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专区
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方法、不足及对策探究乔 媛【摘 要】随着高校扩大招生规模,高等学校的教育质量成为现在主要关注的焦点,教育部门确立多项评估制度,主要为了保障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估制度的确立对深化我国教育改革、规范教学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找对方法很重要,同时在实践中发现不足不断探寻高水平的质量评估标准,并对其形成的原因提出完善的对策建议,从而达到更高标准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保障体系。【关键词】高等教育 方法 对策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多年来的推进,对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教育理念等起到了很大的推进作用。但在不断推进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并不断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方法,对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有着重要意义。一、高等教育质量评估存在的问题
《普通高等学校评估暂行规定》的颁布,为我国高等评估办学奠定了基础,但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市场经济的需求不断的扩大,相关规定以不足以适应新形式的发展,在制度评估中日益显露。(一)评估形式单一化
高等教育评估主要以终结性评估为中心,对高等教育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等进行评价,它与形成性评估的主要区别在于形成性评估主要通过对教育方案、计划、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信息反馈,从而在实践过程中达到提高教育教学活动质量的目的;而终结性评估主要是对教育活动结束后针对教育效果的一种判断,在判断中区分教育成果的等级,并将评估结果递交上级制度管理部门,作为制度制定及行政措施的依据。(二)评估对象主体单一化
《普通高等学校评估暂行规定》中要求:“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是国家对高等学校实施监督的重要形式,由各级及其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由此可见,各级是高等教育的主体,为明确社会制度存在下的高等教育制度的评估模式。只凭借部门的单一制度的评估,不能提现教育民主化的主体性,同时也与我国教育发展相背离。(三)评估客体单一化
随着我国大学生的扩招,民办高校、高职院校、成人教育学校的日益增加,各类院校在运行机制、管理制度的方面的差异越发明显,存在较大差异,使得针对这类高校的教育教学、办学模式、学科设置、办学特色等评估也来越受到重视。(四)评估内容与高校发展理念存在差异
目前规章制度只针对教学工作、办学理念进行形成性评价,并没有把评价重心放在学术科研上,这与日益激烈的科技竞争相背离,不符合当前教育教学质量的发展研究方向。二、高等教育质量评价制度产生的原因
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制度产生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和评估机构评估和监督标准不够完善
《普通高等学校评估暂行规定》的确立,提高的了高等教育评估地位,但同时也产生一系列问题;一方面缺乏评估和监督标准,很难保证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另一方面同时缺乏专业的评估队伍,难以保证专业化评估水平,评估的目的和手段难以实现;且评估机构设立地方教育评估机构、全国性的评估机构以及大学内设评估机构,这些机构的设立经费来源及其他业务主要由直接委托,导致评估机构很难保证自身的性,所以难以确保评估结果的准确性。(二)高校的评估标准单一化
由于教育部门未制定统一的高校评估标准,甚至未对本科院校、大专院校、成人教育院校等制定完善的评估标准,使得各高校对来自各个方面的评估应接不暇,甚至对评估部门的评估指标无所适从,部分高校为了迎接测评甚至影响了正常的教学与科研秩序。而且评估的主要部门是授予评估单位权力,在评估中评估单位常以精英大学和研究型大学的标准来进行评估,对不同层次的高校不能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评估一所学校的目的主要指向是否授予学位点及拨款等因素。这种单一的评估标准,对高校的多元化发展会产生阻碍作用。三、高等教育评估体系的完善措施
高等教育的评估标准要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更新,不能以一个固定的标注化模式来进行所谓的专业化水平进行评估,科技的发展与进步,让我们不断认识到,科学技术是改变教育的首要前提,我们要本着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不断让评估标准专业化,形成具有更高层次的专业化的教育保障体系,从而完善我国高等教育专业化评估标准。(一)发挥的宏观作用
部门在高等教育评估体系中起到宏观的作用,它不直接对高校进行质量评估,我国要更新制度理念。首先,着力促进权威评估机构的成长,组织专业协会、学术团体积极开展评估活动,加大社会评价制度的认知及评估主体的多元化发展,成长为具有一定权威的教育评估机构。其次,制定完善的法律措施,根据我国高等教的发展现状,不断促进高校教育发展进一步修订《教育法》等相关法律规定和条款,从评估的主体、目的、程序等多方面进行重新构建,并注意评估的发展性和导向性。(二)强化评估机构的主体地位
首先,评估机构要明确立场,不断开发评估市场,广泛吸收社会各界的支持,逐渐脱离部门的资金掌控,实现经费和业务的,不断发展自身,努力保证科学性、客观性、公正性逐渐建立权威,真正做到自身的主体作用;其次,评估不能只限定于教学评估,应该不断扩展自身职能,引导高校向更高水平发展,通过不同的渠道向部门提出方面的建议,并向大众及时报告教育教学质量及标准状况,不断强化和社会大众对高校的监(下转第171页)
· 169 ·
校园专区
科学研究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借助西安交通大学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讲座、报告及学术活动,骨干教师们在拓展专业领域知识,开拓视野等方面受益匪浅。通过导师团队活动,学习了更多科学研究的思路与方法,及论文撰写、投稿等方面的一些思路与技巧,为科研能力的提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任务比较繁重,但是科研的热情却是有增无减,不惜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甚至利用节假日与导师进行交流,只为了提升自身科研能力,为我校的科研工作添砖加瓦。从以上帮扶成效可以看出,民办高校实现科研对口帮扶这条道路是非常有效的,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下去,培养一批又一批的骨干教师,让他们学习更多的教学和科研方法,不仅会取得更多的优秀成果,还会形成一支结构合理,高水平的教师梯队,适应转型时期的高校发展新形势,为我校未来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二)教学方法大大提升
经过一年的学习,第一批科研骨干教师无论在教学还在科研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自进入交大学习以来,每位教师都听取了1-2门相关课程,30位科研骨干教师共听取课程41门,其中涉及学科种类广泛,如《凸分析与最优化》《非线性泛函分析》《教育研究方法》《论语的智慧》《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等等。不但学习了该课程的主要知识,还在教学方式上受到了启发,在授课实践中学以致用,提升教学效果,并为校内其他教师起到了教学方法研究的带头作用。(三)科研成果喜人
帮扶期间,科研骨干教师在导师的指导下不断进取,研究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在纵向课题的申报与立项、横向合同的签订及论文撰写与发表等方面,成绩突出。首批科研骨干教师帮扶期内申报课题达70项,作为主持人立项的课题达23项,包括各类省级,厅局级和校级科研项目,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课题达40项;除积极申报新课题外,还高质量完成已有课题,通过结题验收的达14项;除承担纵向课题外,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完成企业委托的横向课题4项,到款金额达13.5万元。2015-2016学年30位骨干教师共发表论文近40篇,其中核心25篇,并且还有部分论文正在撰写中,成果喜人。一年的对口帮扶工作基本达到预期效果,涌现出了这样一批积极进取,刻苦钻研的中青年学者,他们有的在学校还要承担重要的行政管理工作,有的由于专业原因授课参考文献:
[1]矫萍.民办高校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与可持续发展[J].学理论,2012(13):225~226.
[2]刘骞,张宝国.民办高校科研实力现状与对策研究[J].统计与管理,2013(5):35~36.
[3]窦强,曹毅.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学术道德和科研能力培养分析及其对策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2014(6):36.
[4]韩玉芳,王桂梅.论民办高校教师提高教学科研能力的重要性[J].浙江树学学报,2007,7(5):84~86.
[5]姚远,龚义建,黄玉兰.以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为驱动的民办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J].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6(19):205~206.
(作者单位:西安思源学院)基金项目:本文系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编号:SGH16H265);西安思源学院校级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15SYGP022)。作者简介:尹慧平(1988-),女,河南周口人,西安思源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图形图像处理、信息安全、计算机应用。(上接第169页)
督,加强高校自身发展。估结果及时公开,自觉接受社会大众监督,实现高等教育只来丁的不断进步提升。(三)完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制度体系
认证体系、外部质量保证体系、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是高等教育评估的主要评价体系。认证体系的完整确立是对我国所有高校和对外办学质量的基本认证,这有利于私立高校和公立学校的公平竞争,和加快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步伐;外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是我国高校持续发展的需要,各高校开展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评估要建立在对高校的合理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反馈机制,做到遇到问题及时反馈,并提出可行性建议;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制定要保证高校自学校内部设立评估体系不能仅仅局限于教学质量评估,而应该扩展到学校发展的科研、社会服务以及师资队伍的建设,学生就业指导等多个层面。高校不仅要加强学校综合性的评估机构,全面负责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发展和完善,而且要以形成性评估为主,对存在的问题加以解决完善,并将评参考文献:
[1]赵文辉.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的不足及对策探讨[J].教研探,2009(8).
[2]刘鑫.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和评估体系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06(5).
[3]道靖.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评估相关问题文献综述[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6).
[4]林静.高等教育教学质量评估方法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07(02).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作者简介:乔媛(1991-),女,黑龙江绥化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教育与法。· 1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