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材简析】
本组以思想方法为专题,安排了4篇课文,有的讲述了将古代兵器矛和盾的长处集合在一起而发明了坦克的经过;有的记叙了外国的一位小朋友,小时候从家门口数了十步埋下的木匣,五年后只数了五步就挖出了木匣的故事,悟出了周围的一切都在不断发生变化的道理;有的用童话故事的形式,告诉人们不要自以为是,人各有所长,不要拿自己的长处奚落别人的短处,看问题要全面,物有长短,不要因为它的长处而看不见它的短处。这4篇课文告诉我们应该怎样看问题,想问题,要学会善于动脑筋,用科学的思想方法思考问题。
在语文园地中,安排的内容也和本组的专题密切相关。在口语交际中尝试运用学到的思想方法去思考和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在习作中发挥想象写童话故事;成语故事《刻舟求剑》讽刺了只会按老规矩办事,不知对变化了的情况应该作出相应变化的人和事。
【单元学习目标】
1.会写41个生字、会认27个生字、正确读写“集合、招架、冰鞋、斧头、手锯、玩意”等44个词语。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部分课文。
3.要边读边想,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读懂课文内容,初步受到科学的思想方法的教育;体会课文中的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4.指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继续培养积累语言的习惯。
【单元重点难点】
1.懂得“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含义。 2.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 3.体会铁罐的傲慢无理和陶罐的谦虚克制。
【单元课时安排】
《矛与盾的集合》 2课时 《科里亚的木匣》 2课时 《陶罐和铁罐》 2课时
《狮子和鹿》 1课时 语文园地七 2课时
25矛和盾的集合
教学目标:
1、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会写“矛、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等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课文中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品质,懂得“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含义。初步了解用事实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
2、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
教学准备:写有学习目标的大白纸。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故事引入,揭示课题。
1、谈话:成语故事《自相矛盾》在人们纷纷嘲笑卖矛和盾的人自相矛盾时,更有聪明人想到了别的,是什么呢?我们一起学习25课,《矛和盾的集合》。
2、出示学习目标,生齐读。
二、检查预习,自学生字。
1、出示要写的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2、完成导学案基础达标1、2题。(一分钟后汇报) 3、听了课文范读后,你有什么疑惑? 三、读课文,整体感知。
1、谈话:现在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回到课文中,看看你是否能找到答案。
2、指名分段读课文,其他同学除了留心听他读得怎样,同时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小组讨论,评评谁说得既清楚又简单。 3、提出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四、再读课文,感悟文章。
1、通过预习,以及今天读和听,你还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自由谈读文后的感受,鼓励学生表达个性化的感悟。) 2、巩固识记:分组交流记字的窍门。 3、重点指导:“矛、兵”的笔顺。 五、当堂训练
1、扩词练习,检查积累。 2、完成导学案基础达标3、4题。 六、我会说。
1、说说这节课你的收获。 2、小结课文,完成板书。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导入明标) 1、听写本课要求掌握的词语。
学生订正,改错。 2、出示学习目标,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问:听写的词语中有不懂的吗?
2、板书“大显神威”,这是什么意思?围绕这个词,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引导,如:谁“大显神威”?它具有什么“神威”?它为什么能大显神威?)
三、围绕“大显神威”,感悟课文内容。 1、从书中找到“大显神威”。 2、提问:是谁“大显神威”? 四、再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那么,坦克是怎么来的呢?
(学生自由回答,从相关的段落中寻找答案。)
2、默读相关自然段,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坦克是怎样发明的。 (分组交流发言说明。)
3、了解了发明家发明坦克的过程,以及坦克在战场上的“神威”,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出示句子“谁善于……胜利者。”请你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你是怎么明白这个道理的?
说明:用具体事例来说明道理是写文章常用的方法,不能空讲道理,举例最有说服力。
五、拓展思维,深化明理。
1、谈话:矛和盾很早就有,为什么别人不能像发明家一样发明出坦克呢?(生自由回答)
2、完成设问导读部分。 六、布置“做生活的有心人”。 1、观察生活,发现不便之处,作记录。 2、思考改进和解决问题的办法,记录。
3、尝试把其中一项做成看得见的作品,在展示台上展示。 板书设计:
25 矛 和 盾 的 集合
| | |
进攻 自卫 合二为一
| | | 炮 铁屋子 坦 克(胜利者)
【编者:希望小学 王春憬】
教学反思
26陶罐和铁罐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会认“陶、懦、恼”等10个生字,会写“陶、谦、虚”等到14个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御厨、奚落、懦弱,轻蔑、和睦相处、覆灭”等词语。
2、读懂课文主要内容,了解寓言蕴含的道理。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读懂课文课文主要内容。 2、了解寓言蕴含的道理。
教学准备:写有学习目标的大白纸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 出示课文插图,这就是国王御橱里的两只罐子,你们仔细看看,哪只是陶罐,哪只是铁罐,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2.谈话:今天我们学习这则寓言,就是发生在陶罐和铁罐之间的小故事。通过他们的对话,让我们明白一个道理。下面我们就带着一种探究的心里去读这篇课文。
3.出示学习目标,生齐读。 二、自学质疑
扫清字词障碍。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可以默读、放声读、或者找同伴一起读,力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明白的词语、句子做上记号。
2.检查朗读情况,互帮互助学生字。
出示生字开火车读生字,请已经有把握的学生来做小老师,带领大家一起巩固,教师随时纠正读音,点评。
重点指导“懦”(nuo)“恼”(nao)声母都是鼻音n
3.读下列词语:
奚落 谦虚 傲慢 懦弱 轻蔑 争辩 恼怒 相提并论 和睦相处 羞耻 氧化 无影无踪
三、小组交流
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提出不懂的问题,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初步疏解课文字、词障碍。
2.完成导学案设问导读1、2题。 3.提出自己的疑问,组内交流。 四、展示点拨 合作学习,读懂课文。 1.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国王御厨里自以为坚硬的铁罐看不起陶罐。许多年后,被埋在土里的陶罐依旧光洁如新,而当年坚硬的铁罐却不复存在了。完全氧化掉了。)
2.介绍寓言这种文体。 五、巩固练习
1.完成导学案基础达标1、3题。 2.熟读课文 六、小结反思
1.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
一、导入明标 复习导入,说话练习 1.巩固词语
奚落 谦虚 傲慢 懦弱 轻蔑 争辩 恼怒 相提并论 和睦相处 羞耻 氧化 无影无踪 2.用上以上词语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自学质疑
自读课文,感知陶罐和铁罐的特点
1.铁罐是怎样奚落陶罐的,它为什么看不起陶罐?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用~~~画出铁罐奚落陶罐的话,并对不理解的地方提出问题。
2.学生交流质疑。
3.从课文中找出的语句中可以看出,铁罐有什么特点? (骄傲自大、目中无人)陶罐呢?(谦虚、友好、克制)
4.从铁罐对陶罐所说的话中你体会到什么?陶罐听了铁罐的话之后表现出什么样的态度,说明了什么?
三、小组交流
指导多读,深刻体会铁罐和陶罐的特点。 1.自读课文,画出铁罐和陶罐的神态的词语。 2.教师指导读。
(铁罐的神态是:“傲慢——轻蔑——恼怒” 陶罐是:“谦虚——自尊”) 3.同桌轮换分角色朗读。
4.抽一、两组在班上读,大家评议。 四、展示点拨
揭示寓意,总结全文
1.许多年过去了,陶罐和铁罐发生了什么变化?自读课文找出描定陶罐和铁罐最终结局的语句。
2.当陶罐被人们擦洗干净后他说了什么?这说明什么? 学生交流,教师完成板书:光洁、朴素、美观 无影无踪 3.再读课文,说说你喜欢陶罐还是铁罐,为什么? 4.学生交流。 五、训练拓展
教师小结:同学们知道了陶罐自始至终谦虚大度,宽容自尊,铁罐是
傲慢轻蔑怒不可遏。我们应该向陶罐学习。 思考:通过学习这则寓言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六、小结反思
结合自己的理解或生活实践说说自己的收获。
26 陶罐和铁罐
陶罐 铁罐
谦虚 傲慢
光洁 、朴素、美观 无影无综
【编者:希望小学 王春憬】
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