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大学德育方发展历史的研究
摘 要:德育为历代的政治家和教育家所重视,因为德育不仅在整个教育事业中,而且在国家民族的发展和建设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通过对中国古代和现代文学德育方法发展历史的研究,试图对它的规律性有一个客观的认识,为促进我国德育工作的提高服务。
关键词:大学德育 德育方法 历史发展
随着中国经济的全球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加速发展,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发展的新实践,使德育面临着一系列要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用新的观念、新的思路、新的方法认真研究德育发展中的新问题、新情况,不断总结出新的经验,探索出新成果。同时,我们也必须去认真考察中国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德育状况,尤其是各阶段的德育方法,做到以史为鉴和批判继承,为促进我国大学德育方法的科学化和现代化,为加强和改进党的德育工作服务。
中国古代大学德育的基本途径方法、传统的德育方法
中国的大学教育最早可以追溯到夏、商时期,据古籍记载,夏、商时期不仅设立了学校,而且有小学和大学之分。《孟子·滕文公上》说:“夏曰,殷曰序,周四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①《礼记·王制》说:“天子命之教,然后为学。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②因此,对中国大学德育方法的发展历史的研究就不能抛弃对中国古代德育方法的探究。首先要研究古代的德育方法。
中国古代道德教育,也称德教,是指社会对其成员的道德知识,道德品质,道德信念,道德情操,道德行为,道德境界等诸方面施加系统的影响,使之自觉遵守道德行为准则,履行自己对社会和他人应尽的道德义务,而中国古代的大学德育则是根据大学生这一特殊的群体进行的道德教育,主要是按照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培养“土”、“大儒”、“鸿儒”等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人才。
中国古代是一个以“德治为本”的社会,重视德教可谓中国历史上的一大传统。我国古代大多数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们,都十分重视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提出了一套内容丰富,独特的具有中国古代特色的德育理论和德育方(即德育方法理论)。这些理论,有许多建立在朴素的唯物主义感觉论和辩证法的基础上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育规律的含有真理性价值的认识,这些方法和理论是很值得我们去批判的继承的,它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关于德育的实施对象(客体),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所谓“有教
无类”是指不论贵族和平民的子弟皆可以受教育,受学校教育和道德教育,这一重要的德育思想,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首先提出了教育平等的理念,南朝侃对有教无类思想评价说:“人乃有贵贱,宜同资教,不可因其种类庶鄙而不教也。教之则善,杠无类也。”(《论语义疏·卫灵公》)朱熹也评价说:“人性皆善,而且类有善恶之殊者,习气之染也。故君子有教,则人皆可以复于善,而不当复论具类之恶矣。”(《四书章句集注》卷八)。总的来说,这一思想是进步的,在当今仍有积极的借鉴意义的。
第二,关于德育的实施主体,提示了师道尊严和身教垂于言教的思想。《礼论·学记》中记有:“古之王者,建国居民,教学为先”和“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之敬学。”荀子在《荀子·礼论》中也明确提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柳宗元在《师友箴》中也提出了“举世不师,故道益离”和“不师如之何,吾何以成?”的思想,歌颂教师和批评轻祖教师的行为,王阳明关于师道尊严阐述的最为详细。他说:“古之教者,莫难严师,师严道遵,教乃可施。”
在师道尊严的基础上,古代的思想家还总结出一条重要的德育经验:身教垂于言教,孔子在《论语·文路》中就曾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荀子在《荀子·修身》中则明确地提出“夫师以身为正仪,而贵由安者也。”韩念在《韩昌黎集·外集》卷四中列举了几位古代贤人评由、龙逢、伯夷为例,阐明了“以一身立教,而为师于百千万年” 的道理。正面论述了身教的重要性,明代王廷相在《邪述》中则针对时风,提出“古人有身教焉,今人惟恃言语而已矣,学者安望其有德?”从而批评了不垂言教的流弊,反面论证了言教的道理。
第三,关于德育的实施方法,中国古代学者总结出了五种代表性的方法,它们是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启发诱导,寓教于乐和教学相长。
“因材施教”是孔子创造的一个重要的教育方法,要求德育的实施应从每个人的实际出发,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唐代韩愈对此做进一步的阐述,以午里马为喻,把对人材的培养比喻为千里马的培育,以此说明因材施教的重要性。
循序渐进也是孔子首创的教育方法,强调教育要由浅入深,由少到多地逐步进行,欲速则不达,德育更是如此,必须从小培养,从小事做起。关于孔子的循循善诱,史书多有记载。《论语·子军》中记有:“夫子循循善诱人,博我以及,约我以礼,欲罢不能。”王通的《文中子·立命》中也谈议孔子光教《诗》、《礼》,后教《春秋》、《乐》、《书》、《易》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思想,南宋朱熹进而主张“从细小做起,方能克得如此大”(《朱文语卷》卷八)颜元在《颜元庥四书正误》卷三和《习斋记余》中也多次
论述,可见历代教育家对这种方法的重视程度。
启发诱导是孔子首创的又一个重要的教学方法。《论语·述面》中说:“不愤不启,不将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就提出启发诱导,举一反三的教学理念。《礼记·学集结》进一步论述说:“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易抑,开而易达”。要求施教应垂引导,鼓励,打开思路,而不能强迫、压抑、讲透。要授之以法,导之以途,助之以力。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认其思考,以达到教学的目的。
寓教于乐是中国古代儒家派一贯主张和运用的一种富有成效的德育方法。主要强调音乐娱乐和潜移默化在道德情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孔子在《论语·泰伯》中就提出道德修养的完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荀子专门做的《乐论》来阐明音乐的教道德教化作用。《礼记·乐记》则明确提出“修乐以道志”的思想:“乐者也,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北宗二程和五阳明等都提出通过对童子的歌舞练习来完成德育,古代流传下来的极具韵味的《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 》读来朗朗上口,足见寓教于乐德育教育方法应用之广泛和影响之深远。
还有就是教学相长的德育理念,《礼论·学论》中明确提出这一思想:“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韩愈在《师说》中也很好的论述了这一思想。“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矣!”王阳明在这方面实属楷模。他在《教条示龙场诸生》中鼓励学生“ 师”,还直呼“当自吾始。”可见,他对教学相长理念的贯彻是何等的彻底。
中国现代的大学德育方法,德育方法的创新和突破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转型,引起大学生思想的激荡和碰撞,针对这一情况高校德育在吸收和借鉴传统的德育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德育方法上进行了突破和创新,具体体现在六个转变上:
一、由被动说教向主动引导的转变,新时期的大学教育认识到以德育工作缺乏主动性的弊端,注重对国际、国内形势的研究,注重对学生实际问题的研究,找出学生现存的或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到主动适应,一方面主动适应形势搞教育,研究形势的发展变化,充分认识党的路线,方针和对大学生的基本要求,找准大学生的情绪热点,敏感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条不紊进行德育工作,另一方面主动适应大学生的需要进行教育,充分了解大学生物质上和精神上的要求,给以精神上的鼓励,思想上的安慰,行为上的塑造,从而使德育工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三是主动适应对
象的不同特点进行教育,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单独教育。
二、由单向灌输向双向交流的转变,改变以往“一言堂”和“填鸭式”的德育方法,采取平等座谈,单独交流等多种方式,活跃课堂气氛,发扬民主作风,注重启发诱导,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
三、从集中灌输教育向集分教育相结合的转变,德育的主体内容决定了其教育组织形式主要是集中教育,如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思想道德修养的科学体系教育,这些必须通过课堂教育进行灌输,但同时,现代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内容,学校的技实,采取多种形式,方法,达到总体上的集体结合。第一,对决定学生立场的根本性的德育内容进行灌输教育,要讲究内容的科学性;第二,对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决定学生立场的根本性德高内容进行灌输教育,窃教于乐,形式多样,以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
四、从显性教育向显隐教育相结合的转变,现人工民证明学认为,人的思想、心理存在一种“自身免疫效应”,当与人固有的思想体系相区别的外界思想进入时原有的思想定式会形成一个防护层,阻止外界思想的“侵入”,并且,这种外界思想被人感知的程度越大,它所受到的抵触也就越强烈,因此,德育要实现人的思想转化,就必须在搞好显性教育的同时,更要重视防隐性教育,在现代大学德育过程中,就十分重视二者的结合,以“润物细无物”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将先进的思想意识融合到学生思想之中,主要采取的方法有:一、富教于乐,进行熏陶教育,二、将体育知识融入到专业知识之中,进行渗透式教育,三增强环境的体育能使学生在身濡目染中接受教育。
五、从德育手段的单一化向多样化转变,现代大学的德育一改以往单一的教学模式,实现德育方式的多样化,包括教材的多样化,教学的形式的多样化,教学课堂的多样化,科技手段的多样化以及教学队伍的多样化,努力提高体育的效果。
六、从认知教育实践教育的转变,传统的体育强调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的掌握,而往往忽视了让学生按照认识的理论规范自己的言行,结果培养出来的学生容易出现双重的人格,现代大学体育强调实践的重要作用,在体育工作中加强实践性环节,贴近社会,贴近时代,同时鼓励学生深入社会,让学生在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同时,感受到人民群从的道德品质,以此来让学生接受道德教育,并把学生的社区服务活动同评先、入党,就业挂钩,让学生在实践中明确体育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
从总体上看,大学德育方法的发展呈现出对由对象型向主体型转变,内涵型向发展型转变,说教型向启发型转变,封闭型静态型向开放实践型转变的趋势,正确把握这一发展的规律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条件下的德育建设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时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