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4卷第4期 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 Vo1.24 No.4 2006年l2月 JOURNAL OF EDUCATION INSTITUTE OF TAIYUAN Dec.2006 新课改对传统课堂教学的继承与批判 ——课堂教学设计初探 赵儒彬 ,王晓春 (1.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山西太原030f ̄)l;2.太原五中,山西太原030001) 摘 要:新一轮课程改革对于传统课堂教学产生了巨大冲击力.以至于很多人在没有搞 清楚素质教育是什幺的情况下就完全抛弃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所有做法.一味地搞全程活动式 教学,一味地完全放手让学生自由学习。根本没有考虑传统课堂教学中的许多好的做法是值 得借鉴、应该保留的。 关键词:课程改革;课堂教学;传统课堂教学;课堂教学设计 中围分类号:G40—0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016(2006)04—0017—03 一、新课改对于传统课堂教学的冲击 众所周知,新一轮课程改革在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手段、考试制度、评价机制等 等诸多方面同时加以改革,对于传统课堂教学产生了空前的冲击力,使广大教师真正感受到了 教改的压力。2l世纪初,新课改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有力举措,已经在全国各地迅速地开展起 来了。最早接受了这种新理念的~批教师,彻底抛弃了传统的教学方式而大胆地放手,完全让 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在活动中学习,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他们的想法是好的,希 望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建构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可惜的是,他们忘记了教师的职责 是引导学习过程、传递知识,忘记了学校教育的根本是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结果,一味地放手 造成了学习效率低、课时不够用、完不成教学任务等现象,反倒使人误以为素质教育不可取、不 成功。这实际上正是对素质教育理解的误区。现在,素质教育的口号早巳成为人们的里巷谈资, 体现素质教育的新课改(义务教育阶段)也由实验阶段转入轰轰烈烈地全面展开了。然而,作为 典型或者样板的诸多示范课和表演课却往往得不到广大教师的一致认同。因为,几乎所有的素 质教育示范课和表演课。都是学生把相当多的时间用于发现和活动:理科都是由学生自己动 手、动脑发现规律、定义概念;文科都是由学生自己发表感想、自主建构。其中,有相当多的课不 能完成当堂的教学任务;能够完成当堂教学任务的,大多是内容比较简单的课。 广大教师不能接受完不成教学任务的结果,因为这在日常教学中是不允许的。毕竟学习不 能等同于游戏。它是由课标、教材规定好了应该完成的教学任务的。完不成教学任务不仅要增 加学生的课后负担。增加教师的额外工作量,还要受到学校领导的批评。这种顾虑已成为严重 制约新课改推广的主要障碍。 二、新课改对于传统课堂教学的批判 我们认为.素质教育应该是传统教育的改良和发展。一些好的传统教学法也是非常注意启 收稿日期:20o6一lO—l2 作者简介:赵儒彬(1963一),男,吉林省永古人,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 一l7一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课堂教学的继承与批 发式教学的。很多好教师都能够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抓好 “双基”是他们的主要工作。他们的缺陷主要是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创新能力、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时往往越俎代庖,缺乏让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的自觉性、迫切性和目的 性。也就是说,学生经常处于接受学习状态。对于教学能力较低的教师,学生更是经常处于无意 义甚至机械接受学习状态。他们对于学生的能力培养重视不够,对于学习过程对学生的重要影 响认识不足。为了使学生多得一点分数而不惜采用题海战术,大量占用学生的时间,剥夺了学 生思考反刍的时间。使学生不得不把宝贵的时问用于处理过多的类似的问题,极大地加重了学 生的身心负担,加重了厌学情绪,更加剧了高分低能现象。此外,学习好的学生往往得到更多的 关注,学习差的学生则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关心和指导 ,造成了教育的不公平。这些应试教育的 弊端,正是素质教育映照下的新课改所必须加以改正的,但也不能因此就全盘否定传统教育。 三、新课改对于传统课堂教学的继承 其实.好的传统教学只要把某些有意义接受学习过程改变为有意义发现学习过程、探索学 习过程,把学生主动发现的学习过程作为教学目的之一,注意引导而不是满堂灌,培养学生“敢 于质疑、善于提问”的问题意识。把自主、合作、探究、体验、交流的学习方式引入课堂,就能基本 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当然,完全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还必须同时注重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 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教育目标,必须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 一切”。好的素质教育课!必须有…个标准,那就是:既要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又要尽量采用探究 式教学。最大限度地设法使学生自己来建构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使学生得到多方面的收获。 必须明确,不能完成教学任务的任何课堂教学过程,都不是最好的教学。在这一点上,传统课堂 教学的有些做法值得借鉴。 四、新课改实施的建议 如何运用新理念进行素质教育呢? 1.原则 一个大的原则就是在确保有效完成教学目标的条件下,结合学科特点、教学目标和学生心 理和生理特点、教师特点来设计教学过程。下面具体说明教学要求。 2.具体设计理念 (1)学科特点对于教学的影响 文科教学。小学的文科课程教学内容相对较少,侧重基本文化知识、社会现象、公识等 等的培养,教学内容多属于陈述性知识,通常可以采用以游戏为媒介的寓教于乐的全程活动式 教学设计,可以根据具体内容设计一些探索过程。中学的文科课程教学内容相对较多,更加侧 重人文思想、社会原理的传承,教学内容不仅有陈述性知识还有更为重要的程序性知识,通常 可以采用探索式教学过程设计。但是否全部由学生自己发现、教师的介入程度、课上时间的合 理分配等等问题还应该考虑学生特点和教学目标。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问题,有意义接受式学 习值得考虑。当然,一节课中,既有探索式学习又有接受式学习是很正常的,往往更为常见。 理科教学。小学的理科课程教学内容相对简单,尤其在一二年级,通常也可以采用以游戏 为媒介的寓教于乐的全程活动式教学设计,也可以根据具体内容设计一些探索过程,尤其在高 年级。初中的理科课程难度逐渐加大,知识点更多了,对于难度较大的学习内容就不可能采用 以游戏为媒介的全程活动式教学设计了,而必须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不同的学生特点、不同 一1 8—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的教学目标设计有明确意图的科学探索式教学过程,探索过程应注意之处是不求面面俱到,但 求确有收获。另外,在需要的时候,教师的指导必须恰到好处。高中的理科课程难度更大,除非 学生具有良好的分析和发现能力,否则只能在教学的某一或某些片断中采用有指导的科学发 现探索式教学设计。现在,有很多的高中教师害 Il完不成教学任务,f根本不采用发现式教学.这 显然是不好的。即使教师和学生都不熟悉发现式教学,也可以在某一教学片断中实施精心设计 的探索发现过程,借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发现和自主建构。 (21学生特点对于教学的影响 小学生。在小学教育阶段,由于学生的生理特点和智力特点以及学习内容所决定,在小学 一二年级可以侧重采用强凋直观的、寓教于乐的全程活动式教学设计,以增大学生的学习兴 趣。在小学三四年级就应该适当注意抽象思维的培养了,可以适当采用由问题引领的、由教师 引导的简单的探索式教学设计。在小学五六年级就应该适当减少教师的引导,鼓励学生自主探 索。对于学习内容简单的,尽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只有当学生自主探索发现存在 困难时,教师才可以出面给以适时、适当的引导。 中学生。到了初中教育阶段,由于学习的容量加大,全程活动型教学设计基本不适用了。代 之而来的是由教师引导的或学生自主的探索式教学设计。如果内容稍微复杂,则由学生全程自 主探索便不能完成教学任务,必须有选择地安排学生的探索活动(往往是七个环节中的一个或 几个环节,而不是全部七个环节)。如何有选择地安排学生的探索活动,这也正是广大教师感到 比较困难的一个地方。应当遵守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切忌贪多。要逐一体验探究活动的各个环 节。逐渐增加环节的组合数量,最后要达到能熟悉、运用所有各个环节。到了高中教育阶段,学 习的容量更加大了,每一节课都必须精心选择学生的探索活动才能完成教学任务。这个难度是 非常大的。以至于绝大多数的高中教师(尤其是理科教师)根本就不安排学生的探索活动而采 用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甚至机械的接受学习。这也是新课改亟待解决的问题。 不可否认,现在很多学校的班容量都远远超过4O人,个别学校甚至达到70多人,这在无 形中就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降低了工作质量,使很多教师没有更多的时间来研究教学、改进 教学.无法把思想上对素质教育的接受、肯定转变为行动上的实施。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无论什么学科、什么内容.只要学生有能力探索发现就应该让学生自主去做;学生有障碍 时,教师应该给予适当的指导而不是包办代替;学生没有能力探索发现时,教师应该有目 的有计划地培养、提升所需要的能力,使学生逐渐养成探索、发现的兴趣和习惯,乐于自主探索 学习。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为了更好地开展探究式学习。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探索、发现学习所需要的能力: 观察能力、收集、处理信息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实验能力、发现问题能力和信息交流能力等等。 还应该逐渐地让学生熟悉掌握科学探究的七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于设计实 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和交流与合作。从教学目标上看,难度不大且比较 重要的都可以考虑设计成探索发现式教学。但切忌把极其简单的知识设计成探索发现式教学, 这只能是把简单问题复杂化,画蛇添足,无谓增加学生的思想负担,得不偿失。 从教师的作用上说,教师应该兼有学习引导者和知识传递者两项功能。以前的教师主要充 当了知识传递者,课堂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缺乏学习过程的体验、思想方法的 一l9一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4卷第4期 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 Vo1.24 No.4 2006年1 2月 JOURNAL 0F EDUCATION INSTrrlYrE OF TAn IAN Dec.2006 新课程背景下基础教育考试评价改革研究 原 霞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摘要: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全面展开,新课程标准强调教育要促进每个学 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其良好的品质度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而师生关系体现着教育过 程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方面.它不仅折射着社会关系和教育理念。而且影响 着教育过程的进行和教育目标的实现。可以说。它既是教学活动得以开展的栽体,又是实现教 育目标、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要进行新课程改革,建立良好的新型师生关系是非 常重要的。 关键词:基础教育;考试评价;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016(2006)04—002O—O5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的根本任务。建立符合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是素质教 育实施的核心,其中建立符合课程改革的发展需求、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师教学的评价体 系,又是课程改革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①所以研究和解决中小学考试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更好地推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当前的首要任务。 一、基础教育考试评价的现状 从2001年正式启动新课改至今已经有几个年头了,不可否认,基础教育尤其是小学教育 在课程改革的许多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欣喜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作为课程改革 的重要组成部分——考试评价领域却依然存在许多问题。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依然停留在 课改前的水平上,具体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领悟、情感态度的建立,这样的学习过程是片面的、不完整的、不主动的。素质教育所要求的教 师应该重视学习引导者的角色定位,在适当的时候敢于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现、自主 建构。 总之,新课改对传统教学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继承和批判的关系,广大教师在教改过程中要 注意把好的传统做法融人新课改的课堂教学设计之中,使课堂教学更趋完善。 参考文献: [1].‘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的相关理论”课题组.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及相关理论[J].教育研究,2006,(2) [2]柳斌.柳斌谈素质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收稿日期:2006—09—01 作者简介:原霞(1977一),女,山东莱州人,g,at ̄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助教。 一2O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