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
1. (2010年高考海南卷)如图所示,木箱内有一竖直放置的弹簧,弹簧上方有一物块,木箱静止时弹簧处于压缩状态且物块压在箱顶上.若在某一段时间内,物块对箱顶刚好无压力,则在此段时间内,木箱的运动状态可能为( )
A.加速下降 B.加速上升 C.减速上升
D.减速下降
解析:选BD.当木箱静止时,箱顶对物块的压力为FN,方向竖直向下.弹簧对木块向上的压力为F,由平衡条件有FN+mg=F,故F>mg.当物块对箱顶刚好无压力时,FN=0,而弹簧的压缩量未变.弹簧对物块的压力大小和方向均未变,仍为F,物块所受合外力应为F-mg,方向竖直向上,即加速度竖直向上,因此木箱运动状态可能为加速上升或减速下降,选项B、D正确.
2. (2011年浙江温州调研)如图所示,运动员“10 m跳板跳水”运动的过程可简化为:运动员走上跳板,将跳板从水平位置B压到最低点C,跳板又将运动员竖直向上弹到最高点A,然后运动员做自由落体运动,竖直落入水中.跳板自身重力忽略不计,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运动员向下运动(B→C)的过程中,先失重后超重,对板的压力先减小后增大 B.运动员向下运动(B→C)的过程中,先失重后超重,对板的压力一直增大 C.运动员向上运动(C→B)的过程中,先超重后失重,对板的压力先增大后减小 D.运动员向上运动(C→B)的过程中,先超重后失重,对板的压力一直减小
解析:选BD.运动员由B→C的过程中,先向下加速后向下减速,即先失重后超重,但跳板的形变量一直变大,所以跳板所受的压力一直变大,A项错,B项对;运动员由C→B的过程中,先向上加速后向上减速,即先超重后失重,跳板所受的压力一直变小,C项错,D项对.
3.(2011年金陵中学上学期期中测试)一间新房即将建成时要封顶,考虑到下雨时落至屋顶的雨滴能尽快地流离房顶,要设计好房顶的坡度,设雨滴沿房顶下淌时做无初速度无摩擦的运动,且屋顶的底边长是固定的,那么图所示四种情况中符合要求的是( )
解析:选C.本题考查了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的结合问题.设底边长为L,坡度夹角为θ,可以求出房顶到屋檐的距离为
L
,可由牛顿第二定律得出下淌的加速度为gsinθ,由运动学2cosθ
L=gsinθcosθ
2L,因此当2θ=90°即θ=45°时,gsin2θ
L1
公式可以得出=gsinθ·t2,故t=2cosθ2雨滴下淌的时间最短.
4. (2011年长沙模拟)如图所示,光滑水平面上放置质量分别为m、2m和3m的三个木块,其中质量为2m和3m的木块间用一不
可伸长的轻绳相连,轻绳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为FT.现用水平拉力F拉质量为3m的木块,使三个木块以同一加速度运动,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质量为2m的木块受到四个力的作用 B.当F逐渐增大到FT时,轻绳刚好被拉断 C.当F逐渐增大到1.5FT时,轻绳还不会被拉断
2
D.轻绳刚要被拉断时,质量为m和2m的木块间的摩擦力为FT
3答案:C
5. (2011年泉州模拟)如图所示,竖直放置在水平面上的轻质弹簧上叠放着两物块A、B,A、B的质量均为2 kg,它们处于静止状态,若突然将一个大小为10 N,方向竖直向下的力施加在物块A上,则此瞬间,A对B的压力大小为(g=10 m/s2)( )
A.10 N C.25 N
B.20 N D.30 N
解析:选C.对AB整体分析,当它们处于静止状态时,弹簧的弹力等于整体AB的重力,当施加力F的瞬间,弹力在瞬间不变,故A、B所受合力为10 N,则a=F合/(2m)=2.5 m/s2,后隔离A物块受力分析,得F+mg-FN=ma,解得FN=25 N,所以A对B的压力大小也等于25 N.
6. (2011年淮阴中学高三学情调研)物体A、B都静止在同一水平面上,它们的质量分别为mA、mB,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分别为μA、μB,用水平拉力F拉物体A、B,所得加速度a与拉力F关系图线如图中A、B所示,则( )
A.μA=μB,mA>mB B.μA>μB,mAC.可能有mA=mB D.μA<μB,mA>mB解析:选B.本题考查了用图象处理动力学问题.斜率表示物体质量的倒数,所以A的质量小于B的质量,A的重力小于B的重力,由于横坐标截距为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大小,则A、B受到的摩擦力相等,那么μA>μB,所以B正确.
7.(2011年南通一模)如图甲所示,质量为m的小物块以初速度v0沿足够长的固定斜面上滑,斜面倾角为θ,物块与该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tanθ,图乙中表示该物块的速度v和所受摩擦力Ff随时间t变化的图线(以初速度v0的方向为正方向),可能正确的是( )
解析:选AC.本题考查了用牛顿运动定律处理斜面问题.物块的运动情况是先向上做减速运动,所受滑动摩擦力为μmgcosθ,方向沿斜面向下,达到最高点后由于μ>tanθ即mgsinθ<μmgcosθ,滑块不会向下滑动,而是保持静止,静摩擦力
的大小等于重力的下滑分力mgsinθ,小于上滑时的摩擦力μmgcosθ,所以A、C正确.
8. 如图所示,光滑水平面上放置质量分别为m、2m的A、B两个物体,A、B间的最大静摩擦力为μmg,现用水平拉力F拉B,使A、B以同一加速度运动,则拉力F的最大值为( )
A.μmg
B.2μmg D.4μmg
C.3μmg
解析:选C.当A、B之间恰好不发生相对滑动时力F最大,此时,对于A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为μmg
μmg
由牛顿第二定律知aA==μg
m对于A、B整体,加速度a=aA=μg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3ma=3μmg.
9. (2010年高考福建卷)质量为2 kg的物体静止在足够大的水平地面上,物体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2,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大小视为相等.从t=0时刻开始,物体受到方向不变、大小呈周期性变化的水平拉力F的作用,F随时间t的变化规律如
图所示.重力加速度g取10 m/s2,则物体在t=0至t=12 s这段时间的位移大小为( )
A.18 m C.72 m
B.54 m D.198 m
解析:选B.物体与地面间最大静摩擦力Ff=μmg=0.2×2×10 N=4 N.由题给F-t图象知0~3 s内,F=4 N,说明物体在这段时间内保持静止不动.3~6 s内,F=8 N,说明物体做F-Ff匀加速运动,加速度a==2 m/s2.6 s末物体的速度v=at=2×3=6(m/s),在6~9 s内物
m体以6 m/s的速度做匀速运动.9~12 s内又以2 m/s2的加速度做匀加速运动,作v-t图象如1
下.故0~12 s内的位移x=(×3×6)×2+6×6=54(m).故B项正确.
2
10.(2011年深圳九校联考)如图所示,小车的质量为M,人的质量为m,人用恒力F拉绳,若人与车保持相对静止,且地面为光滑的,又不计滑轮与绳的质量,则车对人的摩擦力可能是( )
A.0
m-MB.()F,方向向右
m+Mm-MC.()F,方向向左
m+M
M-mD.()F,方向向右
m+M
解析:选ACD.取人和小车为一整体,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2F=(M+m)a
设车对人的摩擦力大小为Ff,方向水平向右,则对人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M-m
F-Ff=ma,解得:Ff=F
M+m
M-m
F,方向向右,D正确. M+m
如果M>m,Ff=
如果M=m,Ff=0,A正确.
m-M
如果MM+m二、计算题11.(2011年皖南八校联考)如图所示,水平面上放有质量均为m=1 kg的物块A和B(均视为质点),A、B与地面的动摩擦因数分别为μ1=0.4和μ2=0.1,相距l=0.75 m.现给物块A一初速度使之向物块B运动,与此同时给物块B一个F=3 N水平向右的力使其由静止开始运动,经过一段时间A恰好能追上B.g=10 m/s2.求:
(1)物块B运动的加速度大小; (2)物块A初速度大小.
解析:(1)对B,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μ2mg=maB 解得aB=2 m/s2.
(2)设物块A经过t时间追上物块B,对物块A,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μ1mg=maA 1
xA=v0t-aAt2
21xB=aBt2
2
恰好追上的条件为:v0-aAt=aBt
xA-xB=l
联立各式并代入数据解得:t=0.5 s,v0=3 m/s. 答案:(1)2 m/s2 (2)3 m/s
12.(2011年岳阳模拟)如图所示,在倾角θ=37°的足够长的固定的斜面底端有一质量m=1.0 kg的物体,物体与斜面间动摩擦因数μ=0.25,现用轻细绳将物体由静止沿斜面向上拉动,拉力F=10.0 N,方向平行斜面向上,经时间t1=4.0 s绳子突然断了,(sin37°=0.60,cos37°=0.80,g=10 m/s2)求:
(1)绳断时物体的速度大小;
(2)从绳子断开到物体再返回到斜面底端的运动时间?
解析:(1)物体在绳断前受重力、支持力、拉力、摩擦力四力匀加速沿斜面向上运动,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F-mgsinθ-μmgcosθ=ma1 又v=a1t1 解得v=8 m/s.
0+v(2)绳断前的位移为x1=t=16 m
21
绳断后,物体受三个力匀减速运动直到停止, 由牛顿第二定律 mgsinθ+μmgcosθ=ma2 v=a2t2 解得t2=1 s 0+vx2=t=4 m
22
物体从斜面下滑的位移为:
x=x1+x2=20 m 加速下滑的加速度为 mgsinθ-μmgcosθa3==4 m/s2
m下滑的时间为t3=
2x=10 s a3
故从绳子断开到物体再返回到斜面底端的运动时间 t=t2+t3=(1+10) s. 答案:(1)8 m/s (2)(1+10)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