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歌大合唱通讯稿
【篇一:红歌会通讯稿】
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第三届艺术节之“爱我中华”红色歌曲大合唱比赛落幕
为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弘扬当代的爱国精神,我院于11月17日晚,在文体活动中心开展了浙江同济职业学院第三届艺术节之“爱我中华”红色歌曲大合唱的比赛,共14支队伍进入决赛。为保证比赛的公平公正,担任此次专业评审的是各系团总支。
今夜,这里是一片欢乐的海洋,红歌响彻云霄。宽广美丽的土地,壮丽山河的风景,是我们亲爱的家乡,一曲浩方嘹亮的《歌唱祖国》拉开了今夜比赛的序幕。朴素的辞藻和真诚的声音缩短了人民对祖国、对党的情感距离,朗朗上口的旋律,心灵与心灵的合唱,鼓舞人们度过了不平凡的岁月,经典曲目《保卫黄河》,更是让人们感受到了红色歌曲给大家带来的震撼。淳朴清脆的嗓音配上钢琴的独奏,不施脂粉的合唱《乡间小路》,为此次比赛添上了点睛之笔,将比赛推上了一个高潮。简单的旋律,豪放的呐喊,那是军人最诚挚的声音,由著名音乐家王永良于期间创作的《打靶归来》,在同学们整齐的歌声中,冲击了在场的所有人,深深的打动了所有的评委。还有《红旗飘飘》、《大中国》、《同一首歌》等等大家并不陌生的红色歌曲,为这次的比赛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最后,一曲《江南》,让我们想起那淡淡烟雨中的水乡小镇;相约青春,无规无惧,《那么骄傲》,让我们用笑容证明了我们的风华正茂,这两首动听歌曲,为此次的比赛画上了一个的句号。
红歌嘹亮,激燃了我们勤奋好学、进取创新的学子情肠;红歌嘹亮,照亮了我们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师者形象。此次红色歌曲大合唱的比赛,不仅表达出了我院对关于学生爱国精神方面的重视,还体现了同学们对祖国深沉的爱。
【篇二:红歌会通讯稿[1]】
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第三届艺术节之“爱我中华”红色歌曲大合唱比赛落幕
为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弘扬当代的爱国精神,我院于11月17日晚,在文体活动中心开展了浙江同济职业学院第三届艺术节之“爱我中华”红色歌曲大合唱的比赛,共14支队伍进入决赛。为保证比赛的公平公正,担任此次专业评审的是各系团总支。
今夜,这里是一片欢乐的海洋,红歌响彻云霄。宽广美丽的土地,壮丽山河的风景,是我们亲爱的家乡,一曲浩方嘹亮的《歌唱祖国》拉开了今夜比赛的序幕。朴素的辞藻和真诚的声音缩短了人民对祖国、对党的情感距离,朗朗上口的旋律,心灵与心灵的合唱,鼓舞人们度过了不平凡的岁月,经典曲目《保卫黄河》,更是让人们感受到了红色歌曲给大家带来的震撼。淳朴清脆的嗓音配上钢琴的独奏,不施脂粉的合唱《乡间小路》,为此次比赛添上了点睛之笔,将比赛推上了一个高潮。简单的旋律,豪放的呐喊,那是军人最诚挚的声音,由著名音乐家王永良于期间创作的《打靶归来》,在同学们整齐的歌声中,冲击了在场的所有人,深深的打动了所有的评委。还有《红旗飘飘》、《大中国》、《同一首歌》等等大家并不陌生的红色歌曲,为这次的比赛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最后,一曲《江南》,让我们想起那淡淡烟雨中的水乡小镇;相约青春,无规无惧,《那么骄傲》,让我们用笑容证明了我们的风华正茂,这两首动听歌曲,为此次的比赛画上了一个的句号。
红歌嘹亮,激燃了我们勤奋好学、进取创新的学子情肠;红歌嘹亮,照亮了我们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师者形象。此次红色歌曲大合唱的比赛,不仅表达出了我院对关于学生爱国精神方面的重视,还体现了同学们对祖国深沉的爱。
2010生环学院生工教工、研究生党支部“红歌会”成功举行
12月12日下午,由生工教工党支部、生工研究生一支部、二支部联合举办的2010“唱响红歌,争创先锋”红歌会在师生活动中心五楼多功能厅成功举行。三个支部的109名党员和积极分子分成八支队伍参加比赛,学院委员黄一岚应邀出席活动。
“红歌会”在一首欢快的“唱歌要唱最红的歌”中拉开序幕,共分三唱红歌、歌唱祖国、激昂青春等三个乐章,活动中还穿插了红色影片配音、重温入党誓词和新党员献歌等环节。三个多小时的比赛高潮迭起,一首首经典红歌,一曲曲熟悉旋律让广大党员激情澎湃,深刻感受到党在领导和经济建设各个时期的丰功伟绩,用嘹亮的歌声、铿锵的誓词表达了青年党员的爱党爱国之情!经过激烈的角逐,最后生工研究生一支部第二代表队获得一等奖,生工研究生二支部表队获得二等奖,生工研究生二支部第八代表队获得三等奖。
红歌是嘹亮的号角,红歌是不朽的精神,它在我们心中激起的巨大波澜将激励我们紧扣时代脉搏,爱岗敬业,不断“创先争优”,在学习和科研中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一. 新闻稿的写作意义 1.对学校的意义 2.对个人的意义: (1)培养同学的写作积极性,
提高大家的写作水平; (2)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进而间接的影响到个人的交际能力。 二.新闻概念: 1)、新闻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及时、准确、真实报道现实生活中人们普遍熟悉和关注的问题;起到良好的宣传作用; 2)、以简短的语言通过报纸、网络、广播等媒体,最快、最准确、最真实的向人们传播最新的信息。 三. 新闻的四个基本特点: 1、新闻报道最近发生的最新事情; 2、新闻是对重要事情的报道或评述。什么是重要的事情呢?就是人们普遍关心的事情; 3、新闻应当让事实说话;
4、新闻报道的目的是有利于校园文化的宣传,促进校园文化向更积极的方向发展。 四. *新闻的六要素:不可忽略5w1h。(who、what、when、where、why、how) *要求:简要、
突出、吸引人。 *写稿时对六要素的要求: 1、在新闻开始就要把新闻的六要中的前五要素交代清楚,使人听后便知此时的相关信息; 2、在新闻稿的主要内容中事件再进行进一步的详细介绍,但要求必须使用简短的语言将其表述详尽; 3、写在稿件最后一段也应用简短的语言将事件或活动的影响或意义写出,但有时候,尽管你写的事是真事,可是宣扬得过分了也会不符合新闻真实的原则,因此进出一定要有度; 4、写完新闻稿后,方便的话可交于事件或活动的主办者进行审阅,检查有无漏掉的要点,或者请教新闻写作方面的高手,进行指点。 6.新闻稿的格式: 1、标题(位于中间);
二. 5、表述流畅。 8. 影响稿件质量的几点因素: 要想你所写的稿件达到理想的目的,
字上。一般简讯的字数以一百字左右为宜,一到三句话为常见。如果超过了这个限度,读者就感受不到简
三. 讯所具有的信息收取的方便,也就占了篇幅,没能达到简讯这一体式创立的初衷。冗长
四. 2011中国红歌会成功的样本意义在哪?
五.
六. 目前,2011中国红歌会50进30阶段抢位赛正在通过江西卫视播出。无论是它通
过红歌会日益递增的收视率、影响力,还是通过普通观众收看后通过短信、书信来看,红歌会的盛况空前。我要说的是,五年走来中国红歌会作为电视选秀创新样本在哪里?而它进一步的样本意义究竟又在哪里?
七.
八. 当时尚与传统结合,坚持红色定位和大众路线,为中国红歌会打开了选秀节目新通
道。虽然卫视选秀节目多了许多竞争对手,但红歌会依然在不断创新。“没有对手,也要求新”就是红歌会一直以来坚持的思路,这样才能拥有了更为持久、强大的生命力。红歌会说明主流价值、主流文化有着非常大的市场空间,关键是我们要善于把握主流审美需求,才能生产出群众喜闻乐见的产品。
九.
十. 红歌会在火爆荧屏之前,大概没人预料到红歌与选秀结合后,会有如此巨大的爆发
力和掀起全国唱红歌热浪。从形式上看,“中国红歌会”是档不折不扣的选秀节目,在这种观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下,节目选择“红歌”作为切入主题,把时尚化元素和年轻活
泼的气息带入红歌的演绎、包装,豪迈大气地唱出一首首真善美的赞歌,赢得了各年龄层观众的心。
十一.
十二. 红歌会就简单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把积极的人生追求、高尚的情感境界、
健康的生活情趣传递给人民,为促进社会和谐营造导向正确、健康向上的文化环境,我认为这就是红歌会成功的样本意义。卫视选秀节目已经进入到一个瓶颈期,中国红歌会却在继续越唱越嘹亮,收视率越来越高。正如一位业内人士分析所言:“红歌会的走红并非昙花一现,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已跳出了一般选秀节目的桎梏。”
十三.
十四. 中国红歌会没有排斥当下流行的选秀形式,在内容上却独辟蹊径重温红色记
忆,激起群众广泛参与。这样一个无门槛的赛歌会,不分年龄、身份,展现了“男女老少齐上阵” 共同参与的红歌盛况。红歌配搭选秀,以红色定位结合大众路线,打开了卫视选秀节目的新通道。更重要的是,红歌会让我们看到了主旋律歌曲的希望,红歌会的成功范本,将促使更多的节目在求新求变中继续走下去,开创健康、向上的娱乐节目新时代。
十五.
十六. 我们应该平心而论,在收视率为主要考核依据的竞争中,电视文化呈现出一种
创作上浮躁和低俗化的现象。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中,像红歌会这样对选秀节目制作近乎苛刻的精品意识,体现了一种红色文化自觉和媒体传播责任。更值得一赞的是,当今红歌会已经成为一个社会热点话题,听红歌、唱红歌、论红歌,红歌会在潜移默化中起到了“健康向上”的积极作用。(朱久文)
【篇三:129大合唱通讯稿】
(校学生会 宣传部讯)用歌声缅怀历史,以青春展望未来,为纪念一二九学生运动,2011年12月9日晚6:30,湖北师范学院第二十四届艺术节一二九大合唱比赛在“水上莲花”大剧院激情开唱,来自21各院(系)代表队参加了此次大赛。校副、纪委黄士华,宣传部熊荣伍,档案馆馆长李光利,音乐学院音乐系主任高月霞老师等多位校级领导及老师们作为嘉宾评委莅临了本次大赛的现场。
本次大赛每支参赛队伍共有两自选曲目,各院(系)出场顺序由赛前的抽签决定。首先上场的是教技院,一开始便以一首《保卫黄河》将全场的气氛点燃,随后的代表队的演出更是精彩纷呈。整齐一致的服装,独特的队列次序,再加上歌曲之外各院系精心设计的装饰表演:整个比赛不仅是一场听觉冲击,更是一场视觉盛宴。其中,外国语学院代表队的一首《绒花》配以优美的独舞让音乐舞蹈浑然一体,清新柔美;文学院则把低沉而富有韵律的《共青团员之歌》用军装和动作演绎到了极致。最值得期待的还是音乐学院,一首改编版的《龙的传人》在多个声部的完美配合下跳跃在每个人的耳际,接下来的一首《黑龙江的波涛》也同样以创新和组合赢得全场热烈喝彩。雄壮嘹亮的歌声响彻大剧院内外,比赛中也是高潮迭起。最后更有校艺术团及教师队伍带来的合唱表演,老师们的一首《我们是一家人》让整个比赛现场暖意融融。
音乐学院的李飞老师比赛的末尾给出了此次比赛极高的赞扬,同时也分别为各院系的合唱表演作出了相关指导。经过评委裁定,最终音乐学院代表队荣获特等奖,而一等奖则被教科院摘得,经管学院、文学院、文理学院获得二等奖,数统学院、化环学院、地理系、机电学院、美术学院获三等奖。
大合唱到此告于段落,同时也将年轻与拼搏的精神注入了每个人的心中,随着一二九的历史一直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