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
/0时期的社会生活及其
对后现代文化的影响
刘 忠,刘国忠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北京 100732;浙江行政学院文化所,杭州 310012)
[摘 要] 作为历史的/0已经远去,但作为文化的/0却在警示着我们。新时期以来,有关/0的批判与反思此起彼伏。今天当我们回顾历史,在现代、后现代化语境中反思/0时,不无惊奇地发现,/0思维并没有远去,其影像还依稀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某些角落。
[关键词] /文化大0;社会生活;后现代文化
[中图分类号]K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307(2006)06-0092-05
随着岁月的流逝,曾给一代人造成身心伤害的/文化大0(以下简称/0)在人们的记忆中越来越模糊了,对于/0后出生的一代人来说,向他们诉说/0为什么发生、怎么发生,仿佛是在讲述着一个遥远的故事。早在纪念/0爆发20周年、结束10周年的1986年,一些有识之士就提出反思/0、警醒/0的建议,巴金老人呼吁/建立-.博物馆0,/不让
[1]
历史重演0;邵燕祥倡导/对-.作多层次系列研究、比较研究、综合研究,建立-.学0[2];华夏出版社推出周明先生主编的大型丛书5历史在这里沉思6;冯骥才发表口述实录文学5一百个人的十年6,深有感触地说:/我们的民族过于健忘。-.不过十年已经很
[3]
少提及。0今天当我们回首历史,在现代、后现代化语境中反思/0时,不无惊奇地发现,/0思维并没有远去,其影像还依稀存留在社会生活的某些角落。
一、/0的发生学背景
/0的发生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从事件过程上看,发动/0的一个重要动因是对文化界和知识分子状况的强烈不满,是对自己有可能失权危险的一种条件反射,是一场以/文化0之名行/权力0之实的全动,其核心在于党内斗争[4]。
[收稿日期]2006-08-28
因此,/0的重心是批判、打击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炮打/资产阶级司令部0,而仅次于此的就是文化界的斗争,即在知识分子中批判所谓/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0,进行文化、教育等上层建筑领域的/0,强化执政党在这些领域的领导。但是,从根本上看,/0的诱因并不仅仅是/反右0、/大跃进0、/庐山会议0以及/中苏关系破裂0等事件,它的根源可以上溯到晚清以来中国的社会变革进程,如维新变法、/五四0新文化运动,以及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当然,它也受到上世纪60年代世界性反传统浪潮的影响与裹挟。
/文化大0,从字面意思理解,就是试图通过精神上的彻底改变来消除民族的积贫积弱以及由此造成的心理伤痕,因此在所有背景中,列强的存在以及由此所造成的民族屈辱就构成了/0最隐蔽的动机结构。然而,愿望与结果的背离,使得这场运动非但没有成为积极的/疗伤0行为,反而酿成了民族的灾难。/由于急躁情绪,由于催促和加速历史进程的意愿而引起的幻想0成为现实的指导思想,/-.既具有社
[5](P688)
会主义的性质,又兼有民族主义气质0。从这一点上看,/0发生除了直接的政治原因之外,间接的
[作者简介]刘忠(1971)),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博士后,浙江行政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研究。
92文化背景,尤其是民族心理也是不可不察的,甚至更为关键。
/0发生的文化背景是指/0年代人们对社会政治实践活动的观念反映与积累,包括文化心理、文化认知、文化情感、文化意识、文化伦理等。它主要的思想资源来自三个方面,即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新民主主义的战时文化、国际冷战格局下的苏俄政治文化。
11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在中国漫长的封建宗法制社会里,形成了/伦理/政治型文化范式,这种文化范型主要表现为政治文化对伦理道德的高度渗透与控制,伦理道德具有强大的政治教化功能0。作为封建社会的主导文化,儒学将家族的人伦关系政治化,提出了忠孝合一、家国合一的伦理政治思想,并通过家族宗亲、等级阶层等途径不断社会化,从而构成了封建政治文化的主体。政治文化与伦理道德联姻的结果是,强化或衍生了下级对上级的依附感与服从意识、权利与义务的分离意识(下级对上级的义务多于权利,上级对下级的权力多于义务)。由于伦理/政治型文化本身是一种建立在权力谱系基础上的文化,所以它势必引发社会结构的/权力本位化0。/权力本位化0的实质就是操控权力者将公权与私权混为一谈,谁掌握公权就可以为私利服务,就可以对一切说了算。作为社会生活中无所不能、快捷方便的生存工具与调节杠杆,政治权力必然导致人们对权力的崇拜,其具体表现就是普通民众对皇权的盲从、对清官的崇拜、对封建律令的恐惧。伦理/政治型文化的另一个特点是它的性,封建社会中,必然导致文化,文化兼具政治与文化双重性质,相比较而言,其政治性要远远高于文化性,这也决定了政治文化要比一般的文化形态更容易受到政治的影响。
到了19世纪中叶,帝国主义的入侵打破了华夏文化一统天下的梦想,形成了帝国主义文化、封建主义文化、资本主义文化(包括官僚资本主义、民族资本主义)、新民主主义战时文化等多种文化并存的格局。封建文化虽然受到了其他政治文化的冲击,但依然能在多元文化角逐中苟延残喘,并主宰多数普通群众的心理意识。这主要是由于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基础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反封建、反传统始终没有得到政治制度的强有力支持,仅仅局限于知识阶层。就拿辛亥来说,建立起的/是一个全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没有什么影响的地方政权0[7](P280),其具有的划时代意义仅仅是象征封建统治的帝制形式失去了合法性,而民主共和的社会思想在群众层面几乎是一无所知,这种缺乏群众基础的政治最终只能是以失败
[6](P231-261)
告终。
21新民主主义的战时文化。由于战争的特殊需要,新民主主义在反封建的同时,又自觉不自觉地与封建政治文化有一定的妥协,在当时条件下,相对封闭的自然经济不可能被全面打破,封建文化滋生的土壤依然存在。战时高度集中的领导决策也带有某种色彩,这种要求下级绝对服从上级,个人利益绝对服从集体利益,如此,也就容易产生绝对服从、依赖的社会心理,特别是当一元化领导者的重大决策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时候,更是如此。新民主主义战时文化的特征大体可以有以下几点:首先,阶级斗争思想占绝对的主导地位。在当时的环境下提出两个阶级殊死对立的主张,虽然对鼓动民众、号召群众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也为新中国成立后的阶级斗争扩大化埋下了伏笔。其次,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中国的社会现实使人们逐渐形成一种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在批判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过程中,希望绝对地摆脱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其结果是新的路径没找到,老的路径也不能摆脱。正如学者施拉姆指出的那样,/现代中国的历史状况使人难以接受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进步性的信念0。再次,个人绝对服从集体。战争环境中的集体利益需要完全压到了个人利益的需要,每个参加者都必须绝对服从集体需要而贡献自己的所有,这被当作一种高尚的政治行为而内化于人们的政治心理与政治意识之中。最后,英雄崇拜对象由群体转向领袖个人。在新民主主义取得胜利以后,中国党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形象不断提高,威信与日俱增,爱民、为民深得人心,群众对中国党的方针接受起来变得不折不扣。如此,党的主流文化自然而然地变成社会的政治文化,这也为以后的/0培育了社会土壤。从对中国党集体的崇拜转向崇拜个人,这其中的原因比较复杂,既有的个人魅力和功绩因素,又有传统文化中的君主迷信意识。本来相对于神灵崇拜、偶像崇拜来说,英雄崇拜对象从神灵拉回到现世的人,是一种不小的进步。然而,当英雄崇拜的对象指向个人时,极易在/晕轮效应0与/马太效应0作用下,将被崇拜者推向神坛,导致宗教式的。
31国际冷战格局下的苏联政治文化。中国新民主主义一直受到苏联的指导或帮助,尽管中间有过一些曲折。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从苏联学来的不仅仅是高度集中的政治与经济,还有与之相应的政治文化。新中国初期,/最突出的文化现象还是向苏联-一边倒.,大量强制性地灌输苏联文化,,这种
93[8](P52-60)
强制性文化灌输的负面影响不容低估。特别是作为苏共文件下达的,充满极左款条的日丹诺夫的三个报告更是如此。0这三个报告将文学定位于/对人们进行政治教育0,/哲学就是要新的有力的意识形态武器来武装我们的知识分子、我们的干部、我们的青年0[9]。这些都深刻地影响了/0时期的政治文化。
/0前和/0期间出现的国际形势的冷战格局,对/0的政治文化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特别是针对美苏两个对手,的思维始终是二元对立的概念,先是亲苏抗美,后是反对苏修。战争的威胁、的冲动始终横亘在他的心中,使他处于一种高度的防范状态)))/新的世界大战的危险依然存在0、/当前世界的主要倾向是0。在冷战局势的影响下,原有的政治文化被不适当地放大。当目睹苏联/变修0、社会主义阵营中摩擦不断、国内资产阶级势力又有所抬头的情况,更加意识到西方社会的强大威胁,于是,在全党全国范围内进行一场触及灵魂的大也就不可避免了。另外,自战争以来,中国党接二连三取得的几个大胜利,特别是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提前实现,远远超出了的预想。在这种国际、国内形式一片大好的形势下,翻身作主、扬眉吐气的中国人很容易为狂热的社会现实所感动,干出一些违反客观规律的事情来。
二、/0时期的社会生活
畸形的社会文化孕育了畸形的社会生活,畸形的社会生活反过来又强化着畸形的社会文化。/0中所出现的许多现象令人匪夷所思,如缺失的爱情、丧失理性的文攻武斗、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些为我们研究这段特殊的历史提供了丰富的信息符码。
缺失的爱情。经历过/0的人们都会清晰地记得,那是一个有爱而不能有情的年代,极左思想禁锢了所有的爱情表达方式,爱情被深深地烙上政治的印痕,阶级出身、政治审查把家庭生活折磨得支离破碎。这可以从/0时期风靡社会的样板戏中见出,英雄人物李玉和虽有家庭,但未娶妻;洪常清与吴琼华只能维持同志关系;柯湘的丈夫在柯湘未出场前就已经牺牲了;阿庆嫂有丈夫,但是在戏剧一开始就明确告诉观众,阿庆已经到上海/跑单帮0了;小说5林海雪原6中,军人之间原本有爱情的火花,女土匪的形象也活灵活现,而到了改编后的京剧样板戏5智取威虎山6,女土匪不见了,军人也是一脸/严肃0。/0以狂热的热情取代了一切缠绵绯恻的个人私情、儿女温情,凡是与爱有关的话语都被禁止,要讲爱就是阶级之94[10]
爱,要谈情就是无产阶级感情。在摧毁一切旧偶像的时代氛围中,过于精致、细腻、感伤的格调都与的氛围格格不入,的热情在的初期更需要压到一切的气势和振臂一呼的呐喊。粗糙、简单但充满血与火的激情的英雄在那种时代氛围中能够迅速地为大众所接受并掌握大众的想象方式,逻辑的严谨、思考的深入、刻画的细腻则成了怯弱的代名词。爱情生活是人类除物质生活外的精神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0期间的爱情生活在社会生活中是鲜活地存在着的,只是在那不正常的年代是受到了不正常的待遇。这种爱情生活的被压抑在/0结束以后获得了很好的释放,其对后现代生活的影响也是明显的。文攻武斗。/文攻0和/武斗0,是/0年代两大主要斗争方式。/文攻0是由提出的/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0发展而来,表现形式有传单、广播、小报、印刷品、歌舞演出、宣传队、美术、雕塑,,五花八门、千奇百怪。那个年代,/文斗0是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词汇,充满造谣攻击、无理专横、血性残忍、武断狂躁等情绪。虽然随着时光的流逝,/文攻0中种种令过来人魂飞魄散的整人、害人、愚弄人的招数,已被绝大多数中国人忘却,但是其所遗留下来的让人啼笑皆非的怪状对我们今天生活的影响是深刻的。如文斗手段之一的大辩论,/献忠心争论画像究竟像不像0;/群众组织之间几天几夜的争论0,高潮时几乎天天都有因/大辩论0引发的各种/事件0。
传单是/文攻0的轻武器。刻印和散发传单的人被某种激情所鼓动,刻印时将腊纸垫在铁板上,用钢针笔一笔一划地刻啊刻啊,用力要均衡,线条要流畅。腊纸刻好了,挽起袖子,把腊纸放在手提包大小的油印机中,右手握滚筒,蘸上油墨/刷刷刷0地滚动,,/0中散发传单的方式,有着年代激烈而浮躁的特色,红卫兵或/造反派0们一边洋洋得意地骑着自行车,一边乱撒,或者从吵吵嚷嚷的宣传车上遍街散发;或站在高楼大厦上天女散花般抛出,传单纷纷扬扬漫天飞飘。/小报0与/广播0也是/文攻0的常用形式。城市乡村、大街小巷,一队队人马昂头挺胸行进,有的腋下夹着大卷白纸,有的双手提着破铁桶,里面装着桨糊和墨汁,走一路,刷一路,写一路,遇上白墙壁就写黑墨水,遇上有色墙壁就写石灰水,真是左右逢源。写的字体既有仿宋、隶书、魏碑,也有龙飞凤舞的/自由体0。围观者如果是同派系,必然会拍巴掌叫好;如果是敌对派系,往往就会引发武斗。广播,因其实用性、快速性、简单性,在/0中成为所有群众组织最常用的/文攻0武器,
当时全国各地,无论城乡,处处可见挂在电线杆上、树上、高楼大厦上的高音喇叭,从早到晚,广播声不绝于耳。
/文攻0的同时,常常配合着/武斗0。/0中的大量/现行反案件0,被指控为借大字报、传单、标语、信件等方式进行反宣传。许多人对这场疯狂运动进行过抵制和反抗,如遇罗克、张志新等。全国范围内,人民群众对的抵制反抗更是数不胜数,据有关资料统计,仅在1979年9月到1980年2月短短半年时间内,全国各地接受群众来信来访,要求平反冤案达数百万人次,其中绝大多数是/政治性0的案子。显然,这个数字还远远小于实际冤案数量。在充满/0的岁月里,无数刚烈之士甘愿冒灭顶之灾,慷慨陈词,怒斥/0的倒行逆施。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正处于红卫兵打杀事件频频发生和全国派系械斗不止之际。作为一项缓解就业压力的工作,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在诸多因素的作用下,演变成了文化大的一个组成部分,进而成为一场绵延10年、影响到无数知识青年前途和命运的运动。到1978年,全国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共达1776万人[11](P21)。在良好的愿望推动下,知青们都奔向了边疆农村,/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0。然而,知青们的美好憧憬在农村这片广阔天地中一个个地破灭了,大批知青不但得不到/锻炼0,甚至走入了地狱。他们中有的因参与派系争斗而命丧黄泉,有的受到精神和肉体上的凌辱与摧残。在此,我们不妨来看一则当时的简报/全国知青上山下乡工作会议简报0:辽宁省1968)1973年,共发生摧残知青和奸污女知青案件3400多起,四川省3296起。在所有摧残知青案件中,奸污女知青案件比例最大,占百分之六七十以上,有的达90%。例如河北省,仅1972年知青案件126起,其中奸污案119起,占90%。江苏、吉林两省,均占80%以上。,,据当时的有关材料记载,当时简报所反映的只是一部分,未上什么简报和文件的,则永远是个未知数[12](P108)。
三、后现代文化中的/0影像
今天,作为历史的/0已经过去,但在后现代文化生活中,我们似乎还能目睹到它的影像,如物欲化、粗俗化、虚假化、无责任、冷淡化等。虽然社会语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启蒙、理性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先进文化正在中西参照的大背景下融会、整合,但是,后现代文化中的一些负面作用也日益
突显,对此,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11物欲化倾向。物欲化倾向指的是对物质过分崇
拜、过分迷恋的倾向。/0之前,社会时尚是政治,提倡的价值倾向是/重精神轻物质0、/重义而轻利0。于是,人的精神需求就变得异常/强大0,因为它太强大了,物质就成了精神的奴隶,物质欲就成了可要可不要的东西。当时提出的/越穷越0、/斗私批修0、/狠斗私字一闪念0等口号把人的个人欲望视为洪水猛兽,人们假如产生了这种念头,也立即被自己斗掉了。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思想的和社会经济的发展,/0期间受抑制的各种欲望像洪水一样奔涌而出,一部分人变得不要精神光要物质了,物质欲和金钱欲压倒了一切。这是对/0受压抑行为的一种反弹,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
21粗俗化倾向。由于/0期间人们都被政治化的倾向所左右,一个个都变成了只知道谈政治、谈理想、谈道德的/政治人0,人性也变得/假、大、空0起来。现在,后现代人在质疑伪崇高、伪理想、伪道德的同时,连真崇高、真理想、真道理也丢弃了,他们索性成为了不要理想、不要道德、不要文化的大俗人。在一些人群中,正直、善良、崇高甚至成为/没用0的代名词。
31浮夸虚假倾向。浮夸虚假倾向是指弄虚作假,吹牛成风,对上是欺和吹,对下是瞒和骗,做什么都不实事求是。浮夸虚假对于上点年纪的人来说并不陌生,20世纪50年代后期,整个社会发的都是/政治烧0,如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大炼钢铁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当下,后现代社会发的则是/经济烧0,上项目、造数字,把经济的气球吹得越大政绩就越明显,升迁得就越快,流行的说法是/官出数字,数字出官0。浮夸虚假之所以成风,/0影响是不可忽视的。41无责任化倾向。责任是指一个人对工作、对群体、对社会所应承担的义务,用马克思、恩格斯的话来说,它是社会对生活于该社会中的人的一种规定、一种使命,是一种无可推卸的必须完成的任务。无责任的主要表现有:一是无兴趣。有些人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工作没兴趣,学习没兴趣,玩也没兴趣,甚至恋爱也没兴趣。这些人情趣冷淡,精神空虚,整天无精打采。二是无所谓。对工作无所谓,对事业无所谓,对家庭无所谓,一切都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0的虚无主义态度。三是无意义。一些人似乎看破了/红尘0,将社会发生的一切都看成是在演戏,将人们的活动都看作是在争名夺利,时时为一种失落、落寞的情绪所左右。
51冷漠化倾向。这种倾向反映出人与人之间的距
95离越来越远,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越来越冷,人与人之间缺乏同情和帮助。见义而不为,见死而不救,这种情况在现在的媒体报道中屡见不鲜。比如,在上海黄浦江畔,当有人失足落水高呼救命时,岸上人竟然询问:/救人上来,给多少钱?0不给好价钱就是不肯下去救人,更有甚者,当一些人奋不顾身跳下水去救人时,一些贪婪成性的人居然将脱下的衣服洗劫一空。
当然,作为一个波及全球的社会思潮,后现代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与外延,本文中的/后现代0更多的是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所出现的一些文化症候,而不是学理意义上的主义和思想。从中探寻/0生活与后现代文化之间的关系也仅仅是一种角度、一种视野,换句话说,并非/0生活导致了后现代文化,而是后现代文化可以从/0生活中寻觅到某种踪迹。/0已逝,但有关/0的话题还在继续,因为/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0。
[参 考 文 献]
[1]巴金./0博物馆[N].新民晚报,1986-08-26.[2]邵燕祥.建立/0学刍议[J].文汇月刊,1986,(4).[3]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6.[4]印红标./文化大0中的社会性矛盾[J].党史研究,1997,(2).
[5]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6]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7]许纪霖,陈达凯.中国现代化史[M].上海:三联出版社,1990.[8]施拉姆.与马克思主义、乌托邦主义[M].北京:文献出版社,1991.
[9]乐黛云.中西跨文化研究五十年[J].学术季刊,1994,(4).[10]李保俊.历史的抉择:中国50年外交的战略性调整[J].教学与研究,1999,(6).
[11]王鸣剑.上山下乡[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
SocialLifeof/theCultureRevolution0andInfluenceonPos-tmodernCulture
LIUZhong,LIUGuo-zhong
(LiteratureInstituteofAcademyofSocialSciencesofChina,beijing100732;
CultureInstituteofAdministrativeinstituteofZhejianghangzhou310012,China)
Abstract:Gofaralreadyas/theCultureRevolution0inhistory,as/theCultureRevolution0incultureinusofwarning.Sincenewperiod,thecriticismandintrospectionabout/theCultureRevolution0haverisenoneafteranother.Returntousonthetodayhistory,inthemodern,whenweIntrospect/theCultureRevolution0,therearesurpriseddiscoveries,hasnotgonefarin/theCultureRevolution0thinking,itsimageexistsinsomecornersofsociallifedimlyyet.Keywords:theCultureRevolution;sociallife;Pos-tmodernCulture
[责任编辑:祥]
9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iwanbo.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808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