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护士2008年9月第6卷第9期中旬版(总第119期) 2421 灯等这些不经意的微小动作皆有可能使开关成为传播疾病的中 介源头。 口腔科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 连丽 文献标识码:C 中图分类号:R197.323 文章编号:1672—1888(2008)9B一2421—02 1.8心理因素 由于口腔科工作的特殊性,口腔科医务人员每 天面对大量的牙病病人,每时每刻的工作都处于紧张状态,再加 上急诊、重症、复杂病人,极易造成医务人员生理、心理疲劳。 2预防措施 2.1规范流程,加强管理 随着现代医学科学的迅速发展和对医院感染认识的提高, 口腔科医护人员的自我防护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存在于口腔 科诊疗过程中的严重污染问题成为医院感染的一个薄弱环节, 也日益受到广泛关注。因此,加强口腔科医务人员职业防护非 2.1.1 改善口腔科布局要求医院领导重视,从硬件设施上支 持口腔科工作,提供布局合理的诊疗单位,例如治疗椅间设立高 约16 m的分隔栏,防止唾液飞溅。规范口腔科诊疗及器械清 常重要。医务人员做好自我防护不仅可以避免遭受疾病的侵 袭,同时避免了医院感染给病人带来的痛苦。 1 口腔科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的原因分析 1.1治疗操作不规范 口腔科的治疗操作绝大多数在病人口 腔内进行,医生与病人相距不到50 cm,喷出的含病原体飞沫可 直接进入对方的呼吸道,还可形成气溶胶,污染周围环境中的空 气和物品。医务人员直接或间接接触唾液或血液,使其常处于 致病微生物感染的危险环境中。 1.2缺乏医院感染学知识 由于医院感染学在医学院校的教 学中涉及较少,以及医院在职教育普及不到位,使绝大多数医务 人员医院感染知识贫乏,以至于自我防护意识差。鄂文华[1]调 查两所医院6O名急诊护士,自我防护率仅为18.1 。多年来对 医护人员没有把自我防护问题被摆到应有的位置,致使医护人 员的自我防护意识淡薄。 1.3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 由于重诊疗、轻预防,医务人员对 医院感染管理制度不能严格执行或缺乏正确的操作方法指导, 导致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出现有章难循现象。 1.4诊疗环境布局不合理传染病人与普通病人同室候诊、治 疗,以及医用超声波洁牙机或用高速牙钻治疗时产生的带有病 原体的气溶水雾污染,以及口腔修复打磨产生的粉尘对环境造 成污染。 1.5传染性疾病的潜在威胁 我国传染性疾病患病率呈上升 趋势。口腔科医务人员更属病毒易感人群,其感染发病率是普 通人群的2倍[ 。至2003年底,全国累计报告艾滋病毒感染者 62 159例,艾滋病病人8 742例,全国31个省发现有艾滋病病 人。乙型肝炎病毒(HBV)的传播在口腔科明显高于其他科室, 许援朝等E3,4]检查6O例牙病病人的牙髓血,检出丙型肝炎病毒 (HCV)阳性率达33 ;有人研究用气动牙科器械喷雾冲洗5例 开放性肺结核病人的患牙,处理仅1 min,在距离病人口腔12 cm处仍存在结核杆菌。以上因素均对口腔科医务人员的健康 构成了潜在威胁。 1.6职业损伤 口腔科麻醉注射、根管治疗等操作时常用的注 射针、根管扩大针、拔髓针、缝合针,使医务人员处于针刺的危险 中。有报道,门诊口腔医疗器械HB. ̄Ag监测阳性率:车针10.4 、 手机头62.5 、牙钻62.5 [5]。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也已 在人牙髓组织上检测到,但由于口腔器械十分复杂,价格昂贵、 精细且用量大,难以做到一人一机。另外,口腔科护士在工作中 经常接触一些有毒物质,如汞、甲醛、戊二醛等。因此,口腔科医 务人员难免暴露于危险之中。 1.7忽视细节 口腔科综合治疗台的各类器械控制开关的接 触频率高,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例如调节治疗椅位、开闭照明 洗、消毒流程,从污到洁,严格执行“消毒清洗消毒、灭菌保管”的 流程。 2.1.2加强自我防护意识加强对医院感染的正确认识,对病 人均采取预防性隔离。对口腔科病人除急症病人外,最好是预 约,在诊疗操作前采集有关病史及做必要检查,以了解病人的其 他健康状况。 2.1.3加强管理,严格操作规程 医院感染管理科应加强管理 力度,注重制度落实,严格操作规程,强化管理机制,口腔器械应 做到一人一用,用后放入耐刺容器。对口腔修复及正畸矫正器 应在消毒前用流水反复冲洗,再用高效消毒剂浸泡,然后再冲 洗;养成不在工作间吃饭、吸烟、摸口眼鼻等良好习惯。 2.2加强自我防护 2.2.1洗手洗手是预防交叉感染的有效措施之一,有效的洗 手依赖于端正的态度、正确的洗手方法及完备的洗手设施。医 务人员应明确洗手可去除大部分的污染菌和降低病原菌浓度, 端正态度,自觉按卫生厅制定的“六步洗手”规范洗手流程,按规 程洗手。安置合理便捷的洗手设施,避免因工作量大、洗手少、 费时带来的不便;选择正确的洗手剂、消毒剂。 2.2.2戴手套养成用镊子(钳子)取污染针头和尖锐物品的 习惯,减少刺伤皮肤的机会;接触血液、唾液污染的敷料器械及 患处时戴手套,不过手套不能完全屏蔽病原微生物,因此戴双层 手套有利于减少感染机会。 2.2.3穿防护制服、戴口罩 医务人员进行诊疗操作时应戴口 罩。薄型外科口罩对空气传播病原体的防护作用甚微,操作传 染性强的呼吸道疾病病人时应戴高效呼吸型口罩。护士要穿有 防护作用的工作服,以避免污染自己的衣服,换洗衣服应有固定 的时间和场所,衣服一旦被血液或唾液污染时应立即更换。由 于高速手机、超声波设备和其他设备所形成的飞沫含有雾化的 血液、唾液和口腔内其他有感染性碎屑,这些气雾集中于口周 6O.96 cm~91.44 cm内,包括尘埃和微滴核,一般小于50 m 可以在空气中存在很长时间,大于50 m的颗粒则沉积下来和 尘埃混在一起,室内的活动又可进一步使之回到空气中,成为传 染的一种潜在因素,而口罩对这些气化的潜在病原菌有重要的 物理屏障作用。 2.2.4戴防护眼镜 防护眼镜对于口腔科工作人员和病人有 重要的防护作用,它不仅可以防止物理性损伤,也可以防止飞沫 的危害,起到防止碎屑、唾液、飞溅的化学物质和其他气化物质 的危害作用。 2.2.5用防护罩操作台面经常与口腔科气雾、溅沫和手套等 器械接触,成为口腔科医务人员的传染源和病人交叉感染的途 径,应当在灯架、手柄、开关、头托、手机、托架等处用防护罩,避 2422 FAMILY NURSE September。2008 Vo1.6 No.9B 免交叉污染。尽量使用脚控开关调节治疗椅。 2.3诊疗室、候诊室加强空气流通 每目2次用紫外线消毒3O min,地面、口腔综合治疗台等接触的地方用500 mg/L含氯消 毒剂消毒,每日3次,以降低环境污染菌浓度,保持室内环境的 持续洁净。 2.4预防接种对结核菌素试验阴性及乙型肝炎血清免疫学 别是口腔科护士职业危害的防护。降低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 需研制一整套包括组织、技术及医学措施的防护方案,同时护士 的职业病登记和管理也应该受到应有的重视。 参考文献: [1]鄂文华.急诊护士自我防护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1998,8 (1):46. 指标阴性者进行疫苗接种;对育龄女医务人员应注射风疹病毒 疫苗;对乙型肝炎血清免疫学指标阴性的可疑针刺者应注射抗 HBV、IgG和乙型肝炎疫苗。 2.5减少和避免生理、心理性疲劳根据口腔科工作的特点, [2]周冬平,杨宗萍,全文斌.口腔科病毒交叉感染状况的初步研究 r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00,35(4):15. [3]许援朝,牛洁.口腔医院门诊患者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的检查[J].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1998,14(2):111. 合理安排工作、学习和活动时间,以提高工作效率。保持良好的 人际关系,不断提高心理适应和心理承受能力,加强口腔科医务 人员自身素质修养,克服个性弱点,减少心理疲劳的发生。 2.6计划免疫 口腔科医护人员每年体检1次,发现问题及时 治疗,防止医护人员成为感染源。乙型肝炎五项阴性者注射乙 型肝炎疫苗。 3体会 [4]陈水易,陈智,陈民栋,等.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口腔血中HCVRNA EJ].中国公共卫生学报,1996,15(4):256. E5] 陈文学,蒋婧华,章泽豹,等.门诊口腔科医院感染因素分析与对策 E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4(10):1152. 作者简介院。 (收稿日期:2008—09—04) 连丽工作单位:046204,山西省襄垣潞安矿业集团公司总医 (本文编辑卫竹翠) 护士职业性危害的防护已引起国内外同行的普遍关注,特 静脉输液加药中的不安全因素与 对策 徐文亚 中图分类号:R197.32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888(2008)9B一2422一O2 不用溶媒酸性较大,刺激性强。 1.2.3其他 药物新品种不断出现,护士对新药知识缺乏了 解,经验积累不足。医嘱往往一瓶溶液中加人多种药物、频繁加 药反复穿刺瓶塞口,导致输液微粒增加,其他杂质污染机会增 加,瓶塞穿刺口过大,发生漏液现象。 1.3不按无菌操作执行 操作者无菌操作不规范可能形成污 染。这种污染不仅影响输液,而且易引起静脉炎或输液反应,对 病人造成伤害。常见消毒不严格、加药时一管多用、消毒液过 期、消毒液使用过多及消毒液随加药注射器带人瓶内引起输液 反应,还有注射液启口加药后放置时间过长致使药物分解产生 致敏源或污染的极少量微生物繁殖而诱发不良反应。 1.4查对不严格 加药时对药品质量、有效期、剂量核对不严, 尤其是单独值班时,备药加药一人完成,核对不严格可能会给病 人造成较大危害。 静脉输液是临床上常用的给药方式。传统静脉输液药物配 制是其重要组成瓿分,病人能否得到准确、及时、安全的药物治 疗,取决于护士的责任心和工作质量,但由于各种原因,使部分 病人未能得到准确、安全的用药,影响治疗效果。现对静脉输液 加药中的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的对策。 1 影响加药安全的主要原因 1.1配药环境因素传统临床静脉输液的配制工作由各病区 的护士在各自的治疗室内完成,但治疗室只是一个相对洁净的 非封闭环境,人员及非净化空气的流动不可避免。特别是夏季 1.5护士数量不足及责任心不强 病房输液往往集中在早晨 时段,护士不足,药物溶解时间太短致药物不能完全溶解导致药 物浪费。执行药物治疗是~项严肃的T作,加药时护士若责任 心不强,可能造成药液抽吸不全或难溶解的药物即溶即吸造成 溶解不全,药物浪费,不能达到有效浓度,影响治疗效果。 1.6药物方面因素致药量使用不足有学者调查发现,用传统 方法抽取药物后遗弃的密封瓶内残余量过大。另外,一些大剂 量粉剂药物常规溶解一般需2 min左右,冬季受温度影响则时 间更长,集体输液加药时影响速度,临床上经常在废弃药瓶中发 现未完全溶解的药物残留,浪费药物。 2对策 和冬季空调的使用,使治疗室空气难以得到保证。各种操 作暴露于非净化空气中,配制时药液污染可能性大,不利于病人 安全用药。 1.2护士知识欠缺 1.2.1不熟悉药物配伍禁忌 临床输液配药均由护士完成,没 有医药专业人员参与,容易导致药物间配伍禁忌。随着医学科 学的发展,有大量的新药问世,然而临床用药中传统的认识是医 嘱由医生决定,护士只是医嘱的执行者,药物之间的合理配伍, 护士了解较少,而传统的药物配伍禁忌表已不能满足目前临床 所需。 1.2.2不使用溶媒或溶媒使用不当 对某些需要用专用溶媒 溶解的药物,护士认识不足,存在不用溶媒溶化即用输注溶液溶 解药物现象或溶媒使用量不足。如凯西莱是一种常用的保肝药 2.1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每天对治疗室、治疗台进行规范 消毒,定期进行空气和物体表面的细菌监测。医疗废物归类放 置,防止交叉感染。加药前停止使用空调,尽量减少人员流 动。 物,凯西莱粉剂要求用5 的碳酸氢钠2 mL做溶媒,再用生理 盐水或5 ~1O 葡萄糖250 mL~500 mI 扩溶用于静脉输液, 2.2认真学习各种药物知识及时阅读新药说明书,严密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