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与中国党的发展(2009-06-11 01:10:19)
【内容摘要】
八年的全民族抗日战争是中国党发展史的转折点。抗日战争没有使刚刚年满十六周岁的年轻的中国党走向消亡,相反的是,中国党从容地接过历史赋予她的使命,在抗日烽火中发展壮大。她成功地把当时中国的国情与马列主义相结合,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这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和进行第二次合作,共同抗日,并不断地加强党的建设,快速地发展党员,形成了一套属于她自己的理论——新民主主义理论。最终,在她的领导下,中国人民赢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关键词】党的建设 第二次国共合作 新民主主义理论
【正文】
抗战胜利是中国党发展史上极具历史意义的里程碑,历时八年之久的全民族抗战是中国党发展壮大的关键时期,八年抗战使中国党逐渐地走向成熟。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中国党抗日前后力量的对比、在国共的第二次合作中的地位与党形成的新民主主义理论这三大方面得到充分的体会。
首先党抗日前后力量的对比。全国抗战爆发之前,中国党的组织主要集中在红军和陕甘宁边区及其他一些小块根据地。在全国范围内,党的力量十分弱小,尤其是位于国统区的大多数党组织遭到反动派的极力破坏,此时,党的发展几乎停滞不前。随着抗战的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觉悟到国难当前,惟有拿起自己手中的武器,配合中国党进行抗日,才能保家卫国,抵抗日本侵略者的入侵。党意识到了这是加强自
身发展的难得的机遇,于是大力加强党的建设,发展党的组织,不仅在党领导的和根据地内快速地发展党员,而且在国统区和沦陷区积极努力地恢复和建立党的组织。到1938年底,党员人数由3万发展到50余万,此时党在全国范围内有着广泛影响。应该说,党员的发展逐渐从“多”数量转到“高”质量上来。到40年代初,党进行了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教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的整风运动,启动了一系列加强具有中国特色的党的建设的“伟大的工程”。这使全党特别是党内的高级干部的马列主义理论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广大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组织纪律明显增强,同人民群众建立了“鱼水之情”。至抗日战争结束时,中国党已成为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拥有120多万党员的全国性大党。
其次,在国共两党合作方面。众所周知,国共的第一次合作是在1924年。这年1月,由孙中山先生主持的一大的召开,标志着改组的完成和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开创了国共合作进行大的新局面。但很快,在1926~1927年这一年的时间内,伴随着“三二〇”事变与“四一二”反政变等事件的发生,第一次国共合作宣告破裂了,随之导致大的失败。抗日战争爆发后,抵御外侮,救亡图存,成为全国各民族、各阶级、各政党最为紧迫的任务。中国党以拯救中华民族的危亡以己任,高举起抗日民族战争的伟大旗帜,积极推动与的第二次合作。1937年9月22日~23日,随着宣言和蒋介石谈话的发表,宣布了国共两党以抗日为目标携手合作,标志着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曾对此次的国共两党的合作给予高度评价,指出:“这在中国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纪元。这将给予中国以广大的深刻的影响,将对于日本帝国主义发生决定的作用。”对比国共两党的两次合作,我们发觉,在国共的首次合作中,是以大多数党员和青年团员陆续以个人身份加入,在此次合作中,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因此不久就形成了 “三二〇”、“四一二”的逆流。而在第二次国共合作中地位平等,还占据着主动的地位。究其原因,以拯救中华民族为己任,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而由于其阶级立场所使然,十分害怕群众性抗日
救亡运动蓬勃发展越出控制范围,尤其害怕党领导的人民抗日力量发展壮大,会危及自己的统治地位,便蓄意制造一起又一起摩擦事件,因此不得民心。古人云:“得民心者得天下。”赢得了民心,不断地审时度势,并制定对付各种复杂局面以及可能发生的突然事变的一系列原则、和策略。因而在八年抗战这一时期内,在天时、人和的情况下,中国党不仅成为抵抗日本侵略者的中坚力量,而且快速地发展了自己,为后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另一方面,在抗日战争时期,以为代表的中国党人的思想,获得了巨大发展。其中,较为重要的是提出的完整的新民主主义理论。在《中国和中国党》、《新民主主义论》和《论联合》等著作中,深刻地说明了中国的规律和特点,精辟分析了新民主主义的时代背景和的对象、动力、领导、目的、前途等根本问题,建构了比较完备的新民主主义理论形态,并指出新民主主义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建设、党的建设,他还巧妙地阐述了三者的关系:“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而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抗日战争极大程度上考验和锻炼了中国党,使中国党的威望空前提高。自此,中国党已经能够比较正确地掌握中国的发展规律,恰当而纯熟地处理各种复杂问题,在党的建设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成为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强大的马列主义政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