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管板式换热器设计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3
1。1什么是管壳式换热器 ······································3 1.2管壳式换热器的分类········································3 第二章 总体结构设计·············································4 2。1固定管板式换热器结构······································4
第三章 机械设计·················································4 3。1工艺条件··················································4 3.2 设计计算·················································4
(1)管子数n···············································5
(2)换热管排列形式········································5
(3)管间距的确定···········································5
(4)壳程选择··············································· 5 3。3 筒体·····················································6 (1)换热器壳体内径的确定··································6 (2)换热器封头的选择······································6 3.4 折流板··················································6 (1) 折流板切口高度的确定·································6 (2)确定折流板间距········································6 (3)折流板的排列方式······································7 (4)折流板外径的选择······································7 (5)折流板厚度的确定······································7 (6)折流板的管孔确定······································7 3。5 拉杆、定距管············································7 (1)拉杆的直径和数量······································7 (2)拉杆的尺寸············································8 (3)拉杆的布置············································9 (4)定距管················································9 3.6、防冲板··················································9 3.7、接管····················································9 (1)接管的公称直径········································9 (2)接管的壁厚确定········································9 (3)接管高度的确定········································9 3。8 法兰···················································10 (1)容器法兰的选用·······································10 (2)接管法兰··············································10 3.9 垫片的选用·············································11 3。10 管板的设计与计算······································11 3.11 支座···················································12 3。12 圆筒节的设计···········································13 第四章 列管式换热器机械结构设计································13 4.1 传热管与管板的连接·····································14 4.2 管板与壳体及管箱的连接·································14
0
4。3 管法兰与接管连接·······································14 第五章 强度计算··················································15 5.1 换热器壳体壁厚的计算···································15 5.2 管箱短节···············································16 第六章 安装制造···················································16 6.1 换热器制造·············································16 6。2 换热器安装·············································17 参考文献··························································18 心得体会··························································18
1
第一章 绪论
化工生产离不开化工设备,化工设备是化工生产必不可少的物质技术基础,是生产力的主要因素,是化工产品质量保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然而在化工设备中化工容器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化工生产中,介质通常具有较高的压力,化工容器一般有筒体、封头、支座、法兰及各种容器开孔接管所组成,通常为压力容器,因为压力容器是化工设备的主体,对其化工生产过程极其重要,国家对其每一步都有具的标准对其进行规范,如:中国《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GB150—1998《钢制压力容器》、GB151—1999《管壳式换热器》等。在其中能根据不通的操作环境选出不同的材料,查出计其允许的工作压力,工作温
度等。
换热器简单说是具有不同温度的两种或两种以上流体之间传递热量的设备。在工业生产过程中,进行着各种不同的热交换过程,其主要作用是使热量由温度较高的流体向温度较低的流体传递,使流体温度达到工艺的指标,以满足生产过程的需要。此外,换热设备也是回收余热,废热,特别是低品位热能的有效装置。
1。1 什么是管壳式换热器
管壳式换热器(shell and tube heat exchanger)又称列管式换热器。是以封闭在壳体中管束的壁面作为传热面的间壁式换热器.这种换热器结构较简单,操作可靠,可用各种结构材料(主要是金属材料)制造,能在高温、高压下使用,是目前应用最广的类型。
1.2 管壳式换热器的分类
是以封闭在壳体中管束的壁面作为传热面的间壁式换热器。这种换热器结构较简单,操作可靠,可用各种结构材料(主要是金属材料)制造,能在高温、高压下使用,是目前应用最广的类型。
由壳体、传热管束、管板、折流板(挡板)和管箱等部件组成.壳体多为圆筒形,内部装有管束,管束两端固定在管板上。进行换热的冷热两种流体,一种在管内流动,称为管程流体;另一种在管外流动,称为壳程流体。为提高管外流体的传热分系数,通常在壳体内安装若干挡板.挡板可提高壳程流体速度,迫使流体按规定路程多次横向通过管束,增强流体湍流程度.换热管在管板上可按等边三角形或正方形排列。等边三角形排列较紧凑,管外流体湍动程度高,传热分系数大;正方形排列则管外清洗方便,适用于易结垢的流体 .
管壳式换热器
流体每通过管束一次称为一个管程;每通过壳体一次称为一个壳程。图示为最简单的单壳程单管程换热器,简称为1—1型换热器。
2
为提高管内流体速度,可在两端管箱内设置隔板,将全部管子均分成若干组。这样流体每次只通过部分管子,因而在管束中往返多次,这称为多管程。同样,为提高管外流速,也可在壳体内安装纵向挡板,迫使流体多次通过壳体空间,称为多壳程。多管程与多壳程可配合应用。
第二章 总体结构设计
本次流体输送与传热工段换热器的设计,所选用的换热器为卧式固定管板式换热器。如图2-1所示.其基本结构特点是两块管板分别焊于壳体的两端,管束两端固定在管板上。
固定管板换热器
2.1 固定管板式换热器结构
固定管板式换热器由管箱、壳体、管板、管子等零部件组成,其结构较紧凑,排
管较多,在相同直径下面积较大,制造较简单。
固定管板式换热器的结构特点是在壳体中设置有管束,管束两端用焊接或胀接的方法将管子固定在管板上,两端管板直接和壳体焊接在一起,壳程的进出口管直接焊在壳体上,管板外圆周和封头法兰用螺栓紧固,管程的进出口管直接和封头焊在一起,管束内根据换热管的长度设置了若干块折流板。这种换热器管程可以用隔板分成任何程数。
换热器设计的优劣最终要看是否适用、经济、安全、运行灵活可靠、检修清理方便等等。一个传热效率高、紧凑、成本低、安全可靠的换热器的产生,要求在设计时精心考虑各种问题。准确的热力设计和计算,还要进行强度校核和符合要求的工艺制造水平。
第三章 机械设计
3。1 工艺条件
名称 物料名称 工作压力 操作温度 换热面积 管长φ=25mm 推荐钢材 管程 循环水 0.45Mpa 40℃ 75 m 2。5 m 10,Q235-A,16MnR 2壳程 甲醇 0。05Mpa 70℃ 3.2 设计计算
3
(1)管子数n
根据本次的管程压力为0.45
0.05MPa,管程进口温度为40oC,壳程进口温度为70oC.
选取换热管材料为10号钢。
查教材化工设备,标准管长有1。5、2.0、2.5、3.0、4.5、6.0、9.0(单位为m),取标准管长为2。5m。
按教材公式换热器的管数n为:
nS dL2式中: S—-传热面积,75 m; d--管径(外径),0。025m; L—-管长,2.5m 则:nS75382.2 dL3.140.0252.5查化工原理(上)附录二十八得:2。5 m换热管,取换热管根数为390.
固定管板换热器主要参数(ф25mm×2。5mm) 管程数 1 管子总数 390 换热面积/m 75 2(2)换热管排列形式 采用正三角形排列,正三角形排列比较紧凑,在一定的壳径内可排列较多的管子,且传热效果好,但管外清洗较为困难。而正方形排列,管外清洗方便,适用于壳程中的流体易结垢的情况,其传热效果较正三角形差些.以上排列方式中最常用的是正三角形错 列,用于壳侧流体清洁,不易结垢,后者壳侧污垢可以用化学处理掉的场合。 中心管数nc为:
nc1.1n1.139021.72
查化工原理(上)附录二十八得:中心排管取23。
(3)管间距的确定
由过程设备设计表6-2可知,取管间距a=32 mm。
换热管排列图
正三角形
(4)壳程选择
4
壳程的选择:简单起见,采用单壳程.
3.3 筒体
查教材化工设备,筒体的材料主要有碳素钢、低合金钢钢板、不锈钢钢板等。根据筒体所承受的压力机壳程流体的性质等,选取碳素钢中的16MnR作为筒体的材料。
(1)换热器壳体内径的确定
Dt(nc1)2b'
式中 D -—换热器壳体内径,mm;
t -—管中心距,mm;
nc ——横过管束中心线的管数;
b' ——管束中心线上最外层管的中心至壳体内壁的距离,一般取
b'(1~1 .5)d0 ,此处取25mm。
则D=32×(23-1)+2×25=754mm
圆整后取壳体内径 Di=750mm
(2)换热器封头的选择
选取标准椭圆形封头。由于本次设计的换热器壳程压力在0.450.05MPa,属于低压容器,椭圆形封头能够满足要求,而且该封头制造比其他封头容易冲压形成,应力分布也比较均匀,为了便于焊接、经济合理,选取标准椭圆形封头。材料选用与筒体相同16MnR.
按教材公式封头厚度为:
KpcDi20.5pct
式中:—-焊接接头系数,为整块钢板制造,则=1.0;
K——椭圆形封头形状系数,标注椭圆形封头K=1。0;
则: δ=1.54mm
与筒体的壁厚计算相同,所以椭圆形封头的壁厚也是6mm。 由封头厚度查化工设备表2—15得直边高h=25mm。
查封头JB4746—2002表3—3,封头的曲面高度hi=200mm,总高度H=225mm。
3。4 折流板
根据换热器计算手册折流板的形式弓形折流板、圆盘-圆形折流板.由于本次换热器的直径较小,所以本次卧式换热器的折流板采用弓形折流板中的单弓形。材料选用低合金16MnR.通过拉杆与定距管固定。
(1)、折流板切口高度的确定
取弓形折流板圆缺高度为壳体内径的25%,则切去的圆缺高度为:
h0.25Di187.5mm,则折流板高度为600mm
(2)、确定折流板间距
折流板间距B0.2Di=150mm,取B=300mm,
5
折流板数NB=2500/300=9 块.
(3)、折流板的排列方式
水平切口用得最普遍,这种排列可造成流体激烈扰动,增大传热系数,因此本设计采用水平缺口排列方式。
(4)、折流板外径的选择
折流板和支撑板外直径及允许偏差应符合下表的规定(mm),得外直径为750mm。
折流板直径及允许偏差 公称直径DN <400 折流板名义外直径 允许偏差 400~ <500 500~ <900 900~ 1300~ 1700~ 2000~ 2300~ <1300 <1700 <2000 <2300 <2600 DN—6 DN—8 DN—10 DN-12 0 -1.4 DN-14 0 —1.6 DN—2。DN—4。DN-3。5 5 5 0 —0.5 0 -0.8 0 -1.2 (5)、折流板厚度的确定 折流板和支撑板的最小厚度应不小于下表的规定,则折流板厚度为5mm。
折流板和支撑板的最小厚度 换热管无支撑距L mm 公称直径 DN ≤300 >300~600 >600~900 >900~1200 >1200~1500 >1500 10 12 16 16 20 22 折流板和支撑板的最小厚度 <400 400~≤700 >700~≤900 >900~≤1500 >1500~≤2000 >2000~≤2600 3 4 5 6 / / 4 5 6 8 10 12 5 6 8 10 12 14 8 10 10 12 16 18 10 10 12 16 20 20 (6)、折流板的管孔确定 折流板和支撑板管孔直径及允许偏差应符合下表的规定mm,得管孔直径为25。4mm。
折流板和支撑板管孔直径 换热管外径 管孔直径 允许偏差 14 16 19 19.35 25 25.40 32 38 45 45.65 57 57.70 +0.30 0 14。30 16。35 32。40 38。50 +0.25 0 +0.20 0 3.5 拉杆、定距管
根据GB151-1999,由于换热管规格为ø25㎜×2。5㎜,采用拉杆定距管形式如图。拉杆一端的螺纹拧入管板,折流板用定距管定位,最后一块折流板靠拉杆螺母固定.材料选用Q235-A,同时拉杆应尽量均匀布置在管束外边缘。拉杆的一端的螺纹拧入管板,折流板用定距管定位,最后一块折流板靠拉杆螺母固定.
6
拉杆、定距管
(1) 拉杆的直径和数量
根据GB151—1999,查得拉杆直径为16mm,查得拉杆数量为6。
拉杆直径 换热管外径d 拉杆直径dn 10≤d≤14 10 拉杆数量
拉杆直径dn(mm) 10 12 16 公称直径DN(mm)≥700~900 10 8 6 14〈d<25 12 25≤d≤57 16 (2) 拉杆的尺寸 各部分尺寸如图,查表得拉杆螺纹公称直径dn=16mm、La=20mm、Lb=60mm、
b=2.0mm。
拉杆尺寸
拉杆直径d/mm 10 12 16 拉杆螺纹公称直径dn/mm 10 12 16 La/mm 13 15 20 Lb/mm ≥40 ≥50 ≥60 b/mm 1.5 2.0 2。0 管板上拉杆孔深Ld 16 18 20
拉杆
7
(3)拉杆的布置
拉杆应尽量均匀布置在管束的外边缘。拉杆位置占据换热管的位置,对于大直径换热器,在布管区的中心部位或靠近折流板缺口处也应该布置适当数目的拉杆。
(4) 定距管
根据换热器设计手册,定距管的尺寸同换热管的尺寸相同,材料选用碳钢16MnR。外径为ø25mm×2。5mm。
3。6、防冲板
本课程设计的壳程流体为甲醇蒸汽,其22230kg/(m.s2),故不需防冲板。
3.7、接管
(1)、接管的公称直径
换热器设计工艺条件接管表
符号 a b c d e f 公称尺寸,mm 200 200 20 70 20 200 用途 冷却水进口 甲醇蒸汽进口 放气口 甲醇物料出口 排净口 冷却水出口 (2)、接管的壁厚确定 由公称直径可以查得相应的接管规格。选得 对于DN200选取2197mm接管 对于DN70选取4mm接管 对于DN20选取252mm接管
(3)、接管高度的确定
接管材料选用Q235—A,与壳体焊接连接,对于接管的伸出长度指接管法兰面到壳体(管箱壳体)外壁的长度。
接管伸出壳体外壁的长度,主要考虑法兰形式,焊接操作条件,螺栓拆卸,有无保温层级保温层厚度等因素决定。一般最短应符合下式计算值:
lhh115(mm)
式中h为接管法兰厚度,h1为接管法兰的螺母厚度,为保温层厚度,l为接管安装高度.
常见接管高度为150mm,200mm,250mm,300mm。 选定的接管高度见表:
接管高度
公称直径/mm 接管高度/mm DN 200 200
DN80 150 DN20 150 8
3.10 法兰
(1)、容器法兰的选用
设备法兰分别有甲型平焊法兰、乙型平焊法兰、长颈对焊法兰.对于的法兰标准分别为JB4701、JB4702、JB4703。 由于设计压力较低,可选用甲型平焊法兰。选用其中的凹凸面密封形式的法兰。材料选用16MnR.根据JB/T 4701—2000标准,法兰尺寸如下:
压力容器甲型平焊法兰(JB/T 4701—2000): 公称直径DN(mm) 700 法兰(mm) D 830 D1 790 D2 755 D3 745 D4 742 δ 36 d 23 螺柱 规格 M20 数量 24
(2)、接管法兰
9
板式平焊钢制管法兰
根据化工设备机械基础,由于换热器的压力不高,而且流体无毒,所以选用板式平焊法兰,材料选用Q235—A,密封面型式选用全平面密封如图,其公称直径分别为:
板式平焊钢制管法兰(摘自HG/T 20593-97)/mm
公称 管子直直径DN 径 连 接 尺 寸 法兰外径D 90 190 320 螺栓中心圆直径K 65 150 280 螺栓孔直径L 11 18 18 螺栓孔数量n 4 4 8 螺纹法兰 厚度 C 14 18 22 法兰内径B1 26 91 222 A1 20 80 200 25 219 Th M10 M16 M16 PN0.6MPa 3。9、垫片的选用
常用的垫片有非金属软垫片、缠绕垫片、金属包垫片。对的标准分别为JB4704、JB4705、JB4706。
采用非金属软垫片结构和尺寸如下,则D=844,d=804.
非金属软垫片
非金属软垫片结构尺寸(摘自JB4704—2000)
3。10 管板的设计与计算
10
查换热器设计手册,管板常用的材料有低碳钢、普通低合金钢、不锈钢、合金钢和复合钢板等,由于本次的设计压力属于低压,所以选用碳素钢中的16MnR.管板型式采用整体管板,初步选定的尺寸如表,管板管孔尺寸查GB151—1999,则管板管孔直径为25。25mm。
固定管板式换热器管板尺寸/mm 公称直径DN D 700 = c d 螺栓孔数 n D1 D2 D3 D4 D5D7 b1 D6 PN=0.6MPa — 12.5 23 24 830 790 755 697 742 700 850 管板管孔直径及允许偏差应符合下表规定GB151—1999
换热管外径 管孔直径 允许偏差 14 14.25 16 16.25 19 19.25 25 25。25 32 32.35 38 38。40 45 45.40 57 57.55 +0。25 0 +0。15 0 +0。20 0 3.11 支座 卧式换热器的支座有鞍式支座、圈式支座和支腿式支座,本次卧式固定管板换热器选用焊制鞍式支座(JB/T4712。1—2007)按照换热器的公称直径选用BI型(重型)带加强垫板与2个筋板的鞍座一对(其中F型S型各一个),材料选用Q235-A,支座高度H=200mm,
标记为:
JB/T4712—2007鞍座BI800-F JB/T4712-2007鞍座BI00-S
一对鞍式支座的布置如图3-4,根据GB151—1999,LB=(0.40.6)L,取LB=0。5L=1250mm.
鞍座的位置
查JB/T4712。1—2007,鞍座的各部分尺寸为:
鞍式支座的结构参数(JB/T4712.1—2007)
11
公称鞍座直径/ 高度DN h 底板 腹板 筋板 L3 垫板 螺栓间距 l1 b1 1 2 8 b4 b3 δ3 弧长 8 830 240 4 e l2 6 56 460 700 200 0 150 10 350 120
鞍式支座的结构形式
3.12 圆筒节的设计
由于管程接管的直径大于封头直边的长度,所以需要在封头与管板之间加一段圆筒节,根据接管直径为200mm,圆筒节与封头焊接的埋弧焊,宽20-30mm,手工电弧焊宽10-20mm,取长度为250mm的圆筒节能够满足要求,直径、厚度与壳体相同。
第四章 列管式换热器机械结构设计
4。1、传热管与管板的连接
选用强度焊接连接。
制造加工方便,保证换热管与管板连接的密封性和抗拉脱强度的焊接,目前采用较广泛. 查GB151,,可知其相接各部分的尺寸如下:
12
换热管外伸长度
换热管规格(外径×壁厚) ф25×2.5 换热管最小伸出长度/l1 1.50.5 最小坡口深度/l3 2
换热管与管板焊接
4。2、管板与壳体及管箱的连接
管板与壳体及管箱的连接
13
4。3、 管法兰与接管连接
管法兰与接管采用内外焊接
管法兰与接管焊接
第五章 强度计算
5。1 换热器壳体壁厚的计算
材料选用16MnR,计算壁厚为
pcDs2pct
式中 pc ——计算压力,取pc=1.1Pw=1.1×0.05=0。055MPa Di=750mm;
——筒体的焊接接头系数,≤1.0取1(选取双面对接焊,全部无损探伤) =121mpa
故 计算厚度 S
钢板厚度负偏差C1=0。3㎜,取腐蚀裕量C2=1,
则设计厚度 δd=0.17+0.3+1=1。47mm,但对低合金钢制的容器,规定不包括腐蚀裕量的最小厚度应不小于3mm,由钢材标准规格,名义厚度取为6mm. 水压试验压力 pT1.25pC0.069MPa 所选材料的屈服应力 s345MPa
有效厚度 enC610.34.7mm
t
pcDi2[]tpc0.0557500.17mm
212110.055 14
水压试验应力校核 TpT(DiSe)0.069(7504.7)5.54MPa
2Se24.7 0.9s0.93451310.5MPa 所以T0.9s,水压试验满足强度要求。
气密试验压力pT1.15pc0.063MPa
5.2 管箱短节
由工艺设计给定设计温度40C为设计压力Pc0.45MPa选低合金结构钢板16MnR卷制,材料70C时的许用应力[]t170MPa,取焊缝系数0.85,腐蚀裕量C21mm 计算厚度 pcDi2[]tpc0.4957501.29mm
21700.850.495对于低合金钢,为满足运输刚度要求取δ=3mm
设计厚度 dC24mm
名义厚度 ndC140.34.3mm,圆整后取6mm。 有效厚度 edC1C260.314.7mm
c0.62MPa水压试验压力 pT1.25p
所选材料的屈服应力 s345MPa 水压试验应力校核 TpT(Die)0.62(7504.7)49.78MPa
2e24.7 0.9s0.93451310.5MPa 所以T0.9s,水压试验满足强度要求。
气密试验压力pT1.15pc0.57MPa
第六章 安装制造
6.1 换热器制造
6.1 .1 换热管
直管一律采用整根管子而不允许有接缝。管子应该进行校直,管子两端须用磨管机清除氧化皮、铁锈、及污垢等杂质直至露出金属光泽。除锈长度不小于两倍管板厚度。同一根换热管的对接焊缝,直管不得超过一条;最短管长不应小于300mm;包括至少50mm直管段范围内不得有拼接焊缝。管端破口应采用机械
15
方法加工,焊前应清洗干净。
换热管组装要求两管板相互平行,允许误差不得大于1mm,两管板间长度误差为±2mm;管子与管板应垂直;拉感应牢靠固定;定距管两端面要整齐;穿管时管子头不能用铁器直接敲打。 6。1。2 筒体
换热器筒体的圆度要求较高,必须保证壳体与折流板之间有合适的间隙。如太大就要影响换热效果,太小就要增加装配的难度。切割好的钢板应根据钢板厚度、操作压力高低选定破口形式进行边缘加工.用钢板卷制时,内直径允许偏差可通过外圆周长加以控制,其外周长允许上偏差10mm;下偏差为0。 6。1。3 封头和管箱
封头和管箱的厚度一般不小于壳体的厚度.分程隔板两侧全长均应焊接,并应具有全焊透的焊缝。由于焊接应力较大,故管箱和封头法兰等焊接后,须进行消除应力的热处理,最后进行机械加工。 6.1。4 折流板
由于折流板很薄,钻孔时钻头的推力使管板中心变形,故可将下料或圆整的折流板去掉毛刺并校平,重叠、压紧后沿周边点焊、然后一起钻孔。
为了保证顺利穿管,必须是折流板的管孔与管板中心在同一直线上,可以将管板当作钻模放在折流板上,压紧后进行引孔,即以管板危机出现在折流板上钻出和管板孔距一致的定位孔,然后取下管板,将折流板压紧,并换上合适的钻头。 6。1.5 管板
管板由低合金钢锻件16MnR制成,加工前表面不平度不得大于2mm,如超过此值,应先进行校平,然后进行加工。
拼接管板的对接接头应进行100%射线或超声检测,按JB4730—94进行表面检测,检测结果不低于Ⅲ级,或超声检测中的Ⅰ级为合格。
换热管与管板的连接:二者采用焊接的形式连接,连接部位的换热管和管板孔表面,应清理干净,不得有毛刺、铁屑、锈斑、油污等.焊渣及凸出于换热器内壁的焊瘤均应清除.
管板与换热管焊接时,管孔表面粗糙度Ra值≤25µm。
6.2 换热器安装
16
1。安装位置:根据该换热器的结构形式,在换热器的两端留有足够的空间来满足拆装、维修的需要。
2.基础:必须使换热器不发生下沉。在活动支座的一端应予埋滑板。 3.地脚螺栓和垫铁
(1)活动支座的地脚螺栓应装有两个紧锁的螺母,螺母与底板间应留有1~3mm的间隙.
(2)地脚螺栓两侧均有垫铁。设备找平后,斜垫铁,可与设备支座底板焊牢,但不得与下面的平垫铁或滑板焊死。 (3)垫铁的安装不应妨碍换热器的热膨胀.
参考文献
[1] 刘玉玲 孙建松。海水试压储罐钢板防腐蚀技术应用实践.2009 [2]董其伍 张一。 换热器.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1,3
[3]关书华.新型换热器——激波换热器之探索.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8,249 [4] 马秉骞 化工设备.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7,132
17
心得体会
为了在专业理论课学习过程中,加强技能训练,班上组织了这次换热器的课程设计。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话对于我们工科的学生尤为实用。
通过努力的学习,我在理解换热器工艺的基础上,掌握了换热器装配中常用的技术设计要求.通过对本次换热器的设计,增强了我们对本专业的热爱,培养了我们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学风;培养了我们脚踏实地的精神,激励了我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了我们认真、刻苦,勇于实践的工作作风,养成规范、严谨的工作态度,使我们向着具有高层次社会道德、文化修养并掌握先进技术理念与技能的工艺技术人员、助理工程人员又迈进了一步!
换热器原理课程设计同时也是喜获丰收的过程!努力之后终获成功!当自己的设计成果得到老师肯定的那一刻,内心是多么的兴奋不已!正所谓苦尽甘来吧!希望以后还会有这样的机会!因为它使我懂得了“持之以恒,水滴石穿”的道理.
1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iwanbo.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808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