间设置防逃窜立网。[0016]一种全生态水稻种养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3

CN 111699935 A[0017]

说 明 书

2/5页

在水稻田的周围环绕构件大明渠,在水稻田内纵横交错设置若干与大明渠连通的

沟渠;在水稻田中种植秧苗;在大明渠的上层种植水生植物;在大明渠的中层养殖虾和鱼;在大明渠的下层养殖泥鳅和黄鳝;并且投放蛙科动物和鸭科动物;依次收获鸭,虾和鱼,泥鳅和黄鳝,以及水稻。[0018]进一步的,所述蛙科动物为黑斑蛙,投放黑斑蛙数量为150~250只/666.7m2,投放时机为秧苗返青10~15天后。

[0019]投放鸭科动物方法具体为,选取健壮鸭雏1000只,在鸭棚内饲养7-10天,选择晴天无风的中午代入稻田,前十天对鸭雏进行唤喂,养成没晚鸭雏自动归棚的习惯,饲喂十天后,草鸭将自动养成白天田间活动觅食,晚上归入鸭棚的习惯。[0020]本发明通过大明渠建立田间生态系统,解决了稻田依靠使用化学农药和化学肥料的种植问题。同时解决了因为稻田肥料流失而造成的河流污染问题。立体种养模式充分利用了土地空间,增加了更多收益。[0021]防护层和隔离层的存在,一定程度上阻断了外界常规种植农药肥料的污染。[0022]养殖黑斑蛙要求设围墙或围网防止逃跑或阻止天敌入侵,而且在各种蛙池之间也应设立围网隔离设施,避免串池,做到严格分级分池饲养。附图说明

[0023]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全生态水稻种养系统布置图。[0024]图2为本发明提供的大明渠剖面图。[0025]图3为本发明提供的蛙棚布局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6]如图1所示,一种全生态水稻种养系统,包括水稻田,水稻田1周围环绕设置有大明渠2,大明渠2具有进水口和出水口,该进水口和出水口与河道连接,水稻田1内纵横交错设置有若干沟渠3,该若干沟渠3连通大明渠2,在水稻田1外侧设置用于鸭科动物栖息的鸭棚4和用于蛙科动物栖息的蛙棚5。通过大明渠2建立田间生态系统,解决了稻田依靠使用化学农药和化学肥料的种植问题。同时解决了因为稻田肥料流失而造成的河流污染问题。立体种养模式充分利用了土地空间,增加了更多收益。[0027]具体而言,水稻田1为正方形,面积约100亩,大明渠2环绕水稻田1设置,边长为258.2m。结合图1和图2,大明渠2的横截面为上宽下窄的梯形,该大明渠2的内壁为土层。大明渠2的横截面上宽2m,下宽1.5m,高度为3m。[0028]如图1所示,大明渠2外侧沟垅设有宽度为1.5m的防护层6,该防护层6上种植有驱虫性植物。驱虫性植物优选为百日菊。防护层6的外侧设有隔离层7,该隔离层7包括宽2m的灌木植物层和设于灌木植物层外侧的宽3m的乔木植物层。灌木植物层优选以大叶黄杨和栀子花为主,乔木植物层优选以香樟和广玉兰为主。防护层6和隔离层7的存在,一定程度上阻断了外界常规种植农药肥料的污染,使水稻更好地隔绝污染源,从而提升水稻品质。[0029]水稻田1的设置有人工湿地8,人工湿地8的面积为水稻田1面积的10%,该人工湿地8上种植吸附性植物并且养殖鸭科动物和蛙科动物。吸附性植物包括美人蕉、再力花、金鱼草、菖蒲和香蒲中任一种或多种。

4

CN 111699935 A[0030]

说 明 书

3/5页

鸭棚4和蛙棚5沿水稻田1的对角线设置。防止鸭科动物和蛙科动物之间相互串棚。

[0031]蛙棚5包括蝌蚪池51、幼蛙池52和成蛙池53,该蝌蚪池51、幼蛙池52和成蛙池53均为土池;蝌蚪池51面积为20~50m2,池深0,8~1m,水深50~60cm,池壁坡度为1:3;幼蛙池52面积为30~120m2,池深60cm,水深18~60cm,水陆面积比为1.5:1~2:1,池壁坡度为3:10;成蛙池53面积为30m2,池深80~100cm,水深30~60cm,水陆面积比为1:1,池壁坡度为1:3;蝌蚪池51、幼蛙池52和成蛙池53的四周应绿化,夏季应搭遮阳棚,冬季做好防寒设施。[0032]蝌蚪池51、幼蛙池52和成蛙池53之间设置防逃窜立网54。[0033]一种全生态水稻种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0034]在水稻田1的周围环绕构件大明渠2,在水稻田1内纵横交错设置若干与大明渠2连通的沟渠3;

[0035]在水稻田1中种植秧苗;

[0036]在大明渠2的上层种植水生植物;在大明渠2的中层养殖虾和鱼;在大明渠2的下层养殖泥鳅和黄鳝;并且投放蛙科动物和鸭科动物;[0037]依次收获鸭,虾和鱼,泥鳅和黄鳝,以及水稻。[0038]蛙科动物为黑斑蛙,投放黑斑蛙数量为150~250只/666.7m2,投放时机为秧苗返青10~15天后;

[0039]投放鸭科动物方法具体为,选取健壮鸭雏1000只,在鸭棚4内饲养7-10天,选择晴天无风的中午代入稻田,前十天对鸭雏进行唤喂,养成没晚鸭雏自动归棚的习惯,饲喂十天后,草鸭将自动养成白天田间活动觅食,晚上归入鸭棚4的习惯。[0040]稻田内建立人工湿地循环净化水质,混养黑斑蛙、草鸭、草鱼、对虾等减少稻田病虫害增加肥力。通过单位面积内水稻及养殖品种的创收,解决单位面积水稻收益较少,农户增产不增收的情况。

[0041]本发明通过以下实施例进行进一步阐述:[0042]1稻田选址要求

[0043]稻田位置大气环境质量、土壤和水质应符合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NY/T 391)。选址生态环境良好、无污染的地区,远离工矿区和公路铁路干线,避开污染源。区域附近水源条件好、无污染、排灌方便、选土壤耕层深厚、肥沃、通透性能好、土壤中性偏酸、有机质含量高、具有较好的保水保肥能力,有害物质控制在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NY/T 391)规定的范围内。

[0044]2稻田基本建设[0045]2.1构建大明渠[0046]以稻田为中心,四周挖建大明渠。大明渠环绕稻田为正方形,边长258.2m,稻田面积约100亩。大明渠剖面为梯形,上宽下窄。沟上宽2m,下宽1.5m,高度3m。沟渠内壁为土层。大明渠内灌水,约5/4。上层种植水葫芦、红萍、马蹄莲等水生植物,养殖青浦野鸭和本地黑斑蛙。中层养殖草鱼、南美白对虾、或草鱼和鲢鱼以1:3混养。下层即淤泥层养殖泥鳅和黄鳝。

[0047]2.2构建防护层

[0048]大明渠外层沟垅设置为防护层,宽度1.5m,种植驱虫性植物百日菊。百日菊是一年生草本植物。播种前,土壤和种子要经过严格的消毒处理,以防生长期出现病虫害。播种在4

5

CN 111699935 A

说 明 书

4/5页

月上旬至6月下旬均可,种子消毒用1%高锰酸钾液浸种30分钟,基质用腐叶土2份、河沙1份、泥炭2份、珍珠岩2份混合配制而成,可用0.05%高锰酸钾或1000倍甲醛消毒,土壤可采用高温熏蒸法,杀死其中的病菌、害虫及草种。播前基质湿润后点播,百日草为嫌光性花种,播种后须覆盖一层蛭石。在21-23℃温度时,3-5天即可发芽,发芽期不需要光照,发芽后苗床保持50%-60%的含水量,不能太湿,以免烂根或发生猝倒病。[0049]2.3构建隔离层

[0050]防护层外设置隔离层,隔离层包括宽度2m的灌木植物层和3m的乔木植物层,灌木植物层主要以小灌木为主,小灌木以大叶黄杨和栀子花为主。乔木植物层主要以乔木为主,乔木以香樟和广玉兰为主。隔离层地面覆盖草丛。[0051]2.4建设鸭棚

[0052]在稻田东南角建设鸭棚,以供养1000只草鸭栖息。[0053]2.5建设蛙棚

[0054]在稻田西北角建设蛙棚,以供养2万只黑斑蛙栖息。[0055]2.6构建人工湿地

[0056]在稻田最设置人工湿地,人工湿地面积占整个稻田的10%左右。宽度为25m。人工湿地以种植可吸附有害物质的植物为主。植物类别以美人蕉、再力花、金鱼草、菖蒲、香蒲为主。

[0057]2.7构建稻田沟渠

[0058]稻田内建立主要沟渠,宽1m,深1.5m。以十字形将整片稻田分为四个区域。每个区域内部分布田字形小沟渠,小沟渠宽0.3m、深0.4m。稻田沟渠和小沟渠保证混养动物在大明渠与稻田内的流动。[0059]3绿色水稻栽培[0060]栽培品种选择“青浦薄稻”系列的“青角307”、“青香软粳”等。其秧苗品质优良,农艺性状好,适应上海当地环境,抗病虫能力强,为中晚熟水稻品种。[0061]育秧方式采用塑盘育秧,秧龄掌握在18~20天,秧大田比例为1:100。应适当减少播种量,培育壮秧,使用绿色标准允许的生产投入品,如农家肥、邮寄费、生物肥等,化肥使用量少于1/2。适时移栽,合理密植。密度、行株距要利于水稻健康生长,提高群体抗病虫草害能力。栽培管理严格按照绿色水稻生产技术操作规程进行。[0062]4稻田养蛙

[0063]秧苗返青10~15d后在田埂四周预放置蛙投料台。投放黑斑蛙数量为150~250只/666.7m2,规格:90-100g/只。整块稻田投蛙数量2万只左右。[00]5稻田养鱼、养虾[0065]5月初,当水温稳定在18℃以上,稻田插完秧5-10d返青后,投放南美白对虾苗。南美白对虾规格为体长1.0厘米~1.2厘米,每亩放养1000尾。6月中旬,当南美白对虾体长达到4厘米以上时,投放2龄草鱼苗,规格为3~4尾/公斤,每亩放养10尾。生育期间虾和鱼均不再进行饲喂。

[0066]6稻田养鸭[0067]5月底,选取健壮鸭雏1000只,在鸭棚内饲养7-10d。选择晴天无风的中午代入稻田。前十天对鸭雏进行唤喂。养成没晚鸭雏自动归棚的习惯。饲喂十天后,草鸭将自动养成

6

CN 111699935 A

说 明 书

5/5页

白天田间活动觅食,晚上归入鸭棚的习惯。[0068]7稻田养泥鳅、黄鳝[0069]选择的泥鳅苗、黄鳝苗应无伤无病、游动活泼、规格整齐,体色为黄色或棕红色。每亩放养规格为30-50g/尾的黄鳝苗50尾,混养泥鳅占到黄鳝苗总数的5%。苗种放养时温差不能过大,要用冷水均匀冲黄鳝苗。[0070]8放养后管理

[0071]放养后要加强巡逻,防止漏水和沟渠坍塌。看好水源,防止干池。同时控制好大明渠内水的适宜深度,以方便黑斑蛙、草鸭、草鱼、对虾取食。时刻观察稻田情况,分析病虫害情况,及时防治防控。大明渠底部每年清理淤泥,经暴晒处理后,作为第二年的稻田肥料。[0072]9稻田病虫草害防治[0073]9.1混养防控[0074]采用稻田养蛙、养鸭技术,利用蛙和鸭对稻田病虫草害的控制作用及其对天敌的影响,实现蛙、鸭吃虫,保护水稻、达到田间生态平衡和良性循环。[0075]9.2红萍放养防控

[0076]稻田红萍放养抑制杂草生长,同时可以进行生物固氮,并可富集水稻植株不能直接利用的微量的钾,使其成为水稻生产的天然氮、钾肥源。[0077]9.3物理防控

[0078]在稻田沟渠两侧安装防虫灯,捕杀害虫。[0079]10收获

[0080]8月中下旬回收草鸭,9月初回收对虾和草鱼,10月初开始放水回收泥鳅和黄鳝,10月中下旬收割水稻。

[0081]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以及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7

CN 111699935 A

说 明 书 附 图

1/2页

图1

图2

8

CN 111699935 A

说 明 书 附 图

2/2页

图3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iwanbo.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808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