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玩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明代辨伪学初探

明代辨伪学初探

来源:爱玩科技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8卷第6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11月 I.28 No.6 Journal of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Nov.2006 明代瓣伪学栩探 文伟 (湖南师范人学历史文化学院,湖南长沙410081) 摘要:明代辨伪学是中国辨伪学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中国学术史上占据了相当显著的地位。这一 时期参与辨伪的人数之多和学术成就之大远远超过前代,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而这一时期是辨伪学史上 最光辉、最灿烂的时期。从明代辨伪学兴起的原因和辨伪学者及其成就两个方面探讨明代辨伪学的发展状况. 关键词:明代;辨伪学;宋濂;胡应麟 中图分类号;K0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06)06-0078-04 明代辨伪学足中国辨伪学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 “书籍有假。各国所同,不只足中国为然。文化愈发达 出现_r开明代辨伪学之风的米濂和奠定中国辨伪学发展的 愈久,好古的心事愈强。代远年湮,自然就有许多后人伪造 胡心麟等一人批辨伪学_肯,他们在继承前人辨伪成果的基础 古书以应当时的需要。”【 ‘ 明代的人多数书贾正是为了牟 L 仅对辨伪学进行理论J:的探讨。而且还在实践中勇于探 取暴利。人肆伪造古书,另外j丕有那么一人批学者如杨慎、 索。开拓创新,取得J,显著的成就。其中。尤其足胡应麟的 王世贞等为r达到自己的目的,在从事辨伪、考证的同时也 《四部正讹》,正式提山辨伪学严密的理论和体系,将群书 在作伪。正是由于为了各种利益的造伪。使得明代伪书大现。 辨伪推向高潮,标志着中国辨伪学的正式建立。 “赝书之肪。肪于西京乎”,因而胡应麟在《四部正讹・引》 一、明代辨伪学 起的原因 述其辨伪缘起:“唐来以还,赝书代作,作者EJ传,大方之 明代辨伪学在继承前代辨伪优秀成果之上,继往开米,其势 家第以挥之一笑。乃炫奇之犬往往骤揭而深信之,至或点圣 二L和影响力远远超过前代,究其原因不外乎在以下几个方面:。 经,厕贤撰,矫前哲,溺后流也。余不敏,大为此惧,辄取 (一)辨伪历史悠久 其彰叫较著,抉诬摘伪,列为一编。”【6】 在中国文献史上随着伪书的产生,自然就有了辨伪的历 (三)伪书巨危 史。最早的伪书町追溯到战国,疑古辨伪的风气也最早萌发 早在西汉,刘安就看到伪书的危害:“世俗之人多尊古 于此。“察火以后,中国古典文献大半烧毁,而西汉初,政 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乱世暗 府悬金求书,于足伪书人出 ”【I】于是汉代学肯开始自觉辨 土高远其所束,因而责之 为学者蔽于论而尊其所闻,相 伪 辨伪学家层flj 穷。如西汉司马迁对《史记》的去伪求 危坐而听之。正领而诵之。”I7] 真。到r魏晋南北朝,此时期“风尚浮华.文训靡 ,不 而到了明末,胡应麟一针见血地指出伪书的危害“人籍 经之作。杂然并作,爱逮齐梁,人矜博洽,诈伪之作,其 I甄焚,众言淆乱,悬疣附赘,假托实繁”,那些伪书“往往骤 流实繁”[21,于足“作伪盛十辨伪”f”。但总体向 ,辨伪 揭而深信之,至或点圣经,删贤撰,矫前哲,溺后流也”嘲 还是沿措曲折的道路向前发展。到r朱代,“辨伪之风非常 近人梁启超也在他的《古书真伪及其年代》一书中也强调: 盛行,北 有 d马光、欧阳修、苏轼、 L安石等,南宋肓 “因为有许多伪书所误,研究的基础先不稳吲,往后的推论 郑樵、程人吕、朱意、叶适、洪迈、唐仲友、赵汝淡、高 更不用说……几千年来,许多学问都是在模糊之中不能得到 似孙、兄公武等”【钔。参与辨伪的人数越来越多,辨伪的 忠实的科学根据,固然旁的另有关系,而为伪书所误实为最 意识也越来越强烈,辨伪的风气越来越盛行,辨伪的方法 大原冈。”【 1【P ’由此观之,无论作任何研究,只要是依据伪 也逐渐增多,渐趋严密,这为咧代辨伪学出现鼎盛的局面奠 书材料得出来的结论比jlIIj些缺乏材料得出的结论史为有害, 定丫基础。 因为“材料的缺乏顶多得不出结论而已,而材料的 正确便 (二)明代伪书大现 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xP3 。 收稿¨期:2006.05.18 作者简介:义伟(1982-)男,云南华宁人,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78-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文伟:明代辨伪学初探 正足由十以l 原因促使_r一批有责任感、有正义感的学 写《诸了辨》从主观愿望来说,并 ;足为_r真正的辨伪,而 者打破了当时“心学横流,儒风犬坏, 复以稽古为事”【8J【P ) 是为了卫道。他在白序中就交待他所谓的“辨”乃足“辨 的学风,纷纷投身于辨伪事业。他们研索lH文,参校疑义. 各奋私知而庚人道也”的殊说,电就足用儒家思想术作为衡 开拓创新,拓宽_r考辨的范Ⅲ,总结r伪书出现的原因,探 量诸了思想的尺度和取舍的标准,足为_r达到“道术成 十 索_r辨别伪书的方法,最后系统地提出r辨伪理论,取得J, 一轨”lll】‘ ’的日的。其所谓的“辨”充 量小过足J 道 令人 口的l:功伟绩。 的手段或形式而已。《诸了辨》中所包含的辨伪 想 足在 二、辨伪学者及其成就 卫道主观动机之下所产生 经意的客观结果。j 次,宋濂 明代辨伪学远盛f前朝,辨伪人才辈出,有木濂、梅鹭、 考辨的过程中容易空发议论,缺乏让人信服的证据。林庆彰 杨慎、- 世贞、胡应麟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足开明代辨伪 曾指出“明初的朱濂 的《请了辨》.辨了部伪书数1种, 之风气的术濂和奠定中国辨伪学发艘的胡应麟,他们在辨伪 惟宋氏之书皆以议论为主,未详举证据以辨之”112]。 学取得的优秀成果代表J,明代辨伪学家的成就。 虽然《诸于辨》术必全在于考辨古籍之真伪,但它足中 (一)宋濂——专著考辨群书第一人 圜第一部辨伪群书的专书。“当时的术濂仃感受于诸了有‘依 永濂(13 lO—l381)。字景濂, 程溪,浦江人。他足 仿ff[J托之者’。要辞向辨之。”【”】(P245’他敢十在“心学横流, 我国辨伪学史f 专著一书以考辨群书的第一人,个人 辨伪 儒风人坏, 复以槽古为事”学风之下,反对权威,开lJ』]代 学j 的著作足《诸于辨》,返不仅足“一部具有辨伪性质的 辨伪之风, 身J 的创新精神应得到后人充分的肖定, 历 著作” ,而且是对“辨诸予书而占.还足辨伪学史上的第 史功绩足水远不叮磨灭的。 一部”【J…。精读{幺书, 难发现在 代辨伪学的影响下,《诸 (二)胡应麟——中国辨伪学的奠基人 于辨》引用_r许多来人的辨伪成果,I二j此同时朱濂还另有发 正如前面所述,历代以米许多学 对十辨伪T作提…J l刿和驳 ,其考辨的特点如下: 不少的问题,并取得r 俗的成果。但“凡欲一种学『uJ之发 1.独创辨伪方法进行考辨 达,其第一要件 于先有精良之研究方法”H4]。 胡心麟之 术濂积极吸收前人的辨伪方法,在此基础上另有创新, 前,辨伪学的理论足零散的、毫无系统,也没有成为规律 并灵活运用十实践。如在辨《儿仓子》,店代的柳宗7 和朱 的知识。当然就更没有体系_口J占,_尢法形成一种学问。就 代的高似孙分别从文字材料米源和著录一l:去考辨其伪,但宋 这样历史背景下,胡应麟在前人辨伪经验的 础之l ,使辨 濂却独具~格,从“避 ”和典制的角度进行考辨 他列举 伪学理论系统化、条理化、规律化,写成专门的辨伪学著作 r书中所 ,“危代以文章取J:”语,计说“人文章取。}:,近 ——《四部正讹》,建立了专门的学问——辨伪学。 代之制,战困之时无有也”。他又列举r书中以“人”易“民”, 胡应麟(1551--1620), , 瑞,白 少室山人,兰溪 以“代”易“li上”的避 现象,指出“世、民,太宗之讣, 人。他个人在学术I:最高贞献,就足撰著_r辨伪学々兽《四 伪之占‘店 也”【 】( )。通过这种方法的考辨,不仅对柳宗 部正讹》,其标忠着我国辨伪学的真正建立,这是 为“专 的《辨 仓_『》进行r补充,证明《九仓了》之伪.向且 著一书去辨别一切伪书,有原理、有方法,胡应麟的《四部 开创r一种新的辨伪方法,成为后人辨伪的金科 律。 正讹》足第一次”。该书最人的贡献 以下几个方血: 2.敢于反驳前人之说,抒发个人观点 1.首次总结了伪书产生的原因 许多占 ,虽有前贤进行辨证,但由于时代和个人的种 胡心麟认为伪书产生的原因很复杂,即“凡赝书之作, 种原因,得iIj的辨伪结论术必就正确。 濂 i大胆怀疑、小 情状 繁,约向言之,殆 数种”【 )。其体情况如一F: 心求证的思想指导下,敢十反对权威,敢于反驳前人之说, 有伪作于前代向世率知之者:有伪作 近代向世反惑之苔: 抒发个人观点。如在考辨《列子》中,他就称高似孙“以其 钉掇古人之事_向伪者;有挟古人之文而伪者;有传占人之名 书多寓高‘而并j 人疑之,‘所谓御寇省‘有如鸿蒙,列缺之属’ 而伪者;有蹈古书之名而伪者;柯惮十臼名向伪青;有耻于 误也”。他认为御寇l首_,历史上的确有其人,但“书奉黄 白名而伪者;有袭取于人而伪占 :柯似重十人而伪肯:仃 击‘,绝1 御寇所著也,必有后人会筚向成者,中载孔穿、魏 其人,伪以祸之肯:有恶其人,伪以诬之哲;有奉1I!伪,人 公于牟及 两方旱人’之事,皆Ⅲ十御寇后’’【 】(P 。由此 托之向伪者;有书本伪,人补之向益伪者;又钉伪咖非伪 : 观之,他并小赞同高似孙的辨伪论点,因而从另一个角度加以 又有非伪而L|伪者;又有非伪向实伪者;又有当时知 伪向 证 《列了》之伪。这使得沦 E史加充分,论据史加确凿口J‘信, 后世弗传旨;又有当时本无撰人,后人肉近似向伪托告;又 史难能‘I=J贵的足他具有敢十向古时权威肖‘挑战的精神。 有当时记其伪而后人弗悟也:又有本有撰人,后人闲 逸 由此叮以发现, 濂已经在《诸了辨》中提出_r考辨的 伪题者。【 J(PI‘ ) 具体方法年兀态度,以及一些古书作伪的 律,这比前人已经 胡应麟通过对历史上许多存 争议、悬向术决的书籍, 迈i【=;r一大步,这让后人为之而惊叹。但令人遗憾的足 濂 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分析和辨证,第一次将伪-卜s作伪的情 .79.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8卷第6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3.倡导综合辨证 2006年第6期 况划分为二十一例,具有开创性、非凡的意义。另外我们会 发现,胡应麟提出的伪书作伪二十一例虽划分得很具体,但 并没有完全包括伪书作伪的情况。如魏王肃在学术上为了压 倒郑玄竟遣伪以自助,这种为学术争胜而作造伪之类,胡并 没有提到。虽然如此,却 影响他的功绩。要知道因袭易为 功,创使之难百倍因,这一点连他自己也承认说:“丘陵川 洋,因之高下易耳,新宁草创,非超世之积朱易云也。”[sl(p¨|) 所以刘咸折对此有极为精当的评论:“按,辨伪之书,惟胡 氏能契纲要,所举例虽有小误,不足为病……至于托之而伪、 胡应麟主张在运用“辨伪八法”进行辨伪的过程中,需 灵活运用,不可拘泥一端,否则就会出现差错。例如“伪书 多怪字,《亢仓》、《乾坤凿度》,而《穆天予》多怪字而弗害 其为古书。伪书多传文者,《洞经》、《子华》,而《列御寇》 多传文而弗害其为古书”[15](P77)。在特殊情况下,运用一种 辨伪方法难于辨别书之真伪,这就需要胡改瞵主张的综合辨 证。如在辨《关尹子》之伪,胡运用r三种方法来证其伪。 从目录情况来看,“《关尹子》,《七略》道家有其目,白《隋 补之向伪、伪而非伪、非伪实伪、及真错以伪、伪错以真、 真伪疑与残、补、讹、晚诸说,皆分析至细,这近世辨伪者 所朱审。”【‘6】 2.第一次系统地提出辨伪方法 通过对古籍的长期研究,胡应麟不仅总结出伪书产生的 原因,并且进一步还提L}1,辨伪的具体方法:“凡核伪书之 道:核之《七略》,以观其源:核之群志,以观其绪:核之 并世之言,以观其称;核之异世之高‘,以观其述;核之文, 以观其体;核之事,以观其时:核之撰者,以观其托{核之 传者,以观其人。 【l5】 虽为辨伪八法,但归纳起来,可 以看作是四组辨伪方法:“核之《七略》、核之群志”,也就 足从目录和著录情况去考察该书之真伪;“核之并世之言, 核之异世之言”,换而言之即从其他书中来考察该书之真伪; “核之文、核之事”就是从文中所反映文体的时代性来辨别 书之真伪;“核之撰者、核之传者”是从所题作者来辨别书 之真伪。 在胡应麟看来,“核之八者,而古今赝籍亡隐情矣”【 I(P册。 的确如此,辨伪八法足中国首次有系统、有规律性文献辨伪 方的总结,对后世影响巨大。孙钦善对此击节赞叹:“近 人谈辨伪方法者又有数家,虽名有补充和发展,但其说皆脱 于此(即‘辨伪八法’),如胡适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中将 审定真伪的证据归纳为史事、文字、文体、思想、旁证五体。 除文宁、思想外,馀皆为胡应麟所有。梁启超在《古书真伪 及其年代》中对辨伪的方法条分缕析。有更为详尽的概括, 堪称辨伪方法的集成之作,但亦以辨伪八法为基础。又吸收 r新的研究成果。” 俗话说,有得必有失。胡应麟的“辨伪八法”虽很具体、 实用,但也难免有缺陷。“辨伪八法”还只是在文献范围内 周旋,而对于那些早在来代就蔚然大观的金石碑刻和地下出 士资料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从近代学术发展来看,只有把 文献资料同金石碑刻和地下出土资料相结合进行辨伪,这样才 能准确地辨别真伪。但人无完人,况且每个时代必有其时代局 限性,因而我们 能用现在的眼光来苛求古人,应当充分肯定: “辨伪八法使他的工作与前贤有l『本质的不同,使中国固有 的文献辨伪之学育r根本的改观,从此。古籍辨伪学 但有 r大量坚实的基础,而且有了基奉的系统理论。”[13](P244-24 ) 一80 志》绝不载,则是书之亡久矣……新旧 《唐志》亦无闻,而 特显于朱”,这是不可能的。从文体来看,“盖晚唐人学昌黎 声H,亡论西京,即东汉至开元无有也”。从书中所反映的 内容来看,“谈理,问入庄、列、长生,其文则全仿释氏, 九篇之中,亡弗然者”[16](P4m。正是通过“核之《七略》,以 观其源;核之群志,以观其绪;核之文,以观其体”三种方 法证明了其结论:“故吾尝疑五代问方外士,掇拾柱下之馀 文,傅合竺乾之章旨,以成此书。”[15](P4O)后人进一步发展了 其综合辨证的思想,把文献资料同金石碑刻和地下出土资料 综合在一起来共同考辨真伪,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综上所述,胡应麟在《四部正讹》中第一次在辨伪学史 上划分和归纳古今伪书出现的种类和原因,第一次系统地总 结和提出了一套辨伪方法,是中国文献史上第一次对辨伪进 行理论探讨和方法总结。《四部正讹》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辨 伪学的正式建立。“往后学者们讨论古籍辨伪学的研究方法 和伪书的种类等,时常引胡氏的说法,并且据为金科玉律, 然则其影I响力之深且钜,于此町见了。”07] 三、结论 “天下学问,皆始于怀疑,而继以证实。”u s】明代的辨 伪学家正是在这种治学态度下,积极投身于辨伪事业,做出 r一番让后人叹为观止的成就。纵观整个明朝,我们小难发 现。辨伪学在此时已经开始鼎盛,其势超过了宋代辨伪之风, 辨伪人才辈出,但更为重要的是这时期成果卓著,胡应麟的 《四部正讹》代表了明代辨伪学的最高成就,达到r前无古 人的高度。标忠着中国辨伪学的正式建立,为明代辨伪学发 展划.I-了一个句号,因而我们可以说这一时期足辨伪学 史上最光辉、最灿烂的时期。 但“中国实用理论与传统阻止_『恩辨理性的发展”【 , 无论是宋濂还是胡应麟等明代辨伪学者都难于逃避这种宿 命,他们的理论总结总停留在经验性的认识之上。表现出一 种实用理论,缺乏严格推理形式和抽象的理论总结。况且, 从历史上看,任何一个学者都难于避免其学术的内在, 凡有成就者皆难免所蔽,而其蔽皆往往因其成就而造成。例 如胡应麟因其成就高而自恃甚高。对古人言简意赅的表达方 法往往足不屑一顾。因而他总足在细致总结其经验,并没有 严格推理形式和更为抽象的概括,难免产生了重复和哕嗦。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文伟:明代辨伪学初探 另外,他还钉时仅以一言来辨一书之真伪,这有悖于大胆怀 总体而言,我们 能用现 的眼光来苛求古人,应当肯 疑、小心求_i』F的治学态度,让人失望。近现代辨伪学者正足 定明代辨伪学足中国辨伪学最重要的一个时期,并取得了令 辩证地反对这种实用传统过程中,提出更为科学、抽象、 人瞩目的成就。另外,明代辨伪学者们的反传统、蔑视权威 准确、简洁的辨伪理论和方,使辨伪学又向前迈进了一 的无畏精神值得我们学习,那种为J,私利或政治目的商作伪 人步。 的卑劣行径应为我们所耻。 参考文献: 【1】翦们赞.翦伯赞史学论文集【M】_j匕京:人民出版社,1996.65. 【2】余嘉锡.古书通例[M】-I 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89.90. 【3】孙钦善.古书辨伪学概述【A].文献(第{ 四辑)【C】.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2.212.213 【4】顾颉刚.古籍考辨丛刊・序【M】 E京:中华书局,1955.3. 【5】梁启超.古书真伪及其年代-总论【M】.北京:中华书局,1955. 【6】胡应麟.四部正讹・引【M】.北京:朴社,1933. 【7】刈安.淮南于【M】_.L海:上海古籍}jj版社,1989.19. [8胡应麟.8] 顾又时论宋几二代诗十六通【A】.少室山房类稿【c】.:商务曰J书馆,1986. 【9吴枫.9]中国古典文献学【M】.济南:齐鲁书社,1980.198. 【10】孙钦善.古书辨伪学概述【A].文献(第。 五辑)【c】.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3.246. 【ll】宋濂.诸了辨【M】一E京:朴社,1927. 【l2】林庆彰.明据学研究【M】.:学生书局,1986-31. 【l3】杜洋逊.文献学概要【M】.北京:中华书局,2001. 【l4】梁启超.粱启超论清代学术二种【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24. 【15】胡应麟.四部正讹【M】一E京:朴社,1933. 【l6】刘咸I所.推卜 ・目录学・真伪第三【M】.成都:成都占籍书店,1996.1741.1742. 【17】郑良树.古籍辨伪学【M】.:学生书局,1986.8O. 【l8】蛤笑.史论刍议【J】.上海:东方杂志,1908,(6). 【l9】李洋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北京:人民}Jj版社,1986.306. An Initial Research on Literature Discrimination Studies of Ming Dynasty WENW_ei (The History and Culture College ofHunan Normal University,Hunan Changsha 410081,China) Abstract:The literature discrimination studies of Ming dynasty Was a bright pearl in the long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discrimination studies,possessing remarkably outstanding status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academy.During this period,the large number of people involved in the literature discrimination and the prominent achievement in the academy had extremely surpassed hte previous dynasyt,producing profound influence upon the later generations.Then it Was hte most glorious and splendid period in hte history of literature discrimination.The paper tried to probe into hte development of literature discriminate of Ming dynasty from two aspects including hte reason for its rising nad scholars together wiht hteir contributions to the system of literature discrimination. Key words:Ming dynasty;literature discrimination studies;Song Lina;Hu Ying lin 责任编辑、校对:马棒秋 .8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iwanbo.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808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