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玩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湘中丘陵区水土保持效益综合评价

湘中丘陵区水土保持效益综合评价

来源:爱玩科技网
・50・ 中国水土保持SWCC 2010年第l2期 湘中丘陵区水土保持效益综合评价 尹 辉 ,蒋忠诚 ,罗为群 ,喻崎雯 ,周和平 ,李景保。 (1.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广西桂林541004;2.广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3.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南长沙410081) [关键词]水土保持效益;层次分析法;灰色关联法;湘中丘陵区 [摘要]以湘中丘陵区2001--2007年水土保持措施配置和实施情况为依据,选取l5个水土保持效益评价指标,建立 指标体系,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灰色关联法,对湘中丘陵四大治理区进行了水土保持效益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各区 水土保持治理效益的次序为长、株、弹丘陵区>衡阳丘陵区>娄、邵丘陵区>雪峰山山地丘陵区。 [中图分类号]S1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941(2010)12—0050—04 全年总降水量的68%一84%。该区地貌为西、南、东山地环绕, 向北开口的大型盆地。土壤以花岗岩、砂岩红壤和红色石灰土 水土保持综合效益评价是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环节。近 年来,国内外学者从评价指标 和评价方法 。 着手,对水土 保持综合效益评价进行了深入研究。水土保持效益评价已由 传统的定性评价转向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评价,在评价结 果的精度和效度上有了质的飞跃。然而,由于评价指标和评价 为主,红色石灰土黏性大,有机质含量低,土体紧密,渗透性差, 常产生表面冲刷形成面蚀。据2007年底统计资料,总人口约 3 13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约为2 100万人,2007年地区生产总 方法的不统一、实地调查的基础数据不够、生态社会效益难以 界定和量化计算等因素的存在,导致水土保持效益评价结果难 以真实地反映客观实情;若以优、良、中、差作为水土保持综合 效益等级划分标准,则存在着难以制定各等级界线的界定标准 值约为5 3l0万元,人均纯收入5 739.0元。 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尽管湘中丘陵区实施了一些水土 保持措施,但2001年前湘中丘陵区水土流失面积仍多达 15 796.9 km ,占土地总面积的29.9%,其中轻度侵蚀面积占 以及如何解决量化过程中主观性较强等问题,常导致水土保持 效益评价结果带有模糊特征,可比性相对笼统。纵观各类水土 保持效益评价方法,灰色关联法更适宜于评价水土保持综合效 47%,中度、强烈及以上的侵蚀面积占53%。全区年均土壤侵 蚀模数高达4 200 t/kin ,局部地区可高达10 000 t/km 以上,其 中长、株、潭丘陵综合治理区年土壤侵蚀模数约为3 800 t/km , 衡阳丘陵综合治理区约为4 350 t/kin ,娄、邵丘陵综合治理区 约为4 200 t/kin ,雪峰山山地丘陵综合治理区约为4 240 t/kin 。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仅使湘中丘陵区地表生产力下降,大 量表土流失,还恶化生态环境,严重制约着该区社会经济的可 益 J,其计算结果有较强的合理性和可比性。据此,我们以湖 南省水土流失严重且治理措施实施到位的湘中丘陵区作为研 究对象,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各指标量化的基础上,以层 次分析法作为各指标权重的计算标准,对湘中丘陵四大治理区 进行了水土保持效益灰色关联评价,并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结果 分析,以期为各治理区下阶段水土保持措施体系的优化与合理 持续发展。为治理湘中丘陵区水土流失,湖南省水利厅根据湘 中丘陵区水土流失现状与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的相似性,以及 配置提供科学依据。 1研究区概况 湖南省水土保持相关文件,将湘中丘陵区划分为4个不同类型 的综合治理区,即长、株、潭丘陵综合治理区,衡阳丘陵综合治 理区,娄、邵丘陵综合治理区和雪峰山山地丘陵综合治理区,并 以各区水土流失特点为基准,自2001年以来,有针对性地配置 湘中丘陵区包括衡阳、湘潭、娄底三地市所辖全部,以及长 沙市的长沙、望城、宁乡3个县和长沙市郊的5个区,益阳市的 桃江、安化两县,株洲市的株洲县和株洲市郊4个区,邵阳市的 邵阳、邵东、新邵、隆回4个县和邵阳市郊3个区,共计41个县 了水土保持生物措施、耕作(农业)措施和工程措施,实施情况 基本与((2001-2050年湖南省水土保持规划》的内容相符。 2水土保持效益评价方法 2.1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与量化 (市、区),总土地面积52 857 km 。湘中丘陵区降水丰沛,多年 平均降水量1 427 mm,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匀,4一lO月降水量占 水土保持效益主要由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三大 [项目来源]受“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006BAC01A10)、全 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科学考察项目(2005SBKK05)、岩 溶所所控项目(200707)、岩溶所所控项目(2008010)资助 类指标来反映,每一类指标都有表征其属性特征的次一级指 标,各指标的组合就构成了水土保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图1), 各水土保持效益评价指标的含义及量化方法如表1所示。 尹辉等:湘中丘陵区水土保持效益综合评价 ・51・ 图1 湘中丘陵区水土保持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表l 水土保持效益评价指标含义及量化方法 2.2评价方法与步骤 分值(百分制)。 3结果与分析 在专家打分的基础上,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 权重,从而建立水土保持综合效益评价的层次结构模型,得到 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值,再通过灰色关联法评价湘中丘陵区水土 保持治理的综合效益。 2.2.1 层次分析法计算步骤 3.1 2001—2o07年各区水土保持效益评价指标计算结果 以2002年和2008年的湖南省统计年鉴、湖南省水土保持 规划(2000--2050年)为依据,对各指标的原始数据进行处理 后,可得到2001--2007年各区水土保持效益评价指标值(表 2)。 层次分析法是计算评价指标权重的常用方法,其计算步骤 是:首先将专家组对各指标的重要性评分进行两两比较,构建 判断矩阵,再计算各评价指标的权重,最后进行一致性检验;当 且仅当一致性比率CR<0.10时,说明所建立的判断矩阵具有 满意的一致性,所计算的权重才是合理可信的。 2.2.2灰色关联分析法计算步骤 首先对评价指标的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并以最优 参考数列(各指标都取最优值)为基准,来计算各数列与参考数 列的差序列,然后将各评价指标值代入灰色关联系数的公式进 3.2各区水土保持效益评价结果 相对于湖南省湘中丘陵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评价这 个总目标层来说,通过相关专家咨询和商定,得到各级指标两 两比较的判断矩阵,经过权重计算后,得到各子系统水土保持 综合治理效益评价的权重值(表3)。 层次分析法界定权重以后,再对湘中丘陵各治理区进行灰 色关联分析,可得各治理区水土保持效益评价指标的关联系数 行计算,最后将计算出的关联系数乘以100,即得到综合成效评 序列(略)和水土保持治理的综合成效(表4)。 ・52・ 中国水土保持SWCC 2010年第l2期 权重值0.231 0.131 0.079 0.079 0.050 0.076 0.072 0.047 0.047 0.045 0.053 0.030 0.O16 0.030 0.016 表4各治理区水土保持治理综合成效 相比,二者的差距非常小。结合表2所示的水土保持效益指标 值,可以看出该区的水土保持效益是令人满意的,主要表现为: 该区人均地区总产值增量、财政收入增量、农牧渔产值增量均 较大;水土流失治理度增量较高、蓄水容积增加量最大、人均粮 食增量最大、城市化水平增量较大、恩格尔系数减小量较多,但 该区林草覆盖率增量较少、人均消费支出增量最小,就业率有 3.3 水土保持效益评价结果分析 所下降。该区今后应在加大区域经济建设力度的同时,把城乡 从表4可以看出,湘中丘陵各治理区的水土保持综合效益 一体化建设与水土保持措施的配置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改善农 表现出了一定的差异性,其优劣次序依次为长、株、潭丘陵区 业生态环境,优化和调整农业结构,实施优势产业产、加、销为 (89.4分)>衡阳丘陵区(71.2分)>娄、邵丘陵区(70.1分)> 一体的生产方式,推动水土保持产业化进程。 雪峰山山地丘陵区(67.7分)。 (4)雪峰山山地丘陵区。该区与其他3个区相比较,水土 (1)长、株、潭丘陵区。该区的治理效果,相比其他3个区 保持综合效益相对较低。究其原因,一是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 来说,是最好的。该区水土保持治理的效果之所以显著,除了 条件比其他3个区都落后;二是水保资金、人力和物力的投入 与该区位于湖南省最发达的长、株、潭经济发展中心,经济实力 力度不够;三是生物、耕作和工程三大措施的布局与组合缺乏 雄厚,财政投入较大,能有力地保障水土保持工作的JI ̄.N开展 适宜性和科学性。本区今后应围绕水土保持措施体系的优化 以外,还与该区主要位于湘江流域中下游地区,土壤侵蚀模数 与合理布局这个主体,提高水土保持综合效益。一是加大投资 较小[3 700 t/(km ・a)],以及水土保持三大措施的配置较为 力度,大力建设山塘、小型水库、农村饮用水工程、公路等基础 合理密切相关。 设施,为发展区域生态经济提供优越条件;二是结合生物措施 (2)衡阳丘陵区。衡阳地区经济较为发达,水土保持工作 和耕作措施的配置,优化与调整传统林业、农业和牧业结构, 也开展得较早,因此该区的水土保持综合效益总体来说是较好 依托山区自然资源的优势和潜力,大力发展牛、羊、兔、鹅等 的,仅次于长、株、潭丘陵区而位列第二位。然而该区年土壤侵 草食动物,大力开发优质油茶、绿茶、竹笋、柑橘等特色林产 蚀模数在湘中丘陵区最高,达4 350 t/kin 左右,其水土保持投 品,并引进有影响且具有规模的龙头企业,形成具有山区特色 入仍有待进一步加强。今后应不断优化水土保持措施体系,将 的水土保持产业;三是加大基本农田建设力度,保持粮食产量 耕作措施、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融为一体,重点建设规模化的 持续增长,从而促使生态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水库、山塘、排灌沟渠,提高蓄水、防洪和排涝能力;加强水土保 持监测,把握水土流失的动态变化,科学配置水土保持措施,最 4结语 大限度地减少土壤侵蚀;同时加强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建设, 湘中丘陵区各治理区的水土保持综合效益的差异除了与 促进农林牧渔业协调发展,实现水土保持产业化,从整体上提 各区的自然条件不同有关外,还与各区的水土保持管理力度、 高农民的经济效益。 水土保持措施配置技术和社会经济条件有关。 (3)娄、邵丘陵区。该区的水土保持效益虽然弱于长、株、 研究结果与湘中丘陵各综合治理区所产生的实际效益基 潭丘陵区,但与经济较发达的衡阳丘陵区的水土保持综合效益 本吻合,这表明本成果可为下阶段进一步优化各区水土保持措 中国水土保持5WCC 2010年第12期 ・53・ 基于SPA的毕节水土流失区生态脆弱性评价 陈群利 ,左太安 ,孟天友 ,张凤太 (1.毕节学院环境与生命科学系,贵州毕节551700;2.毕节地区水土保持办公室,贵州毕节551700; 3.贵州师范学院地理与旅游系,贵州贵阳550001) [关键词】生态脆弱性;水土流失;集对分析(SPA);毕节地区 [摘要】以水土流失严重的毕节地区为例,选择与水土流失最为密切的影响因子,即自然干扰因子(包括多年平均降雨 量、山地面积比重、平均坡度、森林覆盖率、喀斯特面积比重)、社会干扰因子(包括垦殖指数、农业占GDP比重、农业人口 密度)、水土流失景观格局因子(包括极强烈水土流失面积比例、强烈水土流失面积比例、中度水土流失面积比例、土壤 侵蚀模数、中强度石漠化面积比例)等指标,构建毕节水土流失区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集对分析(SPA)方法, 对毕节地区8个县市进行了生态环境脆弱度等级划分,结果表明:毕节地区8个县市中,有轻度生态脆弱县1个、中度生 态脆弱县市6个、重度生态脆弱县1个。 [中图分类号]S1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941(2010)12—0053—05 生态脆弱性是一个涉及生态学、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 34.84%,但仍低于贵州省39.93%的平均水平(第三次森林资 灾害学、气象学等多个学科的综合性概念,是指生态受到外界 源调查)。由此可见,毕节地区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但又 干扰作用超出自身的调节范围而表现出的对干扰的敏感程 受脆弱生态严重制约,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治理任重道远。 度…。1992年美国生态协会提出,脆弱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经营 本研究针对毕节喀斯特山区严重的水土流失,选取与土壤 管理、易受损害的生态环境的恢复重建等应是生态学研究优先 侵蚀最为密切的影响因子,构建毕节水土流失区生态环境脆弱 考虑的重点领域 。我国对生态脆弱性的研究相对于国外来 性评价指标体系,并选用集对分析(SPA)方法,对毕节地区8个 说起步较晚,但是近年来发展较快。毕节喀斯特山区是典型的 县市进行生态环境脆弱度等级划分,以期为决策者采取合适的 生态环境脆弱区,由于自然和历史的原因,加之人类对资源的 生态保护和管理措施、进行退化土地的恢复重建提供科学 不合理开发,造成喀斯特山区植被破坏严重、土壤贫瘠、缺水易 依据。 旱、“山光人穷,穷山恶水”的生境。毕节试验区成立20余年 1研究区概况 来,全区森林覆盖率由建设之初的14.95%增加到2006年的 毕节地区地处贵州省西北部,在东经103。36 一106。44 、北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部西部计划项目(2005BA901A05) 纬26。21 _27。47 之间,辖毕节、大方、黔西、金沙、织金、纳雍、 施配置与布局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对其他类似地区的水土保持 1 4 l Grismer M E.Soil restoration and erosion control:Quantitative 综合效益评价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assessment and direction[J].Transactions of the ASABE, 如何界定某一水保措施的影响范围以及如何表征其在不 2007,50(15):1 619—1 626. 同区域内实现的水保效益等问题仍有待进一步研究。另外,本 [5]Aurbacher J,Dabbert S.Integrating GIS—based ifeld data and 研究水保效益评价区域较大,四大水保区用的是同一套指标体 farm modeling in a watershed to assess the cost of erosion con— 系,评价结果难免会出现偏差,如何优化区域水土保持综合效 trol measures:An example from southwest Germany[J].Jour- 益评价指标体系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 nal of Soil&Water Conservation,2009,64(5):350—362. [参考文献] [6]康玲玲,王云璋,吴卿.水土保持生态效益评价方法探讨 [J].中国水土保持,2004(9). f 1]Lambert D,Schaible G D,Johansson R,et a1.The value of [7]李中魁.关于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监测的基本思路[J].中 integrated CEAP-.ARMS survey data in conservation program a・- 国水土保持,1999(3). nalysis[J].Journal of Soil&Water Conservation,2007,62 [8]黎锁平.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的灰色系统评价[J].水土 (1):1—10. 保持通报,1994,14(5). [2]罗雷,张济世.甘肃省水土保持的农村社会经济效益评价 [作者简介]尹辉(1983一),男,广西桂林市人,在读硕士,主要 与分析[J].中国水土保持,2009(9). 从事水土保持、生态恢复工作。 [3]任烨.中沟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经济分析与效益评价 [收稿日期]2010—06—04 [J].中国水土保持,1995(10). (责任编辑 张培虎)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iwanbo.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808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