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越来越重视把数学和生活相联系,越来越注重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作为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力求使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究者、获得者,应鼓励学生对问题勤于思考,敢于质疑,善于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那么,怎样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呢?为此,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实践和探索:
一、 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对于数学,许多学生存在着数学难理解的畏难情绪,对学习数学不感兴趣,其主要原因是教师没有真正把学生放到“问题”情境之中。试想,如果没有急待解决问题,没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又怎会产生参与的意识呢?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通过设置各种与生活相关联的问题情境,创设各种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激起学生要“弄懂”、“学会”、“应用”知识和技能的欲望。
例如在教学“比例应用题”中,一上课我就端出两杯冒热气的牛奶,分给两位学生,他们喝得直摇头,一个学生说牛奶泡得太浓了,另一个学生说牛奶泡得太淡了。“是哪里出问题?”我问道。有的学生就说:“没按比例泡。”我接着问:“应该是怎样的比例呢?”这时有学生说1:2,有学生说1:10,还有的学生说淡了加奶粉,浓了加水,我又拿出一桶奶粉晃了晃,马上有学生喊出“看说明书”,上面说按1:8配制。很多学生都想上来配制一杯可口的牛奶,在这时我又提出个问题:“有一杯200克的开水,就加多少奶粉才合适?”有的学生已报出答案,有的在自己嘀咕,有的则在动笔思考,整个班都沉浸在积极主动学习氛围中。
二、 自主实践,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
每一位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通过思考、自主探索,得到了不同的解题猜想。当解决问题的思路不唯一时,就需要教师组织一定形式的数学交流,使彼此能从他人处得到更多的信息,得到更多的活动经验。新课程也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提出问题之后,教师营造出一个合作讨论、探究学习的氛围,孩子们便会集思广义,扩大眼界,来分析、解决问题,在讨论交流中,互相启发,互相纠正,互相交流最终形成各自的见解。这样的活动可以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检验和促进孩子们的数学学习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讨论分析的机会,使学生在知识方面相互补充,同时要求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尊重,畅所欲言,既要表达自己的观点。也要听取别人的意见,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学会与同学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例如低学段在教学“分一分”时,老师出示了许多水果和蔬菜,让学生分一分。至于怎样分,按什么标准分,老师不作任何的提示。学生通过小组之间的合作交流找到了不同的分类标准,形成了不同的分类结果。有的是按水果和蔬菜分的,有的是按不同的颜色分的,还有的是按吃法的不同分的(生吃和熟吃)。值得一提的是,还有的学会上进行了二次分类,先按水果和蔬菜的标准分为两类,每类中再按颜色不同分,利用多种分类标准的标准进行细化。这个结果是小组合作交流的结果,是出乎意外的结果,引起了学生很大的兴趣,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努力可以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学生在探索性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数学问题“再创造”,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再创造”的动机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加强应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在面对实
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教师除努力为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创造条件和机会外,还应鼓励学生自己主动在现实中寻找用数学知识和数学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机会,并努力去实践。面对现实问题,学生能够主动从数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并探索解决方案,也是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之意识的根本所在。
例如学校要举办“秋季运动会”了,学生对这个就在自己身边的题材很感兴趣,当教师提出运动会中有哪些数学问题时,学生积极性就会很高,就会谈自己想到的各种数学问题:比如(1)运动会几时开始,几时结束,一共经过多长时间?(2)共有哪些比赛项目?我们班有哪些同学参加?男生几人?女生几人?(3)每个比赛项目各奖几名?我们班能有几人获奖?……尽管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师事先考虑的并不完全一致,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提出问题,并根据学生的问题展开讨论,共同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就会充分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好的问题能给学生的思维以方向和动力。鼓励学生敢于提问,勇于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我们教学的首要任务。任何教育都是长期的过程,培养学生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需要教师反复渗透,巩固,强化培养的。在这一过程中,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己动口、动手、动头脑,最终才能养成良好的联系实际思考的习惯,并且变被动解题为主动探索解决问题。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让我们从低年级开始,注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好数学,最终达到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知识技能共同进步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