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1章 统一格式规定 ................................................................................................................................. 2
1.1 图件格式 ........................................................................................................................................... 2 1.2 工程和样品代号及编号方法 ........................................................................................................... 3 1.3 粒度及层厚的规定 ........................................................................................................................... 4 第2章 地质测量 ........................................................................................................................................... 5
2.1 剖面测制 ........................................................................................................................................... 5 2.2 地质填图 ........................................................................................................................................... 6 2.3 地质测量提交资料 ........................................................................................................................... 9 第3章 山地工程编录 ................................................................................................................................. 9
3.1 编录基本要求 ................................................................................................................................... 9 3.2 探槽编录 ......................................................................................................................................... 10 3.3 坑道编录 ......................................................................................................................................... 10 3.4 钻探地质编录 ................................................................................................................................. 11 3.5 山地工程编录提交资料 ................................................................................................................. 11 第4章 采样与化验 ................................................................................................................................... 12
4.1 岩矿鉴定标本 ................................................................................................................................. 12 4.2 化学分析样 ..................................................................................................................................... 12 4.3 岩石光谱样 ..................................................................................................................................... 13 4.4 土壤金属测量(化学样) ............................................................................................................. 14 4.5 矿床开采技术样 ............................................................................................................................. 14 4.6 其他分析 ......................................................................................................................................... 15 第5章 其他 ............................................................................................................................................... 16 附录一 ........................................................................................................................................................... 17 附录二 ........................................................................................................................................................... 19 附录三 ........................................................................................................................................................... 21 附录四 ........................................................................................................................................................... 22
为加强地质勘查项目工作的质量管理和地质资料汇总、汇交,提高地质工作成果资料的质量,项目野外地质工作除按现行的国家标准、地质矿产行业标准及中国地调局的有关规定执行外,针对一些具体工作内容制定本工作细则,作为各项目工作的统一标准。项目组在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守,不得擅自变动和更改。
随着地质工作进展和认识的加深,本细则有不恰当、不完备之处,可提出意见,并将意见汇集到总工办,由总工办负责作进一步修改和增补,使之逐步完善。
第1章 统一格式规定
1.1 图件格式
所有图件包含有图名、比例尺、图廓线、图面内容、接图表(分幅时)、图例、剖面图(必要
时)、柱状图(必要时)、图签等内容。原始素描图则用文字说明代替图例。 1.1.1 图 名
1.1.1.1 凡区域地质图、矿区(点)地质图、工程分布图等综合图件,图名都冠以“广西××县××矿区×××图”。
1.1.1.2 勘探线剖面图、纵投影图、储量计算图、工程素描图等图件,图名冠“×××矿区×××图”。
1.1.2 图 例
图件图例及花纹按广西统一图例格式执行,不足部分由各子项目负责统一编制。 图例的排列顺序为:
地层单位、符号(从新到老)→岩浆岩时代、符号(从新到老、从岩体到岩脉)→岩石花纹符号(沉积岩→变质岩→岩浆岩→蚀变)→地质界线→产状符号→地质构造(褶皱→断层)→矿体、矿脉及编号→工程及编号(钻探→坑探→浅井→槽探)→勘探线及编号→观察路线、观察点及编号→光、薄采集位置及编号→工程取样位置及编号→矿(化)体品位/厚度、采取率→设计工程位置及编号→物化探异常→工作区范围。
不足或多余部分,由各项目根据不同类型图件的具体要求,按上列顺序负责补充修改。 1.1.3 图 签
图件图签分综合图图签及素描图图签。 1.1.3.1 综合图图签
90mm
综合图图签 单 位 图 名 拟 编 50mm 审 核 图 号 顺 序号 比 例 尺 日 期 清 绘 总工程师 队 长 20mm 25mm 资料来源 20mm 25mm 90mm 分幅简易图签 图 名 15mm 图 号 25mm 顺 序 号 20mm 25mm 20mm
1.1.3.2 素描图图签
90mm
素描图图签(原始图签)
图 名 图 号 29mm 拟 编 审 核 25mm 顺 序 号 编图日期 审核日期 20mm
20mm 25mm
1.1.4 图 幅
综合图件根据所要求的内容进行编图,凡图幅大于80×110cm时(包括图边、图框)均要求分幅。
素描图一律按50×75cm规格图幅编制素描图。分幅素描图图签放在最后一幅图,其余用简易图签。分幅图应在右上角图框外画出分幅表。
30mm 分 幅 表 8mm 1 15mm 2 15mm
1.2 工程和样品代号及编号方法
1.2.1 勘探线编号
以矿区中部00线为中心,每50m一条勘探线,往西(南)以奇数编号,依次为01、03、05、07、09、11……;往东(北)以偶数进行顺序编号,分别为02、04、06、08、10……。
1.2.2 工程和样品代号
地质点、工程、各种标本和样品的代号见下表: 1.2.3 编号方法
1.2.3.1 地质点、实测剖面、样品、标本等均用顺序编号,即项目代号、顺序号连接而成,号码允许不连续、缺号,但不许有重号。例如:B18即第18号标本。
1.2.3.2 探矿工程由工程代号、勘探线(或矿脉)号及勘探线(或矿脉)上该类工程顺序号顺次连接而成,勘探线号及工程顺序号均为二位数字,例如:TC0701即为矿区07号勘探线第一号探槽。
项 目 地质观察点 剥 土 探 槽 浅 井 竖 井 斜 井 平坑(平硐) 沿 脉 穿 脉 采 坑 钻 孔 照 片 磁盘(电算用) 光 盘 内检样 外检样 代 号 D BT TC QJ SJ XJ PD YM CM CK ZK ZP CP KP NJ WJ 项 目 标 本 薄 片 光 片 构造标本 矿物测温标本 自然重砂 人工重砂 基本化学分析样 光谱分析样 金快速分析样 组合分析样 单矿物分析样 土壤地化样 原生晕样 次生晕样 小体重样 选矿试验样 代 号 B b g GB KW Z RZ H GP KF ZH DF TR Y C XT XXU
1.2.3.3 送样单及样品登记表等资料,样号在2位数以上,采用简写方式,即与表格上下对直写最后一位数的序号,但每页表格第一格以及每进十位数的样号要写样品全号。表格中上下文字内容相同,采用简写方式,即在内容相同下格中间打一个“‥”即可,但每页表格第一格和内容有变时要写全内容。表格上下内容相同简写方式不允许笼统竖写或打竖直线。分析数据不允许采用简写方式。
1.3 粒度及层厚的规定
1.3.1 层理厚度划分
巨厚层(块状) >1.0m;
厚 层 0.5m —1.0m; 中厚层 0.5m —0.1m; 薄 层 0.1m —0.02m; 微 层 0.02m —0.01m;
显微层 <0.01m。 1.3.2 碎屑岩粒度划分 1.3.2.1 粗碎屑岩(砾岩)
块石(角)砾岩 碎屑粒度 >1000mm; 巨(角)砾岩 碎屑粒度 200—1000mm;
粗(角)砾岩 碎屑粒度 50—200mm; 中(角)砾岩 碎屑粒度 10—50mm; 细(角)砾岩 碎屑粒度 2—10mm。 1.3.2.2 中碎屑岩(砂岩)
巨粒砂岩 碎屑粒度 1—2mm; 粗粒砂岩 碎屑粒度 0.5—1mm; 中粒砂岩 碎屑粒度 0.25—0.5mm; 细粒砂岩 碎屑粒度 0.1—0.25mm;
粉 砂 岩 碎屑粒度 〈 0.1mm。 1.3.3 化学岩或重结晶的结构 粗晶(粗粒) > 0.5 mm 中晶(中粒) 0.1-0.5 mm 细晶(细粒) 0.01-0.1 mm 微晶(微粒) 0.005-0.01 mm 隐晶 < 0.005 mm 1.3.4 花岗岩粒度划分 伟晶 > 10 mm 粗粒 > 5 mm 中粒 2-5 mm 细粒 0.2-2 mm 微粒 < 0.2 mm
第2章 地质测量
填图前要明确任务要求,收集、整理并研究前人资料。进行野外踏勘,选择并测制地层剖面,确定地层层序,划分填图单元,编制填图计划。
2.1 剖面测制
2.1.1 实测剖面方法及要求
a、按所在1:5万图幅磁偏角校正罗盘;
b、剖面名称、编号、导线号应用红油漆写在露头点上作标记;
c、剖面起点、终点、分界点、重要的矿化蚀变、构造均应定点控制。
2.1.2 实测剖面记录 2.1.2.1 统一按〈〈实测剖面记录表〉〉记录每条导线的参数、岩层分层情况、岩性、岩层产状及样品采集情况,同时在野外记录本上对所出现的岩性、岩层、矿化蚀变等详细描述记录。(参考附录二、附录三)
2.1.2.2 记录内容及要求 a、沉积岩描述顺序
①岩性:岩石名称、颜色、风化特征、结构构造、层理厚度、碎屑特征及含量、矿物成分及含量、其它特征(层面构造、变形构造、矿化等);
②接触关系特征; ③产 状;
④样品采集类型及编号。
b、岩浆岩描述顺序
①岩性:岩石名称、颜色、风化特征、结构构造、矿物成分、粒度、含量及其特征; ②流动构造、包体特征(产状、数量、大小、成分、接触关系)、节理;
③岩脉及其产出特征;
④岩相变化及接触关系特征; ⑤接触带特征; ⑥样 品。
c、构造描述顺序
①断裂空间分布情况、可见长度、挤压破碎带或蚀变带宽度、构造岩特征、断裂两盘产状、形态(沿走向、倾向的变化情况)、断面特征、应变矿物及其展布特征、伴生、次生构造; ②断层两侧地层时代、岩性特征、产状及破碎情况; ③断层活动期次、性质确定; ④样 品。
d、在实测剖面过程中,要求野外同时作出相应的剖面草图。剖面图按实测情况自然展开作图,平面图则以预计的剖面方位为基线作图。
e、对一些重要的地质现象、接触关系、原生沉积构造、断裂、褶皱、矿化蚀变等应作大比例尺(1:10—1:100)素描图或照相。
f、采样要求
详见各类样品的采集。所采样品均要标在剖面图上。 2.1.3 室内整理要求
①实测剖面记录表、记录本要每天整理完善,核对原始数据,计算各类参数,提供准确数据; ②整理完善剖面图及平面图,确定初步分层方案; ③所采样品应当天整理完毕(编号、填写标签等); ④修饰完善野外素描图;
2.1.4 资料整理 2.1.4. 1 平面图
先确定剖面图基线总体方位,然后根据测量方位和平距将每根导线逐一绘到厘米纸上。平面图的内容有:产状、分层线、断裂线、岩脉、矿化蚀变带、褶曲轴线、地质点、地层代号、居民点、导线点、重要标志。
2.1.4.2 剖面图
用垂直剖面法作图,即用每根导线的平距垂直投影到基线上,标出高差(累计高差)地形线,岩层产状画真倾角,画出岩性花纹。剖面图上还标出采集的各类样品及编号。
2.1.4.3 柱状图
根据实测结果所确定的分层情况,计算岩层厚度,作出地层柱状图。 2.1.4.4 编写实测剖面小结。
2.2 地质填图
2.2.1 地质填图的质量要求
2.2.1.1 1:10000地质填图
大致查明工作区地层、构造、岩浆岩与矿化带、矿体的地质特征并研究与成矿有关的各种地质要素。因此,对1/万地质填图要求如下:
a、矿体及找矿标志层、地层分界线、岩体接触线与成矿有关的构造、蚀变带及岩脉沿走向追索,点距100-200m,并辅以线距200m左右的穿越路线观察,对特殊地质体地段可适当将点距加密到50-100m,掩盖地段需布工程揭露,工程间距视具体情况而定。 b、其他地层及岩性以穿越路线观察,线距大约200m。 c、矿体(脉)、岩脉、蚀变带、构造按填图比例尺精度要求表示在图上。
d、新发现的矿化露头、蚀变带及一些有代表的岩石都要拣块或刻槽采取化学样及其他样品及标本。
e、地质填图采用1:1万航测地形图为底图,以穿越法为主辅以追索法进行填图,重要地质观察点图上允许误差≤1mm,其它地质观察点图上允许误差≤2mm。
f、1:1万地质草测,线距250-300m,点距250-300m,要求每平方公里地质观察点数为15-20个。 g、1:1万地质简测,线距200-250m,点距200-250m,每平方公里要求有地质观察点数为20-30个。
h、1:1万地质测量,线距100-150m,点距100-150m,要求每平方公里地质观察点数为35-40个。
2.2.1.2 1:2000地质填图(矿床地形地质图)
要大致查明矿床内地层、岩浆岩、构造特点、控矿因素、围岩蚀变与找矿标志等,研究地表矿体的形状、产状和分布情况。为达到此目的要求如下: a、地层划分到组、段、层,注意矿化标志层的研究。
b、矿体(脉)及矿体露头,主要构造及分层界线采用沿走向追索,点距一般20-30m。 c、浮土掩盖时矿脉推测长度不超过40m。主要断层不超过100m。
d、闭合地质体,按图上直径2mm以上,线状地质体1mm以上才予以表示。具有特殊意义的地质体(厚度小的矿脉,压扭性断层、岩脉等)可放大表示。
e、资料必须图文对口,地质图与剖面资料对口及图上与实地对口。
f、1:2000地质测量,以追索法为主,辅以穿越法,线距20-30m,点距20-40m,重要地质观察点要求用经纬仪定位上图,其它地质观察点图上允许误差≤2mm。 2.2.2 填图工作方法
a、根据所确定的填图单元,用穿越法与追索法相结合,地质观察点、观察路线相结合的形式编录。辅以必要的探矿工程揭露。将地质界线、构造线、矿化体等要素填绘在相应的地形图上。 b、填图所用的地形底图应符合要求,比例尺应大于或等于填图的比例尺。
c、地质观察点的定位采用罗盘与地形地物特征结合确定在地形底图上,重要地质点要求用仪器测定。
2.2.3 观察内容
a、研究地层层序、岩性、物质成分、结构构造、厚度变化、化石依据、标志层及不同岩性的控矿作用。
b、研究褶皱、断裂、节理、劈理的形态、类型、规模、产状、性质、生成次序、组合关系、与成矿作用的关系。
c、对矿区内的矿体(脉)、矿化点及附近群众报矿点检查,结合工程揭露,了解矿化范围、矿体数量、产状、形态及规模,矿石的物质成分、矿物的共生组合、结构构造、矿石品位、伴生组合和有害杂质含量。
d、查明并研究侵入岩的分布、成分、结构构造、捕虏体分布、蚀变作用及与成矿的关系。 2.2.4 填图地质编录
2.2.4.1 观察点位置记录:采用座标法,即记录所定观察点的座标及高程,如:X2701478 Y37462350 H422。若有典型地物及高程标志,则需记录观察点在某特征地物的相对位置。 2.2.4.2 观察点记录格式
a、界线点的记录 点 号:DXX
地 点:茶山坳北…………××m 。 位 置:X…… Y…… H……m 。
点 性:地层或岩体分界点:(D/O或γ/D)
描 述:基岩出露情况(天然的、人工的、大小、风化情况),地貌特征及岩性组合特征。 点南(东、西、北)D,岩性描述…… 点北(东、南、西)O,岩性描述…… 产状 210∠45°(D) 标本或样品:(O)砂岩 B101
路线地质描述:主要描述本点到下一观察点之间的地层、岩浆岩、构造、岩性及产状变化情况。 b、构造点的记录 点 号:D××
地 点:茶山坳北…………××m。 位 置:X…… Y…… H……m。 点 性:断层控制点 描 述:基岩出露情况
断层特征:包括断裂带特征、断裂性质、断层面特征、产状。 断层两侧地层特征、岩性描述、产状。 样品及编号: 路线地质描述:
c、矿(化)脉点的记录 点 号:D××
地 点:茶山坳北…………××m。 位 置:X…… Y…… H……m。 点 性:××矿脉控制点 描 述:基岩出露情况
矿脉产出状况、走向、接触面产状; 矿脉规模、长、宽、厚及变化; 矿脉的结构、构造;
矿脉的矿物成分①金属矿物及含量(%); ②非金属矿物及含量(%); ③矿物生成顺序、穿插关系;
④典型矿物特征;
矿脉中细复脉及网脉分布情况及规模。 矿脉上下盘围岩矿化、蚀变特征及产状。 样品及编号: 路线地质描述:
d、岩性控制点的记录
岩性控制点的记录基本上与岩层分界点相同,仅是没含地质填图单元分界的含意。 2.2.5 资料整理
2.2.5.1 当日整理:
检查、补充和修正野外记录,整饰路线剖面图、素描图及地质图,对地质点及肯定的地质界线、产状要上墨,编绘实际材料图。整理、登记各种样品和标本。 2.2.5.2 阶段整理:
按每月进行一次,整理、分析当月的地质资料,编写小结,转绘地质清图、实际材料图,清理和选送各种标本及样品。检查各项原始资料是否完备及其地质情况,填写各类异常、矿点卡片,编制下一阶段工作计划。 2.2.5.3 最终整理
全面整理、检查各项野外实际材料图、各种样品及标本,发现存在问题并采取措施妥善解决。计算各种数据,编制图表,填写构造、岩浆岩及矿产卡片。编制矿区实际材料图、地质图,编写填图工作总结。
2.3 地质测量提交资料
a、地质剖面测量基点、基线记录表; b、剖面原始记录本;
c、标本、样品采样记录表、登记表; d、地质剖面图; e、实际材料图; f、综合柱状图; g、地质图; h、标本一套;
i、相片集及照片记录表。
第3章 山地工程编录
3.1 编录基本要求
a、所有施工揭露的山地工程均需登记、编录;
b、记录内容:工程号、座标、方位、坡度角、分层或分段的距离及地质描述,不同工程(探槽、浅进、坑道等)分别用专用记录本。
c、随工程进展要及时编录,编录前应对地质现象进行观察研究取得统一认识。要求实地基本成图并完成文字记录。室内整理若发现问题,需到实地校对修改。收到岩矿鉴定及化验结果要及时补充修正,编录图格式参见附图1执行。
d、素描图内容要齐全,图面要清洁、紧凑,布局美观,格式统一,如实反映客观实际情况。图面保留基点及编号,厚度大于10cm的地质体应予以表示,特殊地质现象可放大表示。
e、素描图文字说明、文字描述按水平标尺或垂直标尺分段描述,探槽以槽壁底线为准,浅井以挂皮尺角为准,要求层次分明,真实客观,突出重点,言简意明,字体端正,描述内容顺序为:①岩性,②岩脉,③构造,④蚀变,⑤矿化。素描图文字说明格式参照统一图式及附录二、附录三。
f、素描图一侧附分析结果表,样号顺序应与图件中的样槽位置对应。排列顺序为由上至下,由左到右。若该工程补采了样品,则应把补采的样品插入表格的相应位置。样品分析结果表头上应注记样品分析结果表(见附表),表格中根据需要可适当增减栏目内容。
(素描图)样品分析结果表 样 号 样长 (m) 真 厚 度 (m) 取 样 方 法 分析结果(单位) 备注
(综合图)样品分析结果表 工 程 号 顺 序 号 样 号 样 长 (m) 真 厚 度 (m) 分析结果(单位) 备注
3.2 探槽编录
a、探槽素描图要求素描一壁一底。地质现象复杂、矿化不均匀、两壁明显不同时,则素描两壁一底。
b、素描图的比例尺采用1:100,重要的地质现象可放大比例尺素描,放在素描图中适当位置并作注记。
c、素描采用自然坡度法,槽壁用垂直投影,按实际形态绘制,槽底用水平投影,原则上按标准形态绘制,特殊情况按实际形态绘制。探槽素描一般南北向绘东壁、东西向绘北壁、北东向绘北西壁、北西向绘北东壁,特殊情况则选取地质内容丰富壁素描。探槽较长、坡度较陡时,可采用分段素描并附小比例尺的示意图,以示全貌。残坡积中的矿石,蚀变岩及较大的转石应示意表示。
d、方位角用引线在槽壁上方一般以 1.5cm 长虚线( 特殊情况可加长虚线 ),
横线长1.0cm带箭头表示,方位数注记在箭头右侧。当探槽拐弯,其方位变化小于15°时,槽壁和槽底连续素描,当探槽拐弯方位角差大于15°时:①当顺时针内拐弯时,槽壁连续素描,槽底外侧裂开表示。②当逆时针外弯时则槽壁、槽底均裂开。
e、垂直标尺以槽壁的最低点为0m,距槽左端最近距离0.5cm。水平标尺距槽底边1.0cm,以槽左端为0点,每5m注记数字,每米刻一短线,短线长1mm向下向外长出。断裂、岩体、矿化体、蚀变等位置应以累计水平标尺为准。当标尺断开时,注记断点数据,标尺终点数据均需注记。当槽拐弯为逆时针外弯时,方位角差大于15°时,水平标尺断开。
f、探槽图作图规格一律使用75×50cm计算纸。
3.3 坑道编录
a、采用压顶法素描,壁高和顶宽视具体情况而定,原则上按规则形态素描绘制,绘制两壁一顶。沿脉坑道按有关要求距离绘制掌子面素描图。掌子面素描图放在图中适当位置。
b、素描图比例尺1:100,有重要意义的地质现象可放大素描。掌子面素描图一般用相同比例尺,用虚线引到壁上方。
c、素描从坑道口开始,基点、基线布置在坑道顶的中线上,所有坑道在坑口设测量基点测定座标。坑道拐弯时,按探槽原则裂开表示。坑道顶或壁呈弧形时,采用产状投影法素描。
d、样槽布置,穿脉中采样样槽应布置在距底板1.2m高的两壁上,沿脉样布置在掌子面或坑道顶,按一定间距采取。采样后应测量样槽参数(样槽方位角、坡度)。
e、坑道壁与顶相连素描,壁上1.5cm注坑道方位角,下部1.0cm注水平标尺,水平标尺以壁最外点为0点,每5m注记数字。
f、穿脉坑道中施工沿脉坑道时,沿脉坑道代号应注明所在矿脉号,如YM1E,即表示该穿脉坑道中1号矿脉的东沿脉;沿脉坑道中施工的穿脉坑道,代号可表示为CM1N,即为该沿脉坑道中的1号北穿脉。
3.4 钻探地质编录
a、当钻孔确定后,地质人员必须测量方位,其方位线长度为钻孔地盘长度2-3倍,并做好标汇,地盘平定后,再次丈量和校对方位线,方位线必须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方位点,其中两个必须在平整地盘以外的两侧,随后钻机器械方能进场,检查机枕木方位和钻机安装正确与否,均以方位线为依据。开钻前机台应领取和准备好岩心箱、岩心隔板、岩心牌、毛笔、油漆、简易水文观测工具及各种需要的表格,否则不能开钻。
b、地质人员须及时到现场进行编录工作,在编录前必须核对岩矿心长度,若与机台记录长度不符必须进行校正。通过对岩心(岩屑、岩粉)的观察研究,对所揭示的地质现象按钻进顺序即孔深进行编录。编录重点是各种地质界线,特别是标志层、矿层(体)和构造、断裂界线,矿化(包括主要矿产和伴生、共生矿产)、蚀变现象及其后生变化(包括氧化带、混合带、原生带的划分)等。观察、记录的内容主要是:岩石特征(颜色、风化特征、成分、结构、构造等);古生物及遗迹化石;蚀变及矿化现象;岩(矿)脉的岩矿石名称、岩性、穿插关系及产状、厚(宽)度;地质体及地质构造(褶皱、断裂、破碎带等)的产状、接触关系、垂直及水平方向上的变化等。岩矿心的整理、编号等按DZ/T0032《地质勘查钻探岩矿心管理通则》进行。
c、钻孔施工前,根据按设计孔位及勘探线剖面图编制的钻孔地质技术设计书,核查孔口座标、主轴方位、斜度(天顶角)及岩心收集装置等。施工中,逐日到现场对岩心进行观察研究,用规定表格进行编录,并收集声象资料,采集标本、样品;及时按地质情况及钻孔深度、方位和斜度修改钻孔地质技术设计书。预计将钻进矿(层)体或发现矿化现象时,立即用书面或其它方式通知钻机班长及机长。每钻进一定深度,见重要标志层、见矿、处理重大孔内事故后和终孔时,都应及时进行孔深校测,超差应及时进行评差。
d、编录时要随时检查核对岩、矿心摆放顺序及采取率、孔斜、简易水文观测等质量指标,配合施工方面搞好质量管理工作。
岩、矿心采取率按下列公式计算:
回次采取率(%)=本次岩矿心长÷(本次进尺+上次残留-本次残留)×100 或回次采取率(%)=(本次岩粉重÷本回次岩心理论重)×100 分层采取率(%)=(分层岩心总长÷分层总进尺)×100
钻孔终孔后,要及时整理资料,配合有关方面进行钻孔验收,并参与封孔和建立孔口标志等工作。
e、钻孔的原始地质记录要在前后系统观察对比后,归并成矿区的统一分层,在检查、复核岩心的基础上,在岩心箱内放置分层标签,并整理成钻孔地质综合表和钻孔柱状图。钻孔柱状图比例尺1:200-1:500;为减少图幅的长度,对岩性简单的厚大岩层,可用缩减法表示。
f、完工钻孔,应扫规定表格形式作地质小结,其主要内容如下: ①钻孔设计的目的与施工结果; ②钻孔质量评述;
③地质矿产特征(主要地质成果及地质矿产新的认识); ④主要经验教训。
g、钻孔结束后应完成的地质资料:
①钻孔柱状图;②钻孔地质记录表;③钻孔结构,孔深校正,弯曲度测量登记表;④钻孔各种采样登记表;⑤钻孔成果表;⑥各种鉴定、试验、分析报告;⑦简易水文地质资料;⑧物化探测井
12岩11钻孔地质小结(根据需要编写)资料;⑨封孔设计及封孔记录表;⑩钻孔质量验收报告;○;○
矿心、标本等实物资料和照片。
3.5 山地工程编录提交资料
a、基点、基线记录表; b、原始地质记录本;
c、标本、样品采样登记表; d、样品真厚度计算表; e、工程施工登记表;
f、工程素描图;
g、作业组质量检查卡; h、补采样位置和数量。
第4章 采样与化验
4.1 岩矿鉴定标本
目的是研究岩、矿石的结构构造,矿物成分及其共生组合,变质、蚀变特征,确定岩矿石名称及矿物生成顺序,为矿相研究提供资料。因此,标本要新鲜、代表性强。
a、矿区要采集一套完整的岩石、矿石标本,并作岩矿鉴定,作为岩石、矿石定名的标准。 b、地层剖面测量标本按层序及不同岩性逐层采取,矿石及蚀变岩石按不同矿脉不同类型采取。 c、标本规格按3×6×9或2×5×8cm。但化石及具特殊意义的矿石构造特征标本规格不限。 d、标本采集后,立即进行登记填写标签,在标本左上角填漆编号。易碎标本妥善包装。
e、系统采集的标本要附相应的平面图或剖面图(含柱状图)。
4.2 化学分析样
4.2.1 基本分析样采样要求
a、快速分析样:厚大矿化带可先连续拣块作快分,含量较高时再正式取刻槽样进行化学分析。快分样的位置及分析结果应在图上表示。关键部位(如两矿体之间的夹石)即使快分品位很低,也应取化学样。
b、凡矿化露头、工程揭露的矿体、矿化带与矿化有关的构造、蚀变带均要采集化学分析样。 c、样品布置应尽可能垂直矿体厚度,按不同矿石类型、品级和不同矿化岩性分段连续采取,矿(化)脉界线明显时其顶底板要采取1-2个样。钻探顶底样取2-3个样。
d、地表坑探工程中用刻槽法,规格10×3 cm 或10×5 cm。样长一般1.0--1.5 m,样重与理论值误差不得超过15 %。钻探岩芯取样先清除泥浆、杂质,沿岩芯中轴线锯取一半。
e、探槽取样尽可能取在素描壁上,壁上出露差时取槽底。穿脉坑道样品布置于东壁上,高0.5-1.0 m,沿脉坑道则每隔5 m采样。
f、采样样槽参数应测定样槽倾没中轴线的方位及坡角。样槽参数应统一按工程登记造册或集中登记在采样登记本中。
g、采样前要修平采样面,刻取时一定要围布、垫布,防止飞散。样品采回后要及时编号,称重后填写原始采样班报表。
h、样号要在样袋不同位置写两次,若一个样有两袋,样袋上样号后还要写明(1/2).(2/2)字样,如H129(1/2)表示H129样有两袋,此为该样第一袋。一个样有两袋以上类推。同时送样单和样品登记表上也要在备注栏中注明样品袋数,以防丢漏或张冠李戴。 i、采样后及时检查样槽位置、规格,不合格者,返工重新采取。
J、样品经检查无误后送出分析。按规定格式填写全送样单一式三份,经项目技术负责及总工
办检查签名后方能送出。
4.2.2 样品基本化学分析项目
样品基本分析项目视矿种和勘查程度,由项目组提出,报总工办及总工审定。 4.2.3 检查分析 4.2.3.1 内 检
是确定基本分析中可能产生的误差及其平均值,以及时消除不可允许的偶然误差。要求每季进行一次,样数为基本分析样数的10%,参加储量计算的基本分析样的内检不得少于5%。样品从基本分析样的副样中抽取,编写密码送队化验室分析。 4.2.3.2 外 检
是检查基本分析中可能产生的系统误差。样数为基本分析样的5%,总数不少于30个。由项目填写明号码样单并附基本分析结果,送局测试中心分析。样品要从基本分析样品的正样中抽取,样品重量不少于100克。
参与储量计算的主要组分和伴生组分均需进行内外检。
检查分析误差合格率计算表 含量范围 (单位)内 检 分 析 工程送 化 编号 样 验 号 号 分析报告 分析结果(10) (x)-6外 检 分 析 送 化 样 验 号 号 分析报告 分析结果(10) (y)-6误 差 绝对值x-y 相对值x-y x 样品品位个之数 和 n ∑x 绝 对 值 之 和 ∑x-y 平均相对允许相对误差 误差∑x-y∑x超差个数 超 差 率 (%) n′ (%) 当超差在30%以下,并且平均相对误差不超过允许误差时,可认为化验质量合格,仍使用原基本分析结果计算储量,若平均相对误差超过允许误差,或平均相对误差虽然未超差,但被检样品的超差率在30%以上,或者累计30个检查样中有四分之三的结果产生系统偏高或偏低的系统误差者,均按化验质量检查制度规定进行仲裁分析或返工。
4.3 岩石光谱样
4.3.1 采集对象
实测的地层剖面及人工揭露剖面,侵入岩(脉)及蚀变带、断裂的充填物(断层泥、构造角砾岩)及其旁侧的蚀变岩、硅化蚀变带、矿化脉带等。 4.3.2 采集要求
a、样品应为新鲜的岩石并无其它物质污染,每个采样点(直径约1米的露头范围内)上、中、下、左、右各采部分合为一个样,钻孔岩芯采样,每个采样点上、下1米的范围内各采取部分合为一个样。
b、采样间距一般为5m左右,矿化带、蚀变岩带、断裂及其蚀变带附近则可根据情况采取。 c、每个岩石光谱样内不能有两种类型的岩石混杂。 d、样品重量应大于100克。
4.3.3 岩石光谱样的记录及图上表示
a、每个采样点需记录地质内容、岩石名称、构造矿化及蚀变特征。
b、在平、剖面图上将△标于采样位置上并编号。 4.3.4 岩石光谱样的分析项目
视矿床类型决定分析元素。
4.4 土壤金属测量(化学样)
4.4.1 采样方法及要求
a、比例尺选择1:5万或1:1万。 b、垂直矿脉带或含矿层方向布置。
c、要求在B或C层土中采取,采坑深大于20Cm,去尽砾石,原始样重过60目筛后大于100g。 d、按土壤测量野外记录本所规定的内容填写齐全,图上位置野外利用地形特征校正。 e、野外晒干后,加工粉碎过60目筛,填一式三份送样单。 4.4.2 分析项目
土壤样分析项目视不同矿种确定分析元素。
4.4.3 资料整理及提交成果 5.4.3.1 资料整理
a、每日所完成的样点必须当天着墨,一周上一次清图。分析结果及时上实际材料图。 b、各分析元素用数理统计法求出平均值、异常下限。 4.4.3.2 提交成果资料 完成后提交资料如下:
野外用图、实际材料图、成果图、野外记录本、分析结果报告。
4.5 矿床开采技术样
4.5.1 小体重样
一般每一类型测10—30个,按不同矿石类型、品级在已知品位级别处采样。而且相当于矿床平均品位的原生矿石占多数。采用封蜡法求小体重。公式为: D=
P1
P2P1Vd P1:矿石重量 P2:封蜡后矿石重量 d:蜡的比重 V:封蜡后矿石体积
每一个样一式两块,一块封蜡测体重,另一块送化学分析及湿度测定,所以样品一定要用塑料袋包好。
4.5.1.1 湿 度
当氧化带单独计算储量时才作,并用湿度校正矿石体重,样品重500克左右,用塑料带包好送化验室测定。
湿度 W =
P1P2100% (P1:为湿重, P2:为干重) P1D100W 100D1:为校正后的矿石体重, D:为湿矿石体重
体重校正 D1 =
4.6 其他分析
4.6.1 组合分析
目的是了解伴生有益元素或影响矿床评价的有害元素等的分布规律,并根据分析结果计算伴生有益组分的储量。
组合样要求在同一工程、同一矿体的相同矿石类型中组合而成,一般由8—12个基本分析样组成。原则上所有圈进矿体的单样都参加组合,视实际情况,同一剖面(含断面)或同一储量块段中几个工程亦可进行组合,组合样的数量一般不超过普通分析样的5%。组合时以每个样的样长为加权系数计算组合样中各基本样的组合分量(W)即:
L W = Q ×
LQ:为组合样重量
L:为参加组合样的全部样品的长度和即L=L1+ L2+ L3+ …… L′:参加组合样的基本分析样样长
也可采用根据组合样的重量要求,确定每米样长的基本组合重量,参加组合样的分重量等于样长乘以基本重量,例:一组合样由10个样组成,先确定每米样取10克,组合样的重量等于:
Q = 10×L1 + 10×L2 + …… 10×L9 + 10×L10 组合样分析项目由光谱全分析来作确定。 4.6.2 物相分析
依据氧化率,确定矿石的自然类型的分布界线,分别进行储量计算。
采物相分析样品的做法:野外先目测不同矿石类型的大致界线,再在各界带中利用相应的普通分析样的副样(但时间长及变质的样除外)即可。
矿床矿石自然类型分类表 矿 石 类 型 原 生 矿 混 合 矿 氧 化 矿 氧化物的通分含量 <10 10-30 >30 硫化物的通分含量 >90 70-90 <70
4.6.3 全分析
了解各种矿石类型中各种元素的含量,以确定组合分析项目,用光谱全分析进行分析,一般每条矿脉及各种矿石类型做1-3个。一般可以在组合样中采取。
第5章 其他
1、物探、化探及遥感等工作,按有关行业规范和标准执行。
2、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三大类岩石的分类和命名,要求按相应的国家标准(GB/T 174121--1988、GB/T 174122--1988、GB/T 174123--1988)执行。
3、固体矿产野外地质勘查工作,除执行本细则外,可根据各项目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工作方案,报勘查院总工程师批准后执行。
4、固体矿产普查、预查阶段工作的总体要求,参照中国地调局《固体矿产普查、预查暂行规定(DD2000-01、02)》及相应的行业标准(DZ/T系列)执行。
5、固体矿产勘查中的资源量估算,参照中国地调局2002年12月发布的《固体矿产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和经工程验证的预测资源量估算技术要求》及相应的网度要求执行。
附录一
结构面力学性质的鉴定
一、压性结构面(与压应力垂直的结构面)
可进一步分连续性结构面(各种类型和不同规则的褶皱轴面)与非连续性压性结构面(断裂、劈理等)。这里主要指压性断裂,其综合特征如下:
1、断裂两侧岩层常见褶皱及牵引褶曲,并见菱形团块和香肠状石英脉等。 2、有密集成群的冲断面。
3、劈理、片理发育,平面上劈理和片理与断面基本平行,剖面上斜交。 4、挤压破碎带中石英、方解石团块发育,硅化也强烈。 5、有片状、条状、针状矿物平行排列,与断面平行。 6、挤压破碎带往往是复杂的构造带。
1)带中往往有复杂的盘肠状褶皱各褶纹,有动力变质带。 2)扭裂带成带排列。
3)常见张性小断面与主断面垂直。
4)矿物常见拉长、压碎或重结晶现象(向引张方向重结晶)。 5)有构造透镜体(与断面平行)和糜棱岩。 7、断面常为舒缓波状。
8、断面上多见近于垂直擦痕,并见明显阶步或丁字形、鱼鳞片状等。
9、地貌上断裂破碎带走向与山脉走向基本一致,与大型河流流向基本一致,与地层走向或岩块长轴方向一致。
二、张性结构面(张裂面),其综合特征如下: 1、断面呈锯齿状,粗糙不平。 2、单纯张裂面很少有擦痕。
3、张裂带中充填物一般呈角砾状,其角砾大小悬殊,杂乱无章,砾岩质地较疏松,成分与围岩基本一致。
4、张裂带中如充填有脉岩,一般呈透镜状或网状。
5、张裂带中往往见平行裂面的长裂隙带,充填于张裂隙中的结晶体的长轴方向与脉型垂直,且在平面上呈雁行排列。
三、扭性结构面(扭裂面),其综合特征如下:
1、断面形态似刀切一样整齐,一般叫刀切面和镜面。
2、扭裂面两侧岩层常发生扭曲或拖褶皱,并出现雁行排列的张裂隙。
3、断面上有大量水平擦痕和阶步,可见两组扭节理,充填的石英脉能延伸很远。
4、扭裂面中的充填物多为糜棱岩或断层泥;若为岩块或矿物颗粒,则常发生转动或拖扭的痕迹;应力矿物的长轴多与断面斜交(据其锐角所指方向判断对盘运动方向)。
5、构造透镜体长轴方向与断面斜交,劈理、片理与断面总有一面交角,张性石英脉排列方向也与断面斜交(据其锐角所指方向判断对盘运动方向)。 6、扭裂面常呈群排列或呈一对X型共轭裂面出现。
7、扭裂面两侧经常出现旋卷构造,最常见为帚状、入字型、羽状节理,并见莲花状构造。
8、扭裂面两侧的地层或岩块有或大或小的位移。
四、复杂的结构面 1、先压后扭
1)构造透镜体、片理被X节理或裂隙切开。 2)一组水平擦痕把斜冲擦痕掩盖或切割。 3)断裂旁侧的小褶皱也被扭裂面切开。 2、先扭后压
1)挤压带中小透镜体内保存两组扭裂面或保存断层泥与糜棱状岩石。 2)一组斜冲擦痕把水平擦痕冲断,旁侧出现菱形岩块或透镜体。 3、先张后扭
1)角砾有一定定向性,且棱状角砾随后期糜棱岩化或大角砾充填于两组扭裂面中,并按一定方向排列,且棱角已不太明显了。 2)张裂面已被扭裂面切开。
3)断面上有较多水平擦痕,突出处可见镜面,而凹处仍为粗糙面。 4、先扭后张
1)菱形岩块在破裂面中仍然明显,大小均一,形态简单,菱角清楚。 2)断面上水平擦痕多而保存完好。
3)在断面处见断层泥穿插于菱形岩块中。 5、先张后扭
1)构造透镜体大小悬殊,且形态复杂。
2)片理不太发育,但片理围绕岩块分布形成挠流构造。 3)角砾岩中有透镜体和片理。
4)有大量斜冲擦痕,但于擦面处突然中断。 6、先压后张
1)构造透镜体不规则,且被拉断发生不规则的擦痕,其挠流构造体发生剥离。 2)挤压带中出现后期的张性角砾岩,角砾松散。
结构面力学性质的鉴定着重研究构造带内岩块受力情况(即破碎物的特征和断面特征和断面两侧岩块牵动和影响情况,其中重点研究带中碎裂物的多次碎裂和后期的切割情况,从而确定性质,且可确定其多期次活动特征,解决地质、矿产中的重大问题。
五、运动方向的确定 1、据断面特征来确定
1)据擦痕确定:光滑面对盘滑动方向。
2)据断裂阶步来确定:对盘滑动方向指向陡坎的方向,即由缓到陡代表运动方向。
3)据丁字形确定:丁字形擦痕由粗到细为对盘滑动方向,即对盘滑动方向指向钉尖的方向。 4)若断面无擦痕等而形成鱼鳞片、指甲印等,其粗糙面为对盘运动方向,即鳞片倾向方向为对盘运动方向。
5)若断面无擦痕、鱼鳞片等,则根据断裂面、拉断面来确定:垂直拉断面的方向为对盘运动方向,即对盘运动方向指向拉断面的倾斜方向。 2、据扭动构造来确定 1)入字形法则
确定断裂运动方向主要鉴定分支构造性质:a、分支构造若是褶皱,则其锐角方向指向对盘移动方向。b、分支构造若是断裂,则Ⅰ、压或压扭性断裂其锐角方向指向对盘移动方向。Ⅱ、张性断裂则锐角方向指向本盘移动方向。 2)傍侧派生构造
a、帚状断裂Ⅰ、旋迥层属张性(外旋迥层收敛方向运动属张性)
附录二
野外岩石描述提纲
一、砾 岩 (一)岩石名称
(二)颜色:以新鲜面为准,风化岩注明风化颜色(下同) (三)成 分 1、砾 石
1)大小:最大、最小、一般; 2)分选:好、中等、差;
3)圆度:圆、次棱角、棱角、百分比; 4)形状:等轴、扁平、椭圆、棒形等; 5)表面:粗细、光滑、有无光泽、擦痕; 6)成分:岩石、矿物及其性质、百分含量;
7)排列方向:测量扁平砾石倾向、倾角、长轴方向; 2、胶结物:
1)成分及其性质;
2)胶结类型:接触、孔隙、基底、混合型; (四)固结程度:疏松、弱固结、强固结 (五)所在层位及其在剖面上的位置
(六)与上、下层接触关系:突变、渐变、冲刷(下同) (七)产状及其变化
(八)厚度及其变化
二、砂 岩 (一)名 称 (二)颜 色
(三)粒度:最大、最小、一般、百分含量。 (四)圆 度 (五)成 分
1、碎屑:矿物、岩屑及其性质、百分含量。 2、胶结物:
(1)成分及其性质、百分含量; (2)胶结类型
(六)化石:类属、数量、大小、形状、分布、完整程度、保存状况(下同) (七)包体:成分、结构、形状、数量、大小、分布(下同) (八)构造:层理类型(水平、波状、斜层理)、层理特征等。 (九)次生变化:新生矿物 (十)所在层位 (十一)接触关系 (十二)产状及其变化
(十三)厚度及其变化
三、泥 岩 (一)名 称
(二)颜 色
(三)物理性质:断口、滑腻程度、可塑性、泡软性、膨胀性、裂隙性、吸收性。 (四)机械混入物成分及其含量 (五)化 石
(六)结 核
四、化学岩(灰岩、硅质岩等) (一)名 称 (二)颜 色
(三)与酸反应情况:起泡剧烈、微弱 (四)硬 度
(五)固结程度:松软、致密
(六)断口:土状、贝壳状、砂糖状、不平坦状、阶梯状。 (七)化 石
(八)机械混入物成分
(九)同生、次生矿物成分 (十)结构:粗、中、细
(十一)构造:鲕状(成份、大小、形状、含量)、竹叶状、豆状等。 (十二)层理、层理类型、层面明显程度及层的厚薄
(十三)其它地质现象:溶蚀情况、溶洞堆积物、脉石穿插风化面情况、小褶曲、小断裂及波状或锯齿状裂隙构造特征、上下岩层的关系、横向变化……
五、变 质 岩 (一)名 称 (二)颜 色
(三)成份及其百分含量
(四)结构:变晶、变余、压碎
(五)构造:片状、片麻状、块状、带状、眼球状、斑点状、角砾状。 (六)断口、光泽 (七)其 它 1、细脉穿插 2、褶 曲 (八)产 状 (九)风化特征
六、岩 浆 岩 (一)名 称
(二)颜 色:新鲜面颜色、风化面颜色 (三)结 构:(1)结晶程度:显晶、隐晶、玻璃质 (2)粒度:粗、中、细;等粒、不等粒 (3)颗粒形状及相互关系
(四)矿物成份
按矿物含量分为:主要、次要、副矿物、次生矿物。分别描述矿物特征。 (1)矿物名称
(2)矿物特征:颜色、透明度、光泽、晶形、解理、双晶、矿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交代连生、包裹程度。
(3)矿物颗粒大小及其百分含量
(五)构造:气孔状、杏仁状(孔的大小、形状、含量、排列、充填物)、流线、流纹、致密块状等。
(六)其它特征
(1)有无后期细脉穿插,脉的成份、宽度。
(2)有无捕虏体、大小、形状、成份、排列方向,捕虏体附近岩浆岩的变化(同化、混合岩化)。
(3)是否受后来的构造变动—碎裂变质现象。
(4)内、外接触带岩石的特点:构造、构造变化;次生改造作用的性质和强度,有无新生矿物。
(七)次生变化
(八)具斑状结构的岩石尚需描述:
(1)斑晶:成份、形状、大小、含量、分布性质(均匀的、斑杂状的、定向的)。 (2)基质成份
(九)具有异常结构的岩石尚需描述:造岩矿物的机械变形、解理面的弯曲和断裂、裂隙沿矿物表面的分布及其中的新生矿物。
附录三
矿 体 描 述 提 纲
一、矿体编号 二、位 置
三、含矿围岩:地层、岩石名称、产状、在矿化富集中的作用
四、岩浆活动与成矿关系:岩浆岩名称、岩相、成份、侵入时代、矿体与岩浆岩的相对位置 五、构造与成矿关系:控制矿段的构造、控制矿体的构造、褶皱、断裂对矿体的影响 六、围岩蚀变及变质作用
七、矿体情况:形态、产状、分布特点、厚度及其变化、品位及其变化、规模 八、矿石特征
(一)矿物成份:主要金属矿物、脉石矿物、次生矿物,晶形、集合体形状分布、百分含量,矿物颗粒间的关系,集合体形态:粒状、晶簇、鳞片状、纤维状、放射状、结核状、钟乳状、土状。 (二)化学成份:主要有益及伴生元素含量、有害元素含量 (三)结构粗(2-20)、中(0.2-2)、细(0.02-0.2);自形、半自形、他形。
(四)构造:块状、浸染状、角砾状、条带状、细脉状,浸染状注意矿物集合体的形态、大小及其间的关系,矿脉与围岩的关系,脉中矿物间的关系,脉石矿物之间的关系。
九、氧化带特征:氧化程度、深度、矿物组合
附录四
构造变动野外观测提纲
一、褶 皱 (一)地貌表现
(二)褶曲形态:确定两翼产状,组成核部及两翼地层岩性、时代、轴面产状、枢纽倾伏方向、褶皱形态特点、空间分布特点。
(三)褶皱与其他构造的关系(与断层、劈理关系、褶皱级次关系)。
(四)褶曲形成时代
二、节 理
(一)所在的构造位置 (二)岩层产状、岩性
(三)对其组系进行分析并说明其成因
(四)节理产状、长度、密度(/米内节理数目)
(五)节理面性质(平直或弯曲、张开或紧闭;有无擦痕、擦痕方向粗糙或光滑) (六)节理互相切割关系
(七)被节理切割的小岩脉、微细层理有无位移,相对位移方向 (八)充填节理的矿物、岩石成份特点,是否有破碎现象 (九)节理测量面积大小
(十)素描
三、劈 理
(一)层理与劈理的产状
(二)在不同岩性的岩层中发育的程度 (三)片状矿物排列的特点 (四)劈理与层理的交角大小
(五)在不同构造地段发育的程度、产状特点与大构造的关系
四、断 层
(一)断层面的产状及其构造的特点,断层线延伸方向、长度 (二)断层表现的证据
(三)断层性质、类型、断层组合及相互关系 (四)与节理、劈理的关系 (五)与褶皱的关系
(六)是否有近期活动的证据
(七)断层中充填物的特征
五、不 整 合
(一)侵蚀面特点(起伏情况),其上物质成份的特点 (二)砾岩成份、滚圆度、分选性、胶结物
(三)上、下岩层的岩性特点(颜色、粒度、层面特征、层理厚度、岩相变化、韵律性等)、岩层产状
(四)层理特征 (五)生物化石特征
(六)上、下岩层构造特点
(七)不整合所在处标高,不整合分布范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iwanbo.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808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