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以河南理工大学学生为调研对象,对焦作市的空间感知进行了问卷调查。从252份有效认知地图中提取和统计相关数据, 并据此分析河南理工大学学生对焦作市城市空间感知的基本类型以及城市意象五要素的分布特征。研究表明, 河南理工大学学生对焦作市的城市意象感知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和规律。由于学生的身份特征和日常活动的范围有限,靠近理工大的意象出现的频率越高。
关键词
焦作 河南理工大学学生 城市意象 认知地图
1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1.城市空间意象研究.....................................3 2.认知地图调研概况.....................................4 3.空间感知类型及其差异性特征...........................4
3.1序列性认知地图分析..............................4 3.2空间性认知地图分析...............................4 3.3单体型认知地图分析...............................6 3.4各类型差异性特征分析............................7 4.城市意象五要素分析...................................8 4.1道路要素分析....................................8 4.2区域要素分析....................................9 4.3边界要素分析...................................12 4.4标志物要素分析.................................14 4.5节点要素分析...................................17 小结...................................................19 致谢...................................................19 参考文献...............................................20
2
1.城市空间意象研究
人是社会的人。任何时代,任何社会,人与环境的关系都是不可回避、也永远不会过时的问题。尤其在当代,愈演愈烈的城市环境问题,已日益引起人们的严重关注。改善我们的额生存环境,提高生活质量,这是作为每一个社会的人都应该做的事情。人文地理学中核心理论-人地关系也要求我们要注重我们的生活环境。古往今来,人们有意无意都会对我们生活的环境进行感知,改造和协调。
不过,之前的环境认知探索都是无意识或者是不够系统全面的,直到1960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建筑学院的教师凯文.林奇(Kevin Lynch)发表了《城市意象》(《The Image of The City》),书中对美国的波士顿、泽西城、洛杉矶做了关于城市认知的问卷调查等的研究分析,提出了城市意象的五要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并且总结了产生城市意象的三个条件:识别性、结构和意义。
所谓的城市意象,就是指由于周围环境的影响,是居民对周围环境直接或间接的知识认识空间,是人的大脑通过想象,回忆出来的城市印象,也是居民头脑中的“主观环境”空间、可以说,城市意象是城市形态反映在人们心理上的投影。
很明显,城市意象具有主观性,在认知地图的调查中,最终调查的问卷也会出现与现实不太吻合的地方,不过这都是人们对环境认知的反映,对自己生活环境的自我认识,这对于我们的调查有着很微妙而关键的作用。如果都是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那也就没有人内心理的分析研究了而调查出来的结果也显得生硬。
前面提到的认知地图,这一词源自于心理学家托尔曼(E.C.Tolman)的研究,他曾以白鼠为实验对象,研究它们在迷津中的寻址能力。而林奇则运用了这个理论对城市认知地图进行了研究。从此以后,人们接受并且慢慢在世界各地对城市认知进行的狂热的研究和探索。不得不说,托尔曼发明了认知地图,而将知地图发扬和推广到世界各地的,则是林奇。
知天文,识地理,通人事,这应该是每个人所要达到的人生境界。而这次的关于我们焦作市城市认知地图的调查研究,也正是出于这方面的原因。一如开篇所说,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们不可避免的问题。人要为己,为自己的生活环境做出改善和协调。我们所生活的城市——焦作市,我们最熟悉而又有点陌生的城市,它带给我们各自酸甜和苦辣,我们也把我们人生最美好和珍贵的时光献给了这座
3
城市。焦作市作为中原经济区的西北部城市,在城市形态各方面都有悠久的历史和人文底蕴。在差不多300份的问卷调查以及后面的分析研究、文献的查阅,并结合我们组的知识,通力合作,我们认为,这对研究我们焦作市城市意象的特征和优化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一方面可以探讨并促进城市意象调研方法和中国城市的结合问题;另一方面可以建立焦作市城市意象的基本模型,优化其城市总体结构和要素组织。同时,这些研究资料对于我们城市规划的专业学习、教师人员等,也是极其有用的第一手资料,这对于我们以后的规划设计能起到很好的参考和借鉴作用。下面,就是我们这次调查的的过程和分析讨论研究。
2.认知地图调研概况
本调查于2014年11月份,由河南理工大学城市规划专业2011级全体26名同学,每人发放十份调查问卷,进行城市居民认知调查,调查对象包括河南理工大学全体在校师生,要求由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10位同学组成,共计发放调查问卷260份,并告知调查对象相关注意事项和调查问卷回收时间。
问卷要求调查对象随意画出自己印象当中最深刻、最熟悉的焦作市城市空间,并强调:不要参照任何材料,形式不限,所画范围不限,在自己认为重要的地点或关键位置注明文字,除此之外,不再对此调查问卷做任何的解释以免对调查对象的意志造成干扰,最终调查问卷回收260份,剔除其中未填写性别、年级、地图内容的无效调查问卷后剩问卷252份,针对剩余部分的调查问卷进行逐个分析,经过反复比较和归类,并判断居民感知地图的所属类型、构成要素以及所属的调查阶段等。然后再针对每一张调查问卷进行仔细的判读,针对地图类型、构成要素、发展阶段、典型地物出现的频率以及居民的经济社会属性等逐一提取和统计数据,并建立数据库。本文的所有分析都是以这份数据库中的信息和回收的有效城市感知地图作为依据和标准而进行的。
3.空间感知类型及其差异性特征
本次对河南理工大学学生所绘制的焦作市空间感知地图进行分类整理后发现,学生们大部分以序列型的空间感知地图为主,少数表现为空间型感知地图,极少数以单体型表现。大部分学生都受到平时活动范围的影响,对焦作市的整体感知不强,只有少数专业对口的学生有此认知。
3.1序列性认知地图分析
4
理工大学生绘制的序列型认知地图又可分为以下几个亚类:
(1)线型认知地图,如图1。这种感知地图主要以一条街道为主,对街道两边的认知较强。学生们多数是表现理工大西门的塔南路(迎宾路)这一线,汽车站到校园这一段。该种类型占总样品的41%,单独占序列型62%。
(2)段型认知地图,如图2。一般是勾绘出其最熟悉的一个城市区域片段,一般是沿着城市交通线展开。该种类型占总样品的19%,占序列型的29%。学生们也主要是以理工大为中心向周围辐射的区域为主体来绘制感知地图,特别是西 门万鑫商城这片区域出现的最为频繁,还有就是焦作大学和市中心等学生出现频率比较高的区域。线型和段型是两种比较简单和原始的认知地图绘制方式,却得到了60%的学生来采用绘图,可见大家都对焦作没有什么整体的认知,但却对自己周围的生活环境认知很深。
图1 图2 图3
(3)支、网型认知地图,如图3。支型感知地图:居民重点通过交通线以及交通线分支的发展情况来描绘其认知中的城市空间。网型感知地图:不同类型、不同等级道路组合而成的网状交通系统,居民主要通过这种网状交通系统来描绘其对城市空间的感知。这两种类型都是通过城市的各种道路来划分各个区域,以此来大致认知城市。本次调查中,部分学生也是通过表现山阳路、塔南路、路、建设路等城市主干道,或是绘制一些区域性道路来表现对城市空间的认知。
5
该种类型占总样品的6%,占序列型的9%。不是真正了解焦作市的学生是不会以此方式来绘制感知地图的。
3.2空间性认知地图分析
理工大学生绘制的空间型认知地图又可分为3类:
(1)散点型认知地图,如图4。通过若干有区位特征的点的组合,反应其对城市空间的感知状况,所占比重约为9%。此种类型主要是只知道地点方位,而不知道具体位置,一般以知名旅游景点、购物中心、地标性建筑、休闲公园等地为主,像焦作的龙源湖公园、影视城、缝山针公园、三维购物中心等等。
(2)马赛克型认知地图,如图5。城市居民通过区域的拼块,组合成其感知的城市空间。该种类型所占比重为4%。以焦作为例也就是分为山阳区、中站区、马村区、高新区、区五大区块,简单的区域拼凑来从宏观方面认知城市。
(3)连接型认知地图,如图6。城市空间片段与片段间存在有效的连接,这是一种较高级别的感知地图类型,在总样品中占14%。
图4
图5 图6
此种认知地图主要是以几条道路或是河流为主干,较为详细的标注了周边区域的建筑分布状况,各个片段之间的连接都较为细致。
6
3.3单体型认知地图分析
另外,此次理工大学生的认知地图中还有单体型这一认知类型,如图7。通过描绘具体的或抽象的、具有代表意义的建筑形态,作为对城市空间的理解。该种类型占总样品的7%。像焦作的电视塔、理工大校园、影视城等建筑都被单独画出来代表其对城市空间形式的认知。
表1 理工大学生认知地图的类型
所有样品总计 序列型 线 段 支、网 小计 空间型 散点 马赛克 连接 小计 单体型 合计
样本数(个) 103 48 16 167 23 10 36 69 17 253 比重(%) 41 19 6 66 9 4 14 27 7 100 图7 3.4各类型差异性特征分析
如前所示,在序列型感知地图中,线型和段型是级别较低的类型,而支、网型是级别较高的类型;在空间型感知地图中,散点型是级别较低的类型,而马赛克型和连接型是级别较高的类型;单体型感知地图是高、低级别的混合类型。通过对各种调查问卷的分析以及对理工大学生的生活活动范围,结合大学生平日的消费水平可以得到理工大学生空间感知的差异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于不同性格、性别的学生来说,其活动范围是不一样的。平日喜静的学生来说其活动范围自然不会超过理工大校园,而好动的学生就喜欢四处游玩,对焦作市的整体认知就相对来说大得多。
7
(2)对于不同地域、年级的学生来说,对焦作的认知也是不一样的。理工大来自外省的学生也是占很大比重的,而本省甚至是本市的学生更是要多,不同年级的学生在焦作生活的时间也不同,由于在本地生活时间各不相同,对焦作的认知也随时间的增长而越来越深刻。
(3)还有就是不同经济实力学生,平时的消费娱乐区域是不同的。有钱的喜欢购物,喜欢去高档购物中心,其他学生平时消费娱乐的地方自然不会一样,对焦作的认知水平自然就会不一样。
4.城市意象五要素分析
对于任何一个特定的城市,似乎都存在着一个公众意象,那就是许多个体印象同的部分,也有可能存在着一系列的公众意象,每一种都代表着一大批城市居民。一个人要在自己的环境中取得成功,并与同侪很好地合作,就离不开这种公众意象。每个人脑海中都有一幅独一无二的画面。根据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一书中将这些存在人们脑海中的元素进行分类,可分为五类分别是:道路、标志、区域、节点、边界。下面主要从区域方面进行分析。
4.1道路要素分析
道路是城市意象感知的主体要素,在通常情况下,一个陌生人到一座新的城市首先要找参照物或认路。林奇十分强调城市道路的方向性、可度性和网状空间体系。他认为任何城市的道路必然具有网状关系,在道路上行走的人需要有明确的方向,或者说在道路上行走的人本身就是在选择方向和目标。在这一过程中,对道路的长度和距离,人们是通过道路两旁的要素比较而感知的。人们对自己已经熟悉的道路,或者在一条不断变化的景观道路上行走,在相对意义上不觉得路很长,而且有预期感,所谓“移步异景”的心理每个人都有过类似的经验。
表2 道路要素分析表
道路要素分析表 次数频率次数频率道路名称 道路名称 (次) (%) (次) (%) 韩愈路 10 4 迎宾大道 28 11.1 高速路 1 0.4 山阳路 18 7.1 世纪大道 21 8.3 人民路 13 5.2 塔南路 31 12.3 丰收路 11 4.4 摩登街 65 25.8 建设路 6 2.4
8
道路名次数频率称 (次) (%) 太行路 2 0.8 龙源路 3 1.2 神州路 1 0.4 焦东路 1 0.4 东苑路 1 0.4
和平街 站前路 中原路 12 6 2 4.8 2.4 0.8 路 影视路 学生路 11 1 2 4.4 0.4 0.8 工业路 春秋路 1 3 0.4 1.2 总体来说,在城市意象五要素当中,道路要素出现的频率是比较小的。从表中可以看出,很多道路出现的频率小于1。这是被调查者的职业及其专业素养所决定的。本次调查对象主要是理工大的学生,问卷在校园中随机发放,有各个专业的学生参与,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学生参与较少。一般的同学在路上行走,他们更多的是观察周围的空间,身处其中的道路空间极有可能被忽略。可以预测,如果是本专业的学生参与问卷的填写,道路要素出现的频率将会大大提高。
图8 道路要素认知地图
从认知地图中可以看出以下几个分布特点。一是在河南理工大学周围的几条横纵道路出现的频率要比远离理工大周围的道路的频率高。这是由于理工大学生日常的活动范围主要集中在理工大周围。二是商业街出现的频率较高。这是由于大学生去市区的主要目的是购物聚餐等。三是城市主干道出现的频率较高。
4.2区域要素的分析
区域是城市中中等尺度或大尺度的组成单元。在人们心目中,它们代表着两
9
个不同尺度的范围。观察者们在精神上深入它们“内部”,它们由于具有一些个性鲜明的共有特征而易于被人们所感知。从内部看,它们总是易于辨认的;如果从外部可见的话,它们也常被用作外部空间的参照物。大多数人是以这种方式在一定范围内来构想他们心目中的城市的。
表3 区域要素分析表
区域名称 HPU 区 师专、焦大 高新区 市区 山阳区 焦作十一中 万方校区 东方红广场 同仁医院 龙源湖公园 医院 焦作市 工校 人民广场 小庄 马村 五官医
次数频率(次) (%) 147 1 68 3 27 4 4 12 31 3 184 1 1 9 6 4 2 58.3 0.4 27 1.2 10.7 1.6 1.6 4.8 12.3 1.2 73 0.4 0.4 3.6 2.4 1.6 0.8 区域要素分析表 区域名次数频率区域名称 (次) (%) 称 森林公史平陵3 1.2 园 村 理工文恩村 1 0.4 化广场 慈善医锦江现9 3.6 院 代城 缝山针万鑫商27 10.7 公园 城 理工帝仇化庄 6 2.4 湖湾 人民公建业森8 3.2 园 林半岛 万方小太极景6 2.4 学 润 月季公山阳故10 4 园 城 龙源小龙源世3 1.2 学 家 雕塑公2 0.8 影视城 园 医滨河花4 1.6 院 园小区 中华新一中 9 3.6 天地 人民中锦祥花2 0.8 学 园 焦作卫亿祥东3 1.2 校 郡 九一医李万村 2 0.8 院 第四医北大附2 0.8 院 中 二十八1 0.4 中站区 10
次数频率(次) (%) 2 3 7 149 2 3 8 1 4 18 1 2 2 3 4 2 3 0.8 1.2 2.8 59.1 0.8 1.2 3.2 0.4 1.4 7.1 0.4 0.8 0.8 1.2 1.6 0.8 1.2
院 妇幼保健院 4 1.6 中 韩平陵村 2 0.8 通过在区域要素分析表我们可以得到焦作市各个地点出现的频率的情况下面是从出现的频率最高的三个地点和出现频率最低的地点进行分析。
首先是对出现频率最高的三个地点进行分析。首先我们可以看出龙源湖公园出现的频率最高,出现的频率是73%。出现这个的原因是①龙源湖公园所处的地理位置。龙源湖公园在焦作市客运总站的对面,对于大多数的学生来说大家初识的焦作市景观公园就是龙源湖公园。并且龙源湖公园距离河南理工大学比较近,便于去游玩。②景色相对来说比较怡人。龙源湖公园主要由一片湖构成,景色比较优美,是大家散心游玩的最佳地点。③有一定的基础设施建设。在龙源湖公园中有一个电影院,是学生消遣、观影的最佳场所,最主要原因是距离学校较近。同时在这里也有餐厅,咖啡厅等餐饮场所,也是学生聚会的场所。其次是万鑫商城在人们的认知地图中出现的频率最高达到95.1%,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们的学校处于高新区,开发力度并不是很高,因此基础的配套设施也不是十分的完善。尤其是商业基础设施不是十分的完备,在我们学校的周围只有万新商城一个集中购物的场所,所以不管是哪个年级、性别的学生为了及时解决生活、学习所需都会去万鑫购物,从而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后是河南理工大学,频率是58.3%,出现这个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这个认知地图的制作是由理工大的学子绘制的,而大家的第一印象当然就是我们生活、学习的场所。因此对于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不做过多的分析。
其次是对出现频率最低的地点进行分析。首先区、恩村、医院、滨河花园小区、山阳故城、二十八中、焦作市工校这些区域这地方出现的频率最低都是0.4%。这些地方在252份的调查中发现几乎没有人去过。这些区和我们学生的生活、学习的相关性不大,因此很少会有人去这些地方。另外,这些区域地理位置很偏僻,这也是造成学生印象不深刻的另外一个原因。其次是出现频率为0.8%的地区史平陵村、理工帝湖湾、中华新天地、五官医院、、人民中学、李万村、第四医院、锦祥花园、北大附中、韩平陵村,针对于这个频率出现的原因除了上述原因以外还有就是这个地方不是大家不熟悉而是在绘制认知地图时没有标示出来,例如李万村还有中华新天地这些地点有部分人还是熟知的。然后
11
是高新区、森林公园、理工文化广场、建业森林半岛、龙源小学、同仁医院、焦作卫校、亿祥东郡、中站区这些地点的频率是1.2%,有好多地方大家都是熟知地名但具体的方位不是很清晰。总的来说,造成这些地方出现频率低的原因可分为三个方面①这些地方与我们的生活、学习没有交叉点,大家都不会主动去了解它。②这些地方地处偏僻,不是同学经常游玩的范围。③有些地方大家都是去过一两次并没有记住具体的地理方位,印象不深刻。
图9 区域要素认知地图
总之根据认知地图来说,学生的主要的印象范围集中在河南理工大学附近,以及市区。从城市中心区、河南理工大学两个区域范围向外扩散学生的认知能力逐渐降低,造成这种现象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是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密切相关。
4.3边界要素分析
从此次调查的结果(下表为边界要素的出现次数和频率的统计)来看明显边
12
界出现的概率很低,在所有的构成要素中一共出现的频率为11.5%,出现这样的结果存在有一定的必然性,边界对于我们此次调查的理工大学生这一调查对象来说存在的约束性较弱,。
人们在出行时不会去刻意想这是个什么边界以及这个存在的必要,现在社会交通发展也很迅速,人们出行方便的同时也导致了会在一定程度上忽略路途上边界的感官,因为大部分对于在此生活的人来说,在焦作市来说出行远一点的地方会采用的交通方式大多为公交车,那么人们的关注点就会更多倾向于目的地也就是标志物,这就不会去观察焦作市地理上的一个边界,从而导致了边界这一要素在此次调查的结果中趋于一个低频率的状态。
表4 边界要素分析表
边界要素分析 边界次数频率边界名次数频率频率边界名称 次数(次) 名称 (次) (%) 称 (次) (%) (%) 南水20 7.9 新河 3 1.2 瓮涧河 1 0.4 北调 太行山脉 4 1.6 黄河 1 0.4 从调查结果来看,边界中出现最多的为焦作的南水北调,其中南水北调这一边界名称出现了有20次,频率为7.9%,出现这样的结果的原因如下:①南水北调工程作为全国性比较大的工程,在宣传力度上和公众普及度上比较大,所以人们对于南水北调了解比之其他边界来说要知道的多。②南水北调的线路原本不经过焦作,而在当时焦作市的强烈要求下从焦作穿过,这一事件也使得焦作人民对于焦作的南水北调工程有一定的了解。③南水北调修建时,原本焦作的高压走廊为之改迁了好几次,当时焦作市的很多报纸、新闻都有相关报道,而焦作的有些部门也为了焦作南水北调工程所带来的一系列影响作出了自己相应的调整,使得在一段时间内,当时的人们对于南水北调这个话题有了一个普遍的认知。④南水北调工程和西气东输这一类工程,都是被很多人们所热切关注的,部门对此也进行了相应的知识宣传,人们从中获取知识的同时也是对于这个线路的一个了解。
而边界中出现频率为第二的为太行山脉,其中出现次数为4次,出现频率为1.6%,人们对于太行山脉的认知度不算大但是还是相对有,主要原因有:①焦作
13
云台山对于太行山山脉的一个宣传普及,使得旅游的人们和本地人民对于太行山有一定的了解。②焦作的地理区位描述中就有写到,北依太行山,正是因为这一描写,使得人们对于太行山在焦作的地图上有了一个认知。
在调查中边界出现频率第三的为新河,出现次数为3,出现频率为1.2%,提起新河,人们最先想到的绝对是臭水沟,那么作为理工大的学生来说,大家的大部分认知都是理工大北边那一片臭水沟。这是焦作在城市建设时的一个失败之处,但是最近也有出关于新河开发的文件、,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能够在提起新河时人们想到的是一些积极向上的词语。
图10 边界要素认知地图
在调查过程中出现频率很低的有黄河与瓮涧河,出现次数均为1,出现频率为0.4%,黄河在地理位置上并没有经过焦作市区,所以这位被调查者所写黄河只是属于他的臆想,其实大部分人对于黄河究竟经过哪些地区,具体说是很少有人能够完整去了解到的,所以对这种错误的认知来说我们还是可以理解的。而瓮涧河
位于体育馆附近,人们对于它的了解大多是因为之前在这条路方向上听到有瓮涧河大桥,它位于体育馆附近,所以人们对它还是存在有一定的认知度的,但是由于瓮涧河的景色并不优美而且人们也不是经常经过那一片区域,所以使得,
14
瓮涧河被人们所了解的并不多。
4.4标志物要素分析
在此次调查中,被调查人员所绘制的感知地图里出现的概率最大的为标志物,标志物出现频率最大有一定的必然性,因为此次调查的人员来说,理工大的学生,大部分对于焦作来说还是不太熟悉的,生活的区域也比较单一,能接触到的区域相对于成人来说,没有那么丰富,也就导致了被调查人所绘制的认知地图,会存在有这样的关于标志物的一个偏重。
表5 标志物要素分析表
标志物要素分析表 标志物次数频率标志物次数频率标志物次数频率名称 (次) (%) 名称 (次) (%) 名称 (次) (%) 龙源湖百货大184 73 摩登街 65 25.8 27 10.7 公园 楼 山阳商客运站 172 68.3 58 23 市区 27 10.7 城 万鑫 149 59.1 火车站 45 17.9 大转盘 26 10.3 河南理东方红王府井147 58.3 31 12.3 23 9.1 工大 广场 百货 丹尼斯 三维 师专焦大 88 74 68 35 29.4 27 塔南路 迎宾大道 缝山针公园 31 28 27 12.3 11.1 10.7 市 世纪大道 21 21 8.3 8.3 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大多集中在中心区,而被调查人除了一些本地的学生可能会有接触到除学校和市中心之外的部分区域外,其他外来人员对于周边是不了解的,而且大家描述的标志物还有一定的区别,但是从下图中来看,这个出现的标志物大部分沿着理工大向市中心方向分布,这也就可以看出,大家的活动范围并不是那么广,虽然在焦作待的时间有长有短的,在平时生活中,对于焦作很多其他地区甚至没有怎么去到过。
对于出现频率最高的为龙源湖公园,在此次调查中出现次数为184,出现频率为73%,在焦作,龙源湖有着很高的标志性作用,它出现最多的原因分析如下:①这是离理工大最近的一个公园,它对于学校的人群,还有着服务作用。②从学校北边往龙源湖公园看去,还能看到龙源湖的那个塔,这也就意味着,它在平时
15
生活中对于人们有着无形的影响,也许大家并不会意识到,但是一往北边看去就能看到龙源湖,在心理上会有暗示,龙源湖公园是属于我们周围的一个建筑。这也就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龙源湖公园出现频率最高。
图11 标志物要素认知地图
出现频率第二的为客运站,出现次数为172,出现频率为68.3%,出现这种现象的理由有如下:①因为调查的对象为学生,所以对焦作市外的联系,一般不是驾车,而是会坐客车或是火车,而这两种交通方式的选择会让人们对于客运站的认知度比之路线要了解。②客运站作为一个交通枢纽,对于人们出行有着很大的影响,就算是本地的学生不用坐客车回家,也会不可避免的接触到本地的客运站,客运站在一个城市中是个很重要的标志建筑物。③客车相对于其他交通工具来说还是比较便捷可达的,所以为人们接受度还是较高的,这也就导致了它在认知地图中出现的频率也高。
此次调查中出现频率第三的为万鑫,它的出现次数为149次,出现频率为59.1%,还超过了理工大的出现频率,可见理工大的修建,带动了周围的商业发展,虽然万鑫的发展和设施并不完善,但是人们在买日常生活用品市,一般还是
16
选择就近方便的万鑫而不是去市中心购买,而且平时课程较多时,由于理工大离市中心的距离过远,人们并不是有很多空闲时间去市中心购物时,万鑫的作用也就体现了出来,虽然物品质量不好,但是在方便的前提下,人们对于万鑫的接受度和包容度还是很高的。
分析了出现最高的,现在来分析出现较低的王府井百货,王府井百货在此次调查中出现的次数为23,频率为9.1%,出现较低的原因如下:①王府井百货离学校还是有一定的距离的,要去该地进行购物,要考虑到时间和交通的便利程度,这也就导致了它在此次调查中,并没有被广泛所认可。②王府井百货属于近两年才开发的一个项目,像这种步行商业街来说,人们虽然会有逛新地方的好奇心理,但是更多的还是会去购买去过熟识的店铺进行购物,要想王府井百货为大众广泛接受,还需要有一个慢慢的适应过程。③人们对于王府井百货,会有一个对于北京王府井的比较,这样就会有一定的落差感,也会影响到人们的感官。 这次调查中市出现的频率也不高,仅为21次,出现频率为8。3%出现这种调查结果是因为在学生人群中,还是很少有人会去和部分打交道的,大家的生活范围还是比较单一的,不会有和这些有太多接触,但是因为一个地区的,本地人还是会很清楚在哪儿的,所以虽然大部分学生没接触过,还是有一定的出现频率。
而世纪大道作为一个标志物来说并不牵强,它的出现次数和频率一样为8.3%,次数为21,它出现不高的原因是人们长期生活在理工大,会习惯性忽视这个地方本身存在的东西。而它出现的比其他标志物又有这么一个原因,这是因为寄过信买过淘宝的都知道,咱学校的地址填的就是世纪大道2001号,所以人们会有对于世纪大道还是会有一个感知。
4.5节点要素分析
城市节点是城市结构空间及主要要素的联结点,也在不同程度上表现为人们城市意象的汇聚点、浓缩点,有的节点更有可能是城市与区域的中心及意义上的核心。比较其他城市意象要素而言,城市节点是一个较广泛的概念,节点可能是一个广场,也可能是一个城市中心区,城市节点是作为城市结构与功能的转换处。
表6 节点要素分析表
节点要素分析
17
节点名称 万方桥 纪念碑 大转盘 火车站 客运站 次数(次) 16 17 26 45 172 频率(%) 6.3 6.7 10.3 17.9 68.3 次数(次) 东方红广场 31 龙源湖公园 184 人民广场 9 铜马 3 森林公园 3 节点名称 频率(%) 12.3 73 3.6 1.2 1.2 次数(次) 人民公园 8 月季公园 10 雕塑公园 2 理工广场 3 缝山针公园 27 节点名称 频率(%) 3.2 4 0.8 1.2 10.7 节点的选择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选择。一是交通道路交汇处,如万方桥、纪念碑路口、大转盘、铜马。二是交通枢纽,如市火车站、客运总站。三是广场公园,如龙源湖公园、人民公园、月季公园。
根据上表,我们绘制了节点要素认知地图。在图中可以很清晰地看出各点的位置分布及频率。
图12 节点要素认知地图
对认知地图的分析主要从各点分布位置和各点出现频率两个方面来进行。 首先对各点分布位置进行分析。从认知地图上可以很清晰地看出,被调查者的节点要素各点主要分布在塔南路这一南北道路和路这一东西道路沿线上。而路沿线的各点又主要分布在纪念碑以西的路段。这一结果出现的原因与被调查者的身份及其日常活动的范围有关。本次城市认知地图的调查对象是河南理
18
工大学的学生。学生日常的活动主要是在校学习,去市区的原因大多是逛街购物或同学聚餐等休闲消遣活动。而这一类型的活动地点大都分布在塔南路和中路上。同时,学生去市区的主要交通工具是公交车,而各点的分布也与20路公交车和13路公交车的线路相吻合。
然后是对各点出现的频率进行分析。从认知地图上可以看出,出去理工大本身的图书馆前广场,各点大体上的频率分布特征为离理工大越近频率越高,离理工大越远频率越低。这是由于被调查者学生的身份和及其平时的活动范围所决定的。
小结
通过对焦作城市认知地图的调研,可以发现理工大在校学生对焦作的认知程度是比较深的,但大部分局限于迎宾路沿线及由迎宾路向东西两个方向发散的一片区域,这片区域内的一些地点与学生的业余生活有较为紧密的联系,摩登街聚餐娱乐,大商、丹尼斯、三维购物,火车站、汽车站来往交通等等。而与学生生活联系较松散的一些地点,如焦作的一些中小学校,社区公园就往往不为学生所知。可见,学生对焦作城市的认知是与其联系生活的紧密程度相关的。此外,除了在生活方面的联系之外,一些地方能给学生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与它们在焦作市的重要地位密切相关,的政治地位、三维的经济地位、龙源湖作为焦作城市景观地表的地位,也都促使人们对它们产生更为深刻的印象。
在对调研结果进行整理分析的过程中,可以基本得出以下结论;高年级较低年级学生对焦作市的认知更为深刻:本地学生较外地学生认知更为深刻,但往往是局限于一个区域而非整个焦作市;对一些与购物有关的场所,女生叫男生有更深的印象,而男生的活动范围、认知范围往往会比女生更大。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因为调查问卷的有效数量为252份,对于研究一个大学全校学生对城市认知的这样一个调研来说程度是较浅的,调查数量的不足增加了结果的偶然性,与实际会存在一定的偏差。且发放群体主要以在自习室上自习的学生为主,在某些程度上,经常在教室上自习的学生并不倾向于经常外出,较少的出行量往往会影响他们对焦作城市的认知,而这部分学生的问卷占比是比较大的,这也直接降低了调研中学生对焦作城市认知水平结果的体现,较真实结果会有一定的偏差。
19
致谢
本次城市认知调研要特别感谢郜老师的指导。从课题的选择到调研报告的完成,郜老师始终秉着严谨的治学精神和严慈的教学作风,给予我们小组耐心的指导与不懈的支持。在此,向郜老师致以最真挚的谢意。同时也感谢本组同学的相互帮助和共同的努力。
参考文献
【1】王恩涌 《人文地理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2】张文奎 《人文地理学》 东北师范大学,1993年
【3】冯健 《北京城市居民的空间感知与意象空间结构》 2004年5月《地理科学》第25卷第2期
【4】张磊 《吉林市城市意象解析》
【5】凯文.林奇 《城市意象》 华夏出版社,2001年4月北京第1版
2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iwanbo.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808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