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玩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国际商务专业“3+1”培养模式研究

国际商务专业“3+1”培养模式研究

来源:爱玩科技网
ZHUANYE JIAOXUE YANJIU 国际商务专业“3+1"培养模式研究 0吕玉花孟素芬 [摘要] 通过对国际商务专业现状进行调查,发现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面临许多问题,明确了国际商务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实现“3+1”培养模式的思路,并提出实现相应目标的措施。 [关键词] 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 [作者简介] 吕王花(1966一),女,河南工业大学国际商务研究所所长、教授,研究方向:研究领域:国际商 务;孟素芬(1980一),女,河南工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国际贸易学在读研究生。(河南郑州[课题来源]本文选自河南工业大学教育研究课题成果,项目号102300410019。 450001) 国际商务专业是培养熟练掌握现代国际商务实 践技能,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和较强的跨文化交流能 师资。教师缺乏实践锻炼,既具有理论知识,又具有丰 富实践经验的“双师”较少;教师参与企业科研及结合 所属学科领域的应用性项目较少;聘请既有丰富的实 践经验、又具有较高教学水平、相对稳定的来自国际 商务实际部门的副高职称以上专家作为兼职教师较 难。其次,缺乏合适的实践基地。由于涉外企事业单 位、国际商务经营与管理部门都有自己的商业秘密或 保密规则,不愿接受实践学生;学生实践时间较短,不 能给实践单位带来实际利益;又由于经验不足,可能 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商务专门人才。如何 适应社会需要,突 特色办好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 养,这就要求其培养模式必须形成“3+1”T学结合的 特色。国际商务专业“3+l”培养模式,是指在3年学习 rfl,用1学年进行专业理论教学,第二学年进人实践 基地进行实践,第三学年总结实践经验,在校内完成 学位论文并完善知识结构。“3+1”的人才培养模式,使 学习与 :作相结合,通过学校和国际商务用人单位的 为实践单位带来业务上的问题;实践基地没有丰富实 践经验、较高学术水平或技术专长的专家指导学生。 二、实施“3+1”培养模式思路 合作,共同培养应用性人才;“3+1”的人才培养模式使 学生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相结合,从而加深对自己 所学专业的认识,提高他们理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 性;使学生加深对社会的认识,认识到与同事建立合 作关系的重要性;学生通过实际来考察自己T作能 1确立科学的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根据 际商务专业的培养要求,通过对人才需求的调研, 了解到适合国际商务专业的职业类别集中在贸易与 物流、国际市场营销、国际投融资上;硕士学历的岗位 多数要求具有业务策划能力和团队管理能力,如 企业主管、市场总监、外贸主管等。因此,国际商务专 力、适应环境能力的机会,提高他们的责任心和自我 判断能力。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国外T学结合教育模式首先是在高等学校中诞 业培养目标应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需要,胜任在涉外 企事业单位、部门和社会团体从事国际商务经营 运作与管理 作,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 生,到目前为止,国际上T学结合教育模式仍然主要 在高等教育。中同]二学结合的教育模式很早就有,但 是实施的并不成功,主要是高校认为工学结合是中等 教育应该实施的教育模式,研究生教育主要是理论研 德素养,通晓现代商务基础理论,具备完善的国际商 务知识、国际商务分析与决策能力,熟练掌握现代国 际商务实践技能,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和较强的跨文 究教育;学生外 实践影响了书本知识的学习;企业 的积极性不高,学校专业对口实习基地较难建立。 化交流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商务专业 人才 近期,教育部增加了国际商务专业的招生,各高 校对国际商务专业重要性认识逐渐提高,都在探索应 2.1=学结合,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实施“工学结 用_丁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但是还没有形成一定的体 系。国际商务的专业特性,也使T学结合培养方式的 实施比较困难。国际商务专业“3+1”的人才培养模式 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在于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 国际商务专业的课程设置要充分反映国际商务实践 领域对专门人才的知识与素质要求,注重分析能力和 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课程的设置以及实 践活动的安排,以应用能力的培养为基础,以创新能 要求教学团队结构合理、教学能力强、“双师”比例高, 而各高校的师资结构 然不能满足需求。首先,缺乏 1 84蛊 0N ZHUANYE JlAOXUE YANJIU 力的培养为重点,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根本,构建 具有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将课程和教学计划整合为 学习期和工作期,在学习期采用模块化、层次化和综 合化等多种课程模式,优化课程结构,重点突出实训、 实践课程;在工作期安排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实 习,同时加强过程管理和控制。 度、学生学位论文能管理制度,才能使工学结合人才 培养模式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实现“3+1”培养模式的具体措施 总体来讲,围绕“1+1+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制定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产学研合作、 工学结合多种模式,立足当地经济发展要求,培养适 应用人单位需要的、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很强 应用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整合现有 课程,制定课程标准,构建创新型国际商务专业课程 体系;改善国际商务实验室的条件,建立国际商务仿 3.工学结合,构建“双师型”的师资结构。国际商 务专业专职教师须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教育 教学水平。所以,必须分批派出专职教师到相关单位 进行实践,或到相关单位兼职,以积累实践经验;重视 吸收来自国际商务实践领域的专业人员参与课程设 计、专业课程教学和实习实践,建立一支实践经验丰 富、具有较高教学水平、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团队,以 构建“双师型”的师资结构。 4.制定适宜的考核标准。依据“1+1+l”工学结合 人才培养模式,以国际商务职业要求为中心,制定适 合工学结合模式的考核标准,采用“学校考核”和“社 会考核”相结合。在学生完成前1年必修课程学习后, 即开始工作实践,学生在工作期间的表现纳人考核的 范围,依据企业岗位标准,企业给出考核成绩;学位论 文须与国际商务实践紧密结合,体现学生运用国际商 务及相关理论、知识和方法分析、解决国际商务实际 问题的能力,论文类型可以是理论与研究、国际 商务案例分析、国际市场调研报告、商业计划书、项目 可行性报告等多种形式,论文答辩形式可多种多样, 答辩成员中须有国际商务实践领域具有专业技术职 务的专家。 5.加强校内外实验和实践基地建设。实践基地建 设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国际商务专业校 内外实验合实践基地主要建设如下:建成国际商务仿 真模拟实验中心,按照国际贸易业务的操作程序进行 设计,在仿真环境下进行整笔业务的流程操作;建成 物流企业管理综合实践中心,模拟企业管理、运营、加 工过程,提高全面管理能力;建成投融资综合实践中 心一。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构建起一个层次分明的校 外实践基地群,以确保学生的校外工作实践时间;依 靠河南省商务厅、贸促会和多家外贸公司,同校外实 践基地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安排学生到基地工作 实习,发挥校外基地的效用。 6.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工学结合人才培养 模式能否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其中关键的一 点要看是否有相适应的管理制度,如果用惯常的教育 教学管理制度,必然不能适应_T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的需要。所以,要建立校外基地的管理制度、专业教师 培训制度、兼职教师管理制度、学生校外实践考核制 真模拟环境,完善国际商务实验室实际操作的功能, 使国际商务实验室成为人才培养、企业员工培训、再 就业培训和职业技能考核的重要基地;开展在职教师 培训,和商务部门全面合作,为各项商务活动提供人 才;和用人单位联合办学,充分发挥工学结合人才培 养模式的优势。 1.制定弹性教学计划,通过和校外实践基地联合 培养,保证学生在校外工作时间为1年。把“学校考 核”和“社会考核”相结合,建立科学的考核方法,以及 适用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的教学管理制 度。 2.通过访问学者、企业学习、兼职等途径,培养专 业带头人;聘请有实践经验的、在行业具有影响力的 兼职教师参与课程设置和教学。 3.制定符合国际商务专业人才要求的培养目标, 进行课程体系改革,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把现有课 程整合成基础理论型、实践应用型、综合能力培养型, 构建创新型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编写符合培养目 标的、满足学生需要的实践性教材。 4.加强校内国际商务仿真模拟实验室的建设,建 设国际商务实践能力考核平台,成为国际商务专业技 能考试基地;扩大校外实习基地的规模,为学生提供 良好的实践环境。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际商务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基 本条件[z].2010. [2]秦殿军,郭晓晶.国际商务特色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I].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 [3]胡俊文.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综合素质研究[I].江汉大 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4]李宋昊.国际商务人才跨文化能力及其培养[_1].商业时代, 2006,(1). 责任编辑:方钢山 中国成人教育1CHINA ADULT EDUCAYION 1 0oJ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iwanbo.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808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