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 News Dissemination 毛 , l 重大突发事件中引导的途径 一以长江流域防汛救灾宣传报道为例 王凡周瑾 (长江委宣传出版中心湖北武汉430010) 【摘要】面对滔滔洪水,宣传是没有硝烟的重要战场,能为打赢防汛抗洪攻坚战凝聚强大的正能量。当前,互联 网迅猛发展,深刻改变着传统格局,长江水利委员会(简称长江委)是水利部在长江流域行使水行政管理职能的派出 机构,拥有报网台刊全媒体平台,并有汛情通报、新闻发言人等制度,具备科学组织、引导的能力。本文通过对长江 委2016年防汛期间宣传报道经验的总结,阐述水行政主管部门如何在突发事件的引导中化被动为主动,把握关键环 节,发出权威声音。 【关键词】;引导;长江流域;防汛救灾;宣传报道 “98+”、“超强厄尔尼诺”……这是2016年长江流域洪水 留给人们的记忆。据长江防总统计,长江干流先后发 生2次编号洪水,中下游干流监利以下江段全线超警戒, 流域内共有145条河流的222个站点发生超警戒水位及以 建公共危机管理体系、开展公共危机管理的主导者,新闻 媒体是构建公共危机管理体系、开展公共危机管理的重要 参与者。 长江委必须妥善处理与媒体之间的关系,畅通 信息渠道,实现与新闻媒体的良性互动。长江委近年来健 上的洪水,其中50个站点发生超保证水位的洪水,25个 站点发生超历史记录的洪水,主要表现为入汛时间早、降 雨过程频、干流来水丰、江河底水高、超警河流多、发生 险情重、灾害分布广等特点。 长江汛情历来是关注的焦点,目前除报刊、电 视、广播等传统媒体对防汛抗洪工作进行持续、全面报道 外,以手机、网络为主要传播方式的新兴媒体也对汛期灾 情密切关注,人人都是记者、编辑,人人都可以发布新 全了新闻发布制度,主要包括主汛期汛情通报制度、媒体 采访受理制度、防汛新闻发言人制度等,做到及时发声、 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如2016年6月6日下午召开的长江 汛情通报会,长江委邀请《人民日报》、新华社、人 民广播电台等20多家、地方及行业主流媒体近40余 名记者参加,就入汛以来长江流域雨情水情和汛情灾情、 长江防汛备汛主要工作、长江防总防汛抗洪下一步工作计 划等情况进行了通报。 建立与媒体的良性互动关键在于主动作为。长江委积 极联系主流媒体开展防汛宣传,坚持正面引导,做到主动 发声、善于发声,切实把握引导的先机,牢牢占据舆 论阵地的制高点,据统计,2016年长江委主动邀请或接 待和地方主流媒体的记者80余批、100余人次,主流 媒体有关长江防汛抗洪工作的报道160余条,其视播 闻。高钢在《新闻采访写作》一书中提出,“媒介融合是 指现代技术推进现代信息传播的技术手段、功能结构和形 态模式的界限改变和能量交换。”n 媒介融合给传播环境带 来了深刻变化,公众每天都接触到大量关于汛情的消息, 其中既有客观报道也有不实传闻,面对紧急的汛情和复杂 的舆情,做好新闻宣传和引导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纵观整个主汛期,长江流域防汛宣传报道始终有序有 效,新闻报道的速度、厚度、高度、亮度可圈可点,社会 上一度出现诋毁三峡工程、否定防洪工程体系建设成效的 负面舆情,长江委及时捕捉、准确研判并科学予以回应, 在杂音充斥的场中有力把握了主动权,取得了良好的 宣传效果。笔者认为,水行政主管部门开展防汛救灾宣传 报道应把握好如下关键环节。 一发近4O条、《新闻联播》栏目播发5条、《新闻调查》栏目 制作专题2期、《经济半小时》栏目制作专题1期。 作为流域管理机构,长江委还要敢于揭开面纱,向社 会公众全面展示业务工作。在防汛关键期,长江委配合央 视《经济半小时》栏目制作了《抗洪的日子:调遣洪水的 人》,主动向公众呈现长江防总、水文站点的真实工作状 况,有血有肉,有情有景,让公众对防汛调度和水文监测 工作有了更多了解。 二、盘活内部媒体资源,整合宣传报道力 、畅通对外信息渠道。建立媒体良性互动 进入7月,持续不断的强降雨来袭,长江水位居高不 下,部分支流及湖区堤防出现管涌、溃口等险情,长江中 长江委自办媒体,主要包括长江水利网、《人民长江 报》(有国家统-=l:lJ号的行业周报)、长江有线电视台、美 丽长江微信客户端等,针对不同媒体的特点和优势,长江 委对报网台刊开展的宣传报道工作进行了周密安排部署。 下游防汛抗灾形势十分严峻。灾情就是命令,长江委将新 闻宣传和弓1导工作与防汛抗洪工作一起部署、一同落 实,及时启动应急响应机制,确立临战工作机制和指挥体 系,全面部署防汛抗灾新闻报道工作。 防汛救灾期间往往也是公共危机的频发期。是构 【作者简介】王凡、周瑾,长江委宣传出版中心记者。 长江水利网发挥门户网, ̄B,-j-效性强、信息量大等优势,密 切跟踪防汛会商活动,及时发布工作动态,滚动播报雨 Ⅱ叠 曼min n 情、水情。《人民长江报》采编力量相对较强,擅长策划 深度报道,随着灾情加重,报社组织精兵强将赶赴重灾区 湖北、湖南、安徽等地,及时采写了《江河作证不辱使 命》、《削峰驯l洪的人》、《新闻特写:一个防汛决策的诞 生》,报道长江防总和各地干部群众防汛抗洪的事迹,记 者在各地采写了一大批鲜活生动的报道,有力地消弥了大 汛造成的困难,鼓舞了人民群众的斗志和士气,成为长江 流域科学防汛抗灾工作的最强音。长江有线电视台通过视频形式记录了长江防汛会商决策的关键时刻、流域各地抢 险救灾的惊险现场等,一方面积累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同 时通过微信公众号向社会推送,生动呈现了长江流域的抗 洪图景。为适应分众化、个性化的传播方式,长江委在此 次防汛抗洪报道中深刻认识了全媒体传播渠道的价值,更 重视新兴媒体的传播力量,先后推出“长江防汛抗旱”和 “美丽长江”微信公众号,加大防汛抗洪信息发布的力 度,并在设计制作上下功夫,对新闻报道进行可视化图表处理,增强可读性和传播效果,比如《一张图带你看懂当 前长江汛情和防汛工作》,通过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发布后 获得高点击率和广泛好评。新媒体是很好的科普平台,通 过开设科普专栏,邀请防汛专家做防汛抗洪公益讲座,深 入浅出地介绍水利专业知识和应急避险自救方法等,收效 甚好。 三、实时掌握舆情焦点,科学回应社会关切 重大汛期是信息传播的活跃期,各种网络信息铺天盖 地、鱼龙混杂,如果报道出现导向偏差,很容易造成舆情 事件,因此要高度重视舆情监测,努力提升引导的针 对性。要围绕社会焦点及时答疑解惑,最大限度地向 社会公众展示问题的辩证性,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 第一时间发布权威部门的消息,让信息跑在谣言前 面,挤压谣言滋生的土壤。在舆情监测方面,长江委研究制定了舆情应对预案, 借助“专讯通”舆情监测平台对舆情信息进行监测,编发 长江水利舆情周报,并在办公系统中开发了防汛舆情板 块,及时敏锐地捕捉外界看法并加强分析研判,为开展新 闻宣传和引导工作奠定基础。 三峡工程是长江防洪体系中关键的控制性工程,一直 是公众关注的热点,2016年入汛以后,三峡工程更成为 关注的焦点。汛前,长江防总实施三峡等水库群消落 调度,提前腾空600多亿库容,做好迎汛准备。汛期,长 江防总科学调度三峡等水库群拦蓄洪水,削峰错峰,有效 减轻了长江中下游的防洪压力,其中针对1号洪峰削峰率 近40%、拦蓄洪量约29亿立方米,针对2号洪峰,两次减 1J\三峡水库出库流量,实现了城陵矶河段不超保证水位的 控制目标。入汛后,城陵矶以上水库群累计拦蓄洪水 227.2亿立方米,其中三峡水库拦蓄洪水75亿立方米,为 减轻长江中下游防洪压力、减少中下游高水位持续时间赢 得了主动权,在此三峡工程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然 而,由于出现长江中下游干流持续超警、多条支流多次超 保证、武汉等大城市遭遇“看海”等问题,社会上围绕三 峡工程防洪作用的质疑声又起,一段时间,网络上大量出 现诋毁三峡工程的文章,针对各种关于三峡工程防洪能力 及工程运营方面不全面、不科学的观点,按照水利部的要 求,长江委重点就三峡工程防洪能力等热点问题开展 引导工作,对有关舆情及时捕捉、;隹确研判,由委领导牵 头,组织委内专家深入研究、提出分析报告,并主动联系 媒体采访,解释疑惑。在这次舆情处置中,长江委重点盯 住三个环节: ——针对关切点设置议题。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 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 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大事及重要性的判断。 为引导好舆 论走向,2016年7月3日央视《新闻调查》栏目播出的 《长江防汛再遇大考》节目中,郑守仁院士针对长江防洪 与三峡工程在长江防洪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作出明确解答。 随着汛情发展,长江防总运用三峡等水库群做出“十指弹 琴”的联合调度,有效地拦蓄洪量、削峰错峰。 ——对议题进行过程控制。新闻播出后,第二波 漩涡又起,社会上出现了对三峡工程防洪作用的种种质 疑,于是长江委再次邀请《新闻调查》栏目组进行深度报 道。该栏目组起初是设想做一期洪峰过后的总结与反思, 但考虑到当时关注的焦点和防汛工作报道的时机,长 江委建议还是围绕三峡工程防洪的相关问题进行破题,并 由委分管副总工主持召开会议,委办公室、防办、水文 局、设计院等相关部门和单位参加,与栏目组直接沟通探 讨,提出报道意见并最终确定了报道方案。所制作的 {2016洪峰过三峡》于2016年7月30日播出,郑守仁院士 再度出镜,对三峡工程库容和对城陵矶防洪补偿问题进行 了释疑,委防办、水文局、设计院的专家也对三峡工程防 洪相关问题做了回应,节目播出后收到了很好的宣传效 果。 ——防止负面舆情死灰复燃。许多误解都是信息不对 称造成的,对于防汛过程中的舆情事件,及早阐明事实真 相、观点主张和举措非常必要,同时也要把握引 导的阶段性特征,做到科学适度、统筹推进。为了巩固宣 传成果,长江委主动邀请《光明日报》《嘹望新闻周刊》 等媒体对郑守仁院士采访,就三峡工程在长江防洪中的作 用和能力、三峡水库防洪调度方式等问题进行全面回应, 三峡工程的负面报道逐渐淡出公众视野。 面对瞬息万变的媒介环境,以及传播主体多元、传播 渠道多样、传播信息海量的时代特征,笔者认为,在一年 一度的防汛救灾宣传报道战役中,水行政主管部门对外要 与各大主流媒体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对内要统筹盘活自 有的新闻宣传平台和资源,同时加强对舆情的监测,不断 提升舆情处置的手段和能力,把握好这些关键环节,方能 于不变应万变,从容开展宣传报道工作。 参考文献: 『1]高钢.新闻采访写作【M1.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 f21宋琳.公共危机管理中与媒体良性互动关系的 构建研究『D1.湘潭:湘潭大学,2010. [3】『美1麦库姆斯.议程设置:大众媒介与『M].北京 大学出版社,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