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玩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理论

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理论

来源:爱玩科技网
H’. ,’l_ Philosophy 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理论 口田润锋 【摘要】哈贝马斯阐述了生活世界的结构、再生产以及理性化等问题。生活世界由文化、社会和个性构成;生活世界 的再生产就是文化的更新、社会的整合和个人的社会化;生活世界的理性化是指生活世界的内部分化,这种分化并 不是指生活世界的三种因素各自的增减,而是指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各自的界线变得越来越清晰。 【关键词】哈贝马斯生活世界再生产理性化 【中图分类号】B516.59 【文献标识码】A 哈贝马斯生活世界概念的来源及其含义 生活世界概念并不是哈贝马斯的首创,而是来源于胡塞 尔。胡塞尔早在20世纪2O年代之前,就已经开始使用“生活世 界”这个概念,但直到20世纪20年代之后这个概念才在他的理 论中具有了核心地位。即便如此,他也没有能够对生活世界下 一个明确的定义。因此我们只能根据胡塞尔对“生活世界”这 个概念的阐述,逐渐领悟其含义。以下四个方面值得注意: 第一,“生活世界”是一个非课题性的世界。也就是说,现 实世界的存在是不言自明的,它不需要我们把它作为一个问题 来进行研究,作为一个课题来进行探讨。作为自然的人,我们 始终生活在这个世界之中,但我们并不把这个世界作为一个普 遍的课题来探讨。第二,“生活世界”是一个奠基性的世界。在 这里,“生活世界的自然态度”与“客观科学的态度”和“哲学 的反思态度”得到区分,后面的两种态度都在某种程度上将现 实世界作为课题来探讨。但所有对“生活世界”的探讨都必须 以“生活世界”本身的存在为前提。因此,“生活世界”的态度 要先于其他的态度并构成其他态度的基础,或者说,其他的态 度都奠基于“生活世界”的态度之中。第三,“生活世界”是一 个主观的——相对的世界。生活世界“总是处于不停地相对运 动之中,并且构成一切特殊的计划、目的,以及更高层次上的目 的地平线和有目的的工作的地平线的基础。” 我们可以把这 个特征称之为“生活世界”的视域特征。“生活世界”随个体自 我主观视域的运动而发生变化。每个人的生活世界各不相同, 因而生活世界总是随着个体自我主观视域的变化而变化。第 四,“生活世界”是一个直观的世界。不同的经验主体由于其主 观视域的差异,其所面对的生活世界也不完全相同,它可以是 相对于一个个体的人而言的世界,也可以是相对于一个集体的 人而言的世界,因而呈现出相对性。 哈贝马斯在借鉴胡塞尔生活世界概念、同时摈弃胡塞尔意 识哲学范式的基础上,把它作为沟通过程的相关概念而引入自 200 1人民论坛’PE。PLE‘s TRlBu E 己的理论体系中。他认为,生活世界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进行 相互交往的舞台,它给人们提供了一个背景知识,在这个背景 知识下,人们能够相互理解、形成共识,生活世界是行为主体 进行协商、形成互动、维护社会规范的“信念储蓄库”。同时, 生活世界又是在交往活动的实践中形成的,生活世界和交往活 动之间是一种互动关系,是一种辩证关系。他从三方面概括了 生活世界的背景特征: 一是“绝对的明确性”。这种明确性与作为背景的生活世 界有关,一方面,我们与它之间不存在任何间隔:另一方面,我 们并不面对这个背景。“它赋予我们共同生活、共同经历、共同 言说和共同行动所依赖的知识以一种悖论的特征。” 这种悖 论表现为生活世界的背景既是直接当下的,又是不被注意到 的;既是不言而喻的,又是需要确证的;既近在眼前,又远在天 边;它既是一种知识,又不是一种知识。也就是说,如果把它作 为背景来看待,它的有效性是确定的,它是一种知识;一旦它成 为课题时,那么它的有效性则是值得怀疑的,因为在这种条件 下,它不是一种知识而只是一种意见。二是“总体化力量”。这 种总体既是社会空间上的总体,包括村庄、地区、国家、民族、 国家社会等等,也是历史时间上的总体,包括一代又一代人的 延续、各个历史时代、年代以及上帝面前的个体生活历史等。 生活世界的中心在哈贝马斯看来是由共同的语言环境所构成 的,因而生活世界在这里指的是一个互主体性的世界。三是和 绝对性、总体化联系在一起的“整体论”。整体指的是生活世 界中的各种要素相互交融,结成一体。哈贝马斯用“灌木丛”来 概括生活世界的这个特征。在生活世界中,各种不同的要素相 互混杂,形成一个错综复杂的整体。只有当生活世界成为课题 时,它才会被分解为各种知识范畴。而当它成为课题时,它已经 不再是背景,而是对象了。 同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概念相比,哈贝马斯对生活世界的 理解主要强调的是非课题性特征和奠基作用。也就是说,相对 于哲学认识论而言,生活世界是前反思的,它先于反思,并且构 成了反思的基础。生活世界的绝对性、总体化力量以及整体论 那么,生活世界是如何再生产自身的呢?哈贝马斯认为, 观念保证了生活世界这个主观相对的经验世界在新的经验的 生活世界所包括的文化、社会和个性三个方面的要素,在社会 不断侵袭面前一直维持自己的整体存在,并且为客观主义的理 交往的过程中都得到了再生产,具体而言,在语言交往的过程 想奠定了基础。 中,文化和传统得到了更新,社会组织得到了整合,个人吸收了 文化传统而被社会化。文化的更新、社会的整合和个人的社会 化过程同时也就是生活世界的再生产的过程。生活世界就是 生活世界的结构及其再生产 通过文化或者有效的社会知识的更新、通过创造社会团结、通 哈贝马斯批判地改造了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后指 过塑造负责任的行动者而使自己得到再生产。这种再生产的过 出,从深层结构看,生活世界由文化、社会和个性三种要素构 程是通过符号化的社会交往来完成的。通过这种符号化的交 成。这三种不同的要素,通过不同的形态表现出来。“文化知 识表现为符号形式,表现为使用对象和技术,语词和理论,书 籍和文献,当然还有行为。”在交往行动中,交往的参与者正 是依赖文化这种知识储备,才能够对世界中的事物达成一致 理解,形成共识。“社会表现为制度秩序、法律规范以及错综 复杂而又井然有序的实践和应用。” 通过社会这种秩序,交 往行动者相互之间建立人际关系,归属于一定的团体,从而增 强相互之间的团结与协作。个性结构是人的组织基础,借助于 它,参与者在不同的互动语境中捍卫自己的同一性。就这三者 的关系而言,文化传统具有内在超越性,这种内在超越性不受 社会认同和个人认同的约束,同时它也超越了集体和语言共同 体的界限;社会处在~定的社会空间和历史时间中,它有自己 的传统;对个体而言,文化和社会能够跨越不断进化的类的历 史,从而表现为一种连接代际的关系形式。 哈贝马斯从他对生活世界的构成要素出发,批判了传统社 会学对生活世界理解方面所存在的问题。他认为传统社会学对 生活世界的理解存在着片面性。在此,他主要对三种不同的流 派进了批判。首先,他批判了现象学社会理论。他认为源于胡 塞尔和许茨的现象学传统,把生活世界简单化为文化主义的生 活世界,也就是说,生活世界仅仅被理解为行动者在文化上的 知识储存和理解背景。这样交往行为就被狭义地理解为一个 理解过程。而实际上,在哈贝马斯看来,交往行动并不仅仅只 是一个理解过程。对于现象学社会理论只看到人们在交往行 动中的文化再生产方面,而没有看到社会整合和个人的社会化 这两个方面,哈贝马斯显然是不同意的。其次,在杜尔克海姆 传统的社会理论中,生活世界被概括为社会整合,而忽视了其 他两个方面。帕森斯选用了“社会共同体”这个词来表述整合 起来的社会。文化和个性被想象为“社会共同体”的补充,而 社会共同体则被看做是这个社会的核心。最后,在米德的传统 中,生活世界则是从个人社会化方面来加以概括的。文化和社 会被认为是构成过程的媒介。在哈贝马斯看来,应该把这三个 方面统一起来,把它们共同作为生活世界的构成因素,让这三 个方面的因素在交往行动中同时发挥作用,而不能忽视其中的 任何一个方面。 往,人们使文化得到了更新,使有各种不同看法的人或社会组 织团结起来,使个人成为社会团体中的合格成员,成为有个性 的人,负责任的人。 文化的再生产就是要能够保证,对新出现的状况来讲,它 应该能够在现有的文化系统中得到有效的解释和有意义的说 明,它应该能够被纳入到现有的文化系统中,成为现有文化系 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能够在现有文化系统中得到认同。如 果新出现的状况在现有文化系统中不能得到有效的认同,那么 就会产生文化上的冲突或文化传承上的断裂。所以,生活世界 中的文化再生产就是要使文化的内容不断得到更新,能够不 断解释说明新出现的状况,从而避免文化上的断裂。当文化再 生产遭到破坏时,它便会通过意义的丧失表现出来,并最终导 致相应的合法化的危机和方向化的危机。如果出现了这样的情 况,新出现的状况便无法在行动者原有的文化知识储存那里得 到合理的解释,文化的资源功能也就丧失了。 社会的再生产就是要能够保证,“新出现的状况,在社会 空间方面,是与现存的世界状况联系在一起的”。 如果新出现 的状况导致人们对团体或社会的认同出现了问题,人们无法正 确地认识自己在团体中的身份和危机。在这种情况下,生活世界 的社会整合通过人们的语言沟通与交流,确立社会成员应该共 同遵守的规范、原则,从而使人们能够团结在社会的整体中。 个人的社会化就是要能够保证人应该具有参与社会交往 的能力,人应该成为一个具有责任心的社会行动者。个人在生 活世界中,通过语言交往不断接受社会规范,并自觉遵循社会 规范,并在出现新的状况的情况下,有能力与他人进行协调。 因而,在生活世界的个人社会化进程中,人既能继承传统,同 时又能对传统持一种反思态度。他在遵循社会规范的前提下, 通过语言交往与他人相互沟通,达成共识。如果个人在社会化 方面出现了问题,那么他就无法与他人进行有效的相互交往。 生活世界的理性化 在哈贝马斯看来,生活世界的理性化和生活世界的再生 产并不是一回事,它们是两个不同的问题。生活世界的理性化 2014/08/R ̄总第451期l 20 1 ■—……' Philosophy 是人对自己生活于其中的文化传统反思的过程,是自身反思能 社会的关系中,个人不再局限于一定的社会组织中,并按这个 力提高的过程,是社会进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因而也是社会发 组织的规范来形成自己的人格;在文化和个性的关系中,传统 展的必然进程。在这个进程中,会出现生活世界再生产困难的 的更新越来越强烈依赖于个人的批判积极性和新生能力。因 状况,这当然不是直接由生活世界的理性化造成的。在这个问 而在这种情况下,文化方面呈现出一些变动性,传统规范对人 题上,哈贝马斯显示出他不同于韦伯和杜尔克海姆。在韦伯看 的制约,不再是以无可争议的权威角色进行,相反,文化处于 来,意义的丧失和自由的丧失恰恰是生活世界理性化所导致的 一一个不断改进和反思的状态中;社会具有了一种合法秩序依赖 种后果。也就是说,随着生活世界的理性化,意义的丧失和 于规范设立和规范论证的形式方法;而个人对自己在文化方面 自由的丧失将是不可避免的。杜尔克海姆的分工理论揭示出了 的学习不断通过自我反思和自我肯定逐步进行建构。这些方 社会的病源学,但是由于他不能把社会的整合和系统的区分阶 面的变化,不是通过一定的规范基础,而是基于参与者本身的 段联系起来,因而并不能解释社会的病源学。 哈贝马斯通过 相互理解。 分析系统的分化对生活世界的影响,来说明生活世界的再生产 的困难状况。他指出,在现代,对资产阶级文化的批判有一个 共同点,就是相信“意义丧失,无规律性和异化,相信资产阶 级社会的病态,以及传统后社会的病态都可以归结为生活世界 本身的合理化。” 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出现这样一些病态现 象,其原因并不在于生活世界的理性化,而在于在生活世界理 性化进程中所造成的系统对生活世界的殖民化。在此问题上, 他似乎更倾向于马克思的观点。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的历史 唯物主义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一切不合理的根源在于资本主 义的生产方式,因而无论是对文化还是其他方面的批判,最后 都应落脚于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哈贝马斯承认,在资 本主义社会中,经济是基础,经济系统、行政系统侵入了生活 世界,破坏了生活世界的再生产,从而引发了资本主义的危机。 但是,在他看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并没有问题,相反,它 是生活世界理性化的必然结果,或者说,生活世界的理性化, 导致合理化了的生产方式、合理化了的行政管理系统。问题的 关键在于,生活世界理性化进程中系统对生活世界的殖民化, 这才是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哈贝马斯并不 是要否定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而是要消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对生活世界的消极影响,这也是他和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差别。 哈贝马斯厘清自己在生活世界理性化问题上的基本思路 (即既不同于韦伯和杜尔克海姆,在实质上也不同于马克思主 义)后,又阐述了他对生活世界理性化的基本看法。他认为,生 活世界的理性化实际上就是生活世界的内部分化,这种分化 并不是指构成生活世界的三种因素各自的增减,而是指它们三 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各自的界线变得越来越清晰。哈贝马斯从三 个层面来把握生活世界的理性化,即生活世界的结构分划;形 式与内容的分离;象征性的再生产的反思化。 首先,在生活世界的结构分化方面,生活世界的结构分化 实际上也就是狭义的社会、文化和个人之间的,即生活世 界的三种因素不再受具有神秘色彩的世界观的控制,而是各自 按理性交往的角度起来。哈贝马斯从三个方面做了说明: 在文化和社会的关系中,制度系统与世界观的脱节;在个人和  I202 JI 人民论坛.PEOPLE,S TRIBUNE 其次,与社会、文化和个性的相适应,形式和内容方 面也开来。从文化方面来看,文化传统的核心与神秘世界 观的具体内容区分开来。文化传统中的核心凝练为诸如世界概 念、交往前提、抽象的基本价值等形式因素。从社会方面来看, 从原始社会中抽象出了普遍原则。在哈贝马斯看来,现代社会 中虽然贯彻了法律秩序和道德原则,但是这些法律秩序和道德 原则越来越不适应具体的生活形式。从个性方面来看,个人在 社会化进程中所获得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结构,越来越不依靠 个别文化知识,而是建立在抽象的普遍观念上。 最后,与生活世界结构相适应,再生产过程也出现了 职能的专门化。在文化领域中出现了不同的专门机构,这些专 门机构承担着再生产的任务。政治意愿形成的民主形式不仅有 利于资本主义阶层,同时也形成了人们相互之间商讨的民主机 制。法学和艺术也破坏了教会传统的自然发展,也靠专门机构 来教育,并且不断得到传播。个人在社会化进程中也摆脱了教 会和家庭教育,走上了专门道路。生活世界内在要素的分化同 时导致了生活世界再生产的新形式。厘圃 (作者为西安邮电大学人文社科学院副教授) 【注释】 ①[德]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 王炳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159页。 ②③[德]哈贝马斯:《后形而上学恩想》,曹卫东等译,南 京:译林出版社,2001年,第79丽’第84页。 ④⑤⑥[德]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第2卷),洪 佩郁等译,重庆出版社,1994年,第192百,第199死第200页。 责编/张晓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iwanbo.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808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