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国海运集团的创新
海上运输业是一个古老传统的行业,但它一开始就离不开大胆的创新。从郑和七下西洋,恩里克王子组织远航,到哥伦布发现新;从麦哲伦环球航海,到库克船长去澳洲与南极探险,无数的事实告诉我们浩瀚的大海欢迎勇于创新的人们。
1997年7月1日,在上海海运(集团)公司、广州海运(集团)有限公司、大连海运(集团)公司、中国海员对外技术服务公司和中交船业公司等五家交通部直属企业的基础上组建成立中国海运集团,总部设在上海。中国海运集团组建后,坚持科学发展,牢牢抓住历史机遇,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一、中海集团服务创新
物流企业是服务性的第三产业。服务是物流提供给市场的成果,是物流企业最常见的创新载体。中海集团针对市场状况,改变服务航线,制定大客户战略。 中国海运董事长李绍德说,集团发展方式的转变是为了适应世界经济格局和客户的需求而提出的。李绍德说:“从集装箱里来说,一般的班司都关注欧美、东西两个干线,它运量大、盈利空间也有机会。但这一次金融危机的冲击,对这两个区域的影响力度会大点,所以我们现在在布局南北航线。因为我们想金砖四国和资源性的国家,他们需求的轻工产品、纺织品有增长的潜力。譬如去年我们布局了南美航线以后,在市场比较好的配合下,去年一年我们就盈利了7000多万美元,从这个角度说,我们不担是为了取得利润,也是为了以后长远稳定的发展。”
中国海运今后的发展策略为:横联竖合,调东西拓南北。即横向来看,产业同行要加强联合,产业链的纵向要加强合资、合作,使企业能抵御外部的冲击;航线安排上,既要保持欧美干线的需求,也要更多关注南北干线的布局,形成一个全球网络,为客户服务。
中国海运有一个“大客户、大合作”战略。实施这一战略,就必须坚守不追求短期暴利,心态不浮躁,着眼于确保货源稳定和效益稳定,着眼于企业的长远发展的原则。
海运集团的下属公司――中海货运先后与国内五大钢厂、两大煤炭集团、四
1
大电厂签订了长期战略合作协议,既稳定了基础货源,也为客户提供稳定优质的服务。三年来,中海货运创下金融危机后连续盈利的佳绩,这在运价指数持续低迷、全行业普遍亏损的大背景下,显得格外醒目。中国海运董事长李绍德说:“航运是一个周期性很强的产业,主要是为客户服务,所以必须跟着客户的需求来走,在为客户服务上求地自身的发展。我们坚持了大客户大合作的概念,和石油、石化、电力、钢铁等大型国有的、民营的货主都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关系,合约一般都在十年以上。这说明航运要发展,一定要放在世界经济的大环境下,为客户服务的环境里,来考虑我们的运力的结构调整和安排。”
打造服务品牌。中国海运作为以航运为主的综合企业集团,其品牌建设重点围绕服务品牌进行。为此,集团始终强调增强客户的满意度与信任度。航运主业重点抓好船舶效率、市场占有率和客户满意率的“三率”,制定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衡量客户满意的指标,及时与客户进行沟通和联络,并通过统计分析,找到导致客户不满意的关键因素和关键指标,制定并实施客户满意度计划,最后达到让客户满意的目的。 “大客户、大合作”战略是中国海运多年来坚持的发展战略,集团从深度、广度方面不断增强对外合作力度。自“十一五”开始,中国海运在不断扩展国际航线的基础上,以确保国际班轮“准班率、装载率、客户满意率”为重点,培育了美东一线、欧洲七线、澳洲一线、中东线等多条国际精品航线,吸引了众多世界500强企业在精品航线签约。近年来,中海集运先后获得“中国最佳集装箱班司综合服务奖”、 “60年中国品牌形象奖”、“中国品牌价值冠军”(海运行业)等诸多奖项。
诸多的奖项表明,物流企业要发展,就要抓住市场的心,也就是抓住客户的心,想之所想,不断创新,先一步提出适合的解决方案,然后才能站住脚,获得长远的利益。不管是大如中海,还是小物流企业,都是如此。
二、中海集团组织创新
中海集团成立当年,总资产251亿元,资产负债率59.92%,总收入67亿元,运力750万吨,运量1.44亿吨,亏损1.9亿元。集团放眼国际国内航运市场,确定了“抓住沿海,拓展远洋;一业为主,多元发展”的发展战略,初期即进行了资产重组。基本做法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以资产为纽带,实现规模化、专业
2
化、集约化重组,建立专业公司董事会,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大力推进改革和重组,推行专业化重组。在一年半的时间内先后组建了集运、船务、油运、货运、客运、国贸、货代、工业、投资等专业化公司,基本完成了专业化重组,形成了以效益为中心,结构合理、优势互补的经营管理格局。同时,根据发展需要,又新成立了船务、物流、投资、结算中心、码头等专业化公司。中国海运在调整结构中寻找航运市场的发展,增强创新能力、培育核心竞争力。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就是为了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和抗市场波动的能力。资产重组的基本原则三条:即:积极稳妥、发挥两个积极性、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按照利益分配“谁投资、谁得益”的原则,确保投资主体的权益。
组织结构如同一个人的各个器官只有不断随着环境的变化而进化,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道理不仅适合于生物界,更加适合企业。这里更强调创新,对于企业保持活力的重要性。
三、中海集团环保创新
开展“绿色航运”,做好节能减排工作,是降低污染、保护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必然要求。中国海运在“绿色航运”方面打出了一幅招展的旗帜。
在船队结构调整过程中,中国海运还把打造绿色船队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重心工作。中国海运围绕低碳概念,优化船队结构,注重发展符合绿色环保标准的新船型,同时对不符合绿色环保标准的老旧船,例如,对部分单壳油轮,提前抓紧进行改装或处置。同时,积极运用船舶节能新技术,加强能源消耗管理和设备管理,重视船舶节能技术改造和节能项目的应用,加大设备改造力度,提高节能效果。据了解,在中国海运处置的老旧船舶中,有30%是单壳油轮,55%是能耗高的干散货船。通过结构调整,中国海运降低了成本,实现轻装上阵,到2011年10月份,中国海运的平均单船载重量已经发展为5.5万吨。同时,由于坚持打造绿色船队,提高绿色竞争力,虽然中国海运的货运量、货物周转量连年保持增长,生产效率不断提升,但是综合能耗指标却呈现下降态势。例如,2010前三季度,中国海运完成货运量同比上升11.4%。
打造船队品牌。企业组建初期,集团船队为750万载重吨,平均单船吨位
3
1.8万吨,其中集装箱仅有0.99万TEU。15年后的今天,截止到2012年5月底,集团拥有各类船舶502艘/2905万载重吨,箱量61.1万TEU,平均船龄10.8年,平均载重吨位5.8万吨,目前正积极开展LNG(液化天然气)运输业务。集团的集装箱、油轮、干散货三大主力船队已全部跻身世界前十大,三大船队的“标志性船”都是世界一流的,在船舶大型化、超大型化方面,中国海运已进入世界前列。
中国海运坚持打造“绿色品牌”,坚持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之路,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工作,积极降低单位能耗和排放指标,如使用岸电节能、实施经济航速、围绕节能进行船舶设备技术改造、建造绿色集装箱码头等。例如,在投资美国洛杉矶码头上,率先引进了岸电技术以及防止光污染、噪声污染的新技术,使中海洛杉矶码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绿色码头,为表彰中海集运为建设绿色港口做出的贡献,美国洛杉矶港务局连续两年向中海集运颁发了“绿色环保贡献奖”。2011年,实现燃油单耗5.488千克/千吨海里,同比下降3.94%。
在各种资源面临枯竭,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今天,环保已经成为时代要求唱响的主旋律,中海在这方面,响应国家的号召,积极进行环保创新,我想每个企业都应该这样。
四、中海集团文化创新
中海集团顺应国家战略,成立了集团企业文化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由宣传部负责日常工作。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中国海运对企业文化建设情况进行了认真总结,形成了《中海集团关于企业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中海集团VIS手册》,经过反复讨论、修改,在2002年职代会上通过,成为集团企业文化建设的规范性文件。各基层单位根据集团企业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形成了实施意见。确立了“爱我中海、勇创一流”的企业精神,形成中海集团的司歌《我和祖国一起远航》,在“一个新起点,我该怎么办”大讨论中,初步提炼了“诚信四海,追求卓越”的企业核心价值观。把企业文化建设融入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着力打造诚信安全的企业信誉,对于航运企业来说,安全就是最好的品牌。中国海运狠抓安全管理体系运行,健全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强化体系监督;强化“三防”(防碰撞、防海盗、防污染)和“三江两区”航行安全控制。集团
4
的安全生产始终保持平稳局面,未发生重大安全质量责任事故,未发生重大工伤死亡事故。“十一五”期间,中海油运、中海客运先后被国家权威机构评为“安全诚信公司”;2011年中国海运集团被国家权威机构评为“中国AAA级信用企业”和“全国文明诚信示范单位”。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而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有利于企业提高员工的专业素质和生产积极性,跟展现了一个企业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坚持创新驱动不止步。虽然海上运输业是一个很古老、很传统的行业,但越是传统行业越需要创新。因为不创新就很难超越现状,很难持续发展。中国海运集团成立15年来,走上一条了从小船到大船、从沿海到远洋再到国际化经营的成长之路,而每一次发展壮大都是创新驱动的结果。在当前全球经济复苏乏力、低速增长的大背景下,国际贸易和航运市场都将进入新一轮调整发展时期,新的形势要求航运企业加快创新,努力实现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相信中海集团会乘风破浪,驰骋蓝海!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