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卷 第5期 Vo1.19 No.5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 2011年1O月 0ct.2011 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Graphic Communication 简论孔子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郧在廷 (北京印刷学院社会科学部,北京102600) =~垂i ~ n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c一 摘 要:孔子是第一个系统阐发儒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 人。他在教学实践中,综合、整理、研究并总结前代思想政 治教育的经验,融会贯通,创立了一套完整的思想政治教 育理论体系。孔子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不仅奠定了中国 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成为古代思想 政治教育模式构建的理论渊源。 关键词:孔子;思想政治教育;儒家思想 中图分类号:G40—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626(2011)05-0020.04 孔子是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纵观 孑L子的教育思想,其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有独到的 见述。孔子是第一个系统阐发儒家思想政治教育 理论的人,首开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 他在教学实践中,综合、整理、研究并总结前代思想 政治教育的经验,使之发扬光大,融会贯通,创立了 一套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成就一家之 言,构建了博大精深的学说体系。 收稿日期:201l 434-20 一、“君子不器”: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格设计 孔子生活的时代,是一个礼崩乐坏,天下无道,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时代。处于这样一个时 代,孔子认为圣人已不可见:“圣人,吾不得而见之 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 既然圣人已看不见, 孔子退后求其次,希望社会能涌现更多的君子。在 孔子的思想中,君子上可以是“为政以德”的君王, 中可以为“以道事君”的大臣,下可以做“邦无道则 隐”的隐士。故孑L子日:“君子不器”,即指君子不 是只有一定用途的器皿,君子应该无所不用。孑L子 开办私学的目的也是希望培养能实现其政治理想, 能从政,能践仁复礼的君子。因此,培养德才兼备 的君子,成了孔子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目标。 在孔子的思想里,相对于圣人而言,君子是现 实的理想人格,是可以经过努力追求而实现的。对 君子的人格层次,孔子给予了适当的界定:“君子 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 是,颠沛必于是”①;“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 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②;“君 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③。 由此可见,孔子倡导的君子人格主要是注重个人修 养且达到一定层次的人,君子在修身行事方面一般 都能合乎仁与礼的准则。“仁、义、礼、智、信”, “恭、宽、信、敏、惠”,“不忧、不惑、不惧”都从不同 角度展示了君子的品格。 孔子将君子突出为一种实际的标准人格,不仅 是希望以此为标准培养更多的君子,同时也是希望 这些有了“仁道”之心的君子在社会政治生活中能 以身作则,恭行示范,进而将“仁爱”、“孝忠”、“诚 信”等思想传递到更多的人心中,由此实现其“德 ①《论语・里仁》 ②《论语・公冶长》 ③《论语・卫灵公》 第5期 郧在廷:简论孔子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21 治”的理想。故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时,孔子日:“子 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 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④ 二、“仁”与“礼”: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核心 “仁”是孔子学说的主要内容,也是孔子思想 政治教育思想的价值核心。体察孔子的思想, “仁”的主要含义有二:一是重视人的作用,注重人 的内心修养;二是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相 互关系。因此,他的基本口号是“仁者爱人”,既爱 自己,又爱别人。那么这种仁爱之心是从哪来的 呢?这可以从孔子人性论中找到答案。“子日:性 相近也,习相远也。”②这个“性”字,在现代哲学上, 就是指人性。孔子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人的先天 本性都是接近的,只是由于后天的环境、习俗影响 才造成了善恶的差异。孔子在这里虽没有明确的 讲性善性恶的问题,但孔子实际上是个性善论者。 孑L子认为人的先天本性都是善的,因而,仁爱之心 是人先天所具有的。这一思想后来为孟子所继承 发展。 从“仁者爱人”的总原则出发,孔子还阐发了 他的“忠恕之道”。所谓“忠”,就是“己欲立则立 人,己欲达则达人”⑧,这是“爱人”积极方面的意 义;所谓“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④,这是 “爱人”消极方面的意义。“忠”和“恕”都是“仁者 爱人”总原则的引申和发展,故子日:“能近取譬, 可谓仁之方也已。”就是说凡事能以“忠恕之道”行 之,推己及人,也算是实行仁的方法了。总而言之, 孔子的“忠恕之道”是一种推己之心以爱人的精 神。“忠”者,有诚恳为人之心者也;“恕”者,无丝 毫害人之意者也。这两方面的结合就是孔子的 “仁道”。 “仁”的基础是什么?孔子说:“弟子,入则孝, 出则弟。”⑤“君子笃于亲,兴于仁。”⑥由此可 见,孔子的“仁”一定意义上就是人与人之问血缘 亲情的扩展,“孝悌”即为“仁”的基础。对此,孔子 的弟子有子也曾有论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孔子将孝悌作为仁的 基础,显然是因为他认识到,尽管社会发生了巨大 变化,但宗族群体关系依然是社会稳定的基石。只 要这块基石牢固,则人和社会的存在就有保证。 如何才能达成“仁”?孔子认为:“为仁由己, 而由人乎哉?”即求“仁”的过程是人内心的主动要 求,而不是外在的被动要求。只有主体自己的主动 要求,才有可能达到“仁”的境界。孔子还说:“仁 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⑦孔子认为,“仁”是 人天生的本性,因此为“仁”全靠自身的努力,而不 能依靠外界的力量。“仁”的达成是一种道德的自 觉,即主体自身要有为“仁”的愿望,并要经过不懈 的努力。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礼”是仅次于“仁”的 一个重要范畴,也是孔子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价值 核心之一。在孔子看来,礼的意义十分重大,“丘 闻之,民之所由生也,礼为大。非礼,无以节事天地 之神也;非礼,无以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也;非礼, 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婚姻疏数之交也。”⑧故 子日:“不知礼,无以立也。”⑨一般认为,在孔子的 思想中,就个人修养来说,礼为立身处世之根本;就 社会政治功能来说,礼是治理国家的根本大法。 “子日: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从人学的角 度看,礼为立人之本。一切礼仪,包括社会道德规 范和人生的道理都要懂。如果不懂,又不学,就无 法在世问立足了。孔子认为一切都要按照礼的要 求去做,即“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 勿动。”礼作为外在的行为规范,是人们首先应该 自觉遵守的。一个人不仅要“博学于文”,还要“约 之于礼”。只有依礼而行,才符合仁的根本要求, 由此才能达到更高的人生境界。 孔子不仅强调人们应以礼来约束自己以达到 修身的目的,还强调应以礼来对待他人。故孔子认 为对待父母要“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 以礼”⑩;对待朋友要“言而有信”;在君臣关系上,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礼是处理人际关系 的准则。孑L子还认为人生的其他美德也都要符合 礼的内涵、礼的精神。如果不符合,美德就会变成 毛病。所以,孔子告诫说:“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 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凡事只 《论语・颜渊》 《论语・阳货》 《论语・雍也》 《论语・卫灵公》 《论语・学而》 《论语・泰伯》 《论语・述而》 《礼记・哀公问》 《论语・尧日》 《论语・为政》 《论语・八佾》 《论语・泰伯》 22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 有“以礼节之”,人和人之间才能和睦相处,各种关 系才能均衡发展,整个社会生活也才能合理有序的 进行、 礼小仅是修身待人之则,还是治国之法。孔子 主张“礼以为图”,认为应以礼来规范民众,治理国 家..孔予认为:“上好礼,莫敢不敬;上好义, 莫敢不服;上好信,莫敢不用情。”①统治 者以礼为立国之本,依礼来对待人民,人民自然顺 服。相反,如果 个国家“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 刑罚不中,无所措手足”。相应的,孔子反对 暴虐统治,认为“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 暴” ,提倡“道之以政,齐之以礼”。要以礼的精神 来教化引导民众,以道德的力量来促使他们走正道 而耻于做坏事。因此,在孔子的思想中,礼还是治 国之大本 在孔子看来,若能以“礼乐为国”,那么 治理国家也就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了。 在孔子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体系中,“仁”和 “礼”是密不可分的。 方面,孔子将“礼”注入了 “仁”的内涵,从而使“礼”有了得力的支柱;另一方 面,“L”有了“礼”的形式,则更容易深入民心,为 广大民众所接受。“仁”和“礼”就是内容和形式、 灵魂和躯壳的关系,仁本礼用,仁内礼外。“只有 的设想而没有礼的体现不是真正的人性之 路; 有礼的行动而没有仁之境界来支撑也不可能 实现完整的理想人格。” 三、“文、行、忠、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孔子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较为丰富,“子以四 教:文、行、忠、信”。( 体察孔子的思想,“文”教主 要是指孔子的“六经”之教。为教导学生的需要, 孔子对过去的文献进行了细致的挑选,认真地整理 和严谨地编纂,这就形成了六部经书:《诗》、《书》、 《礼》、《乐》、《易》、《春秋》。《史记・滑稽列传》记 载:“孔f臼:‘六艺于治 也。《礼》以节人;《乐》 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神化; 《春秋》以义。…④《礼记・经解》又日:“其为人电 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 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 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 “六经” 之教是从不同的方面来培养人的优良品质。 对学生“行”的教育就是指在学生的思想道德 品质的培养过程中,还必须包含相应的思想道德实 践,重视思想道德行为的训练,注重思想道德习惯 的培养 孔子认为,与“文”相比,“行”更重要。故 日:“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其意就在 r强 调少说多做,少言多行。同时,实践也需要一定的 理论指导,因此,孔子认为要把两者合理的结合,主 张学习不能脱离实践,而应该在实践中学习 孔f 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小 善者而改之”⑦,说明在实践过程中处处都有让我 们获得知识的老师。通过实践是能够学习到相应 的社会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而且能悟出许多为人 处世的道理。在思想道德实践上,孔子还强调・ 种持续性,他说:“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_f 是,颠沛必于是。”即使在逆境中,也不可忘记“f_| 道”的和实践。孔子认为形成正确思想和良 好道德不是一朝 ・夕之功,而是一个长期的自我修 养和自我磨砺过程。“吾十有五而志f学,■f If仃 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t 而从心所欲,不逾矩。”⑧不能够持之以恒是无法做 到这一点的 “文”、“行”主要是指个体的思想道德认知_祠】 实践,涉及的是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 那么在 个 群体中,个体如何对待他人呢?孔子教导学牛要 “忠”、“信”。“忠”即“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 人”,其本义就是“爱人”,有诚恳为人之心.“信” 主要指“言而有信”、诚实守信。首先,要做剑苦t亍 一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其次,要少说多 做,先行后言。孔子说:“君子欲讷于言向敏 行”⑨、“先行其言而后从之”⑩ 再次,孔f反对讲 过头的话,反对说谎。“君子耻其占而过其行”、 “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qD、“恶利f_『之覆邦家 者”⑩。最后,孔子还反对不经判断就听信谣言 孔子说:“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沦语・子路》 《论语・尧日》 《沦语・述而》 《史记・滑稽列传》 《礼记・经解》 《沦语・里仁》 《论语・述而》 《沦语・为政》 《论语・里仁》 《沧语・为政》 《论语・宪问》 《沦语・阳货》 第5期 郧在廷:简论孑L子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23 四、“为政以德”:自上而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路径 由于阶级身份所限,孔子最先关注的思想政治 教育对象是上层统治阶级,或者可以说是社会精英 人士。因此,君子教育成了孔子思想政治教育的核 心目标。在孔子看来,只要治国辅君的君子们通过 修身而明德,然后用君子之德去德化小民百姓,即 以“君子之德风”,吹拂“小人之德草”,则可实现上 下同治、天下一心的太平局面。由此可见,孑L子的 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是自上而下的,即自君子而及 小民。 在孔子看来,德才兼备的君子最应该成为未来 的统治者。因此,孔子在教育自己学生的时候,也 总是以君子治天下的角度来阐述如何为政,如何实 现天下大治的理想政治局面。故子日:“为政以 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道之以政,齐 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 格。…‘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 时。”①当现时的统治者问政于孔子时,孔子也是从 “德治”的角度予以回答。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 子对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季康子问政于 孔子,孔子对日:“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 正?”②孔子之所以如此强调统治者的“德治”,一方 面是因为在缺乏外在制度约束的情况下,内在的道 德修养是规避权力被滥用的最好手段;另一方面是 因为孔子看到了在君民上下关系中君对民的影响 作用巨大,“上好礼,莫敢不敬;上好义, 莫敢不服;上好信,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 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⑧修身而有仁, 齐家而有孝,治国而有德,以此才可平天下。 五、“孝”与“忠”:自下而上的伦理道德规范 指向 在孑L子看来,“孝”是道德伦常的根本。“子 日:‘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本”的 原意是树根,树根扎实是枝繁叶茂的基本保证。所 以,“孝”是人伦根本,就是说如同大树的根基一 样,人的一切的道德伦常都是从“孝”的这个根基 处开始生发。本着这样的原则,孔子主张“孝”应 该从社会的基本单元——家庭做起。他要求“弟 子入则孝”,所谓“人”就是指家庭内部,“孝”就是 指子女对父母的态度和行为。孔子认为,“孝”不 仅是肉体上对父母的养活,比如日用方面的奉养, 更重要的是要在奉养中加进敬爱之情,使父母得到 物质生活保障的同时,还能得到精神愉悦。“父母 在,不远游”,“事父母,能竭其力”。“事父母几谏。 见志不从,又敬不违”,乃至于父死之后“三年无改 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目的就是要维护家庭伦理 关系的稳定和谐。因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细胞的 健康是身体健康的根本,家庭和睦是统治稳定与社 会和谐的第一步。 孔子用“孝”将家庭伦理关系进行规范之后, 其伦理道德规范指向开始自下而上,即在“孝”的 基础上延展出“忠”,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由孝及 忠”。子日:“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⑤事父兄 以孝悌,事公卿以忠信,即“臣事君以忠”⑥。但孔 子强调的“忠”不是愚忠,作为“臣子”的修身君子, 要在“君使臣以礼”的前提下,“臣事君以忠”。 孑L子围绕着如何教化民众实现大同社会理想 的思路,以推行贯彻儒家伦理道德和政治思想为目 的,开创了儒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他的思想政治 教育理论奠定了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发展 的基础,成为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构建的理论 渊源。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视野[M].北京:人民出版 社,2005. [3]王杰.儒家文化的人学视野[M].北京:党校出版 社,2000. [4]邓球柏.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 出版社,1999. [5] 隋淑芬.中国古代思想教育史[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5. [6] 赵康太.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史[M].武汉:华中师范 大学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王冬冬) ①《论语・学而》 ②《论语・颜渊》 ③《论语・子路》 ④《孝经・开宗明义章》 ⑤《论语・子罕》 ⑥《论语・八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