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国内老子研究述评
李 霞
(安徽大学 哲学系,安徽 合肥 230039)
摘 要:由于同一定时代背景相联系,20世纪的国内老子研究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前期研究有两
大特点,一是以西学解老,二是注重校诂与考证;中期研究的突出特点是学者自觉地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注重分析老学的阶级属性及哲学性质,1973年马王堆帛书《老子》的出土为这一时期的老子研究提供了新的课题;后期的老子研究是在与港澳台四地研究趋于一体化、国内外老学界交流合作频繁的背景下进行的,80年代初注重反思,80年代中期以后的研究在视域上不断拓展,在层次上不断深入,1993年郭店楚简《老子》的出土使得学术界在诸如《老子》版本及作者、老子的道德价值取向以及先秦儒道关系等问题上的研究取得了一批新成果,并基本达成共识。 关键词:老子;中国哲学;道;德;自然 中图分类号:B22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5X(2004)04-0105-04
ReviewoftheresearchonLaoziinthetwentiethcenturyChina
LIXia
(PhilosophyDepartment,AnhuiUniversity,Hefei230039,China)
Abstract:Connectedwiththetrendofthetimes,therewerethreestagesintheresearchonLaoziinthetwentiethcenturyChi2na1IntheearlystagescholarsexplainedLaoziinthewayofwesternacademicandwhileattachedimportancetoformalcollateandtextualcriticism1Inthemid20thcentury,inviewofMarxism2LeninismthemainlandresearchersconscientiouslylaystressontheclasscharacterandthephilosophicalnatureofLaoziπtheory1In1973,theunearthedsilkbookLaoziofMawangduiwasanewprob2lematthattime1Inthelatestage,therewerefrequentexchangeandcooperationamongtheresearchersofthemainland,HongKong,Aomen,Taiwanandtheoverseas1Intheearly1980πsresearchersstartedtointrospecttheirstudy,aftermiddle1980πsthere2searchvisionbecameextendedandtheideaarrangementgotdeepandthorough1BecauseoftheexcavatedbambootubeLaoziofGuodianintheChuareain1993,theresearchonLaozihaveacquiredsomepositiveresultsandgainedcommonunderstandingsuchastheeditionandthewriterofLaozi,Laoziπviewofmoralvalueand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ConfucianismandtheTaoismofPre2QinDynasty1
Keywords:Laozi;ChinesePhilosophy;Dao;virtue;nature
同历史上的老子研究曾几度兴盛一样,20世纪的老子研究也掀起过几次热潮。由于每次热潮的兴起都与一定时代背景紧密相联,故百年间的老子研究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
者们或是沿用西方近代的学术观点和方法来研究老子,或是将老学置于同西方哲学的比较中进行研究。较早作这种尝试的是严复,他于1905年出版《老子道德经评点》,该书将老子政治思想同西方民主政治相比附,将老子哲学观点同西方文化如达尔文进化论及教进行比较,视老子之“道”同于西方哲学之“第一因”。这一研究开启了以西方文化诠释老子的一代风气,影响了以后几十年的老子研究。严复之后,胡适继续进行这种尝试。应该说,对于中国哲学史学科之形成,胡适具有开先河之功。1919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
一、20世纪前期(世纪初至40年代)的国内老子研究
20世纪初的老子研究是在西学东渐大背景下拉开
序幕的。所以研究的第一个特点就是以西学解老,学
105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安徽史学2004年第4期
版了他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①,这虽是一部不完整的中国哲学史著作,只写到古代部分,但却是中国哲学史上的开山之作,书中所采用的体例和形式均来自西方哲学。对于老子《大纲》,专列《老子》一篇,分八个方面进行阐述。这八个方面从老子其人其书讲到他所处的时代,从其政治思想讲到其哲学思想,这种写作模式便是借用了西方近代的学术方法。对此,蔡元培在为《大纲》作序时作了较客观的说明“:现代治‘汉学’的虽还不少,但总是没有治过两洋哲学史;留学西洋的学生,治哲学的,本没有几人。这几人中,能兼治‘汉学’的更少了。适之先生生于世传‘汉学’的绩溪胡氏,……虽自幼进新式学校,还能自学‘汉学’,虽今不缀,又在美国留学的时候兼治文学,于西洋哲学史是很有心得的。所以编中国古代哲学史的难处,一到先生手②与严复直接从英国、里,就比较的容易多了。”胡适直接从美国接受西方文化和研究方法有所不同,蔡元培本人既在欧洲直接学习过西方文化,又从日本学者那里转借过“西方学术之规则”。他着重研究伦理学,其老子研究也是从伦理学切入的。在其《中国伦理学史》一书中,他专列一章从十一个方面论《老子》。关于该书的写作方法,他在绪论中写到“:日本木村鹰太郎氏,述东洋伦理学史,……始以西洋学术史之规则,整理吾国伦理学说,创通大义,甚裨学子。……鄙人于东西伦理学,所涉均浅,而勉承兹乏,则以木村、久保二氏③之作为本。”
20世纪前期老子研究的第二个特点是注重校诂与
马叙伦、高亨、郭沫若等。他们认为老子确实比孔子更早或至少同时,孔子曾问礼于他《庄子》;对老子其人的记载是基本可信的。赞同梁启超观点的有冯友兰、罗根泽、谭介甫、张岱年等。冯友兰在其1931年出版的《中国哲学史》中按其认定的时间顺序叙述了孔、墨、老、庄等哲学家的思想,置老子于孔子之后;另几位学者则认为老子就是太史儋,大约生活于孔墨之后、孟庄之前。在这场讨论中,也有个别人从根本上否定老子其人的存在,如孙次舟便认为老子不过是庄子一派所捏造的寓言人物。二是《老子》的成书年代问题,有四种观点:胡适、马叙伦、黄方刚等认为《老子》作于春秋末期;张寿林、张岱年、唐兰、刘汝霖、钱穆、郭沫若等主张成书于孟庄前后;梁启超指出其作于战国末年;顾颉刚坚持其成书于《吕氏春秋》与《淮南子》之间。三是老子其人与《老子》其书的关系问题。有学者认为《老子》作者就是孔子所曾问礼的老聃;另有人指出孔子所曾问礼的老子与《老子》作者为二人,前者或被认为是老莱子,或被认为是老聃;后者或被认为是詹何,或被认为是太史儋。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老子》是对老聃遗说的发挥,至于其作者究竟是谁,又存分歧:或说是詹何,或说是李耳,或说是关尹(即环渊)。这场讨论中所发表的论文,罗根泽分别于1933、1937年编成《古史辨》第四和第六册。这场讨论在20世纪的老学研究中是一件大事,它实际上是当时的疑古之风在老学研究上的反映《古史辨》,即是当时疑古之风的一个理论结晶。总的来说,这场讨论没有就上述问题取得一致意见,但却初步清理了老子研究中的主要疑问,系统整理了古籍中有关老子的各种材料,为后来的老子研究奠定了基础。
考证。传统的老学研究方法有义理、考据或二者之结合三种,20世纪前期出版或发表的老学论著涉及到了有关《老子》的校诂、考证、注疏、译解及老子思想的诠释、评析、阐发、论辩等,其中校诂与考证占大部分,反映了这一时期老子研究的特点。当时面世的一批影响较大的校诂考证著作有马叙伦的《老子校诂》、蒋锡昌的《老子校诂》、高亨的《老子正诂》、罗振玉的《老子考异》、王重民的《老子考》、于省吾的《老子新证》等。20世纪前期老学研究中的这一特点在二三十年代关于老子其人及《老子》其书的一场论辩中得到了集中体现。这场论辩主要集中在三个问题上:一是老子年代及老、孔先后问题。本来史籍一般均载老子先于孔子,虽然清崔述及汪中曾对此提出过疑问,但影响不大。所以胡适在编写《中国哲学史大纲》时仍置老子于孔子前,并考证老子大孔子20余岁。此说引起了梁启超的反对,梁著《评胡适之〈中国哲学史大纲〉》,并作《论〈老子〉书作于战国之末》,举证旧传老子之事多不可信,认为老子生活于孔子之后。胡、梁二人之分歧遂引发了一场持久而激烈的论辩,当时思想界的主要大家均参与了这场论辩,支持胡适观点的有张煦、唐兰、黄方刚、
二、20世纪中期(50至70年代)的国内老子研究
20世纪中期即从新中国成立到70年代,老子研究
同其它一切哲学问题的研究一样表现出一个突出特点,即自觉地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注重分析其阶级属性及哲学路线上的唯物唯心性质。
50年代,学术界围绕着老子其人其书、老子哲学的
阶级属性、老子之“道”的性质等问题再次展开热烈辩论,出版老学专著数部,发表论文近百篇,形成20世纪
①此书1929年被收入“万有文库”,改名为《中国古代
哲学史》。
②胡适《中国古代哲学史》:序,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
年10月版。③《中国伦理学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3月版。
106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20世纪国内老子研究述评・
老子研究的第二个高潮。这场讨论仍注重考证,但与前相比,人们更重视把对老子其人其书的考证同老子思想的研究结合起来。讨论是由冯友兰与任继愈的两篇文章引起的。50年代初,冯友兰著文认为老子在宇宙观上是唯物主义者,在认识论上是唯心主义者①。其后,任继愈撰文《老子的哲学》,论及了老子的身份及《老子》的阶级属性问题②。接着,许多学者纷纷撰文,就老子的有关问题展开讨论。综观50年代的这场讨论,主要集中于三个问题:一是老子其人与《老子》其书的关系问题,基本上有两种观点:一些人指出,《老子》虽不是老子自撰而成书于战国时代,但主要还是反映了老子的基本思想;另一些人则认为《老子》虽包含了老子的一些思想,但主要内容是晚出的,它成书于孟子以后,甚至到汉武帝时还有所增益。二是《老子》的阶级属性问题,主要有三种意见:任继愈等认为老子是没落贵族出身的隐士,这种身份使《老子》虽反映了一些农民的要求,但主要还是代表了没落贵族的思想,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另有人主张《老子》反映了没落农民的利益、要求和心理状态;还有人提出《老子》反映了小奴隶主的要求。三是《老子》的哲学性质问题,存在着两种对立观点:一部分人主张老子哲学是唯物主义的,认为老子之“道”具有物质实体与事物运动法则之义,其“道法自然”观点便是主张用自然界本身的因素来解释自然现象,从而唯物主义地回答了哲学基本问题;然而这种唯物主义又是不彻底的,在认识论上老子转向了唯心主义。另一部分人指出,老子之“道”是抽象的观念,是超感性、超时空的绝对精神,老子以此为万物产生之根源,说明其哲学是唯心主义的。
1959年,为纪念“五四”运动四十周年而召开了一次中
到来,老子研究同其它领域的学术研究一样,受到了严重干扰。
进入70年代后,随着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帛书《老子》的出土,老子研究又走上了一个新台阶。围绕着帛书《老子》,人们的讨论集中在两个问题上:一是关于帛书《老子》的评价问题。有人认为帛书《老子》的出现为恢复《老子》原貌提供了可靠根据,因而价值很高;也有人认为它不及通行本,其价值仅在于,它可与现今流行的诸本《老子》相互订正得失。二是关于“道德经”与“德道经”问题。有些学者根据帛书《老子》“德篇”在前“、道篇”在后以及韩非《解老》《、注老》的顺序,认为不应称《老子》为“道德经”而应称“德道经”,或是只恢复“德篇”与“道篇”的先后顺序而不称为“经”。另一些人主张“,道德经”这一名称只是代号,它并不能包括《老子》上下篇的内容;并且《老子》全书都在“言道德之意”,并无“道篇”与“德篇”的区别;而老子论“道德”时总是“道”先“德”后,先秦诸子探索“道德”的次序更是如此,故没有必要改“道德经”为“德道经”。至于对老子思想的研究,由于70年代学术界仍受左倾思潮的影响,因而缺乏客观公正的态度。
同相比,这一时期、地区的老子研究有所不同,除50年代初因时局变动,地区的老子研究出现短暂沉寂外,基本上是接着二三十年代的研究工作进行的。六七十年代,港台地区出版了一批较有影响的老学著作,如饶宗颐的《老子想尔注校笺》、严灵峰的《老子达解》《、无求备斋老子集成》以及陈鼓应的《老子今注今译》等。
三、20世纪后期(80年代以后)的国内老子研究
随着70年代末的拔乱反正,进入80年代以后,中国的学术研究出现了繁荣景象。这一时期的老学研究有一个突出特点,即、、、澳门这两岸四地的研究趋于一体化,国内外老学界交流合作频繁,关注的问题相近,这构成了20世纪后期老子研究的重要背景。
80年代初,老子研究在内容和特点上表现在两个
国哲学史讨论会,与会者就老子哲学的性质问题展开热烈争辩,将上述讨论推向高潮。《哲学研究》编辑部于同年底将讨论中有代表性的文章编成《老子哲学讨论集》,由中华书局出版。该论集将所选文章分唯物、唯心两组,前一组收集了冯友兰、任继愈、汤一介、詹剑峰、胡曲园等人的9篇文章,后一组收集了关锋、林聿时、车载、杨荣国、周建人等人的7篇文章。
50年代的老子研究同样没有就上述问题形成一致
方面:一是继续就老子哲学的性质问题展开讨论,学者们提出了一些较为客观的看法;二是开始从方上对过去的研究工作进行反思。1980年《哲学研究》第5期发表张智彦的《关于〈老子〉问题的讨论》,对过去的老子研究进行了回顾和总结;1981年《中国哲学史研究》第1期发表任继愈的《老子研究的方法问题》,提出要历史地具体地研究老子的方问题。
看法,但人们却从中认识到了老子思想的复杂性和多义性,这对启发人们多视角、多层面地认识老子思想是有益处的。特别应指出的是,当时学者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方法研究老子是一种有益探索,这种探索不仅对推动老子研究有积极意义,而且对人们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去总结人类思维的经验教训,以马克思主义方为指导去开展学术研究也有启发意义。
60年代初,围绕上述问题而展开的讨论仍在继续
着。但到60年代中期,随着左倾思潮和“”之风的
①《新建设》1951年第4卷。
②《光明日报》1954年7月28日、8月25日。
107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安徽史学2004年第4期
80年代中期以来,老子研究随着传统文化研究热
现为两者对仁、义、圣三者的态度不同,儒家崇尚之,道家却主张弃绝之。但在楚简《老子》中却看不出这种冲突。因为今本《老子》中集中反映这种冲突的第19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之语,在楚简《老子》中却为“绝智弃辩,民利百倍;……绝伪弃诈,民复孝慈”。第三,关于《老子》作者问题。一些学者指出,从涉及孔子见老聃一事的各种记载来看,老聃思想同楚简《老子》完全一致,因此楚简《老子》的作者应是老聃。至于今本《老子》,其作者与楚简《老子》不是一人,他应是《史记》中提到的太史儋。这说明从楚简《老子》到今本《老子》,中间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
20世纪后期的老子研究除通过学者们著书撰文的
潮的到来而呈欣欣向荣之势,其特点可概括为:第一,研究层次不断深化,研究视野更为开阔。同过去相比,学者们不仅能立足新的层面,揭示出老学的深层意蕴,而且能着眼于新的视角,涉及到了过去没有涉及到的东西。譬如关于老子哲学性质问题,学者们除继续就老子之“道”的唯物唯心属性进行争论外,还有人指出应从中国传统哲学的固有特点出发去进行考察,认为老子之“道”具有二重性。又如关于老学评价问题,人们已不满足于从宏观上作泛泛之论,而是深入到老学内部,对其诸方面作具体分析与评论。第二,注意横向比较研究。学者们对老子与道家其他人物、与道教、与儒佛、与《易经》《易传》等等进行了广泛的比较研究。譬如关于老庄哲学,过去认为两者贯通性居多,但夏立宪通过比较研究,认为两者之异大于其同,根本区别在于老学是实用哲学,庄学是解脱哲学,这种区别决定了老庄在道论、人论、价值取向、人生追求等诸多问题上的差异①。学者们还广泛考察了西方诸多哲学家对老子思想的研究与吸收,揭示了老子对世界文化所产生的影响。第三,注重揭示老学的思维方式与理论特色。有的学者指出老子的思维方式是否定性思维,有的认为是自反思维,或曰内向思维,或曰整体思维等等。关于老学的理论特色,有人认为是重天道而轻人道,也有人认为是天道人道皆重,是由天道而言人道。最后是“道家哲学主干”说的出现。此说由陈鼓应率先提出,他在《〈道家文化研究〉创办缘起》中指出,中国哲学始于老子“,因为老子道论不仅建立了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相当完整的本体论与宇宙论体系,而且道论成为中国哲学内在联系的一条主线。”②其后,他又撰文《论道家在中国哲学史上的主干地位———兼论道、儒、墨、法多元互补》,认为“中国哲学的概念、范畴以及哲学体系的建立,始于老子”③;无论就其哲学思想的系统、全面,还是就其深刻性而言,老子都为同时及后代的学者所不及。陈先生这一观点得到了不少同行的赞同与支持。
进入90年代后,老学研究中又出现了一件大事,这就是1993年10月湖北荆门郭店楚墓竹简《老子》的出土以及由此而兴起的楚简《老子》研究热。通过几年的研究,学者们就下列问题基本达成共识:第一,楚简《老子》是比今本《老子》更古老的版本。今通行本《老子》以河上公本和王弼本最为普遍。专家们经过比较,认为楚简《老子》在章次排列上有一定内在联系,而今本《老子》却打破了原始联系,章次排列相当紊乱。因此,楚简《老子》不仅比今本《老子》更古老,也更优越。第二,楚简《老子》的出土改变了学界关于先秦儒道关系的传统看法。从今本《老子》来看,儒道冲突主要表
形式进行以外,各种研讨会的召开也起了促进作用。
1985年11月,湖南湘潭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全国第一次老子学术讨论会,学者们针对六七十年代老子研究中的某些偏颇,着重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和中国文化史的角度重估了老子,一致认为老子及道家学说对中华民族的社会生活、心理结构及思维方式均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它与儒家学说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1993年在德国召开了第一次国际老子研讨会;两年后,以“老子:影响与解释”为主题的第二次国际老子研讨会在西安举行,国内外专家就老学诸多问题进行热烈讨论,内容涉及《老子》之“道”、“自然”、“无为”等概念的诠解,老子本体论、人生哲学及思维方式的论析、老子与庄子及《易经》、佛学之关系的讨论等。
1997年10月,国际老子研讨会再次在德国召开,学者
们围绕老子思想的现代价值这一主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深化了国内的老子研究。
20世纪的老子研究虽已完成了它所能完成的历史
使命而划上了的句号,但老子研究的课题远未穷尽。作为一位超越时空的伟大哲人,老子思想的价值是永恒的,因而老子研究的任务也是常新的。新世纪伊始,对诸如老子研究的方法与视角问题《、老子》诸版本的比较分析问题、老子哲学中实践精神的开拓问题、老子思想中科学内涵的发掘问题等等,都等待着人们去探讨。我想,在20世纪的老子研究已取得累累硕果的基础上,21世纪的老子研究定能开出更加绚丽的花朵!
),女,安徽霍作者简介:李 霞(1962—
山人,安徽大学哲学系教授,哲学博士。
责任编辑:陈 瑞
①《老庄哲学思想辨异》《学术季刊》,1990年第4期。②《道家文化研究》第1辑。③《哲学研究》1990年第1期。
108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iwanbo.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808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