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写句子”这种题型,初次见到感觉难度很大,无从下手,但是,我们经过研究分析和反复训练,发现这种“补写”是有规律可循的,完全可以通过细致操作得出答案。
“补写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那么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于何处?答曰:来源于文本。具体说,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有什么关系呢?答曰: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一综合起来,我们发现答案已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
所以解答这类补写填空题目,关键就是认真研究分析画线处的上下文,通过对材料的勾画、归纳等手段,确定所补写句子的内容。
复习“补写句子”,需要帮助学生研究考题总结规律,更需要在反复细致的操作中分析、改错和完善。
我们把最近在模拟试卷中出现的两个“补写句子”题和2012年全国新课标卷的题目放在一起,做了2个课时的研究和操作,同学们对这个题型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
训练1、根据下面的文字,补写后面总结性的句子,每处补写部分不超过15个字。
奉献的精神需要奉献的能力来体现。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上,李素芝同志成功地实施了第一例开颅手术,成功地实施了第一例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他主持并 ,有10多项达到国际医学领域先进水平、20多项国内首创、30多项填
补高原医学空白。他主刀和参与的9000余例手术无一失误,挽救了数以万计的边防官兵和藏族同胞的生命,被誉为“雪域神医”、“高原一把刀”。李素芝的事迹告诉我们, 。
这是一个比较典型和标准的“议论段”:首句提出论点,中间举实例论证,最后是分析阐述。中间的实例写的是李素芝同志的事迹,其中分三个层次来写:第一层突出其“首创”,第二层突出其“医学研究”,第三层突出其“手术无误挽救生命”。第一个需要补写的句子明显具有引领下文的作用,因此,其内容只能从下文中去寻找,而不能随意拟写。我们勾画下文中的关键词,发现“项”不可少,发现“医学”不可少,发现数目不可少,再结合空之前给出的“他主持并”这个提示语,判定这里只能填写“多项医学研究”这类内容,根据常识,“主持”之外还可“参与”,因此,这里的答案就是:“参与了多项医学科研”或“参与的多个医学科研项目”。
第2个空出现在结尾,其内容与“李素芝的事迹告诉我们”一起构成例后的分析阐述,分析阐述就是把例子与论点结合起来的过程,空之前的文句提及了例子,空里的句子应该照应论点,加之这句话所处的结尾的位置,我们断定空里的内容一定与论点有关或者说就是论点的另一种表述。根据“不得照抄材料”的一般要求,这里的答案就是:“有奉献之心,还需有奉献之力”或“只有具备了奉献的能力,才能为社会做出更大的奉献”。
训练2、根据所给材料的内容,在下面画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不得照抄材料,每句不超过20个字。
伦敦奥运会吴景彪丢掉了中国队计划内的举重金牌,这也让这位小伙子承受了巨大的压力,比赛结束的那一刻,他的情绪立即崩溃了。面对央视摄像机,吴景彪不能自已,突然鞠躬道歉,泣不成声:“我有愧于祖国,有愧于中国举重队,有愧于所有关心我的人。对
不起大家!”
在“金牌至上”的重压之下,吴景彪哭了。吴景彪的哭声表明, (1) 。“金牌至上”的背后其实还是践行着“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社会逻辑。所以,要化解运动员身上的重压, (2) :学着给所有失利者一个肩膀,学着给所有失利者一个鼓励,乃至一个公正的评价及待遇,学着向所有比赛参与者表达一种感激。如何对待金牌得主,如何对待那些失利者,其实这不仅仅是赛场上的事, (3) 。
第(1)空的内容来源于上文吴景彪泣不成声的话,其核心是社会或压力(“祖国”“中国举重队”“关心我的人”“大家”),“表明”一词提示我们的思维是从现象中找本质、由特殊总结一般,答案是:“我们的参赛队员承受的压力太大”或者“我们缺少对失利者包容的氛围”。这两种答案分别是从“参赛队员”和“社会”两个角度作答的。
第(2)空的内容是对“冒号”后面句子的提领概括,需要认真分析后面的句子,归纳出关键词语:“学着”出现三次,提示我们空里要有“学着”或“学会”这样的词语;两次出现“失利者”,一次出现“所有比赛参与者”,提示我们所写的人应该是“参赛者”;再综合“给肩膀”“鼓励”“公正评价及待遇”“感激”这些词语,必须找一个词语能笼盖它们,这个词语可以是“尊重”,也可以是“包容”。综合以上分析,此空的答案是:“我们必须学会真正地尊重所有参赛选手”或者“不妨从尊重所有选手开始做起”。
第(3)空内容从前面两个“如何”中得来,根据“不仅仅”这样的语言表述,通过挖掘拓展,我们得出答案如下:“更是整个社会关于成败得失的价值观的问题”或者“更关乎我们这个社会得失成败的价值引导”。
训练3、根据所给材料的内容,在下面画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内容贴切,语意
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不得照抄材料,每句不超过20个字。
材料 司马迁《史记》记载:“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晋代王嘉在《拾遗记》中说:“神农采峻岭之铜,以为器。”如果这些史料可靠,则我们祖先大约在5000年前就开始使用铜器了。但是,考古学家一直没有发掘到可以确证是夏代之前的铜器。因此,这些记载还只能视为传说。
早在传说中的远古时期, (1) 。从传世文献记载来看,我国在夏代之前就已进入铜器时代,但是, (2) 。上个世纪5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带发掘出了不少青铜器。经鉴定,这批青铜器的制作年代距离现在3500多年,这个时间大概是夏晚期。它们出土的地点正好是古书中所说的夏代开采铜矿之地,因此,可以确信, (3) 。
第(1)空的内容来源于“材料”中的前两句话,空之前的“传说”指的是《史记》和《拾遗记》记载,而空里的内容则必然是对“记载”之语的概括,因此答案为:“我们的祖先就开始采铜铸器了。”
第(2)空的内容来源于“材料”中“但是”之后的话,根据“语意连贯”的要求,空里语句的叙述角度应是“这个说法”,故答案是:“这却一直未得到考古发掘的确证。”
第(3)空的内容来源于空之前的文句,是根据考古发现得出的关于铜器使用的年代的结论,答案为:“我国最迟(起码)在夏晚期就开始使用铜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