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赵丽霞
中小学教育科研课题研究的程序,大体经历以下5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选择课题;第二个环节是申报课题,学校或教师要将自己待研究的课题以研究计划或方案的形式体现出来;第三个环节是课题立项;第四个环节是课题实施,根据研究方案开展课题研究工作;第五个环节是课题结题,按照研究方案确定的结题时间,组织一批专家对课题成果进行鉴定。其中,研究方案对整个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起着关键的作用。可以说,研究方案水平的高低,是一个课题质量与水平的重要反映。研究方案是科研管理部门是否批准课题立项的关键,也是科研管理部门进行课题中期检查和结题鉴定的重要依据。
一、什么是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方案
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方案,也叫研究计划,是如何开展课题研究的具体设想,它初步规定了课题研究各方面的具体内容和步骤。
二、为什么要制定研究方案
制定研究方案具有以下5条价值: 1.研究方案是课题研究的诀窍,是研究的隐型知识,因此,研究方案是重要的研究成果,只是我们的一些教师还没有认识到。
2.研究方案能清晰地描述出已有的研究成果,及此类课题研究正在解决和尚未解决的问题,从而论证自己研究的起点和新意。
3.研究方案能使研究者整体把握研究的全过程,使研究工作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4.研究方案能规划研究的成果,并根据预期的成果来选择有效的研究方法。 5.研究方案为研究结果的总结做好了准备。
从我们所接触到的课题研究方案来看,教师们在制定课题研究方案时,最经常出现的是研究方案的结构和内容问题,从而导致研究方案缺乏可操作性,不能很好地推进课题研究。研究方案的结构问题主要表现为研究方案缺少必要的组成部分,残缺不齐;研究方案的内容问题主要是指即使研究方案结构完整,但是研究方案的各部分撰写不符合要求。因此,制定一份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案,可以有效推进课题的研究进程,避免教师在课题研究中少走弯路,减少教师的摸索之苦,引领教师尽快实现课题研究的目标。因此,如何制定课题研究方案是中小学教师从事课题研究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
三、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方案的基本结构
课题研究的关键是设计好研究方案,而明确研究方案的构成要素则是设计好研究方案的前提。教育科研课题的种类多种多样,其研究方法也各不相同,研究方案也有不同的种类,但究其结构,则大同小异。撰写课题研究方案基本上要有以下8个方面: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假设 (三)研究目标 (四)研究内容 (五)研究方法 (六)研究过程
(七)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八)预期的研究成果
四、设计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方案的基本要求 (一)问题提出 1.问题提出的任务
“问题提出”部分,主要回答清楚为什么要提出这样的一个课题来研究。因此,问题提出的基本任务:⑴ 发现需要解决的问题,即通过分析本地(校) 的教育教学实际,明确地指出当前存在的急需解决的问题。这是为什么要进行该项课题研究的现实需要。中小学教师课题研究要从具体的教育教学中的存在的“问题”入手,不能空穴来风,凭空捏造的。(2)交代研究现状,即总结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发现其尚未解决的问题,从而论证自己研究的起点和新意。这是为什么要进行该项课题的研究背景。通过了解研究现状,可以避免教师在此方面进行重复性,低水平的研究。如果“问题提出”部分能够表述深刻、有针对性,就能吸引别人的注意,也是课题研究本身得以立项的重要原因之一。
2.问题提出的思路
一般可以先从现实需要方面去论述,指出现实当中存在这个问题,需要去研究,去解决,本课题的研究有什么实际作用;然后,通过文献查阅,了解本课题研究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本课题研究要解决的问题,及其理论创新之处,从而突出课题研究的理论和学术价值。
3.问题提出的误区
当前在“问题提出”部分的误区:(1)在问题提出部分,没有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2)在问题提出部分,没有研究现状的阐述,只有坚持党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一般性的口号。(3)将“问题提出”笼统地简化为“三个需要”,缺乏个性。如一些学校的课题实施方案中,在“问题提出”中,直接阐述开展此项课题研究“一是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二是学校持续发展的需要;三是学生自身素质发展的需要。”,从表面上看,这样写很有逻辑与条理,从教育形势的发展,到学校的持续发展,最终落实到学生自身的发展上。粗看上去,似乎很有道理,但仔细加以审视,就觉得这样笼统地从“教育形势发展”“学校持续发展”“学生自身发展”行文,是欠妥当的。因为任何教育课题研究的提出,似乎都可以用这三个方面的内容来回答。这样的“问题的提出”,自然是笼统模糊、缺乏个性的,自然也就难以激发研究的兴趣,当然,也很难吸引课题评审专家的“眼球”,要想获得比较高级别的研究项目立项就比较困难了。
(二)研究假设——课题研究的灵魂 ★需要说明的地方
在一些课题实施方案中,第二部常常被设计为“课题界定”及“理论依据”。在这里,我们为什么要使用“研究假设”而不用“课题界定”及“理论依据”,是因为使用“研究假设”不仅能完成“课题界定”、“理论依据”的任务,而且“研究假设”将理论依据和本课题研究紧密结合,不至于出现“理论依据”与课题研究离题万里的问题。在一些课题方案中,只要是研究学生发展的课题,其理论依据必然有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或者多元智力理论等;只要是研究课堂教学的课题,其理论依据必然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因而,出现了课题研究追求流行理论的支撑,理论依据与课题研究脱节的问题,理论依据也就不能对课题研究起到支撑作用。
课题研究需要有一些基本的理论依据来保证研究的科学性。但是寻找理论支撑,并不是简单地罗列出相关理论,就万事大吉了,关键是要对所引用的理论与课题研究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在课题研究中为理论依据寻求生长点,使理论依据与课题研究很好地整合在一起,而不是相互脱节,成“两张皮”。
1.什么是研究假设
研究假设是课题研究者根据教育科学理论和自己已有知识经验,对所要研究的课题的成果提出初步的设想和预见。注意研究假设与课题设计的其他环节不同,课题包括关于研究内
容和方法的表述;而假设是关于事物本质和规律的合乎科学的猜测,是对课题中所提问题的尝试性解答。
如“游戏对4一5岁幼儿自控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幼儿教育理论告诉我们,幼儿活动具有情绪性,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又具有规则性,幼儿在喜爱的游戏活动过程中,不断将规则内化,逐渐养成遵守规则的行为习惯;4一5岁又是幼儿自控力发展的关键期,所以可以提出游戏能够促进幼儿自控力发展的设想。可见,研究假设是对研究结果的预测。
2.研究假设的主要特点
(1)科学性,即研究假设以经验事实和有关理论为基础。研究假设是对未知问题的推断性解释,然而这种解释不是随意的,更不是毫无根据的空想;它是在经验事实和有关理论的基础上对所探求的教育规律所作的推测。经验事实是形成研究假设的关键,没有事实,就没有假设。即使是从理论研究中形成假设也要取得事实的支持。但是仅有事实,没有理论也难以形成假设。
(2)推断性,即研究假设虽然有事实和理论依据,但这种依据是有限的,根据这些有限的事实和理论所作的推断并不是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必然性,它仍是待验证的理论。
(3)可验证性,即研究假设对未知的推断应是可以验证的,不能验证的研究假设是没有意义的。
3.研究假设的作用
(1)为课题研究指明方向。研究假设使研究目的更明确,研究范围更确定,研究内容更具体,把研究数据的收集工作限定在一个更特定的方面和范围,因此起到一种纲领性作用。
如案例,“初中生多元思维能力的促进研究:课堂提问的设计与策略”课题的研究假设为:改进课堂提问的设计与策略能促进学生多元思维能力——分析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实用性思维能力的发展。该课题通过假设把研究内容具体化表现为;将该课题研究的“多元思维能力 ”定义为“分析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实用性思维能力”三方面。
(2)使研究者能合理选择研究方法。具体研究假设的提出,使研究者能够根据假设内容的性质,针对要收集的数据选择相应的方法。
如案例,“初中生多元思维能力的促进研究:课堂提问的设计与策略”,该课题通过研究假设把课题研究的内容具体化的同时,也进一步明确了在研究中收集初中生多元思维能力发展的数据时,只关注实验对象的分析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实用性思维能力发展的数据。
(3)保证课题研究直指成果。课题研究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检验假设的过程,课题研究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了验证假设。
案例:“两种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这个课题可以提出三种假设: a.接受法一的学生学习成绩高于接受法二的学习成绩;
b.接受法二的学生学习成绩高于接受法一的学生的学习成绩; c.接受两种教法的学生学习成绩没有差异。
无论是证实还是证伪,我们都可以从课题研究中得出研究结果,从中找到问题的答案。 4.如何提出研究假设
(1)提出研究假设的程序
一项课题的研究假设是在研究的基本观点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研究的基本观点为全课题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第一步:先提出支撑研究假设的基本观点(寻找理论支撑) 研究者在正式提出研究假设前,需简要阐明其研究假设的前提,即其依据一定科学知识和事实所形成的基本观点。这些基本观点也就是课题研究的理论支撑。研究的基本观点是课
题研究方案的理论前提,它既可以是研究者认可的理论观点,也可以是已被大家认可的经验或一般事实。研究者在表述自己的基本观点时,要注意简单明了,尤其是在引用已有的理论作为自己的基本观点时,只需将其中与研究有关的观点简要地表述出来。
第二步:厘清研究假设中的主要变量(表述研究假设)
依据一定的基本观点提出的假设是对因果关系、相关关系的一种假定性描述,这种假定性的说明事实上是对所要研究的变量之间关系的说明。因此,形成研究假设的过程实质上是确定主要变量及其关系的过程。
① 确定主要变量
变量是与常量相对的概念,常量是一个不变的值,如人名、校名和具体的时间等。变量则是在性质、数量上可以变化或操纵的条件、现象、事件或事物的特征,变量至少具有两个以上的值。变量依其相互关系可分为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
a.自变量。自变量是由研究者主动操纵而变化的变量,是能地变化并引起因变量变化的条件、因素。在课题研究中,自变量经常是教材、教法、教学手段或教学组织形式等等。
b.因变量。因变量是由自变量的变化引起变化的变量,是一种结果变量。在课题研究中,因变量常常是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品德及其他优良个性品质的形成等。
c.无关变量。无关变量又称控制变量,泛指除自变量以外一切可能影响因变量数值而对研究可能起干扰作用的因素。由于它对研究结果将产生影响,所以需要在研究过程中加以控制。
如案例:“两种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这个假设研究中,两种教学方法就是自变量,学生的学习成绩就是因变量。无关变量包括:①教师对研究工作的态度差异;②教师研究能力的差异;③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等。
②确定变量的观测指标
确定了研究的主要变量,为了避免对变量理解的分歧和保证研究结果的确定性、可比性,应给主要研究变量下抽象定义和操作定义,明确变量的内涵与外延,确定变量的观测指标。
抽象定义是对研究变量共同本质的概括,即对变量的内涵做出明确说明,将其与其他变量区别开来。给变量下抽象定义,可以参照有关辞典、教育理论书籍、教学大纲、教材等对变量概念的科学定义,或参照国家教委及有关上级领导对教育问题的方针、、法规、守则和职责要求等。因此,要求研究者具备一定的教育理论,在研究之前一定要学习,要查阅资料,要对所研究的问题有个准确的了解。明确变量的抽象定义是设计好其操作定义的重要基础。
但抽象定义仅停留在概念水平,它不能解决实际研究过程中变量的具体测定或操作问题,为此,研究者还必须将其转化为操作定义。操作定义是用可感知、可度量的事物、事件、现象和方法对变量做出具体的界定、说明。从本质上讲,变量的操作定义就是关于用什么方法测量以及如何测量变量的描述,其最大特征是可观测性。做出操作定义的过程就是将变量的抽象陈述转化为具体的操作陈述的过程。
如,将学习成就转化为各科成绩的平均数,将智力水平转化为韦氏智力测验分数,就是做出操作定义的过程。——彭波. 设计研究假设应遵循的原则
如,创造性文学问题提出能力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情景,运用已有知识或经验,在独特地、新颖地、且有价值地(或恰当地)提出并表达文学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智能品质或能力。它有以下重要的品质:(1)流畅性。指在单位时间里提出文学问题的数量。(2)灵活性。
指善于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去提出文学问题,善于应用不同的知识,用不同方法正确地提出文学问题,提出的文学问题具有多样性、合理性。(3)独创性。指有自己独特的提问方式,善于采用新的方法进行提问,并可以在广阔的领域内思考并提出文学问题。
以上是对“创造性文学问题提出能力”的抽象定义;以下是对“创造性文学问题提出能力”的操作性定义:
流畅性得分是所提出问题的个数,每个问得1分;灵活性得分是通过评分前对所有学生出的问题进行归类,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几类就几分;独创性得分由提出该问题的人数占总人的百分比来决定。该比例小于5%,得2分;若比例在5%-10%之间,得1分;若该比例在10以上,则不得分。——韩琴.胡卫平,小学生创造性文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发展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3):83-88.
◆如何给变量下操作性定义
在教育科学研究中,动态特征描述法和静态特征描述法是使用起来比较便捷的两种基本方法。
动态特征描述法是通过描述事物所具有的动态特征来给变量下操作定义的一种方法。作为教育研究对象的人,具有许许多多的动态特征,并通过行为客观地表现出来。如,按照此方法,“一个聪明的人”在操作定义上可定义为“善于解决问题、灵活运算、记忆速度快的人”。
静态特征描述法是通过描述事物所具有的静态特征来给变量下操作定义的一种方法。如,按照该方法,在操作定义上可将“一个聪明的人”定义为“知识渊博、词汇丰富、运算技能多、记忆东西多的人”。静态特征描述法适用于采用问卷、测验等方法进行的研究。
该方法与动态特征描述法的区别在于:动态特征描述法主要描述事物所具有的能动的、动态的行为表现,侧重过程,而静态特征描述法则主要描述事物已经具备的静态特征和内在性质,侧重结果。
③假定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
如前所述,研究假设事实上是对所要研究的变量之间的关系,如因果关系、相关关系的一种假定性描述。因此,在明确课题研究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及其自变量、因变量观测指标后,下一步就是用适当的语言将研究者推断的自变量和因变量两者的因果关系或某种相关关系表述出来,形成课题的研究假设。
对具有因果关系的变量的假定常用“如果„„,(则)„„”、“随着„„,(就)„„”的关联词来连接。如,“如果教师对一个学生的评价越来越差,该学生的自我评价也变得越来越差”、“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其词汇量也就越来越大”。
对具有相关关系的变量的假定常用“A与B成„„”、“„„比„„更„„”。如,“智商与学业成就成正相关”、“在语言学习方面,女生比男生的成绩更好”。
(2)表述研究假设的方式
研究假设应以陈述句的形式,清楚简明地表述,而不能以问句形式或含糊不清的陈述句形式出现。
(三)研究目标 1.什么是研究目标
课题研究的目标也就是课题最后解决哪些具体问题。 2.研究目标的特征
(1)清晰。确定目标时要紧扣课题,用词要准确、精练、明了。相对于研究目的而言,研究目标是比较具体的,不能笼统地讲,必须清楚地写出来。只有目标明确而具体,才能知道工作的具体方向是什么,才知道研究的重点是什么,思路就不会被各种因素所干扰。总之,
研究目标所表述的,是通过具体而确定的方式解决具体而确定的问题,而不是全部问题;在规定的范围内解决问题;在确定的程度或层次上解决问题;在特定的方向上或角度上解决问题。
(2)可分解。研究课题目标可以被分解为阶段性,过程性,内容性等方面的次要目标; 例:《关于当前教师对学生评语的现状调查与分析研究》目标分为:
a.目标一:了解当前教师评语存在的现状;
b.目标二:分析造成教师评语偏离素质教育要求的种种因素; c.目标三:指出教师评语不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需要改变的问题; d.目标四:改进教师评语。
(3)概括化。具有一定的抽象程度,并能够被整体把握。 3.撰写研究目标时常见的问题 (1)不写研究目标
(2)将研究目标偷换成教学工作目标
一些教师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常常将对课题研究目标偷换成教育教学工作目标。
例如,一位青年教师申报了一项课题——“中学作文教学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设计研究目标时,原先的表述是:“通过此课题的研究,改革当前作文教学不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现状,实现中学语文教学重心的重大转移,切实推进中学作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经过专家指导之后,该青年教师明白了课题研究目标和教学工作目标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经过几番斟酌之后,这位青年教师将该课题研究的目标重新调整设计为:
(1) 建构中学作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动力系统; (2)探寻中学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操作策略。
总之,研究目标最终目的在于探索未知的教育教学规律,获取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而教学工作目标的直接目的在于完成具体教育教学任务,培养出更多更好的高质量人才。由此可见,作为课题研究工作和教育教学工作,两者总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还是要首先分清楚自己最直接的目标是什么。 (四)研究内容
1.什么是研究内容
研究内容是研究方案的主体,是课题研究目标的落脚点。 2.如何确定研究内容
研究内容的多少与课题的大小有关,课题越大内容就越多。但许多老师在确定研究内容的时候,往往考虑的不是很具体,写出来的研究内容特别笼统、模糊,把研究的目的、意义当作研究内容,这对整个课题研究十分不利。因此,教师要对课题进行分解细化。
研究内容确定方式:
(1)根据研究目标来确定,即研究内容要与研究目标相照应,具体回答研究什么问题,问题的哪些方面;
(2)从现状研究、归因研究、应用(方法)研究或对策研究几方面来确定。 现状研究是基础。归因研究是为了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应用(方法)研究或对策研究是研究的重点。两种确定方式可以综合起来使用。
如课题:《关于当前教师对学生评语的现状调查与分析研究》其拟定的研究内容为:
a.了解当前教师评语存在的主要问题;
b.分析造成教师评语偏离素质教育要求的影响因素;
c.提出改进教师评语的教育对策;(是本课题的研究重点) (五)研究方法 1.什么是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是完成研究任务达到研究目标的程序、途径、手段或操作规律,它回答如何研究的问题。
教育研究的方法多种多样,主要有文献法、调查法、实验法、比较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总体上,研究方法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收集研究数据资料的方法,如调查法、观察法、文献法等。这些方法旨在获得对象的客观资料,而不给予对象任何影响。另一类方法是旨在改变和影响变量的方法,如实验法、行动研究法。这些方法是要通过施加某些干预而获得某些期望的结果。有一些研究可能采用单一的研究方法,有的研究则可能采用多种方法。
2.如何确定研究方法
研究的方法服从于研究的目的,也受具体研究内容的性质、研究对象的特点制约。在具体的方案设计中,要根据各时段研究内容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方法,尽可能地写明怎样使用这种方法和用这种方法做什么。
在具体课题研究过程中,可以说只有最合适的研究方法,而没有最好的研究方法。因此,教师在选择研究方法的时候,一定要能够选择与研究实践需要相对应的研究方法,做到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相匹配,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相匹配,这可以说是研究方法选择和使用的原则。_孙军业.设计一份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案.35-37.
3.撰写研究方法时常见的问题 (1)随意地简单罗列研究方法 一些教师认,整个研究方案设计中,研究方法是最容易的,不法为外乎调查法、实验法、文献法、经验总结法、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等,随便写上几个就是。显然,这种认识是肤浅的。这种随便写上去的研究方法有可能是孤立的,与整个课题研究的联系是机械的,是不能够进入今后具体研究过程中去的,因而不能与研究过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而研究方法是实现研究目标的具体手段,它关系到具体研究资料的有效积累,因此,研究方法的选择和使用是否得当,将直接关系到整个课题研究的成败。
比如,用调查法时,没有交代清楚调查的目的、任务、对象、调查工具的设计或来源等,只是随随便便给出一个调查表,填上一些百分数、平均数就行了。
(2)滥用“行动研究法”
不少教师在设计研究方法时,不管什么课题,总是毫不犹豫地写上“行动研究法”。于是,“行动研究法”仿佛成了包治百病的药,什么课题都可以用。“行动研究法”的使用是一个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系统过程。在具体研究过程中,如果选择了“行动研究法”,就应当体现出“计划——行动——反馈——调整——再行动”的研究过程。此外,行动研究法,必然还要与个案研究法配套起来使用,才能产生更好的研究效果。不要简单地认为,有了行动,就是行动研究法了。_孙军业.设计一份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案.35-37.
(六)研究过程
研究过程,即课题研究的步骤,也就是课题研究在时间和顺序上的安排。一般划分为三个阶段:前期准备阶段、中期实施阶段、后期总结阶段。每一个阶段有明显的时间设定、详尽的研究内容安排、具体的目标落实,从而保证研究过程的环环紧扣,有条不紊、循序渐进。
(七)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课题组成员要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而确定。课题组成员并不是越多越好。课题组的成员必须都承担课题研究的某一方面任务。课题组各成员承担的任务的性质应与承担者的学识、能力相适合。计划中要把课题组负责人、成员的名单、分工写出。必要时,还应把各人的专业、能力特长,曾有的研究经历和成果列出,以便课题管理者对课题组的研究力量有所了解。
(八)预期的研究成果
预期的研究成果,即研究的过程和研究的结果用什么形式来表现。研究成果一般应为研究报告,调查报告或实验报告。对于比较大的课题,除了要有最终成果形式,还应该有阶段成果形式,子课题成果形式和总课题成果形式等。总之,课题不同,研究成果的内容、形式也不一样,但不管形式是什么,课题研究必须有成果,否则,就是这个课题就没有完成。
例如,课题《语文新课程弘扬民族文化的研究》研究成果形式:论文报告,校本教材,课堂教学案例集,调查报告,语文活动方案集,学生成果(习作,网页,小论文等),网站,课件,录像等。
五、设计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方案要注意的问题——动态生成
在研究过程中,教育教学实际情境的变化、师生关系的调整、教师个人时间精力的重新分配、学校管理者管理行为的转变、新生问题的出现等,都会成为研究方案重新制订的重要动因,预定的方案也就需要相应调整。可以说,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研究方案是以在过程中生成、在动态中拟定、在研究中更新作为主要特点的。
研究方案变化生成性意味着教师在研究中应更多关注随机出现的情境、不轻易放弃偶发性因素,意味着教师在研究中有更多的主动权和自主权。——郑金洲.在过程中生成:研究方案的制订.人民教育,2004(8):29-30.
来源:西青教研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iwanbo.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808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