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选择题
1.【2019贵州铜仁一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留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对整个欧亚有重大意义。”下列属于宋朝“商业”的是( )
①“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 ②出现地域性商帮 ③出现纸币“交子” ④“草市”和集镇起先出现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2019贵州思南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与“农为天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的观点不一样的是( ) A.“士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B.“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C.“黄金珠玉,饥不行食,寒不行衣……皆莫如被服” D.“舍本逐末,贤者所非”
3.【2019贵州思南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经验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下列商业现象出现的先后依次是( )
①官府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②中外贸易渐渐发展起来 ③广泛运用金属货币白银 ④集镇和夜市的兴盛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①③②④ D.①②④③
4.【2019贵州思南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下面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 A.租佃制经营方式的推广
B.制瓷、矿冶等手工业技术均有较大进步 C.丝织业出现“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 D.世界白银的一半流入中国,市面上大量运用白银
5.【2019安徽屯溪一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对下列表格数据反映的经济现象解读正确的是( ) 时间 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 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 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 A.表明自然经济渐渐走向瓦解 B.推动精耕细作农业进一步发展 C.促使资本主义萌芽快速发展 D.加速铁犁牛耕在江南地区的推广
6.【2019安徽屯溪一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史料记载:“(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几三十载”。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 )
A.明代民间海外贸易始终没有合法地位 B.明曾奉行重商主义 C.明曾有条件地允许开展海外贸易 D.明从今废除“海禁”
7.【2019年高考真题文综(全国卷一)】北宋前中朝,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纳新制盐技术的竹简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拥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足,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 ) 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 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 D.盐业专卖制度解体
8.【2019浙江嘉兴一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汉代规定:“士农工商,四民有业”,“四民”中商人被排在最末位。到清朝,有些地区“商贾居首,次者务农,再次者行伍,最下者读书”。商人地位的改变反映了( )
A.放弃了“重农抑商” B.清代商人的政治地位大大提高 C.清代商品经济获得空前发展 D.“士贵商贱”的传统观念已被打破
人口(人) 27355462 102750000 208095796 人均土地(亩/人) 32.54 6. 3.56 9.【2019浙江嘉兴一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下表中有关古代中国手工业历史信息的表述错误的是( ) A B C D 司母戊鼎 素纱禅衣 “釉下彩绘” 孩儿枕 商代青铜器礼器 汉代丝绸“丝国” 唐代瓷器铜官窑 宋代青瓷定窑 10.【2019浙江嘉兴一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下图是陕西米脂出土的东汉牛耕画像石。对其分析合理的是( )
A.证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驾驭牛耕技术的国家 B.体现了汉代中国牛耕技术的成就 C.可调整耕地的深浅,适用于各种土地状况 D.体现了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
11.【2019吉林梅河口五中高一下学期月考】明清海禁的主要危害包括( ) ①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②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沟通 ③使中国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④造成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2.【2019江苏清江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广志绎》称:明代万历时,“天下马(码)头,物所出所聚处,苏、杭之币(丝织品),淮阴之粮,维扬之盐……无锡之米”无所不有。这说明当时( ) A.区域贩运兴盛 B.市镇经济旺盛 C.商帮大量出现 D.自然经济瓦解 二、非选择题
13.【2019安徽屯溪一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康熙五十一年“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与雍正元年“摊丁入地”的相继颁布、执行,刺激了人口的增长。……闻名学者嘹亮吉在1793年提出了他的人口论,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一)
耕地的增长不及人口增长的速度;(二)他主见以“天地调剂之法”与“君相调剂之法“来解决过剩人口,即水旱瘟疫等灾难的自然淘汰,人为调整与救济,如移民、开荒等;(三)他认为听任人口激增会引起社会。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 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1798年发表了《人口论》……他认为,生活资料按算术级数增加,而人口是按几何级数增长的,因此生活资料的增加赶不上人口的增长是自然的、永恒的规律(这被称为“马尔萨斯陷阱”)。只有通过饥饿、繁重的劳动、结婚以及斗争等手段来歼灭社会“下层”,才能减弱这个规律的作用。
——互动百科《马尔萨斯人口论》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说明清代早期中国人口激增的缘由。
(2)依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嘹亮吉与马尔萨斯在人口论内容方面的相像点。并结合所学学问说明近代史上英国平安绕过“马尔萨斯陷阱”的措施。
14.【2019甘肃兰州一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朝商品货币经济特别发达,与这一时期商贸的多元化是亲密相关的。伦理范畴内的“贱商”观念虽仍旧存在,但经济领域的“重商”也不得不行,故这一时期的商人即使身穿布衣,在大多数时间内仍能主动经营。
——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材料二 在明清时……封建官府的政治垄断性,也影响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他们为了垄断食盐、茶叶等专卖商品的市场交易,常常发布各种行政吩咐,强制推行专卖制度,禁止民间商人的自由经商活动;为了垄断市场,他们建立牙行制度,强迫规定民间商人的交易活动必需通过牙行这一中介进行;为了征收关税,稽查商货建立了榷关,强制规定商品的贩运路途。封建官府的政治垄断性严峻损害了商人的利益,打击了他们的商业主动性。
——赵广举《浅论明清重农抑商对资本主义萌芽的影响》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指出宋朝“商品货币经济特别发达”的表现。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学问,归纳明清时期“政治垄断性”的详细表现。 参 1.【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宋朝“商业”的表现是“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出现纸币“交子”,故①③正确;明清出现地域性群体----商帮,故②错误;“草市”和集镇起先出现是在南北朝,故④错误;故B项正确。 2.【答案】A
【解析】题干中的观点是主见农本商末。A的大意是说:士儒们不体察国情民情,认为工业和商业是全部
产业中最不重要的,妄加批判压制工商业。很明显A项的观点是反对抑制工商业的,故与题干观点不一样,所以选A。B主见抑制商人和商业的发展,C主见农本,D反对舍本逐末,故主见重本抑末,所以BCD均不符合题意,所以解除。 3.【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学问的应用实力。依据教材和所学学问,我们可以推断:①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②发生在西汉时期,③出现在明清时期,④发生在宋朝以后,故正确的依次是①②④③。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 4.【答案】C
【解析】宋代租佃制经营方式推广,故A错误;制瓷、矿冶等手工业技术并不能体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故B错误;明清时期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这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形成,说明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故C正确;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并不能说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故D错误。故选C。 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表格反映的信息是人口越来越多,而人均土地越来越少,在这种状况下,只有精耕细作才能提高粮食产量,B正确。A发生在鸦片斗争之后;C与材料无关;铁犁牛耕技术在东汉时已经推广到全国,D错误。 6.【答案】C
【解析】从材料信息看,该大臣主见开放对外贸易,但同时提出了一些条件,如产品不能输往日本,不能把硝黄、铜、铁等物夹带出海等。这说明明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故C项正确;明朝实行海禁,民间海外贸易并不是始终处于合法地位,故A项错误;重商主义属于西欧前资本主义经济措施,故B项错误;明朝经济时厉行海禁,并不是废除,故D项错误。 7.【答案】A
【解析】题中反映了手工业者择业的相对自由,不能说明社会地位高,不选B。只是四川一地,不能说明普及,不选C。民营盐业的发展不能等同专卖制度的解体,不选D。题中从制盐技术的进步和雇工择业的自由两方面体现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故A正确。 8.【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和所学学问可知,清朝商人地位的改变反映出清朝商品经济的发展,故C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错在“放弃”;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商人政治地位的提高,故B项错误;D项说法错误,错在“已被打破”。 9.【答案】D
【解析】孩儿枕是宋代定窑白瓷,故此题选D。司母戊鼎的确是商代青铜器礼器,解除A;素纱禅衣能够证明汉代是丝绸“丝国”,解除B;“釉下彩绘”的确是唐代瓷器铜官窑的技术,解除C。
10.【答案】B
【解析】图片显示的是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这体现出汉代中国牛耕技术的成就,故B正确;材料中无法体现出“最早驾驭牛耕技术”,故A项解除;C项是唐朝曲辕犁的优势,解除;材料强调的是耕作方式,没有体现出重农抑商,故D项错误。 1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学问的实力。明朝的海禁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的沟通,造成中国与世界长期隔绝,使中国渐渐落后于世界。故D是正确答案。 12.【答案】A
【解析】材料描述的是码头汇聚多种内地的物品,说明当时区域贩运兴盛,A正确;材料描述的不是市镇经济,B错误;商帮不符合题意,C错误;自然经济解体是鸦片斗争之后,D错误。 13.
【答案】(1)赋役的调整,商品经济的发展,高产粮食作物的引进,政局相对稳定等
(2)相像点:都指出了人口增长与生活(生产)资料增长的冲突;都指出了人口激增的危害;都提出了一些解决的方法。
英国:实行殖民扩张;推动工业;开展对外贸易。
【解析】(1)依据材料一“摊丁入地”的信息并结合所学从赋役的调整,商品经济的发展,高产粮食作物的引进等角度思索回答。
(2)第一小问相像点依据材料一和二从人口增长与生活(生产)资料增长的冲突以及导致人口增加等措施回答。其次小问英国结合所学从实行殖民扩张、推动工业以及开展对外贸易等角度思索回答。 14.
【答案】(1)商人主动性较高;商品种类增加;商税成重要财源;出现“交子”;坊市界限被打破;经营时间不受;草市和市镇经济发展;管理放松。
(2)表现:专卖制度(垄断贸易);商人自由经商;行会制度(牙行制度);征收关税(设立关卡);规定贸易路途。
【解析】本题考查宋朝“商品货币经济特别发达”的表现和明清时期“政治垄断性”的详细表现,主要考查学生联系所学解决问题的实力和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实力。
(1)宋朝“商品货币经济特别发达”的表现,可以依据材料中的“故这一时期的商人即使身穿布衣,在大多数时间内仍能主动经营”,并联系所学这一时期的商业发展状况,从商人主动性较高、商品种类增加、商税成重要财源、出现“交子”和商业的改变等方面来回答。
(2)明清时期“政治垄断性”的详细表现,可以依据材料中的“强制推行专卖制度,禁止民间商人的自由经商活动”“为了垄断市场,他们建立牙行制度”“为了征收关税,稽查商货建立了榷关,强制规定商
品的贩运路途”等信息分析归纳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