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玩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浅谈阴阳五行

浅谈阴阳五行

来源:爱玩科技网
浅谈阴阳五行 熊铁基

阴阳五行对于现代的青年同志是比较陌生的,但是在读我国古代的文史书籍时又常常会涉及到它,它在我国文化史上有很大的影响,在现代生活中偶尔也会碰到。这里就个人的认识谈谈这个问题。 一 阴阳和五行

阴阳和五行是我国古代人们认识客观世界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两个名词概念。

先说阴阳。按字释,阴的意思是暗,阳的意思是明。所以日称太阳,月称太阴。日出则暖,引申起来暖和之气为阳气。向日才能见阳光,又引申为正面、表面或者南方。背日之地就暗,故阴字引申之意为背里、里面或者北方。《说文》这部字书解释阴字说:“阴,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我国的山脉、河流大多是东西走向,并且山水相间,故有此解释。我国盖房子自古以来多是坐北朝南,以便正面接受阳光。正背、表里、南北是相对待的,所以阴阳二字连用,是古代人对自然现象的一种概括。《老子》一书中说:“万物负阴而抱阳”。但是,古人认识客观事物的现象并非仅用阴阳二字来概括,还使用了刚柔、动静、消息、屈伸、往来、进退、翕辟等等许多相互对待的名词。就是在这样的认识过程中,人们形成了最早的哲学思想——阴阳说。这种哲学思想反映在《易经》一书中,所谓“易以道阴阳”(见《庄子·天下》)。这种哲学思想包含着对立统一、一分为二的辩证法,如《易经》所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因为《易经》是一种卜筮之书,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和宗教迷信搅在一起,这里不详说它。《老子》这部书反映这种辩证法思想抽象一些,但简明一些,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再说五行。五行也是古人对客观事物多样性的一种概括。《上述·洪范》中说:“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坐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把物质区分为五类,并且讲了它们的性质和功用。五行又称五材,《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说:“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五行、五材(有时还称五部)都是指金木水火土,这一点是确定无疑的。 把物质分为金、木、水、火、土五类,今天看来当然不恰当,但在古代则是人们多年认识的积累,而且在古代也有一定的准确性,这是我们祖先的智慧结晶。

这里顺便谈谈古人为什么用五这个数字。当时不仅有五行,还有五味、五色、五声,乃至五帝、五霸„„等等,有人粗略统计几部儒家经典不下六、七十之多。古代习惯用五来概括事物,很可能与人类计数知识的发展有关。首先能数的数是一和二,其次才是三和五,然后才有十、百、千、万以及其他计数,并且最早是以三、五为多数,后来才以十、万等整数为多。这方面过去有人在某些落后部落的语言中证明过。我想,今天我们在儿童中也可得到证明。可见古人用三、五等数字概括事物并不偶然。“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不能不说是更古的人对老子的影响。同样,五行等等也是受这种计数知识影响的。不过,五行还行唯物、科学认识事物的方面,金木水火土在古代确实是人类最初认识的五种基本的主要的物质,也确定是“废一不可”的。认识到自然界由这五种基本物质构成,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自然观,比起阴阳说来更无神秘之处。

二 阴阳家和阴阳五行学说

上面说的阴阳和五行,虽不是最原始的,但也是很早的人们的认识,其前前后后自然有一个很长的发展过程,即便原始的阴阳说和五行说大体定型的时候,人的认识也不断发展。开始,阴阳和五行并不是一回事,在春秋乃至战国中期以前,它们的发展都是各自进行的。人们对阴阳的认识不断扩大,首先人的自身有男女,其次类推自然界,有天地、日月、昼夜乃至人鬼等等,都似乎可以拿一阴一阳来解释,愈到后来就愈神化了。对五行的认识也是如此,人们进行探讨五行之间的关系,乃至金木水火土与其他事物的关系。关于五行本身的关

系,一种相生说认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另一种相克(或相胜)说认为,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土克水。进而企图把一切事物都纳入这五行及其相生或相克的运转之中,产生了所谓“五德始终说”,原始五行说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就为唯心主义所替代,并逐渐变成荒诞不经的东西。

这样,到战国后期,就出现了以邹衍为代表的阴阳家。阴阳家曾风行一时,这从汉初司马谈《论六家之要旨》可以看出,他把阴阳与儒、墨、名、法、道德五行并列,而且提在首位。但是后来儒家吸收了这个学派的思想学说,杂糅了阴阳五行的新儒家又在汉武帝以后居于“独尊”地位,阴阳家不传了,阴阳家的著作几乎全部全部散佚,现在只能看到一些间接的片段资料,所以真正了解这个学派还是很困难的。

关于代表人物邹衍的材料也不是很多。后出的材料不可靠,魏晋时的人已经给他涂上了一些神话色彩了,比如张湛注《列子·汤问篇》说:“北方有地,美而寒,不生五谷,邹子吹律暖之,而禾黍滋也”,这当然也是难以令人置信的。根据《史记》等书的记载,也只能知其大概。

邹衍是战国后期齐国人,曾居当时学术中心稷下,后来到燕国,为燕昭王师。关于他的思想学说,《史记·孟荀列传》记载:“邹衍睹有国者益淫奢,不能尚德,若《大雅》整之于身,施及黎庶矣。乃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始终》、《大圣》之篇十余万言。其语闳大不经,必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至于无垠。”首先,他和先秦诸子一样,他的学说是为了解决时弊。其次,他的学说以“深观阴阳消息”为出发点,大概也就因此而被称为阴阳家。所谓“深观阴阳消息”,就是他对早已产生的阴阳学说和理论作更深的探索和更多的发挥,由此出发,纵论天地古今,即“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至于无垠。”

例如他对于儒者所谓中国作进一步的解释和推论,“中国名曰赤县神州„„中国外如赤县神州者九,乃所谓九州也。”根据传统的禹九州作为公式,推论出九大州,他猜想的世界是极其广阔的,中国仅仅是八十分之一。

又例如他论古今,“先序今以上至黄帝,学者所共术,大并世盛衰,因载其譏祥度制,推而远之,至天地未生,窈冥不可考而原也,”他不仅讲时人所共知的历史,一直从他的当时推论到远古乃至天地未生之诞的,还是他的“五德始终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iwanbo.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808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