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DOI:10.16681/j.cnki.wcqe.201801006教育观察全民健身背景下西安市高校大学生健身活动现状调查分析石莉红,刘春霞,郑倩钰,刘晶,郑欢,许琳萍(西安医学院护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21)摘要:为了增强大学生体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文章采用大学生健身活动现状调查问卷,对西安市四所高校各年级的375名学生进行随机调查。分析得出学生对于改善健身状况的考虑均有较高比例;影响大学生健身活动的前三个因素是时间不够、没有同伴、不懂得科学健身方法;男、女学生在注重科学的锻炼方式和健身运动消费方面存在差异;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关注健康信息、健身运动消费方面存在差异,大二学生的关注水平比其他年级高一些;医学类学生与非医学非体育类学生在各方面也没有明显差异等结果。关键词:大学生;健身活动;综合素质中图分类号:G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01(2018)01-0011-03近几年来,全民健身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对高校大学生来说[1],参与运动,可以强身健体、扩大社交范围、磨炼意志,提高身体素质和人文素养,提升学习和生活质量,同时对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积极向上、崇尚进步的价值观意义重大。新时期大学生面临科技发展时代的机遇与挑战,虽然学习压力有所缓解,思想日趋成熟,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不难发现,现代大学生在体育健身活动中存在许多问题。例如,运动前不做准备,运动后放松不彻底,运动损伤频发,学生整体上对科学的锻炼方法不了解,运动无目的、无标准,缺乏运动技术,运动技能进步较慢等。大学生能否合理有效地规划学习、生活和锻炼时间关系到身心健康的发展[2]。本次研究旨在了解目前西安市大学生健身锻炼意识与活动现状,发现问题,并制定相应的对策,提出合理建议,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一、对象与方法(一)研究对象笔者在西安市南郊和北郊的大学聚集区,以自愿参加为原则,对四所大学的各年级在校学生随机进行抽样调查,共收集有效样本375例。其中,男生147例,女生228例。2016级学生108例,2015级学生165例,2014级学生60例,2013级42例。学生来自电子信息工程、材料化学、电气自动化、临床医学、护理学、预防医学、公共卫生、英语、口腔医学、药学、卫生管理、医学技术、医学检验、影像学等15个学科专业,其中医学生294例,非医学非体育类学生81例。问卷当场回收,有效回收率97.3%。(二)研究方法健身活动现状调查:自设大学生健身活动调查问卷,对四所院校不同学科的四个年级学生的健身活动状况进行分析,目的是使调查的结果更具普遍性与针对性。统计分析:采用SPSS18.0软件对收集到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对调查各项目的频数及百分率进行统计描作者简介:石莉红(1975—),女,汉族,陕西宝鸡人,讲师,硕士。
述和百分率的比较,应用卡方检验分析大学生健身情况在性别、年级、学科专业等方面的差异。二、结果(一)西安市普通高校大学生健身意识及参与健身活动的情况对375位学生健身意识及参与健身活动情况进行调查活动(如表1所示)。(二)健身活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大学生在参与健身活动的过程中,扩大了人际圈,社交和适应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特别是一些集体锻炼活动中,学生之间交流、合作的机会增多,进而会使其产生愉快感,改善心境。身体活动也有利于学生负面情绪和多余能量的合理释放,缓解了人际紧张,使其心理情绪缓和稳定[3](如表2所示)。(三)大学生参与健身活动的影响因素时间不够多、没有同伴、不懂得科学健身方法这三项占据影响因素的前三位,可以看出由于高校学生学业繁重,大学生个性,对群体依赖性不高,类似于健身这样带有个人兴趣的活动,个人行为和集体参与很难统一。而个人健康不良、参与兴趣不高、缺乏健身条件、担心运动风险的影响也比较明显(如表3所示)。(四)大学生健身锻炼参与活动状况比较分别从性别、年级、学科专业几个方面比较大学生健身锻炼参与活动状况的差异。其中2016级为大一学生,2015级为大二学生,2014级为大三学生,2013级为大四学生。学科专业分为医学类专业和非医学非体育类专业。健身锻炼参与活动状况的比较结果(如表4所示)。由表4可以看出,男、女学生在注重科学的锻炼方式和健身运动消费方面存在差异(P<0.05);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关注健康信息、健身运动消费和打算改善健身状况等方面存在差异(P<0.05),大二学生的水平比其他年级高一些;医2018年1月表1大学生健身意识及参与健身活动情况的调查(n=375)调查内容健身意义课余活动形式健身动机关注健身信息注重科学锻炼有氧健身项目平时健身形式喜欢的锻炼场地一周锻炼的频率一次健身的时间平时的健身项目喜欢的运动时段平时的健身方式是否需要专业指导安装手机健身软件健身运动消费其他与健身冲突时学校的锻炼设施打算改善健身状况A了解A学习D聊天B知道一点B休息E健身C不了解C上街F网购选项结果统计A44.3%B50.7%C5.1%D集体运动的乐趣A52.0%B42.1%C6.9%A52.0%B42.1%C36.9%D25.3%E19%F18.6%A28.8%B60.5%C10.4%A48.8%B41.3%C9.9%A50.4%B49.6%A50.1%B25.8%C21.1%E公园A56.3%B28.3%C22.4%D19.2%E12.8%A25.9%B28.5%C26.1%D19.5%A46.1%B46.4%C4.0%D3.5%A44.3%B66.1%C35.7%D10.9%E12.8%F5.3%G5.9%H1.7%I16.9%J6.4%A26.1%B18.4%C57.4%D9.9%D健身教练指导A74.1%B11.5%C10.7%D3.7%A12.5%B43.7%C21.1%D22.7%A43.7%B56.3%A59.75B17.6%C22.7%A18.7%B56.5%C24.8%A12.0%B33.6%C31.5%D22.9%A30.4%B53.6%C10.7%D5.3%D25.3%E19%F18.6%G9.5%A强身健体E扩大社交B减肥塑身F放松减压C个人兴趣G体育达标A关注B偶尔关注C不关注A注重B无所谓A不了解B了解C不注重A个人活动多B集体活动多C两者差不多A运动场B健身房C体育馆D宿舍A每天一次B每两天一次C每周一次D基本不锻炼A30分钟以下B1~2小时C2~3小时D3小时以上A健步走B慢跑C球类D健身操E瑜伽F街舞G武术H广场舞I登山J游泳A早上B下午C晚上D不确定A自己练习B老师指导C网络视频A已经有专业指导B需要专业指导C不需要专业指导D有没有指导无所谓A有B没有A很少B较多C视情况而定A挤时间保证锻炼B视情况而定C减少锻炼A很好B差不多C勉强可以接受D很差A一定要B想改善C无所谓D不考虑表2健身活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n=375)
调查内容适度运动后的情绪体验运动后的个性变化选项A轻松B疲劳C愉快D压抑E懊悔A开朗外向D自信勇敢B焦虑易怒E乐于交友C内向自卑F没有变化结果统计A.9%B23.8%C36.1%D2.4%E2.7%A34.8%C21.6%E21.4%B43.3%D15.5%F47.8%健身带来的最大帮助A促进学习B全面发展C提高气质D增强竞争意识E改善个性F调整情绪A61.7%B4.7%C3.2%D30.5%E25.7%F20.8%表3大学生参与健身锻炼的影响因素(n=375)
选项时间不多没有同伴不懂得科学健身方法身体状况不允许没有兴趣没有便利的健身条件担心运动风险的发生结果统计242(.5%)152(40.5%)104(27.7%)57(15.2%)46(12.3%)41(10.9%)16(4.3%)学类学生与非医学、非体育类学生在各方面也没有明显差异。总体而言,学生对于改善健身状况的考虑均有较高的比例。三、讨论2017年8月以来,《参考消息》等多家报纸媒体报道,内地征兵中,应征青年体检暴露问题多,身体素质呈明显下降趋势,引发了人们对全民体质水平的担忧。大学阶段是学生心智渐趋成熟的过渡时期,也是身体素质、心理健康和价值观定位的关键时期。然而随着社会多元文化发展和大学生社会参与度的加深,部分大学生无暇顾及全面发展,而重视2018年1月表4大学生健身锻炼参与活动状况比较(字2值)(n=375)调查问题课余活动选择健身关注健身信息注重科学锻炼安装手机健身软件健身运动消费打算改善健身状况所占的百分率(%)男66.357.172.156.270.259.1女33.340.822.440.126.948.4字20.260.191.79*0.141.30*0.33大一38.019.722.620.111.435.9大二34.859.237.132.148.841.三11.811.421.220.120.713.1大四15.49.7019.127.719.19.2字20.99*0.220.200.85*0.21*0.41医学类41.842.329.237.145.261.2非医非体育类56.830.920.142.250.758.4字20.280.170.210.230.180.33注:*P<0.05。社会兼职、勤工助学、参与各类资质证书考核等活动的开展,忽视了身体素质锻炼和心理健康调节。本次调查发现,大学生对健身重要性的认知和健身参与活动的状况都不容乐观,375例样本中,了解健身锻炼意义的有44.3%,课余参与健身的仅有19%。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健身锻炼的原因以强身健体、减肥塑身和个人兴趣为主,而集体运动的乐趣、扩大社交、放松减压、体育达标所占比例均低于30%,这也与学生目前健身的主要场地在运动场(占56.3%)的结果一致,以球类、跑步类运动为主。而社会新情况是,随着全民健身需求的增长,公共健身场地、设施和资源开发无法满足需求,而高校体育资源在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中,和全民健身已经紧密结合[4]。校内人口密集,健身设施相对紧缺。在问卷最后的开放性问题中,有53.6%的学生提出建议,要求增加校园健身设施,满足锻炼需要。时间成为影响大学生参与健身活动的首要因素,这可能与目前大学教育重视知识与专业技能教育,忽视学生体育锻炼和体能测试,学生未能合理分配锻炼和学习时间有关。大学生健身锻炼的性别差异主要体现在科学健身方法和运动消费上,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部分学生会使用运动软件,主动参与健身,男生侧重力量锻炼,女生重视形体训练。调查显示大学生有较高的改善健身状况的意愿。各年级学生的健身状况在关注健身信息和运动消费水平上有明显差异,大二学生的水平普遍更高一些。大一学生专业课程相对较少且多是基础课,人际交往单纯,高考压力解除,在丰富多彩的大学活动与开放式新学习环境下,面临多种选择,健身意识水平一般。大二时期,对大学生活有适应和过渡,单调的专业课学习,激烈的成绩竞争,人际矛盾都会产生压力,这会影响大学生,使其将健身锻炼作为一种减压调节活动进行参与。而大三阶段,学生已经适应大学生活,理性增强,自我调适和规划明显,更关注一些新的任务,如考资格证书、考研、出国、恋爱等,时间、精力和费用都会有倾斜,健身活动的参与度有一定降低。而临近毕业的大部分学生经过生产实习,往返于学校和不同单位之间,学习和生活模式都发生明显改变,与社会接触更多,价值观的选择和冲突问题逐渐出现,学习专业技能,考研与就业,恋爱与分离等,对健身活动多无暇顾及[5]。四、结语根据学生提及的一些开放性建议,对高校的体育环境提出期望和要求。一是希望加强健身知识教育,建立内容丰富的、灵活的、个性化的课程体系,突出强身育人,健身育人的目标。二是加强体育活动的硬件建设,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健身具体计划和措施。三是建立和运行体育健身团队或运动协会,组织学生参加多形式的竞技和健身娱乐活动,也可扩大与社会健身活动的连接,营造积极向上的健身氛围,树立学生终身健身的意识。四是加强校园体育健身文化建设,加大宣传和推进,促进大学生体育价值观、健身兴趣及锻炼行为、习惯的形成[6]。少年强则中国强,高校学子肩负着国家和社会发展希望和重任,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注重心理健康至关重要。终身锻炼是一种基本趋势,大学生需要积极响应健康中国的战略发展[7],迎合全民健身的时代背景,在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引导下,利用便捷的媒体形式、开放的社会资源,扬长避短,让思想和身体动起来,将健身体育活动贯穿在日常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树立科学健康意识,掌握一至二项终身健身手段,养成健身锻炼的良好习惯,意义深远,势在必行[8]。参考文献:服务[1]刘保障德新体系,李少的龙研究,任[J].保北国《京.全体民育健大学学身计划报》,2013,36(3):23-28.实施目标下构建公共体育学[2].2016,6(12):59-62.
杨频.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与大学生健身方法的研究[J].学校体育
育[3]科技唐佳,2014,4(6):140-141.
英,邓莉萍.有氧健身指导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J].当代体
[4]究:以左河健北,潘省乐石,王家东庄生市,等为.例借助[J].石高校家庄体学院学育资源报完善,2016,18(6):123-127.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研西[5]北张医艳学丽教育,马亚,2012,20(3):508-510.军,杨怡.不同年级医学生身心健康的现况调查与分析[J].(2):113-114.
[6]管慧香.浅谈大学生体育健身意识的培养[J].搏击(武术科学),2012,9[7]体育前马众沿,丁斌,2015,5(29):11-12.
,李霞,等“.健康中国”战略对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启示[J].[8]一点谢思考明.大学生应[J].社会体掌握育学一,2014,4(34):192-193.
至二项终身健身手段:对普通高校体育教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